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南京古生物所为李四光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科考突击队授旗
    为进一步推进“传承老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行动”专项工作,6月2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举行“李四光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科考突击队”授旗仪式。在宁的所班子成员、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所务委员、党支部书记、学术委员会代表,以及青藏高原科考团队成员等34人参加本次活动。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主持会议,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为突击队授旗。 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坚持以党建促进中心工作,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中的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科考任务团队成立了“李四光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科考突击队”。这是一支以老科学家命名的突击队,代表了新一代科研人员在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中不忘初心,立志传承老科学家精神。 突击队共有队员24人,35周岁以下青年10人,党员13人;张以春研究员和李建国研究员担任突击队负责人,张华研究员任临时党支部书记。突击队的野外科考主要围绕青藏高原进行,野外工作区海拔高、条件苦、难度大。在科考过程中,突击队将一如既往地强化精神引领,对标老科学家,践行科学家精神,牢记职责使命,勇挑重担,攻坚克难,争当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尖刀连和排头兵。 本项活动也是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活动之一。
    29
    2022-06
  • 中国化石揭示最古老的昆虫资源脉冲效应
    在自然界中,资源波动有时以脉冲形式发生,呈现出频率低、强度高和持续时间短等特征。资源脉冲是指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可用资源的事件。资源脉冲事件是不同生态域之间能量、营养和生物量运移的一个重要机制。该现象广泛存在于现代生态系统之中,但我们对其深时记录所知甚少。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张前旗在王博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的指导下,与郑大燃研究员、博士研究生许春鹏和李婷、硕士研究生黎家豪、广西地质调查院王学恒工程师等人合作,对我国南方多个地区的中生代早期陆相地层开展了详细的调查工作。研究人员在广西贺州市西湾盆地下侏罗统石梯组中发现了丰富的海陆相动植物化石,并开展了详细的分类学、埋藏学和沉积学等研究,建立了“西湾生物群”并揭示了最古老的昆虫婚飞行为,这也是最古老的昆虫资源脉冲现象。该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中生代湖泊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演化历程,以及水-陆生态系统间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相关成果发表于《地质学》(Geology)和《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Biology)期刊。 本次研究基于各类动、植物化石建立并命名了“西湾生物群”。西湾盆地中生界研究历史悠久,南京古生物所斯行健院士、周志炎院士都曾研究过产自西湾的植物化石,其中石梯组的昆虫化石曾由林启彬研究员集中报道。本次研究团队开展了地层学、古植物学、古昆虫学和沉积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将石梯组发现的鲨鱼卵鞘、昆虫以及植物等化石与前人报道过的其他化石综合命名为“西湾生物群”。 基于沉积学、埋藏学分析,本次研究揭示了最古老的昆虫婚飞行为。婚飞行为指的是昆虫羽化之后集群繁殖的现象。此次研究团队在石梯组发现了一层壮观的蜉蝣成虫集群化石,蜉蝣个体数量高达数百只。这些蜉蝣为一新分类群——张氏侏罗沙蜉(JurassephemerazhangiZhangetal.,2022),归入沙蜉科,在分类位置上属于蜉蝣的基干类群。这是沙蜉科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并且是该科已知保存最完整的化石。 在生物地层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开展了详细的埋藏学(元素能谱分析和拉曼组分分析)和沉积学(岩石切片)研究。石梯组下部水平纹层发育,化石层中蜉蝣成虫互相重叠,虫体朝向各异。根据化石层中381只成虫保存方向的统计数据图,显示这些蜉蝣化石无明显的定向性。综合以上证据,该蜉蝣集群化石保存于低能的沉积环境,属于原地埋藏。这种大量同种蜉蝣成虫集中保存在同一层面上,同时又缺少其他生物类群,反映了它们当时的集群生活习性。 现生蜉蝣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水中,羽化后的成虫通常只能存活数小时至几天。在短暂的成虫阶段,雄性个体在空中形成密集的集群,雌性个体必须在飞入并穿过雄性集群过程中找到雄虫交配,再找到合适的地方产卵,才能实现后代的繁衍。蜉蝣集群婚飞行为过去仅发现于蜉蝣冠类群中,本次发现表明这种复杂的集群婚飞行为在早侏罗世就已经存在于蜉蝣基干类群中。 利用元素能谱分析和拉曼组分分析,结果表明“西湾生物群”化石最外层主要为铁的氧化物和粘土矿物残留,但是化石表面成分则仍以碳元素为主;研究人员推断铁的氧化物可能是后期成岩过程中风化作用的产物。 本次研究揭示了最古老的昆虫资源脉冲效应。水生昆虫在食物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水生植物的分解者和消费者,同时又成为鱼类和其他捕食者的食物。当水生昆虫从水中羽化、扩散到陆地并寻找配偶时,它们便成为了陆地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为捕食者提供食物外,突然出现的昆虫集群还可以对湖泊和溪流附近的植物群落产生“增肥效应”,原因在于这些昆虫的集群死亡和分解能够转变成生态系统的肥料。 本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纪蜉蝣短时间之内从水中集群羽化,形成了从水到陆的昆虫“脉冲”,这可能会导致滨水栖息环境生态系统通量的巨大变化,进而影响基础生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作为水生昆虫的代表,蜉蝣昆虫短时间内集中羽化形成了一次资源脉冲事件,凸显了昆虫在深时陆地生态系统中关键的生态角色,蜉蝣昆虫在从水生生态系统到周围陆地生态系统的营养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的联系可能是中生代湖泊生态系统中能量运移的重要特征。因此,西湾生物群中蜉蝣集群的发现为研究中生代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中生代湖泊革命”)打开了一个窗口,研究成果也揭示了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昆虫资源脉冲效应。  