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昆虫在中生代的生态辐射

      现代自然界中,昆虫物种数超过地球生物总数的60%。它们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关键生态角色,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碳循环等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理解昆虫的演化历史以及它们在深时陆地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代陆地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 
      中生代是现代昆虫群形成的时期。近二十年来,随着新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技术的进步,我们对中生代昆虫的演化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月11日,受《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进展》(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期刊邀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员团队在该期刊上发表了题为《昆虫在中生代的生态辐射》(Ecological radiations of insects in the Mesozoic)的综述性论文。 
      文章梳理并总结了昆虫在中生代五个重要的生态辐射事件,指出目前昆虫化石记录以及相关研究仍具有一定局限性,提出未来结合系统发育、形态分异度、古生态参数等多指标、多种模型的联合分析可以更深入地揭示昆虫的演化规律和深时生态角色。 
      在中生代,昆虫逐渐占领了许多崭新的生态位,通过与各类动、植物发展出了更复杂更紧密的生态关系,进而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更加显著。昆虫在中生代也发生了明显的生态演化,其中有五个重要的生态辐射事件:分别为完全变态昆虫的崛起;昆虫真社会性行为的多次起源和辐射;中生代中期拟寄生性昆虫革命;传粉昆虫的辐射和演替和昆虫拟态和伪装行为的大发展。 
      目前,我们对昆虫的深时生态角色的了解依然很少,对其演化历史的认知也存在较大偏差。特别是与同时代的脊椎动物和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相比,昆虫化石记录具有更多地理、时代和类群的空缺。例如,现有的中生代昆虫化石主要来自于全世界28个特异化石库,而这些化石库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由于化石缺失,我们对昆虫如何响应二叠纪末大灭绝以及白垩纪末大灭绝事件仍然知之甚少。此外,由于保存和采集偏差,现有的昆虫化石主要是中等体型的类群,而小型和大型昆虫化石的比例则明显偏低。总之,这些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昆虫演化的认识,因而迫切需要更多的化石收集工作来弥补。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和滥伐森林等原因,昆虫的丰度和多样性存在大幅降低趋势。近年来,昆虫危机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基于大数据并结合系统发育、形态分异度、古生态参数等多指标、多种模型的联合分析,可以更深入地揭示昆虫的演化规律以及对重大环境事件的响应过程和机制。相关结果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预测现代昆虫群的未来变化,并制定更科学的保护方案。 
      该项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作为《细胞》(Cell)出版社旗下的综述期刊,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对前沿科学问题进行综述,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该杂志一直是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研究领域影响力排名第一的科学期刊(2021年IF=17.7)。 
      相关论文信息:Wang Bo, Xu Chunpeng, Jarzembowski E.A. (2022) Ecological radiations of insects in the Mesozoic.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https://doi.org/10.1016/j.tree.2022.02.007. 
