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荔枝新闻】江苏学者揭秘1万多年前南极冰盖退缩之谜

发布时间:2023-11-21 打印

  日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与中外科学家合作,利用深海珊瑚样品,揭示了南极冰盖冰下融水的释放和冰盖退缩、海平面上升之间的直接联系,为预测未来南极冰盖可能的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地质记录表明,南极冰盖在末次冰消期,也就是约1.8万年至1.1万年前,曾存在几次快速的退缩过程,可能与冰下融水排放导致的冰盖失稳有关。随着压力增加和温度升高,冰盖深部的固态冰会逐渐转化为液态融水,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冰下湖泊。当大陆冰盖不稳定时,冰下湖泊储存的冰川融水流动性增强,存在大量排放的可能性,这也会反过来影响冰盖的稳定性,导致冰架崩塌速度加快。现有观测手段无法直接记录冰盖底部融水的释放过程,目前学界对冰下融水的释放和冰盖退缩之间的联系缺乏可靠认识。

  李涛与合作伙伴将冰盖附近的海水铀同位素组成作为记录冰下融水释放的潜在指标,通过测量南大洋德雷克海峡的深海珊瑚样品的年龄和铀同位素组成,获得了末次冰消期以来高分辨率南大洋海水铀同位素演化记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涛说:因为冰川底部的融水是半封闭的,可能几百年都没有活动,通过铀同位素的变化,我们就可以来监测冰盖底部的融水的排放。因为我们有其他的地质记录,比如说海水温度的变化,还有在南大洋周围有一个叫上涌流强度的变化,那么我们通过对比这些已有的地质记录,我们就发现可能是当时的上涌流的温度以及强度的加强,导致了冰盖的不稳定性,从而促使了底部融水的释放,冰盖的退缩。

  李涛告诉记者,随着未来绕极深水温度的进一步增加,冰盖底部融水释放可能加快,进而引起南极冰盖的崩解和海平面快速上升。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周忱 编辑/玉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