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古生物所支撑支部在所史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入学习研究所发展历史,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所史馆学习阵地作用,4月27日下午,南京古生物所支撑党支部在所史馆暨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支部正式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群众等共18人参加此次活动。
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位于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大楼一楼,馆内正中央是李四光先生半身铜像。馆内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以及模型、标本等数百件展品,展示了南京古生物所面向国家需求、开拓学科建设,争创国际一流的70年风雨征程,弘扬以李四光先生为代表的四代南古人用实干铸就的“爱国奉献、学用兼优,严谨创新、勇攀高峰”的南古精神。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则原地重现了李四光先生在南京古生物所的办公场景。该办公场景的复原旨在以李四光先生为榜样,弘扬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像地质学前辈们一样,不畏困难、勇于探索、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当天,支撑支部书记曹长群同志以南京古生物所第一任所长李四光先生的生平为主线,向各位支部成员介绍了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李四光如何艰难求索、坚守初心,始终把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同国家民族的振兴和命运紧紧相融的伟大事迹。从最初学习化学到立志找矿学习地质,再到远渡重洋刻苦求学,最后克服重重困难归国,投身于建设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李四光的带领下,中国的地质学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是李四光一生的真实写照。
曹长群强调,一代代南古人始终不忘自己身为“国家队”“国家人”、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南古人也在不断地为“蔚为国用”四个字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他希望支部每一位同志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明确岗位职责,实现岗位价值,为研究所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随后,支撑支部成员集体参观了所史馆和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参观过程中,支撑支部宣传委员陈炜同志有感而发,和大家分享交流了自己学习赵金科老师入党志愿书的体会。他说,赵金科老师在入党志愿书中写到这样一句话,“党的一切政策和措施都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为人民谋幸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赵金科老师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社会实践和科研工作践行着他的初心使命。参观结束后,支撑支部的各位同志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南古精神,立足自身工作岗位,发挥岗位优势,在书写南古新篇章中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
三亿年前的巨量碳排放导致海洋缺氧和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全球变暖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地球上的生命将面对怎样的生存环境?解答这些问题,可以到地球历史中与当前地球环境变化类似的时期寻找答案。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合作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与当前地球环境类似的约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间,曾发生一次短暂的巨量碳排放事件,引起了海洋缺氧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5月2日,这一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的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全球变暖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地球上的生命将面对怎样的生存环境?解答这些问题,可以到地球历史中与当前地球环境变化类似的时期寻找答案。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合作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与当前地球环境类似的约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间,曾发生一次短暂的巨量碳排放事件,引起了海洋缺氧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5月2日,这一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的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当今地球正处于从3400万年前开始的新生代冰室气候,然而,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冰室气候大背景下快速升高,两极冰川消融加剧,海平面上升,海洋缺氧程度加重,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降低。全球变暖的趋势将如何进一步发展?根据当前环境变化的观察数据很难预测未来的长期趋势。为了找到全球冰室气候背景的变暖与海洋缺氧、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内在关系,更准确地模拟和评估海洋缺氧程度,科学家们通过对地球历史的冰室气候的研究寻找答案。
