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曲靖地区发现寒武纪澄江动物群节肢动物新属种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对曲靖马龙的澄江动物群非三叶虫类肢类节肢动物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的节肢动物新属种均为曲靖地区的特有物种,展示了澄江动物群物种组成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丰富了寒武纪非三叶虫类肢类节肢动物的多样性。
古无脊椎动物的运动重建取得新进展
如何从动物化石中提取可靠的运动信息,一直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难点。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团队等选取白垩纪中期已灭绝的黑帝斯蚁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套用于重建古无脊椎动物运动的普适性研究方法,相关成果近期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早白垩世广阔的“大印度”:基于放射虫生物古地理的限定
研究明确了早白垩世南半球中高纬度冷水动物群在西藏南部的分布和受控机制,并且从生物古地理方面为长期存在争议的“大印度”的大小问题提供了证据。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5.35亿年前的微体化石揭示了已知最早的环神经动物的肌肉系统的演化
科研人员通过对陕南约5.35亿年前磷酸盐化特异保存化石的研究,发现其中一种类似“五环”的结构可能是环神经动物的翻吻部位肌肉组织,为环神经动物肌肉系统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研究论文于2023年10月11日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生物科学》(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在线发表。
1500万年前热带季雨林中绽放的银缕梅
本次在漳浦琥珀中发现的银缕梅花朵内含物是全球首例银缕梅花朵化石记录,保存完好,为银缕梅曾生长在中中新世热带季雨林中提供了明确的化石证据,也为探讨银缕梅这一植物活化石的兴衰变迁历程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
华南奥陶-志留纪过渡期特异埋藏海绵动物群研究新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古生代研究团队副研究员李丽霞等对北贡特异埋藏海绵动物群中具有重要演化意义的分类单元进行了详细研究。在北贡海绵动物群,首次发现并报道了斑皮海绵类(六射海绵)和软海绵类(普通海绵)化石,并深入探讨其生物、生态及宏演化方面的意义。
象甲总科系统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蔡晨阳等人,通过对前人发表的象甲总科数据集进行重新系统发育分析,构建了可靠的象甲总科各科间的系统发生骨架树,解决了现生象甲总科各个科之间的演化关系。
福建漳浦发现中新世木乃伊化橄榄果核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尹素心在研究员史恭乐指导下,研究了东南沿海福建漳浦中中新世佛昙群发现的大量三维立体、木乃伊化保存的橄榄果核(图1)。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远古世界》(Palaeoworld)。
叶脉特征和角质层结构揭示裸子植物化石系统学与演化新认识
相关研究为更好理解古植物演化特征和生态适应性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突出了叶脉结构和角质层构造的对比研究在古植物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古植物与孢粉学论评》(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