      图1:昆虫重要演化事件
      图2:昆虫关键生态行为的演化历史
    16
    2022-03
  • 南京古生物所三项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2022年3月10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北地质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选。其中,由南京古生物所领衔完成的三项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本次入选十大进展的成果包括:1)解锁东亚长时间尺度下古人群动态演变和适应性基因演化;2)化石证据揭示苔藓动物门起源于寒武纪早期;3)热河哺乳形动物的挖掘趋同演化与脊柱的演化发育意义;4)内蒙古早白垩世新化石揭示被子植物起源之谜;5)古生物脂类对不同古气候因子的重建和示踪;6)晚古生代化石宝库“植物庞贝城”系统研究;7)雪球地球冰期结束后全球古海洋环境的精细刻画;8)古-中生代之交大气CO2浓度升高与陆地生态系统扰动;9)中国发现晚更新世一个新人种:龙人及其独立第三演化支序;10)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涉及年代
      由南京古生物所领衔完成的三项成果包括:史恭乐研究员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完成的“内蒙古早白垩世新化石揭示被子植物起源之谜”,王军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晚古生代化石宝库‘植物庞贝城’系统研究”,以及庞科副研究员领衔的早期生命团队完成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的评选活动旨在激发古生物学者的科研热情,宣传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学各个分支方向上所取得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同时,促进我国古生物学的科学普及,推动古生物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化石保护工作。 
      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于1929年,至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之一。自2017年始,“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的评选和发布工作已举办六届,每次评选受均到学界、社会广泛关注,极大促进了我国古生物学的发展。 
        
      三项入选成果信息: 
      内蒙古早白垩世新化石揭示被子植物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史恭乐研究员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2021年5月在《自然》杂志发表了有关被子植物起源的最新研究。被子植物起源是演化生物学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化石记录显示被子植物在早白垩世突然大量出现,达尔文对此困惑不解,称之为“讨厌之谜”。研究团体在我国内蒙发现了一个早白垩世硅化植物群。植物群中一种新的绝灭种子植物,其包裹种子的弯曲托斗类似被子植物原始类群倒生胚珠的外珠被。谱系发育分析显示内蒙具托斗植物和具有相似弯曲托斗的绝灭种子植物是被子植物的近亲。这一大类被子植物近亲类群可追溯至晚二叠世,表明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在距今约2.6亿年就已经出现。 
      SHI Gongle*, HERRERA Fabiany., HERENDEEN Patrick S., CLARK Elizabeth G., CRANE Peter R., 2021. Mesozoic cupules and the origin of the angiosperm second integument. Nature 594, 223–226. (corresponding author) .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598-w 
      晚古生代化石宝库“植物庞贝城”系统研究 
      煤作为一种植物化石能源,被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粮食,是18世纪以来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那么,形成煤的远古森林包括哪些植物?森林的面貌是怎样的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军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开展“植物庞贝城”的研究工作,“植物庞贝城”是位于中国内蒙古乌达煤田一座珍贵的早二叠世沼泽森林化石宝库,对它的研究,揭示了石炭-二叠纪成煤沼泽森林的物种构成和森林实际面貌。特别是,其中对于华夏植物群特色分子瓢叶目植物的相关研究,明确了其属于前裸子植物的系统分类位置,解决了一个困扰古植物学界200年的难题。 
      Jun Wang, Jason Hilton, Hermann W. Pfefferkorn, Shijun Wang, Yi Zhang, Jiri Bek, 2021a. Ancient noeggerathialean reveals the seed plant sister group diversified alongside the primary seed plant radi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8: e2013442118. https://doi.org/10.1073/pnas.2013442118.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埃迪卡拉化石是寒武纪大爆发前夕非常重要的一类宏体软躯体生物化石。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领衔,和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组成的合作研究团队于2021年10月1日在《地质学》(Geology)上报道了第二次青藏科考的过程中在柴达木盆地发现的典型埃迪卡拉化石。这是在中国西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产地,也是迄今为止在青藏高原发现的最古老的化石生物群。全吉山地区元古宙地层序列的综合分析对比为探讨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在前寒武纪末期的古地理关系及当时全球古地理格局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PANG Ke*, WU Chengxi, SUN Yunpeng, OUYANG Qing, YUAN Xunlai, SHEN Bing, LANG Xianguo, WANG Ruimin, CHEN Zhe*, ZHOU Chuanming*. 2021. New Ediacara-type fossils and late Ediacaran stratigraphy from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China): pale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Geology, 49(10): 1160–1164. DOI: 10.1130/G48842.1. (corresponding authors). https://doi.org/10.1130/G48842.1.   