3.6-2.8亿年间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是地球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冰室气候,也是陆生高等植物及陆地生态系统建立以来唯一一次记录了地球由冰室气候向温室气候转变的地质时期,当时的大气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也与现代相当,可以与现今人类生存的冰室气候环境很好地进行类比。因此,研究晚古生代大冰期已经发生过的碳排放与全球变暖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将有益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当前在冰室气候下地球系统内部的关联与反馈机制,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未来发展趋势。
由南京古生物所陈吉涛研究员与南京大学王向东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Isabel Montanez教授等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对我国华南石炭纪地层开展了近十年的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数值模拟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首次发现了石炭纪晚期冰室气候下的一次巨量碳排放事件。
贵州罗甸纳庆剖面发育了国际上鲜有的连续出露的石炭纪海相地层,完整记录了石炭纪晚期海水的地球化学信息。研究人员通过对该剖面采集精度达厘米级的样本进行了碳和铀同位素及主微量元素等测试分析,用全球碳循环模型(LOSCAR)对碳排放量及碳源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利用耦合的碳-铀模型计算出当时全球海洋缺氧程度,最后,利用更综合的地球系统模型(CESM)进行数据模拟;最终建立了该事件中碳排放与海洋缺氧面积的关联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石炭纪晚期(约3.04亿年前)冰室气候下,约9万亿吨碳在30万年内排向大气,从而引起了当时全球气候的显著变暖。期间海水表面温度升高约4℃,全球海洋缺氧面积扩张至18%,海洋生物多样性在短期内显著下降。地球系统模型研究表明,在冰室气候的全球变暖期间,广泛的海洋缺氧可能与海水分层的增强和营养输入的增加(消耗氧气)相关。
通过比较地质历史中不同气候环境下的碳排放事件及其引起的全球变暖和海洋缺氧状态,研究团队首次提出,在同样的碳排放速率下,相较于温室气候,冰室气候下的海洋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缺氧状态。而通过对地质历史过程中已经发生的类似气候环境事件的研究,详细识别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结束过程,可进一步揭示其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人类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极端气候提供一定借鉴。
论文相关信息:Jitao Chen, Isabel P. Montanez, Shuang Zhang, Terry T. Isson, Sophia I. Macarewich, Noah J. Planavsky, Feifei Zhang, Sofia Rauzi, Kierstin Daviau, Le Yao, Yu-ping Qi, Yue Wang, Jun-xuan Fan, Christopher J. Poulsen, Ariel D. Anbar, Shu-zhong Shen, Xiang-dong Wang, 2022, Marine anoxia linked to abrupt global warming during Earth’s penultimate icehouse, PNAS, https://doi.org/10.1073/pnas.2115231119
图1. 石炭纪晚期(约304百万年)发生的一次显著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及碳同位素负漂事件,对应着全球海水表层温度升高及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图2. 贵州罗甸纳庆剖面的碳和铀同位素记录及模拟结果,显示在卡西莫夫期末期出现一次明显的同位素负漂,表明全球碳循环波动及海洋缺氧事件
图3. 晚古生代冰室气候和其他温室气候中的碳排放与海水温度和缺氧程度的关系对比图,表明同样速率的碳排放或变暖,海洋的缺氧程度在冰室气候下比温室气候下更高
-
南京古生物所举行安全保密责任书签订仪式暨相关培训
4月2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举行安全保密责任书签订仪式,并开展安全保密工作部署及公文培训。南京古生物所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所务委员、各部门负责人、安全员及新入职职工等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主持。
杨涛首先在会上传达了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关于开展2022年科研生产安全隐患排查与夏季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并逐一就通知的内容向参会人员进行了宣读和解释。要求研究所按照院党组关于大力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的要求,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工作,深入排查化解风险隐患,有效遏制安全事故发生,营造安全稳定的科研环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希望各位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把好关,特别是在危化品安全、火灾安全、疫情防控及人身安全等方面要重点关注,强化相关预防措施,确保不出问题。
随后,单位法人与分管领导之间、分管领导与部门负责人之间在现场签订了安全保密责任书。会议强调,有关各部门要切实落实安全保密责任全覆盖的要求,在会后及时组织部门负责人与安全员、工作人员等签订个性化安全保密责任书。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讲话指出,大家要随时绷紧安全这根弦,签订安全保密责任书既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责任。这里的安全指的是“大安全”的概念,包括消防安全、疫情安全、危化品安全、人身安全、卫生安全,财产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科技情报安全,交通安全等等。他强调,安全工作细节决定成败,不可有一点疏忽,各位负责人和安全员要切实负责好自身和管辖范围内的各项安全工作。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保证研究所安全有序的科研办公环境,才能在当前疫情防控严峻形势下取得各项工作业绩的突破,切实为党的二十大召开做出应有的贡献。
接下来各部门安全员等参加了研究所安全保密工作部署,了解了安全保密工作相关政策、责任体系以及近期重点工作情况。会议还开展了公文应用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明确公文规范,强化责任意识,加深保密意识。杨涛还就培训中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点评讲解。
