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2022年科普宣传工作研讨会

      1月1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图书馆三楼报告厅召开了2022年科普宣传工作研讨会。来自新华社、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南京大学等的十余位媒体和出版界专家受邀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出席会议。会议由张建成主持。 
      会上,詹仁斌首先对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南京古生物所科普宣传工作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南京古生物所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论述要求,将科学传播工作列入研究所三大中心工作之一,在包括媒体和出版等各界的支持下,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希望通过专题研讨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在当前快速变化的时代发展进程中,能够不断有新举措、新手段、新方法,进一步做好科学传播工作。 
      会上,南京古生物所相关部门分别介绍了研究所2021年科普宣传工作主要进展和2022年科普宣传工作的想法和规划。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自2021年元旦开始向公众免费开放,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全年接待参观超过19.3万人次;年内主办“第九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等十余场大型科普活动,编写出版17部科普图书,13次登上微博热搜总阅读量10亿+;获评包括6项全国性荣誉在内的众多荣誉奖励。2022年,研究所将重点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十四五”规划实施取得成果、博物馆系列主题科普、科研科考探访、自媒体与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开展科普宣传。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陈卫春副总编随后也向与会人员简要介绍了凤凰-南古联合科学传播中心的工作情况和下一步设想。 
      与会专家在听取了相关报告后,高度赞扬了南京古生物所科普宣传工作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重要进展。结合各自媒体特点和科普宣传工作经验,大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研究所科普宣传工作积极发言,提出了很多中肯实用的意见和建议。 
      詹仁斌在认真记录了各位专家的意见后总结发言。他表示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宝贵,总结下来即是“创新”、“通俗”、“体系”和“参与”,为研究所2022年及今后的科学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有很具体的指导作用。他强调,研究所有丰富的科普宣传资源,一要不断提高站位、开拓思路,准确把握科普宣传工作的“变”与“不变”。要在“融”字上下功夫,让媒体大众能参与到科学现场,让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和背后故事能够走进媒体大众中去。要持续加强平台建设,争取各方资源支持,积极推动融媒体平台建设、科普品牌建设和科学传播团队建设。 
    18
    2022-01
  •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陆地生态系统古环境研究取得新进展
    三叠纪末大灭绝之后,气候变暖、海洋缺氧和海水酸化,并造成了之后侏罗纪早期的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不断增强。但是,有关火山作用、碳同位素漂移和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之间内在关系,很大程度上是推断的,迄今尚未得到有力的证据。
      三叠纪末大灭绝之后,气候变暖、海洋缺氧和海水酸化,并造成了之后侏罗纪早期的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不断增强。但是,有关火山作用、碳同位素漂移和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之间内在关系,很大程度上是推断的,迄今尚未得到有力的证据。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研究员和李丽琴博士等,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研究者组成的中外科研团队,选择了东亚地区代表高纬度(新疆准噶尔盆地的郝家沟)和中低纬度(四川盆地宣汉地区)的两个发育连续的三叠纪-侏罗纪(T-J)地层剖面,通过多种方法的分析和研究证实了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诱因是火山活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 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沈俊研究员,通讯作者为:沈俊研究员,喻建新教授,王永栋研究员。 