    10
    2022-03
  • 南京古生物所举办“与美同行”三八节主题活动

      为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进一步丰富研究所广大女职工文化生活,提升艺术鉴赏力,3月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妇联、工会、女工委以及党群工作处在图书馆三楼报告厅联合举办了“与美同行,生活于趣味”美学主题活动,在所的近50名女职工参加了活动。活动由南京古生物所妇联主席季承主持。 
      活动伊始,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代表党政领导班子为女同胞们送上了节日的祝福,感谢广大女职工长期以来为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希望大家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强化作为国家队的使命担当,始终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风采,继续发挥巾帼精神,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充分发挥女科技工作者胸怀家国勇担当的巾帼之志、立足岗位做贡献的巾帼之美。 
      随后,本次活动特邀的美育老师从“艺术与科技”、“经典艺术与现当代艺术”,以及“传承与当下”三个方面着手,以近期南京开设的美术展览为切入,带领大家学会发现并欣赏生活中的美。 
      在绘画环节中,女职工们展开画纸,尽情挥洒。在国画老师们的指导帮助下,大家创作出的作品或浓淡相宜,独具匠心;或色彩斑斓,丰满耐看。大家把自己对春天的憧憬融入到作品中,也表达了自己对工作生活的美好期盼。大家通过绘画创作进一步放松了身心、愉悦了精神,也将带着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 
      此次活动为中国科学院妇女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的“科苑女性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同期活动还包括:3月7日,南京古生物所妇联组织研究所女职工集中收看由中科院妇女工作委员会举办的《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先进事迹报告会暨表彰大会》视频会议;接下来研究所还将组织开展“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的学习和分享交流等活动。 
    09
    2022-03
  •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调研南京古生物所

      2月25日下午,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一行来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调研。中科院南京分院分党组书记朱怀诚、院长杨桂山陪同调研。南京古生物所在宁所领导班子接待了韩立明一行。 
      调研过程中,韩立明参观了南京古生物所园区、所史馆和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认真听取了有关研究所历史沿革、研究领域和取得成果等情况的介绍。参观过程中,韩立明对南京古生物所在基础前沿研究和国民经济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提升南京市民科学素质方面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她表示,当前南京正在加快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离不开广大在宁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希望研究所进一步发挥中科院高端人才和科研平台等优势,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同时,更加精准对接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南京市委有关领导、南京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28
    2022-02
  • 江苏省副省长胡广杰调研南京古生物所

      1月12日,江苏省副省长胡广杰、南京市代市长夏心旻一行调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参观了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和所史馆,听取了研究所相关工作进展报告。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陪同调研。南京古生物所领导班子接待了胡广杰一行。 
      调研中,胡广杰赞扬了南京古生物所在地层古生物学基础研究、科学传播、对国家能源资源勘探等方面做出的贡献。他指出,南京古生物所长期以来为地质资源勘探特别是“三桶油”做出了重要贡献,充分体现了“国家队”的作用。他希望研究所广大职工能够继续传承以李四光先生为代表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不忘建所初心,持续服务国家需求,勇攀科学高峰。 
      江苏省科技厅、发改委、财政厅、南京市科技局等主要负责领导陪同调研。 
    28
    2022-02
  • 琥珀内矿化昆虫揭示琥珀埋藏学新机制

