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技日报】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晔)3月1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长安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一批科研成果入选。
此次入选的“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包括:志留纪化石库揭示早期有颌脊椎动物崛起与多样性;古基因组揭示新疆五千年来人群的形成历史;超微结构揭示云南虫具有原始脊椎动物咽部骨骼;皱囊虫是早期蜕皮动物,而不是最早的后口动物;性选择促进长颈鹿类头颈部特异性演化;四万年前东亚现代人的颜料加工和创新性复合工具使用;中生代昆虫关键生态行为的演化;世界首例老虎古基因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揭秘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机制;晚古生代冰室气候下的全球变暖及海洋缺氧(并列进展十);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火山作用与陆地生态系统波动影响(并列进展十)。
记者通过古生物学会获悉,此次入选的科研成果达到国际水平。比如“志留纪化石库揭示早期有颌脊椎动物崛起与多样性”,发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保存大量志留纪早期(兰多维列世)有颌类的两个化石库,将完整保存的有颌类化石的最早记录前推了约1100万年,展示了4.4亿年前鱼类的身体构型、牙齿发育等过去完全未知的信息,大大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的关键跃升环节。
2023-03-21
-
【扬子晚报】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在南京发布
扬子晚报网3月17日讯(通讯员 盛捷 记者 于丹丹)2023年3月17日上午,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长安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选。
此次入选的“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包括:
(1) 志留纪化石库揭示早期有颌脊椎动物崛起与多样性
(2) 古基因组揭示新疆五千年来人群的形成历史
(3) 超微结构揭示云南虫具有原始脊椎动物咽部骨骼
(4) 皱囊虫是早期蜕皮动物,而不是最早的后口动物
(5) 性选择促进长颈鹿类头颈部特异性演化
(6) 四万年前东亚现代人的颜料加工和创新性复合工具使用
(7) 中生代昆虫关键生态行为的演化
(8) 世界首例老虎古基因组
(9)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揭秘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机制
(10) 晚古生代冰室气候下的全球变暖及海洋缺氧(并列进展十)
(10)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火山作用与陆地生态系统波动影响(并列进展十)
每一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的评选和发布展示该年度中国在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推动中国乃至国际古生物学的发展和科学传播。
校对 盛媛媛
2023-03-21
-
【中国科学报】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在南京发布
3月1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长安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科研成果入选。
此次入选的“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包括志留纪化石库揭示早期有颌脊椎动物崛起与多样性、古基因组揭示新疆五千年来人群的形成历史、超微结构揭示云南虫具有原始脊椎动物咽部骨骼、皱囊虫是早期蜕皮动物而不是最早的后口动物、性选择促进长颈鹿类头颈部特异性演化、四万年前东亚现代人的颜料加工和创新性复合工具使用、中生代昆虫关键生态行为的演化、世界首例老虎古基因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揭秘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机制、晚古生代冰室气候下的全球变暖及海洋缺氧(并列进展十)、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火山作用与陆地生态系统波动影响(并列进展十)。
据了解,每年度的“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和发布,主要展示该年度中国在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以推动中国乃至国际古生物学的发展和科学传播。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3-03-20 第3版 综合)
2023-03-21
-
-
【光明日报】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这些古生物之谜被揭开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姬尊雨
“从鱼到人”演化关键环节是在何时、何地,又是如何发生的?长颈鹿的脖子为何那么长?距今43500年前的古代老虎长什么样?3月1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江苏南京发布“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如上谜题被一一解答。