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ZhangQianqi,WangBo*,ZhengDaran,LiJiahao,WangXueheng,JarzembowskiE.A.,XuChunpeng,LiTing,ZhangHaichun,EngelM.S.2022.MayfliesasresourcepulsesinJurassiclacustrineecosystems.Geology.https://doi.org/10.1130/G50055.1.ZhangQianqi*,ZhengDaran,JarzembowskiE.A.,WangXueheng,LiJiahao,EngelM.S.2022.ThefirstSharephemeridae(Insecta:Ephemeroptera)fromtheJurassicShitiFormationofSouthChina.HistoricalBiology.https://doi.org/10.1080/08912963.2022.2077649.图1:“西湾生物群”化石产地剖面图2:石梯组保存的蜉蝣集群图3:化石层沉积特征及化石表面元素分布图4:西湾盆地早侏罗世生态系统复原图(南京古生物所杨定华绘制)
    02
    2022-06
  • 中国古生物学会召开第30届学术年会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于2022年5月25日-27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这是继2018年在河南郑州举行第29届年会后,我国古生物学界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生物学术盛宴。本次年会原定2021年10月在西安召开;由于受突发疫情影响,会议延期至2022年5月举行。由于近期全国多地再次爆发新冠疫情,使得学术年会现场会议难以正常进行。为了在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古生物学的发展,加强学术交流,经过中国古生物学会功能性党委、理事会研究决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改为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召开,并在西安和南京设立线下主会场和分会场。本次学术年会由中国古生物学会、西北大学和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承办,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早期生命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陕西自然博物馆、陕西省古生物学会和陕西太华古化石博物园有限公司协办。本次会议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和科技促进发展局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各地60余家单位的700余人报名参加线上线下会议。5月25日上午8:30,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大正式开幕。开幕式由中古学会副理事长邓涛主持。线上线下参加开幕式的院士、领导和嘉宾有:中国古生物学会荣誉理事、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张弥曼、周志炎、戎嘉余、陈旭、舒德干、沈树忠、朱敏、谢树成,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詹仁斌,副理事长邓涛、白志强、姚建新、华洪、王永栋,监事长杨群,副监事长孙革,秘书长张元动,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二级调研员刘波,中国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主任李志忠,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西北大学科技处处长杨涛,陕西省古生物学会理事长、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张志飞,陕西省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李荣社、张志沛、张兴亮、全成、郭俊锋、王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杨涛、副所长王军、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张建成等。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各分会负责人,大会特邀报告人、分会场召集人和主持人、会议承办单位负责人、有关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以及会员和学生代表和新闻媒体等。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南京会场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西安会场大会开幕式上,中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詹仁斌致开幕词,他首先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向线上线下参会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表示欢迎,并诚挚感谢为此次学术年会召开而辛苦付出的各个单位、工作者和志愿者们。詹仁斌在发言中用“希望”、“青年”、“团结”三个关键词分享了自己对于中国古生物学近年来发展的感想。他表示,得益于伟大的抗疫精神,即“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科研成果以及重要进展均呈上升态势,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有信心相信“国际地层古生物学的希望在中国”。近年来,南京古生物所有超过60%的科研成果是青年人牵头完成的,其中NatureIndex及其以上的重要成果更是高达80%是由青年人为主完成的。事实证明,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希望在青年。詹仁斌指出,进入21世纪,特别是最近几年,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假说层出不穷,新技术新方法不断突破人们的思维极限。地层古生物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多门类、多学科交叉融合、数据驱动的全新时代,因此,我们始终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意识和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地、勇敢地面对挑战,精诚团结,协力攻关,中国的地层古生物事业必将迎来新的辉煌,必将为国际地层古生物学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詹仁斌理事长致辞会上,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词,陕西省科协二级调研员刘波致贺词,陕西太华古化石博物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浦代表协办单位分别发表致辞,并预祝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取得圆满成功。