      琥珀源于植物产生的树脂,是一种特异埋藏化石。由于能保存异常完好而丰富多样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化石,琥珀为我们了解中、新生代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 
      长期以来,琥珀的内含物被认为是木乃伊化的生物遗骸或中空的躯壳。这些内含物常能保存精美的生物结构,包括器官、组织和细胞,甚至保存到纳米级别。琥珀内含物被认为主要以干酪根化的有机物形式保存,尽管矿化作用在琥珀中也曾有报道,但一直被认为是罕见的特殊情况。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姜慧在王博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的指导下,与德国、美国、缅甸等多国学者合作,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和波长色散X射线光谱、X射线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拉曼光谱技术对矿化的琥珀昆虫内含物进行了综合分析,首次报道了钙化和硅化的琥珀昆虫,详细探讨了其保存机制,并提出了新的埋藏学模型。该成果为我们了解琥珀中软躯体化石的特异保存机制及琥珀埋藏路径提供了新观点。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地球生物学》(Geobiology)。 
      本研究中的矿化昆虫标本来自白垩纪中期的缅甸克钦琥珀,包含常见的一些类群,如半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蜚蠊目和脉翅目。分析发现,矿化的昆虫标本主要由方解石、微晶石英(玉髓)和粗晶石英组成,矿物占据了许多软组织位置,置换了生物结构,以及作为胶结物填充在生物体内,如昆虫以钙化形式保留了完整的复眼、精细的外骨骼角质层结构、皮肤感受器等。硅化的昆虫既有以微晶石英形式保存了精细的身体结构,如气管,纤维状结构等,也有以微晶体排列在腔体壁上,并以大晶体占据腔体中心的玛瑙化的身体填充。钙化和硅化昆虫在昆虫化石记录中都十分罕见,本研究提供了保存在树脂化石中的钙化和硅化昆虫的第一个明确的记录,且表明克钦琥珀中广泛存在着内含物钙化和硅化的现象。除此之外,矿化的昆虫标本还发现伴有黄铁矿、赤铁矿、针铁矿、绿泥石类层状硅酸盐矿物等。 
      通过分析不同的矿化昆虫类群,本研究发现克钦琥珀中埋藏生物类型并不依赖于分类亲和性,所有生物类群都有可能被矿化。矿化昆虫形态保存的质量和保真度受晶体大小的影响。由于昆虫通常没有由二氧化硅或碳酸钙组成的生物矿化组织,本研究认为克钦琥珀中昆虫矿化的化学物质应来源于昆虫组织腐烂产生的化学物质和周围环境(如沉积物)的流体所携带的化学物质。相同矿物置换琥珀内含物并保存在内含物周围的琥珀裂隙中,表明携带矿化反应物质的流体主要沿着裂隙进入琥珀并接触到生物内含物继而发生矿化。硅化昆虫体内发现的黄铁矿是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的结果,包括硫酸盐还原过程及其他过程,如铁还原和甲烷生成都可能促成钙化和硅化。所有这些过程会都产生碳酸氢根离子,可与溶液中的钙离子反应,沉淀形成方解石。二氧化硅可能来自火山口、热泉和粘土的成岩作用。克钦琥珀与火山碎屑岩密切相关,并保存在浅水、近岸的沉积环境,海水的蒸发作用可能也影响了二氧化硅的浓度。赤铁矿和针铁矿形成于氧化环境,很可能是富铁溶液通过琥珀裂缝进入后形成的。这些溶液可能是与构造作用相关的成岩孔隙流体,也可能是陆地风化的地下水。一些样品中含有有机残留物,这些有机底物可能为内含物矿化提供了反应界面,有助于促进二氧化硅和方解石薄膜成核。 
      本研究提出了克钦琥珀矿化内含物的埋藏学模型。树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阻止了昆虫的降解,直至其被埋在海洋沉积物中。在埋藏压实阶段,树脂产生大量的裂隙,从而使昆虫暴露在参与成岩作用的孔隙水中。接触到流体的昆虫由于微生物作用发生腐烂降解,这使得内含物周围的流体和琥珀外部的流体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地球化学梯度,从而引起发生钙化和硅化的化学反应。在晚期,克钦琥珀可能经历了构造作用(如存在白色薄方解石脉)以及风化作用。总体而言,该模型表明克钦矿化昆虫化石是经过跨越陆地和海洋环境的一系列事件而保存下来的。  
      本研究表明琥珀内含物的矿化比通常认为的更为普遍。树脂和琥珀不是封闭的微环境系统。不同埋藏阶段的流体(如沉积物孔隙水、成岩流体和地下水)可以进入琥珀,影响琥珀内含物的降解和矿化。这些过程控制了琥珀内含物的保存质量,并造成了埋藏学偏差,从而限制了琥珀保存的古生物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类,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项目和德国科学基金会资助支持。姜慧得到CAS-DAAD奖学金支持。南京古生物所吴素萍和王春朝提供部分Micro-CT和SEM实验技术支持。 
      论文相关信息:Jiang Hui*, Tomaschek Frank, Muscente Drew, Niu Changtai, Nyunt Thet Tin, Fang Yan, Schmidt Ute, Chen Jun, Lonartz Mara, Mahler Bastian, Wappler Torsten, Jarzembowski Edmund, Szwedo Jacek, Zhang Haichun, Rust Jes, Wang Bo*, 2022. Widespread mineralization of soft-bodied insects in Cretaceous amber. Geobiology. https://doi.org/10.1111/gbi.12488.