      在距今约两亿年前的三叠纪-侏罗纪(T-J)之交,是地球演化最为显著的地质突变期,发生了频繁的火山活动、气候剧变以及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显生宙“五次生物大灭绝”之一)。这次大灭绝的主要原因被认为与“中大西洋火成岩省”(Central Atlantic Magmatic Province)(简称CAMP)的大规模火山熔岩喷发有关。 
      这次的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近60万年的时间内,形成了横跨北美和邻近联合大陆(简称为盘古大陆)地区的大规模岩浆沉积。因此,位于中大西洋火成岩省的大规模火山活动,是造成T-J之交大灭绝事件的主要诱因,并导致了一系列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剧变和扰动。火山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轻碳同位素和甲烷气体,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碳同位素负偏现象。火山活动还引起了一系列环境异常变化(比如臭氧层破坏、高温、酸化等),首先影响的就是陆地生态系统。 
      由于沉积环境和保存的原因,在远离火山喷发地区的陆相地层中,追踪沉积物中火山活动的记录一直是个难点。近年来研究发现,火山活动是地质历史上最重要的自然汞源,并且汞元素可以在大气中进行长距离传输,因此十分有利于在大范围的陆海地层中保存下来,可以作为追踪火山活动踪迹的良好指标。因此,近年来汞元素被用来广泛指示地球历史沉积物中古火山记录。但在三叠纪与侏罗纪之交大灭绝事件的沉积物中,汞记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泛大陆地区,而对远离泛大陆的特提斯东缘陆相地区,其研究和记录十分缺乏,尤其对陆相沉积物中的汞元素记录关注度不够。 
      研究团队选择的两个发育连续的T-J地层剖面均远离中大西洋大火成岩省,从而可以探究该时期大西洋大火成岩省对远离其喷发口区域的影响,进而探究T-J界线陆地沉积物中火山活动的记录及大陆化学风化响应。 
      研究采用包括有机碳同位素、汞浓度和同位素、化学蚀变指数(CIA)和粘土矿物等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在距今2.01亿年的T-J之交大灭绝界线附近,位于东亚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的两个剖面都显示出明显的汞浓度的富集并伴随着碳同位素的负偏,指示火山喷发对汞和碳循环有着巨大的影响。其次,化学风化指数和高岭土含量在汞富集层位附近表现出明显的升高,这反映该时期化学风化的强度明显加强。另外,研究发现,位于高纬度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其化学风化作用的加强与汞浓度的峰值几乎同时发生;而位于中低纬度的四川盆地,化学风化强度增大则滞后于汞浓度的峰值约20万年。这说明,火山活动引起的化学风化强度增大在高纬度反应更快(类似于现今地球表层的“高纬度放大效应”)。最后,利用LOSCAR模型分析,显示陆地化学风化加强,对当时大气CO2有非常重要调节作用。 
      研究还发现,增强的化学风化作用持续了约200万年,这与碳循环模型的结果预测是一致的,即碳释放事件发生后,大气中过量CO2的减少需要时间。最后,这些数据还表明,在气候变暖过程中,高纬度大陆环境对风化强度的变化比低/中纬度地区更敏感。 
      同时,该研究结果还获得了以下几个创新性结论: 1)在远离泛大陆的特提斯东缘地区也具有显著的火山活动信号,说明在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的火山活动影响可能扩大到全球范围;2)作为对火山喷发的响应,陆地化学风化强度在三叠纪与侏罗纪之交出现明显的增大,并且高纬比中低纬地区的响应程度更显著;3)化学风化是三叠纪与侏罗纪之交火山活动活跃期,地球系统自我调节和吸收大气CO2、增加碳汇的重要手段。 
      本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B类项目、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和开放项目、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111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以及国际地球科学计划项目(IGCP739)联合资助与支持。 
      论文相关信息:Jun Shen*, Runsheng Yin, Shuang Zhang, Thomas J. Algeo, David J. Bottjer, Jianxin Yu*, Guozhen Xu, Donald Penman, Yongdong Wang*, Liqin Li, Xiao Shi, Noah J. Planavsky, Qinglai Feng, Shucheng Xie, 2022. Intensified continental chemical weathering and carbon cycle perturbations linked to volcanism during the Triassic-Jurassic transi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13, 29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7965-x.    