王亚杰书记、刘波二级调研员、李浦董事长分别致辞随后,张元动秘书长在会上揭晓了第五届“青年古生物学奖”获奖者。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北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6位青年古生物学家获此殊荣。张元动秘书长揭晓第五届“青年古生物学奖”获奖者这6位获奖人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重大地史时期环境巨变、中-新生代古植物和新生代哺乳动物演化等,时代跨越6亿年前至今。第五届“青年古生物学奖”获奖者名单接下来,王永栋副理事长公布了中国古生物学会2021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入选的四个博物馆分别是:宁夏地质博物馆、山西地质博物馆、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和西北大学博物馆。以上入选的博物馆均具有专业的古生物化石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在普及地球演化和生命进化知识、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王永栋副理事长公布中国古生物学会2021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本次大会将围绕“远古生态系统及地球宜居性演化”为主题,从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以及学科交叉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邀请了朱敏院士、袁训来、张志飞、李金华四位专家,以及殷宗军、傅东静、楚道亮、蒋子堃、苏涛、白滨6位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五届青年古生物学奖获得者做大会特邀报告。报告内容涉及早期生命起源、瓮安生物群、陆地植物群和生态系统演变、有颌脊柱动物起源、青藏高原抬升、生物多样性、生物矿化等涉及古生物学前沿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大会特邀报告本次会议共设置学术专题30个,收录论文摘要489篇,安排学术报告25场,包括276个口头学术报告、44个展板报告等,充分展示了近几年来我国古生物学界在最新学术理论动态、科学传播与普及、人才培养、化石保护和刊物出版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并展望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古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线下参会代表及学生们认真听取大会报告
    25
    2022-05
  • 蔡晨阳荣获“玄武十大青年先锋”称号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大力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树并发挥社会各界青年典型的引领作用,中共玄武区委组织部、共青团玄武区委、玄武区青年联合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第七届“玄武好青年”“玄武青年先锋”评选活动。经过层层选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阳研究员荣获“玄武十大青年先锋”荣誉称号。 蔡晨阳主要从事中生代昆虫的演化和生态方面的研究,发现了最古老的亚社会性昆虫、最古老的社会性寄生现象和最古老的昆虫原始结构色,揭示了中生代昆虫与动物、植物和真菌之间的互相关系,深化了对陆地生态系统功能早期演化的认识,相关研究对理解现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担任JournalofPaleontology、SwissJournalofPalaeontology、Insects等杂志副编辑或编委职务。已发表研究论文21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自然指数论文12篇;主编英文专辑3部,参与专著1部。
    19
    2022-05
  • 南京古生物所组织收看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
    5月10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组织在宁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团委委员、团支部委员、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会及部分团员青年等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集中收看庆祝大会。南京学院团员在分会场参加,未参加集中收看的团员青年等通过各种方式收听收看。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对共青团和青年朋友提出了殷切期望,并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一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青团不愧为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锋队,不愧为党的忠实助手和可靠后备军! “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南京古生物所的广大团员青年定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持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勘探开发,不断推进地层古生物学科发展,继续努力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13
    2022-05
  • 南京古生物所获认定为首批江苏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日前,首批12家江苏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公布,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获认定。 李四光先生是我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曾经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等重要职务,也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缔造者和首任所长。建所以来,以李四光精神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不断激励着全体南古人。四代南古人接续奋斗,不仅将研究所打造成了国际古生物界的一颗璀璨明珠,还铸就了“爱国奉献、学用兼优,严谨创新、勇攀高峰”的南古精神。南古精神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生动体现! 