      图1:钙化和硅化的短脉螽化石
      图2:硅化化石。a–g 甲虫化石,h–n 白蚁化石
       
      图3:硅化昆虫化石。含黄铁矿、赤铁矿、针铁矿和绿泥石族矿物及含碳物质
      图4:克钦琥珀矿化昆虫的埋藏学模型
    28
    2022-02
  • 白垩纪苔藓植物系统学与拟态研究取得新发现

      苔藓植物是维管植物的姐妹类群,包括苔类、藓类和角苔类,全世界约有2.3万种,是陆地植物中物种多样性仅次于被子植物(约有30万种)的第二大类群。苔类植物可能起源于晚奥陶世,目前最早的苔类大化石发现于美国纽约州中泥盆世。 
      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以光萼苔目(Porellales)为代表的附生苔类在白垩纪被子植物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发生了辐射演化。在距今约1亿年白垩纪中期的缅甸克钦琥珀中,已经发现了保存精美的茎叶体苔类植物化石3科4属7种,主要包括耳叶苔科(Frullaniaceae)、扁萼苔科(Radulaceae)和多囊苔科(Lepidolaenaceae)等类型,对探究苔类植物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研究员领衔的中德研究团队,对白垩纪琥珀中的苔类植物开展了深入研究,在系统分类学和拟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新发现。最新成果近期陆续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地质学杂志》(Geological Journal),《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和《远古世界》(Palaeoworld)。 
      耳叶苔科是缅甸琥珀苔藓植物群最占优势的一个科。耳叶苔科最早的化石记录来自缅甸琥珀,大部分可以归入其唯一的现生属耳叶苔属(Frullania),为该属的分化时间研究提供了地质时代依据。根据新发现的7个配子体营养枝化石,研究人员建立了耳叶苔科耳叶苔属的一个新物种:克钦耳叶苔(Frullania kachinensis sp. nov.)。该新种在形态上嵌合了同时代发现的两个化石种(F. cretacea和F. partita)的关键特征:即新种和F. cretacea的侧叶背瓣顶端均为圆形,与F. partita的腹叶均二深裂。这项研究丰富了白垩纪琥珀中耳叶苔科的多样性,为光萼苔目在白垩纪中期的辐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Li et al., 2021,Geological Journal)。 
      亨氏扁萼苔(Radula heinrichsii)是扁萼苔科的唯一现生属扁萼苔属(Radula)的最早化石之一。然而,该种仅基于一块配子体营养枝化石建立,缺乏一些关键形态性状。研究人员根据新发现的两块保存精美化石标本,揭示了R. heinrichsii一些重要且新的形态特征(即有些侧叶基部不具穗状小叶型分枝、腹瓣密集覆瓦状排列、不具附属体等特征)。结合系统发育分析,表明R. heinrichsii可以归入扁萼苔属葇荑扁萼苔亚属(Radula subgenus Amentuloradula)的系统树之内,并且有可能代表其冠部类群(Wang et al., 2022,Palaeoworld)。 
      缅甸琥珀中丰富的苔类植物与其它生物门类之间的生态关系是引人关注的学术焦点之一。最近有学者在缅甸琥珀中报道了一类奇特的昆虫幼虫(黄氏拟苔草蛉)拟态苔类植物的现象。研究人员通过对这例昆虫幼虫拟态植物开展了再评估和深入比较研究,发现该昆虫幼虫扁平的身体两侧具有两列特化的叶状裂片,叶状裂片排列较为疏松、顶部多渐尖、具中肋、表面具点状纹饰。这些形态特征均显示,该昆虫与石松类植物卷柏属同穗亚属(Selaginella subgenus Stachygynandrum)的两侧扁平、具异型孢子叶的孢子叶穗(背面观)类似,与此前认为的苔类植物光萼苔目营养枝具有明显的区别。据此,研究人员认为此类昆虫拟态的植物应该是石松类而非之前认为的苔类植物,从而代表了最早的已绝灭草蛉-石松拟态的生态关系(Li et al., 2022,Cretaceous Research)。 
      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联合资助。该团队主要成员包括南京古生物所李亚助理研究员、李言达科研助理、杨小菊研究员、史恭乐研究员、浙江自然博物馆王强馆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Harald Schneider研究员以及德国哥廷根大学Kathrin Feldberg博士等。 
      论文信息: 
      Li Ya, Wang Yong-Dong*, Feldberg, K, Wang Qiang, Yang Xiao-Ju, 2021. A new leafy liverwort of Frullania (Frullaniaceae, Porellales) from the mid-Cretaceous Kachin amber, Myanmar. Geological Journal, 56 (10): 5046–5057. https://doi.org/10.1002/gj.4222. 
      Li Ya, Li Yan-Da, Wang Yong-Dong*, Schneider Harald, Shi Gong-Le, 2022. Re-appraisal of lacewing mimicry of liverworts from the mid-Cretaceous Kachin amber, Myanmar with a description of Selaginella cretacea sp. nov. (Selaginellales, Selaginellaceae). Cretaceous Research, 133:105143. https://doi.org/10.1016/j.cretres.2022.105143. 
      Wang Qiang, Li Ya, Feldberg K, Wang Yong-Dong*, Yang Xiao-Ju, 2022. Radula heinrichsii (Radulaceae, Porellales), a leafy liverwort from the mid-Cretaceous of Myanmar. Palaeoworld. https://doi.org/10.1016/j.palwor.2022.01.006. 