本次入选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长安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十大进展”从31项提名成果中选出,进展涉及自寒武纪到第四纪的多个地质年代。
“自2017年‘十大进展’首次发布以来,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已经成为世界古生物学的一个风向标。”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张元动告诉记者,除古生物学外,本次“十大进展”还涉及非常多的相关学科,例如地层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地球化学以及大地构造学等,是十几个学科融合交叉的研究进展。
云南虫生态复原图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供图
迄今最原始脊椎动物为5.18亿年前云南虫
现代脊椎动物从何而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什么?在地球生命演化的历程中,有关脊椎动物起源的问题始终是最吸引人的科学热点。
演化生物学家通常根据现生头索动物文昌鱼的特征,推测脊椎动物的祖先是一类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的后口动物。然而,这一假想的脊椎动物祖先始终没有得到化石证据的支撑。
这些重大古生物学问题的谜底,藏在位于我国云南的澄江动物群中。2022年7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领导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研究团队和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姜宝玉课题组密切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研究发现,5.18亿年前的寒武纪澄江动物群产出的云南虫,其咽弓具有脊椎动物独有的细胞软骨结构,确认了云南虫是脊椎动物的最原始类群。
研究团队利用三维X射线断层扫描显微镜、傅立叶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多种现代实验技术手段,从微观解剖学结构上重新研究了一种此前分类存疑的动物:云南虫。
通过对127块云南虫标本的鳃弓结构的再分析,研究团队首次在云南虫咽弓上发现了微纳尺度三维保存的叠盘状细胞结构和蛋白微原纤维构造,证明云南虫具有脊椎动物独有的、由细胞软骨构成的咽弓,表明云南虫属于原始脊椎动物。
“研究成果支持了云南虫是一种干群脊椎动物,为脊椎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对脊椎动物咽颅关键特征演化的探索将产生深远影响。”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方臣表示,从另一个角度看,该研究再一次展示了澄江动物群化石具有保存微纳尺度精细生物学结构的潜力。
5.35亿年前化石表明皱囊虫更可能是蜕皮动物
5年前,一种只有毫米大小、长着一张大口的动物登上了《自然》杂志封面,一度引发热议。当时的一项研究认为,这种名为“皱囊虫”的微体生物是最原始的后口生物,被认为是人类远祖的至亲。
但2022年8月,由长安大学、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陕南约5.35亿年前的微体化石皱囊虫的深入研究,证实具有囊形体构的皱囊虫(约5.35亿年前)是蜕皮动物,揭示了囊形的体构在蜕皮动物祖先类型中出现,为蜕皮动物体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证实了皱囊虫不是最早的后口动物,后口动物亚界化石的首现时间仍应在约5.18亿年前(澄江动物群)。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皱囊虫曾被解释为最早的后口动物的关键特征,是此前研究认为皱囊虫具有“腮孔”。“皱囊虫没有腮孔,曾被解释为腮孔的结构很可能是封闭的具刺骨板在化石化过程中磨损形成的孔状结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华侨告诉记者,同时,皱囊虫的发育表皮、上皮不具纤毛、末端的口和环口的辐射对称排列的结构表明它和蜕皮动物有更近的亲缘关系。由此,研究团队认为,皱囊虫更可能是蜕皮动物,而不是后口动物。
蜕皮动物是原口动物的一个分支,包括环神经动物(鳃曳虫、蛔虫等)和泛节肢动物(三叶虫、蜘蛛、虾等)。已知最早的蜕皮动物出现在寒武纪“幸运期”,但都是环神经动物,皱囊虫为已知最早的蜕皮动物增添了全新类型。同时,皱囊虫的“囊形”体构明显有别于其他蜕皮动物的“蠕形”体构,这表明“蠕形”并不是蜕皮动物唯一的体构类型,蜕皮动物的最晚共同祖先也可能并非蠕形。
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1.志留纪化石库揭示早期有颌脊椎动物崛起与多样性
2.古基因组揭示新疆五千年来人群的形成历史
3.超微结构揭示云南虫具有原始脊椎动物咽部骨骼
4.皱囊虫是早期蜕皮动物,而不是最早的后口动物
5.性选择促进长颈鹿类头颈部特异性演化
6.四万年前东亚现代人的颜料加工和创新性复合工具使用
7.中生代昆虫关键生态行为的演化
8.世界首例老虎古基因组
9.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揭秘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机制
10.晚古生代冰室气候下的全球变暖及海洋缺氧(并列进展10)
10.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火山作用与陆地生态系统波动影响(并列进展10)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0日 04版)