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强调,当前安全保密工作进入新时期,网络信息发达,失窃密的风险隐患无时不在,信访维稳方面也要积极沟通主动化解矛盾。今年是二十大召开之年,研究所的每位职工、学生都应当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维护研究所安全稳定的科研生产环境。
最后,杨涛希望大家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在日常管理中发现问题当及时应对处置,同时加强安全保密及相关知识学习,落实管理工作规范,切实在各自岗位做出应有的贡献。
-
凤凰·南古联合科学传播中心召开第一届理事会会议
4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暨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成立的“凤凰·南古联合科学传播中心”在南京古生物所图书馆三楼报告厅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会议。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到会指导。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科学传播中心主任、联合中心副理事长王永栋主持。
会议伊始,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联合中心副理事长陈卫春宣读了中心章程。随后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联合中心理事长张建成,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联合中心理事长傅梅为理事会成员分别颁发了聘书。
会议听取了联合中心成立以来的工作报告。2020年7月15日,“凤凰·南古联合科学传播中心”在南京正式成立,中心成立一年多来,已合作出版了南京古生物所建所70周年系列图书及多本畅销科普读物,推出了《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科普视频融媒体产品,目前正积极推动《地球的生命故事——中国古生物学家的探索之旅》丛书以及青鸟新知新媒体合作等系列工作,并在人才培养交流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充分践行了双方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谋发展的合作初衷。会上,理事会成员就前期的合作经验进行了交流,也表达了对未来联合中心发展的希望和愿景。希望联合中心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运行机制,打造出具有严谨与创新融合、传统与现代融合、学术与科普融合的IP资源平台,把生物演化的故事讲得更加丰富精彩,在人才培养以及青少年科学教育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
会上,傅梅表示南京古生物所有着厚重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科研成果,应当要充分的呈现出来并传播出去,这是联合中心的重要责任。傅梅强调,2022年联合中心要围绕南京古生物所科研成果,做精做深传统出版,做强做优融合出版,做实做活科普研学;打造学术专著、高端科普、青少年科普重点产品线;落实好重点图书选题和出版相关工作细节;多层次多元化地呈现好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及背后的科研故事。
詹仁斌在会上首先祝贺联合中心理事会的成立,也感谢过去工作中双方人员的辛勤努力和付出,希望联合中心在理事会的领导下能够更好地把各项工作往前推进。詹仁斌强调,科学传播是南京古生物所和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工作内容,南古人的使命之一就是讲好生命演化的故事,科研人员做好做深做透科研工作,就是为了把生命演化的故事讲得更精彩、更准确、更丰富,并在此基础上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希望联合中心不断拓宽思路,丰富内容形式,加强双方协作,更好地打造品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最后由张建成总结发言。联合中心理事会要切实落实工作保障,积极做好协同配合,建立经常性沟通机制,将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融入到联合中心的创新发展中去,推动中心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
南京古生物所举办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活动暨科普视频发布
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举行了相关主题科普活动,包括《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科普视频的发布仪式以及达尔文大讲堂。活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
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戎嘉余,南京市科协一级调研员许光明,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傅梅、总编辑郁宝平,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副所长王军、党委副书记张建成等来自市、区科协领导、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出版团队及南京古生物所科学家代表和青年科研骨干、科学传播专家等五十余人现场参与此次活动。会议由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主持。
张建成在致辞中对嘉宾致以诚挚的欢迎,他表示,南京古生物所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一直以来,以世界地球日等为契机,多年来持续组织各类科普活动。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包括《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科普视频发布,以及达尔文大讲堂等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其中《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是凤凰·南古联合科学传播中心启动的首个融媒体合作出版项目。“科技强国,科普为民”。南京古生物所将积极开拓思路,让大众能更深入的了解科研成果并参与科学现场,让科学家背后的故事能够走进媒体大众。同时,南京古生物所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配合“双减”工作,通过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和创作更多科普作品,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和科技创新意识。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为强劲有力支撑!