      图1 缅甸白垩纪琥珀中的克钦耳叶苔(耳叶苔科)
      图2 缅甸白垩纪琥珀中的Radula heinrichsii(扁萼苔科)
      图3 亨氏扁萼苔(Radula heinrichsii)及相关类群的系统发育树
      图4 缅甸琥珀中的拟苔草蛉与石松类、苔类形态对比
      图5 拟苔草蛉拟态卷柏的生态复原图(杨定华 绘图)
    28
    2022-02
  • 南京古生物所机关一支部走进南京市档案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南京是一座红色之城,拥有大量珍贵的红色档案。2月2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机关一支部11位党员走进南京市档案馆开展了“传承革命精神,牢记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作为支部普通党员参加活动。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党员们首先来到档案馆大厅内的南京红色档案展。展厅以时间为线索,主要分为“初心如磐”“中流砥柱”“黎明破晓”“激情岁月”“圆梦小康”5个部分。每一张老照片、每一件老物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真实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烈、英模群体坚定理想信念,对党无限忠诚,顽强战斗的作风和崇高的精神风范。参观过程中,党员们随着时间线身临其境地追忆着中国共产党在南京的探索足迹。 
      随后,在南京市档案馆副巡视员张军的带领下,党员们又来到特藏库。这里既有最早的清道光二年(1822年)的地契,又有2015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部分南京大屠杀档案;既有珍贵的纸质档案,又有特色的实物档案。其中还包括:中山陵档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档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民国时期南京户籍卡档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档案、南京民族工商业档案等。档案是历史的见证者,透过一张张历史档案和照片,大家认真回顾了那段枪林弹雨中的红色历程,深切感受到祖国今天的和平环境和繁荣富强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 
      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立足自身工作岗位,顽强拼搏,把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化作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动力。 
    28
    2022-02
  • 华南志留纪牙形类古生态研究取得新进展

      牙形类的生物地层研究为古生代和三叠纪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然而,牙形类空间分布存在差异,不同沉积环境的地层中赋存着不同的牙形类。因此,研究其古生态属性和时空分布特征是建立高精度生物地层框架的重要前提。 
      在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的地层中,牙形类分布广泛,但过去的研究多聚焦于其地层学意义,对其空间分布和古环境等的研究相对薄弱。研究该时期牙形类的分布特征,可进一步优化地层划分对比的精度,进而揭示牙形类分布与古环境之间的关系。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古生代团队博士研究生闫冠州在吴荣昌研究员的指导下,与课题组成员和澳大利亚的Ian G. Percival博士等合作,在近年华南开展的实例研究和文献资料整理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华南志留纪牙形类开展了生物相和古生态的综合研究。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于地学期刊《亚洲地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基于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该研究在华南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的牙形类组合中识别出两个生物相,分别为Dapsilodus-Decoriconus相和Apsidognathus-Galerodus相;前者指示较深水环境,后者指示较浅水环境。通过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和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明晰了华南该时期牙形类种的分布特征。 
      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对特征分子相对丰度的分析,拟合一次海侵和两次海退的海平面变化趋势;同时,基于牙形类古生态特征识别的海平面变化趋势可较好地耦合于已发表的海平面变化曲线,表明了牙形类动物群的纵向变化在研究海平面变化有较好的统计学意义。 
      该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Yan Guanzhou, Wu Rongchang*, Huang Bing, Percival I.G, Gong Fangyi, Wei Xin & Li Lixia. 2021. Llandovery (Silurian) conodont biofacies on the Yangtze Platform of South China and their pala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25(2): 105044. https://doi.org/10.1016/j.jseaes.2021.105044. 