      图1. 约2亿年的晚三叠世全球古地理图。五角星代表中国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两个剖面的古地理位置;圆圈和正方形分别表示已经报道的海相和陆相汞记录剖面。CAMP代表中大西洋火成岩省分布范围
      图2. 新疆准噶尔盆地郝家沟剖面(上)和四川盆地宣汉剖面(下)图
      图3. 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两个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地层剖面的多参数分析结果,包括碳同位素、汞元素、化学分化指数以及黏土矿物等指标
    17
    2022-01
  • 南京古生物所组织2021年度党支部书记述职考核

      2022年1月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2021年度基层党支部书记述职考核会暨“基层组织提升年”达标评估会。考核组由所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以及职工群众代表(含民主党派、入党积极分子)等共17人组成。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主持会议。 
      会上,各党支部书记围绕支部提升政治功能、提升支部班子履责能力、提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以及提升引领和推动发展的工作成效等4项内容,重点介绍了各支部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老科学家精神、“我为群众办实事”和“基层组织提升年”等方面情况,并结合支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举措。 
      在点评中,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指出,各支部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希望今后在与各部门工作深度融合方面下功夫;南京古生物所副所长王军则要求,各支部要进一步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不断坚定理想信念。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强调,开展党建述职的目的在于不断强化党的六大建设,推动和全面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詹仁斌还强调,“两个作用”充分发挥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坚强有力的支部班子,每一名党支部委员、党委委员都要更加严格自我要求,正人先正己,树立良好典范,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在全所范围内引领同心同德、奋勇前进。 
      杨涛在总结中对各党支部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对各支部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希望各支部进一步强化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带动本支部党员、本支部所在部门非党员以及研究生一起开展好学习,筑牢初心使命;进一步深入党员群众,强化谈心谈话,有针对性地做好党员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升支部政治功能,真正把支部建设成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坚强战斗堡垒。 
    14
    2022-01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十届三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2021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十届三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工会主席曹长群主持会议。 
      大会分别听取并依次审议了曹长群作的2021年度工会工作报告、第十届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主任胡妍妍作的工会妇女工作委员会报告、工会委员会委员赵方臣作的工会职工文体协会组织工作报告和第十届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建国作的经费审查报告。 
      2021年,所工会在推动非在编人员入会,加入省教科工会组织的互助保障计划,保障女职工权益和职工文体协会的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顺利通过了省科教工会组织的模范职工之家复查。 
      接下来所工会将继续在省教科工会、所党委的领导下,在所行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好各项工作。以联系好、组织好、服务好广大职工群众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帮助职工排忧解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凝聚南古人力量,做南古人信赖的“娘家人”。 
    13
    2022-01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八届三次职工代表大会