傅梅在致辞中表示,几十年来,南京古生物所与江苏科技社一直保持着密切合作,联合出版了一系列好书,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项目是借助视频媒体手段,基于大量化石证据,从不同侧面作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带领读者探索远古生命的密码。既向公众科普了科学知识,又展示了中国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现如今,《大讲堂》项目已经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重点出版工程。这是国家对项目的高度认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凤凰˙南古”合作平台的高起点、高立意。为了更好促进《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的科学传播,出版社精选了部分内容,采用二维码的形式嵌入配套出版的《化石密语》科普图书中,带给了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同时,视频将在B站、青鸟新知抖音号/微信视频号、化石网、凤凰优学微信号、凤凰易学APP等平台陆续上线。
2020年7月,南京古生物所本着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暨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成立了“凤凰-南古联合科学传播中心”。《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则是由戎嘉余院士领衔,集结二十位古生物学家与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精心制作的二十余期古生物科普视频,是中心首个启动的融媒体合作出版项目。视频中包含《认识演化论——一个古生物学者的视角》《飞向蓝天的恐龙》《植物庞贝城的发现》《青藏高原上——沉睡的远古海洋》《忽冷忽热的地球》等20个主题,看似相互独立,实质却有内在的高度一致性。
《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视频发布现场,由戎嘉余、许光明、傅梅、詹仁斌为系列科普视频进行揭幕,随后嘉宾一同观看精选片段。
本次达尔文大讲堂由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赵方臣以《寒武纪大爆发与特意埋藏化石库》为题带来精彩讲座,向公众讲述距今5.3亿年前后,整个地球生命进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寒武纪大爆发以及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发现。
[video:图书视频发布]
-
临沂动物群:探索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新窗口
华北板块(North China Block)在寒武纪时期是一个独立块体,具有独特的构造演化历史。作为中国传统“中寒武统”的标准地区,这里的寒武纪中期地层序列完整、化石丰富,是寻找这一时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的潜力地区。近日,南京古生物所赵方臣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孙智新等报道了来自华北地区的一处距今约5.04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并命名为“临沂动物群”(Linyi Lagerstatte)。这一独特的特异埋藏化石库为深入了解寒武纪大爆发之后动物早期辐射分异、迁徙扩散、群落结构和生物古地理提供了新的窗口。该项成果于2022年4月5日在线发表于综述性期刊《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距今5.3亿年前后发生的寒武纪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快速演化事件,其以门一级动物类群的出现和现代海洋生态系统的成型为显著特点,在整个地球生命进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寒武纪大爆发的相关问题一直是古生物学界研究的核心,而富含精美的多门类软躯体化石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也称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Burgess Shale-type lagerstatten)则是了解这一重大生物演化事件的主要窗口。自1909年沃克特(Walcott)发现著名的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Burgress Shale)以来,全球已有十余处经典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被发现,尤其是澄江动物群的发现更是开启了华南板块(South China Block)作为相关研究热点地区的历史。
近年来新的化石库不断涌现,但由于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匀,大多数著名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都集中分布在华南板块和劳伦大陆(Laurentia,今北美大陆的主体)。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均衡在寒武纪中期(苗岭世Miaolingian)表现最为明显: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特异埋藏化石库都位于劳伦大陆,而此时恰恰是寒武纪演化动物群最为繁盛的阶段。因此,这些客观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对寒武纪演化动物群面貌和格局的全面认识。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团队在这一地区展开了长期野外工作,并选取山东省临沂市西郊的寺口剖面代表性层位进行了集中采集,收集到了数千枚精美的化石标本。
本次综合研究的临沂动物群软躯体化石集中产出于寒武系张夏组盘车沟段下部的黑色与黄绿色页岩中。根据其中的三叶虫判定该特异埋藏化石库的时代是距今约5.04亿年寒武纪苗岭世鼓山期(Drumian)的早期,稍微晚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目前已有超过35个化石类群在临沂动物群中被发现,极大丰富了这一时期海洋生物与群落的多样性面貌。组合中多样性最高的类群是非三叶虫节肢动物,而其中又以奇虾类(radiodonts)和莫里森虫类(mollisoniids)最为引人注目。除节肢动物以外,多样的海绵动物和蠕虫状动物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临沂动物群中的化石大部分以软躯体形式保存,且多保存了精细的解剖结构,如附肢、眼睛、消化系统和刚毛等,为进一步了解这些生物的解剖结构提供了新信息。与其他经典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化石库相类似,临沂特异埋藏化石库中的软躯体结构也多以碳膜的形式保存在背景层与事件层交互出现的地层中,显示了类似的埋藏学路径在软躯体化石保存中的普遍性。
由于时代相近的其他特异埋藏化石库均集中于劳伦大陆,此次华北板块临沂动物群的发现为研究寒武纪中期的生物地理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临沂动物群与同期的北美特异埋藏化石库之间有许多相同的生物类型,其中一些珍稀节肢动物,如迷音虫Thelxiope和莫里森虫Mollisonia,即使在原产地北美也十分少见,这也暗示了华北与北美软躯体动物群在这一时期的密切联系。通过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非度量性多维标度变换(nMDS)和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等定量分析手段进一步支持了华北与北美软躯体动物群之间的联系,表明了华北可能充当着东冈瓦纳与北美之间的生物地理纽带。不过,由于来自不同角度的古地理证据尚存在差异,这种联系的生物地理解释还需要深入的研究评估。
在比临沂特异埋藏化石库时代更古老的馒头组上、下页岩段(苗岭世乌溜期)中,该研究团队也发现有保存良好的软躯体化石。此类化石在华北板块东部寒武纪中期地层中的连续分布,使华北成为研究这一时期生物面貌演替的重要潜力地区。此前澄江动物群的发现揭开了华南板块一系列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研究的序幕,而如今临沂动物群作为华北板块第一个被综合研究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将有望为华北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
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共同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Sun, Z.X., Zhao, F.C.*, Zeng, H., Luo, C., Van Iten, H., Zhu, M.Y., 2022. The middle Cambrian Linyi Lagerstatte from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 new window on the Cambrian evolutionary fauna.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https://doi.org/10.1093/nsr/nwac069.
