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新华社】捕捉地球生命的“第一缕光”

发布时间:2018-08-17 打印

2018年8月17日 来源:新华社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球早期生命研究团队:捕捉地球生命的“第一缕光” 

   

  地球早期生命研究团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地球早期生命研究团队,自成立后几十年来踏遍中国各地,跨越数十亿年的地层,不断追根溯源,捕捉着地球生命的“第一缕光”,孜孜不倦探索着人类的起源。

  科研团队由袁训来研究员、周传明研究员、陈哲研究员以及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肖书海教授等10余人组成,共同研究寒武纪大爆发之前的地球生物圈,地球早期生命的起源演化,包括多细胞生物及动物的起源,以及地球早期重要演化事件的环境背景等。

   

      袁训来、肖书海、周传明在皖南剖面前合影。 

  地球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发现了在6亿年前瓮安生物群中最早的动物胚胎化石和地衣化石、在同时期的蓝田生物群中发现最古老的复杂宏体真核生物,首次在国内发现5.4-5.5亿年前“埃迪卡拉生物群”和最早的动物足迹化石。每一项在国际早期生命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发现和研究成果的背后,都有着一个跌宕起伏故事。

  如果将1998年该团队在瓮安生物群中发现的最早的动物胚胎比作最早的“蛋”(动物胚胎),那么蓝田生物群的发现,便是该团队找到了最早的下“蛋”的“鸡”(宏体动物)。

   

      瓮安生物群中的动物胚胎化石。 

  在瓮安生物群发现最早的动物胚胎之后,找到产生这些胚胎的动物成为了首要目标,但始终没有找到那只下蛋的“鸡”。直到2009年,袁训来与周传明、陈哲等在一次聊天时,突然意识到这些下“蛋”的“鸡”可能并不在瓮安生物群中生活。

  基于团队前期在安徽休宁县蓝田镇的考察,大家一致决定,“再去皖南蓝田!”在政策和经费允许的情况下,这次团队对蓝田镇乡村旁的农田进行了大规模挖掘。不出所料,很快就有了新进展。

  “瓮安生物群的胚胎化石直径约1毫米,如果在这里找到相应的成虫化石,根据现代生物学推测,下这些‘蛋’的‘鸡’的大小应该不小于3厘米,另外,根据当时生物演化的总体水平,底栖游移生活的复杂动物应该还没有出现,如果有动物,它们很可能是底栖固着的类型,并长了触手用来取食。”这是袁训来在挖掘前对下“蛋”的“鸡”的推测,并在几天后的挖掘中被证实了。

  一对上部长有触手、下面具有固着装置、长度约3厘米、形态类似现代珊瑚虫的化石——光滑蓝田虫被发现了。这一发现揭开了蓝田生物群研究的新序幕。

   

      蓝田生物群中的可能动物化石。 

   

      科研人员在蓝田生物群产出地点发掘化石。 

  经过一年多的系统研究,2011年的正月十五,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的一篇关于蓝田生物群的文章,正式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在线发表。世界上著名的早期生命研究专家、加拿大的格·纳波尼教授在杂志同期撰文进行了评述,指出“它们是地球上迄今最早的宏体生物”、“蓝田生物群为早期复杂宏体生命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窗口”。

  近年来,地球早期生命研究团成队已然在国际上早期生命演化领域居于领先地位。袁训来表示,“我们要不断地追根溯源,向前探索,去更古老的地层,寻找生命之光。”

  地球早期生命研究团成队正在不断调整研究的步伐,迈向更古老的距今8亿-11亿年的新元古代大冰期前的地球,一步一步,向着生命的源头逐渐靠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