为进一步弘扬李四光精神及其在南京古生物所的生动实践,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宣传科学家精神,在中国科学院党组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南京古生物所通过精心恢复实物场景、遴选重要历史资料、培训专兼职讲解队伍、制定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并对公众开放了“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旧址)作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展示了李四光在南京工作期间使用过的办公家具、图书资料以及研究的化石标本等原件,结合介绍其生平事迹特别是其爱国、创新、奉献精神的系列展板、照片、图书、视频、互动、讲解等,给予观众充分的沉浸式体验,近距离感受并传承李四光身上的科学家精神。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则是以研究所创立和发展的历史为主线,制作了大型图文展板,配以科学家手迹、珍贵档案、地质标本、图书资料等作为展品,通过简洁而富有层次的展示空间,生动立体地展现了南古精神创立及其实践的历史过程和现实意义。 基地自向社会开放参观以来,得到了新华社、中新社、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已接待各级政府、科协、科研院所、高校、中小学、企业等的众多参观团队,并常态化组织李四光少年科学营等活动,得到了各界高度评价,成为江苏省和南京市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教育基地。 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点击图片可实景观看)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点击图片可实景观看)
    11
    2022-05
  • 首次定量浮游有孔虫钙化水深变化对壳体地化信号的影响
    有孔虫的生物过程会影响其壳体地球化学指标的准确度。其中,浮游有孔虫钙化水深的变化对其壳体记录温度信息的影响程度,是多年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俞宙菲博士、李保华研究员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李宏亮副研究员、张静静博士和陈建芳研究员合作,运用新方法、新手段,首次定量出浮游有孔虫钙化水深的季节变化对壳体稳定氧同位素(δ18O)记录温度季节性的影响,解答了多年的谜题。本研究结果对古海洋环境的重建工作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尤其是对利用单体有孔虫壳体δ18O或Mg/Ca比值来重建温度季节性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学报》(GeochimicaetCosmochimicaActa)上。 浮游有孔虫的各个属种均有其特定的钙化水深范围,因此,利用各属种的壳体地球化学信息可以重建上层海洋不同水深的古环境变化。但是,相关重建工作均建立在各属种的钙化水深不变的前提假设之上。而事实上,浮游有孔虫的钙化水深在其生命周期内,或不同的季节,或冰期-间冰期尺度上都存在变化。这部分由生态过程引起的变化会扰乱或掩盖有孔虫壳体记录的环境信息,给古海洋环境的重建结果带来一定误差。 为了定量这种影响,本研究利用2012-2014年在南海北部和西南部布放的两个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提供的现生浮游有孔虫样品,测试混合层种Globigerinoidesruber,Trilobatussacculifer(无袋)和温跃层种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壳体的季节δ18O值,并结合海水均衡氧同位素季节剖面来定量计算浮游有孔虫钙化水深的季节变化对壳体δ18O信号的影响。通过将该定量方法应用到全球已发表的9个捕获器站位的浮游有孔虫δ18O数据中,进一步剖析其控制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有孔虫的钙化水深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基本呈现夏季深、冬季浅的变化规律。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浮游有孔虫在结壳时会迁移至最适温度的水层,因而削弱或放大了其壳体记录的温度季节性。结合以上结果,浮游有孔虫钙化水深的季节变化对壳体δ18O信号的影响取决于两个因素:1)浮游有孔虫所在海区垂直温度梯度的强度;2)有孔虫所在水层温度季节性的变化强度。因此,相对于季节性,垂直温度梯度更大的“低纬海区”浮游有孔虫的地球化学信号受到的影响远高于“中、高纬海区”。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自然资源部等的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Yu,Z.F.*,Li,B.H.,Li,H.L.,Zhang,J.J.,Chen,J.F.,2022.Theinfluenceofseasonalcalcificationdepthchangeontheplanktonicforaminiferalstableoxygenisotopesignal.GeochimicaetCosmochimicaActa,https://doi.org/10.1016/j.gca.2022.04.014. 图1南海北部浮游有孔虫4个属种钙化水深的季节变化图2定量计算浮游有孔虫钙化水深的季节变化对壳体δ18O信号影响的原理图图3南海北部沉积物捕获器(N)与全球9个捕获器的站位图图4低纬、中纬和高纬海区各属种浮游有孔虫钙化水深的季节变化对壳体δ18O信号的影响
    09
    2022-05
  • 南京古生物所支撑支部在所史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入学习研究所发展历史,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所史馆学习阵地作用,4月27日下午,南京古生物所支撑党支部在所史馆暨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支部正式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群众等共18人参加此次活动。 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位于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大楼一楼,馆内正中央是李四光先生半身铜像。馆内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以及模型、标本等数百件展品,展示了南京古生物所面向国家需求、开拓学科建设,争创国际一流的70年风雨征程,弘扬以李四光先生为代表的四代南古人用实干铸就的“爱国奉献、学用兼优,严谨创新、勇攀高峰”的南古精神。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则原地重现了李四光先生在南京古生物所的办公场景。该办公场景的复原旨在以李四光先生为榜样,弘扬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像地质学前辈们一样,不畏困难、勇于探索、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当天,支撑支部书记曹长群同志以南京古生物所第一任所长李四光先生的生平为主线,向各位支部成员介绍了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李四光如何艰难求索、坚守初心,始终把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同国家民族的振兴和命运紧紧相融的伟大事迹。