图 1. 16个主要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的时空分布和多样性,及临沂动物群(Linyi Lagerstatte)在其中的位置。
图 2. 临沂动物群中的代表性类群。A. 刺迷音虫Thelxiope spinosa;B. 对称莫里森虫Mollisonia symmetrica;C. 群体的对角海绵Diagoniella;D. 唐氏迷音虫Thelxiope tangi sp. nov;E. 线纹心虾Cordaticaris striatus的口器;F, 标准长清虫Changqingia puteata;G, 未定的蠕虫状动物;H. 线纹心虾Cordaticaris striatus的前附肢;I. 抱怪虫类的前附肢。
图3. 非度量性多维标度变换(左上)聚类分析(右上)、和网络分析(下)等定量分析手段所识别的临沂动物群与全球16处经典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之间的关系。
图4. 临沂动物群生态复原图(杨定华绘,赵方臣指导)。
图5. 科考人员在临沂地区野外工作照片,从左到右:曾晗、唐永刚、孙智新、赵方臣。
-
中国三叠纪昆虫研究取得新进展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是昆虫演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此事件后,昆虫整体面貌从“古生代昆虫群”进入“现代昆虫群”。因此,三叠纪时期的昆虫化石不仅为我们了解昆虫对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响应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重建现代昆虫多样性的起源提供了关键线索。
我国三叠纪陆相地层发育,是三叠纪昆虫化石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一直缺乏系统性研究,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一时期昆虫演化、陆地生态系统变革及其环境背景的深刻认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张前旗在王博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的指导下,系统梳理了我国三叠纪的昆虫化石记录,并重点研究了一些我国重要三叠纪昆虫群。研究共报道1新科、3新属、5新种和1个新组合,并综合运用系统古生物学、古生物地理学、古生态学、支序系统学和埋藏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揭示了相关昆虫类群在早中生代的演化及环境背景,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这一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的认识。相关成果先后发表在《伦敦地质学会特刊》(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地球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地质学家协会会刊》(Proceedings of the Geologists' Association)以及《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等国际期刊。
研究在回顾中国三叠纪昆虫演化历史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我国三叠纪昆虫的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现有的昆虫化石记录表明:我国早三叠世昆虫化石罕见,中、晚三叠世化石丰富,尤以“铜川昆虫群”(中三叠世拉丁期)和托克逊昆虫群(晚三叠世)为代表。
研究详细报道了产自陕西中三叠统铜川组蛩蠊目牙蠊属(Chauliodites)1新种和贵州中三叠统1新组合,并重新研究了云南下三叠统卡以头组的牙蠊属1已知种。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对牙蠊属开展了系统研究,发现该类群在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分异度迅速回升,分布范围也迅速恢复,判定其很可能与全球早三叠世石松类植物的崛起密切相关。该成果为我们了解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对昆虫演化的影响提供了新证据。
研究还对铜川昆虫群中的半翅目苏吉尔蜡蝉科(Surijokocixiidae)、瘤翅蝉科(Granulidae)和革翅蝉科(Scytinopteridae)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建立1新属3新种,并首次提供了革翅蝉科属级分类检索表及该科模式属的种级分类检索表。研究发现,这些蝉类盖翅在微观上物质分布不连续、微细结构丢失;本次研究还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等技术手段识别到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识别的翅脉信息。
研究人员根据产自陕西上三叠统的一块盖翅标本,建立1新科——斯氏蜡蝉科(Szeiiniidae),并以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斯行健院士命名。其盖翅的一些脉序特征(爪片CuP脉和Pcu脉之间横脉发育、细支脉组成网状结构、假纵脉分支等)证实该科为蜡蝉总科基干类群,为蜡蝉亚目早期辐射以及蜡蝉总科的早期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基金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Zhang Q-Q, Zheng D-R, Zhang H-C, Wang B. 2021. Review of Triassic insects in China.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521. https://doi.org/10.1144/SP521-2021-121.