      2021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八届三次职工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南京古生物所八届职代会正式代表、列席代表和特邀代表共55人,职代会主席曹长群主持会议。 
      八届三次职工代表大会预备会与会全体代表,审议并通过了职代会主席团组成名单及会议议题。大会听取了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代表所领导班子作的研究所2021年度工作报告,主席团成员李国祥做了职代会提案落实与征集情况报告。会议前一周及会议中,职代会代表对各部门提交的18项规章制度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沟通和审议,并通过主席团扩大会议形成最终的审议意见结果。 
      在大会表决流程中,与会正式代表审议通过了研究所年度工作报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公费医疗管理规定、采购管理办法、离所人员办理有关手续的规定、会议费管理办法等18项规章制度。 
      大会号召全所职工团结起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国家队”“国家人”“国家事”“国家责”的认识,充分发挥民主管理作用,以主人翁精神推动研究所各项改革发展,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3
    2022-01
  • 内蒙古发现侏罗纪时期花蕾
    被子植物可以通过花来区别于裸子植物及其他植物,因此,花的相关记录是研究被子植物化石的一个理想代表。然而,花的结构通常过于脆弱,难以保存在化石记录中。这也使得被子植物及花的起源一直是古植物学研究中的争议焦点。
      被子植物可以通过花来区别于裸子植物及其他植物,因此,花的相关记录是研究被子植物化石的一个理想代表。然而,花的结构通常过于脆弱,难以保存在化石记录中。这也使得被子植物及花的起源一直是古植物学研究中的争议焦点。 
      国际主流的植物学家认为,现在世界上最为繁盛的植物类群被子植物是始于大约距今1.3亿年的早白垩世。但是,中国学者对于中国化石材料的研究表明,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这种学术上的争议使得被子植物起源的很多理论问题难以得出定论。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鑫研究员和华南农业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在伦敦地质学会特刊(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报道了发现于内蒙古宁城道虎沟的中晚侏罗世地层中的花蕾——侏罗花蕾(Florigerminis jurassica gen. et sp. nov.)。这是目前为止全球最早的花蕾化石记录。 
      该化石呈现以下特点:首先,它的果实和已知的任何裸子植物迥然不同,且其花蕾有多枚花被片包裹花心,这是在裸子植物中几乎从未见过的;其次,它的果实和花蕾在大小、形貌方面均有较大反差,表明侏罗花蕾在发育过程中可在形貌上发生变化;此外,侏罗花蕾不仅有花蕾,而且有直接相连的果实、枝,以及叶留在枝上的痕迹。上述特点表明,被子植物的花在侏罗纪是存在的,与最近的植物学研究进展一致。 
      相关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相关信息:Da-Fang Cui, Yemao Hou, Pengfei Yin, Xin Wang, 2022. A Jurassic flower bud from China.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521, https://doi.org/10.1144/SP521-2021-122.
       
      左图,与茎相连的果实和尚埋在岩石里的花蕾(箭头);右上,与果柄相连的果实;右下,经过修理而暴露出来的花蕾
    13
    2022-01
  • “中华龙鸟”标本合璧讲述鸟类起源演化故事

      2021年12月30日,以“鸟类的恐龙起源学说”为主题的《恐龙与鸟》专题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开幕。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中华龙鸟”标本(模型)与保存在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中华龙鸟”对开标本合璧参展,共同讲述鸟类起源演化的故事。 
      “中华龙鸟”标本是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由我国古生物学家于1996年8月在辽宁西部北票地区的义县组底部第一层凝灰岩下部发现。它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确定披有毛发的非鸟恐龙,这一发现对鸟类的羽毛起源和鸟类与兽脚类恐龙的演化关系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南京古生物所与中国地质博物馆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此次展览合作是双方单位共同讲述生物演化故事的一次有益尝试。双方希望未来进一步加强资源共享和合作交流,共同推进科研科普工作再创新的成绩。 
    11
    2022-01
  • 缅甸琥珀中发现最古老的蚂蚁模仿者
    奇翅科被认为是缅甸琥珀中最奇特的昆虫之一,最早仅在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发现,随后在巴西的早白垩世地层和美国的始新世地层中也有少量产出。但是,对于奇翅科的生活习性、系统发育关系和演化历史一直极具争议。
