媒体关注

【东方卫报】9年采集1000余枚化石 他们发现了昆虫“变形记”

发布时间:2018-09-07 打印

2018年9月7日 来源:东方卫报

    本报讯(记者 章庆)你看过绘本《好饿的毛毛虫》吗?一只小小昆虫,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脱茧成蝶)的成长过程。其中,蚊子、蝴蝶等的幼虫与成虫是完全不同的形体,这类昆虫的发育叫作“全变态发育”;而蝉、蜻蜓等的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相像,区别在于个头大小不同,这类昆虫的发育叫作“不完全变态发育”。 

 

  这些昆虫的奥秘何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海春研究员率领的“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团队,花了9年时间,终于发现了昆虫“变形”的秘密。9月5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上。 

  据悉,昆虫的这一“变形”现象形成于2.37亿年前(中三叠纪时期)。在《全变态昆虫和水生昆虫在约2.37亿年前的三叠纪中、晚期经历了快速辐射和多样化》 的课题研究中,团队成员之一王博研究员告诉记者,近10年来,他们对山西和新疆的两个三叠纪昆虫化石群开展了深入研究,“采集了1000余枚化石,虽然数量少,但收获大”。这些化石保存完好,其中包括蜻蜓、蟑螂、蚂蚱等化石,不仅发现了一些现生昆虫的最早化石记录,也为同时期昆虫群对比提供了时代参考,证实了全变态昆虫和水生昆虫在约2.37亿年前的三叠纪中、晚期经历了快速辐射和多样化。 

  王博告诉记者,如果你穿越到二叠纪末,即2.5亿年前,那时适逢生物灭绝事件,引发了严重的陆地生态系统危机,昆虫的数量和多样性急剧减少,湖泊也是死气沉沉,没有昆虫存在。直到进入三叠纪,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迅速发展,才迎来“现代生态系统的黎明”。此时,脊椎动物类群异常繁盛,而昆虫同样经历了重要的发展期。其中,“全变态发育”昆虫的幼虫与成虫生活于两种生态环境,没有竞争,更易生存,而“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则相反,此消彼长,最终导致“全变态发育”昆虫蓬勃发展,占据了今天昆虫种类的80%。 

  由于三叠纪早期昆虫化石极度稀缺,研究人员对于三叠纪昆虫复苏这一重要事件的认识严重不足。此次张海春团队的研究成果,首先将“中生代湖泊革命”提前了至少5000万年;其次,“全变态发育”昆虫大辐射出现于中三叠世,比此前的研究提前了2000万年;第三,首次在化石中发现了火山灰,用同位素年代学测试,更加准确地测定了化石年龄。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