Zhang Q-Q, Jarzembowski, E. A., Wang B. 2022. Widespread grylloblattid insects after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https://doi.org/10.3389/feart.2022.853833.
Zhang Q-Q, Szwedo J., Zheng D-R, Wang B, Zhang H-C. 2021. The first Surijokocixiidae (Insecta: Hemiptera: Fulgoromorpha) from the Triassic of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Geologists' Association. 132: 199–206. https://doi.org/10.1016/j.pgeola.2020.10.009.
Zhang Q-Q, Zheng D-R, Teng X, Zhang H-C. 2021. New Scytinopteridae (Hemiptera: Scytinopteroidea)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Tongchuan Entomofauna of NW China. Historical Biology. https://doi.org/10.1080/08912963.2021.2010194.
Zhang Q-Q, Chen J, Zhang H-C. 2021. New Granulidae (Hemiptera: Scytinopteroidea)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Tongchuan Formation of NW China. Historical Biology. https://doi.org/10.1080/08912963.2021.1903892.
Zhang Q-Q, Jiang T, Szwedo J., Zhang H-C. 2021. A new family of Triassic planthoppers (Hemiptera: Fulgoromorpha: Fulgoroidea) from the Shaanxi Province of China. Alcheringa.45: 86–90. https://doi.org/10.1080/03115518.2021.1919206.
图1 中国三叠纪昆虫化石的产出层位(带颜色层段)
图2 以斯行健院士命名的斯氏蜡蝉科(Szeiiniidae)的模式属模式种(Szeiinia huanglongensis Zhang et al., 2021)
图3 铜川革翅蝉Scytinoptera tongchuanensis Zhang, Zheng et Zhang, 2021,正模:NIGP177616,盖翅;(A)光学图像;(B)图A红框部分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虚线表示翅脉及盖翅后缘);(C)图A黑框部分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D)图A黑框部分钡元素散射能谱图像(虚线表示MP脉位置)。
图4 蛩蠊目牙蠊属(Chauliodites Heer, 1865)古地理分布图
-
南京古生物所开展"追思老一辈科学家 传承科学家精神"活动
4月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组织全体在所研究生党员、团员前往所史馆开展清明追思活动,致敬老一辈科学家在艰苦卓绝的年代为祖国的地层古生物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励青年党员、团员不忘初心,勇攀科技高峰。活动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主持,在宁的所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参加活动。
全体青年党员、团员在李四光先生铜像前聆听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讲述先生生平事迹。詹仁斌提到,李四光先生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新中国第一批杰出科学家。先生青年时期远渡重洋,先学造船,后学采矿,再转地质。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拒绝功名诱惑、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决然投身到祖国的地质学建设中,大家深切地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报国、救国、爱国的坚守与决心。詹仁斌用先生的名言“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和“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勉励广大青年党员、团员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传承“爱国奉献、学用兼优,严谨创新、勇攀高峰”的南古精神,做真正肩负起时代赋予重任的第五代南古人。
杨涛则以文天祥拒绝诱降,至死不屈的民族精神以及清朝骆成骧以“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获殿试状元的故事激励广大青年党员、团员要以“国忧臣辱,国辱臣死”的决心,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大任,呼吁广大青年党员、团员要牢固树立家国情怀,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时刻牢记“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矢志报效祖国。
党员代表向李四光先生铜像敬献鲜花,全体同志怀着崇敬的心情,肃立默哀,向以李四光先生为代表老一辈科学家们致敬。
此次活动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侯建国院长在中科院2022年度工作会议报告上提出的“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科研生态”讲话精神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作为弘扬老科学家精神基地的常规性活动。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2022年度第一次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3月3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图书馆报告厅召开2022年第一次中心组学习扩大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国两会精神和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等。南京古生物所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所务委员、党支部书记、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工会职代会主席团、妇委会、团委、中层领导干部及各民主党派代表等3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主持。
