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肢类(Artiopoda)是由三叶虫及三叶虫近亲组成的早期节肢动物类群。在寒武纪,伴随着三叶虫的繁盛,非三叶虫的类肢类也几乎同时出现。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对曲靖马龙的澄江动物群非三叶虫类肢类节肢动物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的节肢动物新属种均为曲靖地区的特有物种,展示了澄江动物群物种组成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丰富了寒武纪非三叶虫类肢类节肢动物的多样性。相关研究被选为“编辑推荐”文章发表在经典古生物学期刊《波兰古生物学报》(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上。
大部分的非三叶虫类肢类因缺少矿化的外骨骼,仅发现于以澄江动物群等为代表的古生代特异埋藏化石群中。类肢类包括三叶形虫类(Trilobitomorpha)和变尾类(Vicissicaudata)(图1)。三叶形虫类由三叶虫及与三叶虫亲缘关系较近的类群组成,如海怪虫类(Xandarellida)、融背虫类(Conciliterga)和游盾虫类(Nektaspidida)等。变尾类则由与三叶虫亲缘关系较远的光甲类(Aglaspidida)、龟背虫类(Cheloniellida)以及西德尼虫(Sidneyia)等相关类群组成。
我国云南著名的澄江动物群中报道的第一块软躯体节肢动物化石标本,就是属于类肢类节肢动物的纳罗虫(Naraoia)。从1984年发现以来,澄江动物群陆续产出了大量的类肢类化石,是非三叶虫类肢类属种多样性最高的特异埋藏化石群。此前,有关澄江动物群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澄江、昆明等化石产区。曲靖地区的澄江动物群虽曾有纳罗虫的相关报道,但缺少非三叶虫类肢类节肢动物的系统研究。
南京古生物所硕士研究生朱玉妍等人,在副研究员曾晗和研究员赵方臣的指导下,研究建立了类肢类两个新属、三个新种。新属新种尖尾诸葛虫(Zhugeia acuticaudata gen. et sp. nov.),其头甲向后覆盖部分胸节,表现出海怪虫类的典型特征。但该诸葛虫的体节数和尾刺长度上异于其他海怪虫类,属于一种新的海怪虫类。
新属新种双刺铜濑虫(Tonglaiia bispinosa gen. et sp. nov.)具有一个椭圆形的头甲,一对颊刺位于头甲二分之一处,卵圆形的眼睛位于头甲前部;胸节侧边缘具小刺;尾甲具一对近平行的尾刺。这些特征使得铜濑虫不同于其他类肢类节肢动物,表明铜濑虫是类肢类节肢动物的一个新类型。
此外,此次研究发现的新种马龙西德尼虫(Sidneyia malongensis sp. nov.),是布尔吉斯页岩代表性节肢动物西德尼虫属在澄江动物群中的首次发现;同时也是目前发现西德尼虫最早的化石记录。通过对已知西德尼虫的时代、古地理分布以及生活方式进行综合分析讨论,研究人员推测西德尼虫的全球广泛分布可能是由于浮游幼虫的扩散形成的。
为解析以上新属种的演化位置,研究人员对样品进行形态编码,并采用简约法和贝叶斯法进行类肢类系统树的重建(图2)。结果表明诸葛虫与海怪虫类中的中华疑虫(Sinoburius)构成姐妹群;铜濑虫与融背虫和观音虫(Kwanyinaspis)亲缘关系较近,但不属于目前已知的三叶形虫类群;西德尼虫属内部的亲缘关系则有待进一步解析。
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促会联合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Zhu, Y.Y., Zeng, H., Liu, Y., and Zhao, F.C. 2023. New artiopodan euarthropods from the Chengjiang fauna (Cambrian, Stage 3) at Malong, Yunnan, China.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68 (3): 427–440. https://doi.org/10.4202/app.01080.2023.
图1. 类肢类节肢动物的系统分类
(据Ortega-Hern ndez et al., 2013; Lerosey-Aubril et al., 2017)
图2. 系统发育分析得出的类肢类系统树,分别为简约法(A)和贝叶斯推断(B)的结果,指示尖尾诸葛虫(Zhugeia acuticaudata)、双刺铜濑虫(Tonglaiia bispinosa)和马龙西德尼虫(Sidneyia malongensis)在不同模型和参数下的演化位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