[ 责编:田媛 ]
2023-03-21
-
【CCTV-4】超500枚琥珀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出
近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对外展出超500枚琥珀化石标本,其中不乏罕见的世界级标本。虽远隔上亿年,这些定格在琥珀里的昆虫、植物依然栩栩如生。
近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对外展出超500枚琥珀化石标本,其中不乏罕见的世界级标本。虽远隔上亿年,这些定格在琥珀里的昆虫、植物依然栩栩如生。#定格于琥珀中亿万年的花朵#什么样?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avascript, 璇峰惎鐢╦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特展《时光胶囊-琥珀与时光的故事》]
2023-02-16
-
【扬子晚报】第十四届“奥妙地球与奇特生命”古生物绘画大赛颁奖典礼在南京举行
2月12日,第十四届“奥妙地球与奇特生命”古生物绘画大赛颁奖典礼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报告厅举行。
扬子晚报网2月13日讯(通讯员 盛捷 记者 于丹丹)2月12日,第十四届“奥妙地球与奇特生命”古生物绘画大赛颁奖典礼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报告厅举行。
该活动以奥妙地球与奇特生命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和化石爱好者对古生物化石和远古生命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公众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迄今为止已经连续举办了14届,是南京市科协的重点品牌科普活动,深受广大青少年和学生们的关注和喜爱。本届绘画大赛由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应用协会和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主办,化石网、《生物进化》杂志和《科学大众》杂志协办,并得到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南京市玄武区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
根据大赛要求,参赛的青少年学生纷纷通过画笔,勾勒出自己想象的远古生命形象以及奇特地球场景,创作出了许多非常精彩的绘画作品,体现出青少年的对远古地球生命演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次大赛共收到来自中小学生的绘画作品约170幅,经过专家评审小组的遴选,最终评选出绘画作品一等奖11名,二等奖26名,三等奖34名,优秀奖、鼓励奖若干名以及组织奖9名。据悉,在颁奖典礼上,获奖同学还收获精美的优秀作品集、科普图书和科普杂志,获奖的优秀作品在博物馆展墙将向公众展示一年,一等奖作品还将刊登在著名科普杂志《生物进化》和《科学大众》。
2023-02-14
-
【金陵晚报】《地球的生命故事》正式发行
2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戎嘉余院士领衔,会集30余位知名的古生物学家,共同编纂了《地球的生命故事——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发现之旅》第一辑在南京正式发行。
本报讯(记者 余梦娇 通讯员 盛捷)2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戎嘉余院士领衔,会集30余位知名的古生物学家,共同编纂了《地球的生命故事——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发现之旅》第一辑在南京正式发行。
该丛书是中国古生物学家送给青少年的一份有关生命演化的科普启蒙礼物,第一辑“神秘远古”入选2022年“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项目,已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共包括4个分册,分别是《认识演化论——一个古生物学者的视角》《三峡埃迪卡拉化石发现记》《重返远古海洋——鱼龙》《飞上蓝天的恐龙》。
本丛书作者团队都在古生物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且大多在国际级别的学术协会担任重要职务,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为了让这套丛书实现从专业的学术语言到通俗的科普话语,作者团队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在出版过程中,他们数易其稿,努力把略显枯燥的生命演化故事,做到了既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又科学精准、严谨而不出格,集科学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身。比如,《重返远古海洋——鱼龙》一书就用了“鱼龙宝宝出生记”“鱼龙是个大胃王”等青少年能读懂、易接受的语言作为章节的标题。再如,为了提升阅读体验,每一章都设置了“古生物小百科”,将相关科普知识进行了拓展。
为展现科学家野外考察和室内探索工作,更好地讲述化石故事、还原演化历程,本丛书采用了融媒体的出版形式,邀请作者们录制了科普视频。书中附设二维码,翻阅本丛书的读者,可以扫码观看视频,跟随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的专家学者一道,开启这场神奇的远古探险,体验古生物学者的探索历程,领略科学发现的神奇魅力,理解生命演化的历程与真谛。
2023-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