杨涛带领与会人员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和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着眼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持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把党史学习教育创造的好经验、展现的好作风,转化成推动研究所改革创新发展的强大力量。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对年轻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研究所要强化年轻干部的培养,注重为年轻干部搭建平台,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力度。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带领学习了《中国科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全所上下要深入学习领会并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院工作会议精神和院“十四五”规划精神,按照院党组的决策部署,增强大局意识,以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全面加强建制化基础研究,抓好重大科技任务协同攻关,培养集聚高水平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作风学风建设,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作用,推动研究所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南京古生物所副所长王军带领学习了全国两会精神,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要求。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指出,要把学习"两会"精神与具体工作实际相结合,将学习激情、发展信心迅速转化成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工作实效,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领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全面落实“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落实落细相关工作部署,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研究所风清气正的创新发展环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与会人员结合学习主题,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研究所“十四五”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南京古生物所国资行政与财务处副处长吴德明和综合处副处长王丹做了重点发言。
会议还集体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并对中科院“基层组织建设见成效”活动和研究所2022年的党建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
准噶尔盆地古新世轮藻化石指示轮藻植物群的亚洲起源
图尔盖海峡(Turgai Strait),又称西西伯利亚海,是中侏罗世至始新世末期(或渐新世)、连接北冰洋和特提斯洋,以及分隔亚洲和欧洲大陆的大型浅、咸水体。图尔盖海峡被认为对生物的迁移和扩散起到了“屏障”作用,导致许多哺乳动物和植物类型出现了地理隔离。而最新证据表明,轮藻植物群的传播似乎并未受到该“屏障”的影响。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莎副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曹文心博士、倪喜军研究员、李强研究员、Thomas A. Stidham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万晓樵教授合作在国际古生物学期刊《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Paleontology)上报道了准噶尔盆地南戈壁地区古新世晚期轮藻植物群的研究成果。
该植物群包括Peckichara torulosa var. varians、Lychnothmanus vectensis和Gyrogona lemani capitata,其中L. vectensis最早记录于中国东部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之下,而其在欧洲的最早记录发现于西班牙、法国和英国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地层;G. lemani capitata最早记录于准噶尔盆地南戈壁地区古新世最晚期地层,而其在欧洲的最早记录发现于罗马尼亚和法国始新世中期地层。这些化石记录说明该轮藻植物群起源于亚洲,在始新世中、晚期向欧洲扩散,即轮藻植物群扩散发生在图尔盖海峡闭合之前。
研究发现,在轮藻的洲际传播过程中,水鸟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中亚和欧洲始新世中、晚期地层中出现一些相同的鸟类化石组合支持了这一观点。根据现生轮藻传播的研究,轮藻的藏卵器既可以附着于鸟类的爪和羽毛上,也可以被鸟类摄入进入其消化道或盲肠中。当藏卵器被携带于候鸟的消化道中,它们能在相距 100–150 英里(≈161–241 km)的湖泊之间传播;而当藏卵器被携带于候鸟的盲肠中,它们可能会被携带至更远距离的湖泊(前者距离的几倍)。
沉积学研究也表明,L. vectensis最初在中国东北松辽盆地生活于浅湖环境,在其迁徙到欧洲之后仍生活于浅湖环境;而G. lemani capitata在准噶尔盆地生活在间歇性的河流环境中,到达欧洲之后却改变了生活习性,开始适应浅湖环境。
本研究得到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93103)的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Cao, W., Li, S., Li, Q., Stidham, T. A., Wan, X., Ni, X., 2022. Asian Paleocene charophyte records demonstrate Eocene dispersals from Asia to Europe.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https://doi.org/10.1017/jpa.2021.118.
图1 准噶尔盆地南戈壁地区轮藻植物群和哺乳动物群与内蒙古二连盆地的苏崩及脑木根III动物群对比图。南戈壁地区化石组合的时代约为晚格沙头期(根据亚洲陆生哺乳动物时代),大致相当于克拉克福基安期。
图2 准噶尔盆地南戈壁地区的古新世轮藻化石扫描电镜照片。
图3 轮藻Lychnothmanus vectensis可能于古新世晚期传播至准噶尔盆地,然后沿两条可能的路线扩散:始新世晚期—早渐新世扩散至欧洲,或于始新世早期先传播至美国,而后到达欧洲(白色图标)。轮藻Gyrogona lemani capitata最早的化石记录出现在准噶尔盆地的古新世末期,于中始新世时扩散至法国(橙色图标)。古地理图来自“Global Paleogeography and Tectonics in Deep Time Series. Copyright 2016 Colorado Plateau Geosystem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