从最初学习化学到立志找矿学习地质,再到远渡重洋刻苦求学,最后克服重重困难归国,投身于建设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李四光的带领下,中国的地质学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是李四光一生的真实写照。 曹长群强调,一代代南古人始终不忘自己身为“国家队”“国家人”、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南古人也在不断地为“蔚为国用”四个字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他希望支部每一位同志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明确岗位职责,实现岗位价值,为研究所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随后,支撑支部成员集体参观了所史馆和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参观过程中,支撑支部宣传委员陈炜同志有感而发,和大家分享交流了自己学习赵金科老师入党志愿书的体会。他说,赵金科老师在入党志愿书中写到这样一句话,“党的一切政策和措施都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为人民谋幸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赵金科老师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社会实践和科研工作践行着他的初心使命。参观结束后,支撑支部的各位同志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南古精神,立足自身工作岗位,发挥岗位优势,在书写南古新篇章中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07
    2022-05
  • 三亿年前的巨量碳排放导致海洋缺氧和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全球变暖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地球上的生命将面对怎样的生存环境?解答这些问题,可以到地球历史中与当前地球环境变化类似的时期寻找答案。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合作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与当前地球环境类似的约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间,曾发生一次短暂的巨量碳排放事件,引起了海洋缺氧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5月2日,这一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的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03
    2022-05
  • 南京古生物所举行安全保密责任书签订仪式暨相关培训
    4月2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举行安全保密责任书签订仪式,并开展安全保密工作部署及公文培训。南京古生物所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所务委员、各部门负责人、安全员及新入职职工等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主持。 杨涛首先在会上传达了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关于开展2022年科研生产安全隐患排查与夏季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并逐一就通知的内容向参会人员进行了宣读和解释。要求研究所按照院党组关于大力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的要求,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工作,深入排查化解风险隐患,有效遏制安全事故发生,营造安全稳定的科研环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希望各位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把好关,特别是在危化品安全、火灾安全、疫情防控及人身安全等方面要重点关注,强化相关预防措施,确保不出问题。 随后,单位法人与分管领导之间、分管领导与部门负责人之间在现场签订了安全保密责任书。会议强调,有关各部门要切实落实安全保密责任全覆盖的要求,在会后及时组织部门负责人与安全员、工作人员等签订个性化安全保密责任书。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讲话指出,大家要随时绷紧安全这根弦,签订安全保密责任书既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责任。这里的安全指的是“大安全”的概念,包括消防安全、疫情安全、危化品安全、人身安全、卫生安全,财产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科技情报安全,交通安全等等。他强调,安全工作细节决定成败,不可有一点疏忽,各位负责人和安全员要切实负责好自身和管辖范围内的各项安全工作。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保证研究所安全有序的科研办公环境,才能在当前疫情防控严峻形势下取得各项工作业绩的突破,切实为党的二十大召开做出应有的贡献。 接下来各部门安全员等参加了研究所安全保密工作部署,了解了安全保密工作相关政策、责任体系以及近期重点工作情况。会议还开展了公文应用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明确公文规范,强化责任意识,加深保密意识。杨涛还就培训中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点评讲解。 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强调,当前安全保密工作进入新时期,网络信息发达,失窃密的风险隐患无时不在,信访维稳方面也要积极沟通主动化解矛盾。今年是二十大召开之年,研究所的每位职工、学生都应当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维护研究所安全稳定的科研生产环境。 最后,杨涛希望大家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在日常管理中发现问题当及时应对处置,同时加强安全保密及相关知识学习,落实管理工作规范,切实在各自岗位做出应有的贡献。
    25
    2022-04
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210008)
Tel:025-83282105 Fax:025-83357026
Email:ngb@nigpas.ac.cn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