      奇翅科被认为是缅甸琥珀中最奇特的昆虫之一,最早仅在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发现,随后在巴西的早白垩世地层和美国的始新世地层中也有少量产出。但是,对于奇翅科的生活习性、系统发育关系和演化历史一直极具争议。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硕士生罗慈航在王博研究员指导下,与研究所的梁昆副研究员、李丽琴博士等合作,基于中、美、德、斯洛伐克等国的馆藏标本,利用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Micro-CT三维形态重建、几何形态测量学、系统发育学等技术手段,对奇翅科昆虫的形态、系统发育关系、生态行为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研究团队还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类拟态蚂蚁的奇翅若虫,为拟蚁行为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观点;并论证了这类昆虫的成虫具有拟态蜂类的行为。这项研究揭示了目前已知化石证据中唯一具有转换拟态行为的昆虫类群。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地球科学综合类期刊《地球科学评论》(Earth-Science Reviews)。 
      本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意义如下: 
      1. 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蚂蚁模仿者。拟蚁行为(myrmecomorphy)是一些动物从形态和行为上模拟蚂蚁的现象,属于一种特殊的拟态行为,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目前已知在11个目2000多种节肢动物中独立演化超过30次。由于研究者很难从化石中发现拟蚁行为的确切记录,所以我们对拟蚁行为的起源及其演化机制了解很少。 
      此次研究团队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类极为特殊的奇翅科若虫。通过定量的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表明这类奇翅若虫整体的形态特征非常接近缅甸琥珀中的原始蚂蚁(蜂蚁类)。且这类奇翅若虫的腹部有一定程度的收缩,类似蚂蚁的柄腹。此外,这类奇翅若虫的触角和腿部的形态、比例也非常接近蜂蚁。综合以上证据,显示这类奇翅若虫完美地拟态蜂蚁,即拟蚁行为在蚂蚁起源不久就出现了。该发现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确切的拟蚁行为证据,将拟蚁行为的化石记录提前了近五千万年。 
      2. 论证了奇翅科存在拟态蜂类的行为和转换拟态行为。研究团队发现,之前已经报道的一类奇翅成虫的胸腹部具有一定的收缩,类似蜂类的“细腰”。同时这类奇翅虫缩短的前翅类似蜂类的翅基片,后翅的形态也很接近蜂类的翅膀;尤其是身体的形状和大小非常接近缅甸琥珀中的长背泥蜂。这表明这类奇翅虫很可能具有拟态蜂类的行为,这也是目前化石中最古老的蜂类拟态行为的证据。更有趣的是,这类奇翅虫的若虫和成虫分别拟态蚂蚁和蜂类。该发现提供了目前化石证据中唯一已知的转换拟态行为(transformational mimicry,即在不同生命阶段拟态不同的对象)的证据。 
      3. 首次发现奇翅虫传粉的化石证据。通过对斯洛伐克馆藏的一块缅甸琥珀的研究,研究团队在奇翅目身体及周围发现了大量裸子植物的花粉,表明奇翅虫很可能是一类传粉昆虫。这是目前在多新翅部(一类较低等有翅昆虫的总称)昆虫中发现的唯一的传粉证据。奇翅虫所属的网翅总目(包含蟑螂、螳螂、白蚁)在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很繁盛,因此该发现也表明网翅总目可能是最古老的传粉昆虫之一。 
      4. 修订了异形目的分类地位。异形目被认为是缅甸琥珀中一类分类位置不清的奇特昆虫。本研究基于大量标本的形态学观察和总结,以确切证据表明了异形目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奇翅若虫。 
      5. 厘定了奇翅科的分类地位和演化历史。研究团队选取了39个类群共56个特征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奇翅科是网翅总目内一类特化的类群,与玉门鞘蠊近缘。奇翅科不应被单独列为一目,而是应该和玉门鞘蠊一起,组成与螳螂目近缘的奇翅目。奇翅目可能起源在晚侏罗世,在早白垩世兴盛,之后走向衰落,是网翅总目占据新生态位的一次“失败的”演化试验。 
      除此之外,本研究还报道了蛉类幼虫对奇翅若虫的直接捕食行为。上述发现为我们重建白垩纪陆地生态系统提供了直接证据,也再次证明昆虫在白垩纪已经演化出极其复杂的行为,为我们理解现代生态系统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视野。 
      本研究得到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南京古生物所杨定华绘制了部分生态复原图,吴素萍提供了Micro-CT的技术支持。感谢黄憶人先生和夏方远先生为本研究提供了部分标本。 
      论文信息:Luo Cihang, Beutel R.G., Engel M.S., Liang Kun, Li Liqin, Li Jiahao, Xu Chunpeng, Vrsansky P., Jarzembowski E.A., Wang Bo, 2021. Life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the enigmatic Cretaceous–Eocene Alienopteridae: A critical review. Earth-Science Reviews. 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1.103914. 