      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揭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牙形类的生物相
      华南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牙形类的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24
    2022-02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2022年重点工作部署动员会

      2月15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召开2022年重点工作部署动员会。研究所领导班子成员、所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及各部门负责人等共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主持。 
      詹仁斌首先在会议上深入解读了1月20日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所作的年度工作报告。报告强调,面对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创新和中科院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面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承担的新使命新任务,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危机感,在前期“定位”“定标”基础上,以“定事”为重点,明确改革创新发展新任务、新举措;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从加强科技创新协同性、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提升科研院所治理能力、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等方面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深化改革、稳中求进,努力实现体系化重构、系统化重塑、整体性变革,进一步强化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作用。报告指出,2022年中科院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标“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聚焦主责主业、狠抓工作落实,以“强基础、抓攻关、聚人才、促改革”为重点,着力强化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着力抓好重大科技任务攻关,着力培养集聚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着力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加强作风学风建设,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在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会上,南京古生物所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以及各部门负责人依次汇报了2022年的部门重点工作计划以及下一阶段目标。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就科研诚信和“巡视回头看”等工作进行了专题发言,副所长王军就重大项目争取和研究生培养等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各部门要站在研究所的高度积极配合做好全年重点工作。 
      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发言指出,新的一年里,要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研究所凝聚力。要广泛开展深入调研和谈心谈话,优化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干部职工服务国家需求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强所党委与各民主党派的联系,做好项目聘用人员的管理和组织建设。要主动参与谋划重大事项,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十四五”规划等重点工作。要积极关注人才培养和引进,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全面加强支部建设,提升支部组织力、战斗力。 
      詹仁斌在会上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2022年对于南京古生物所是极为重要的一年,面临着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等重要任务。各部门要围绕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优秀人才培养与引进、重大任务争取和重大原创成果产出等四个方面做好2022年重点工作。他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党对研究所工作的全面领导,各党支部及全体党员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全所广大职工学生撸起袖子加油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研究所可持续发展赢得更为广阔的空间。 
    17
    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