      图1 奇翅科及相关类群化石照片
      图2 奇翅科复原图(黎家豪绘制) 
      图3 奇翅科若虫和蜂蚁标本照片,右侧标M的为蜂蚁
      图4 奇翅科生态复原图(杨定华绘制)A:若虫,左下侧为奇翅科,右下侧两只为蜂蚁;B:成虫
      图5 奇翅科及相关类群的系统发育图
    11
    2022-01
  • 蓝田生物群中丘尔藻的特异保存机制

      丘尔藻(Chuaria)呈球状或盘状,是早期宏观藻类中研究较早、延续时限较长、分布较广泛的一类化石。丘尔藻主要保存在富含有机质的细碎屑岩中。其保存模式是我们了解并研究软躯体化石矿化过程和特异保存机制,包括有机碳矿化过程,以及与黏土矿物之间的作用机理等的重要窗口。 
      丘尔藻化石常见于我国埃迪卡拉纪约六亿年前的蓝田生物群中,大部分以碳质压膜的形式保存在蓝田组的黑色页岩中。蓝田组二段上部的黑色页岩具较高的TOC含量(> 10%)和黄铁矿含量(> 5%),这段黑色页岩中的丘尔藻主要以黄铁矿化形式保存,且在黄铁矿化实体外围多包裹有硅酸盐矿物。长期以来,研究者对这些包裹矿物的成分和作用一直了解甚少。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伟副研究员等利用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蓝田生物群中黄铁矿化丘尔藻化石开展了综合性埋藏学分析。本研究提出了丘尔藻化石的埋藏学模型,为进一步了解化石黄铁矿化过程,以及黏土矿物在化石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认识。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前寒武纪研究》(Precambrian Research)上。 
      研究认为丘尔藻的黄铁矿化过程发生在化石矿化早期,并至少分为两期,而黄铁矿化更有利于化石体的保存。此后,黄铁矿化丘尔藻被板状矿物所封套包裹,它们是由石英和富镁铝硅酸盐矿物组成。封套矿物的形成应晚于化石黄铁矿化阶段,很可能形成于后期成岩阶段,并没有参与早期的化石化过程。封套黏土矿物中的镁元素可能来自于同层位碳酸盐岩的溶解,而石英来自于富含硅的流体。先前的热动力模拟也证实石英和富镁铝硅酸盐矿物可以在富硅的流体中同时形成,支持了上述推断。 
      一般认为,黏土矿物在软躯体化石的早期化石化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本研究则表明,蓝田生物群丘尔藻化石的外层黏土矿物可能是后期形成,与早期化石化作用无关。化石体不同部位所分布的自生黏土矿物在化石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可能存在差异,后续工作将进一步就以上问题开展深入探讨。 
      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Wang Wei*, Guan Chengguo, Zhao Xianye, Fang Yan, Zhou Chuanming, Yuan Xunlai (2022) Taphonomic study of Chuaria fossils from the Ediacaran Lantian biota of South China. Precambrian Research, 369: 106529. https://doi.org/10.1016/j.precamres.2021.106529. 
      图1 丘尔藻的显微镜图片及矿物组成分析 
      图2 丘尔藻外围板状矿物的形态及矿物成分分析 
      图3 丘尔藻化石化过程示意图 
    07
    2022-01
  • 南京古生物所举行2020级研究生中期考核

      2021年12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举行2020级研究生中期考核。在所的9位博士生(含一名外籍博士生)和15位硕士生参加了本次考核。考核评委小组由研究所学位委员会成员组成,学位委员会主任袁训来研究员主持。 
      研究生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风向标。本次中期考核主要围绕开题报告及毕业论文准备情况、课程成绩及学分情况、参加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情况、发表论著及获奖情况、参加集体活动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 
      汇报过程中,评委们对每位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给予了积极客观评价,并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性修改意见。各位研究生也认真听取了老师们的意见并做好记录,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继续加强和改进。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审,24位研究生均顺利通过考核,其中赵向东等4位博士生,罗慈航等14位硕士生考核获得优秀。 
      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的质量调控和把关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生通过本次考核也能更加明确科研目标,找准突破点,为顺利获得学位夯实基础。 
    07
    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