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南京古生物所机关一支部走进南京市档案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南京是一座红色之城,拥有大量珍贵的红色档案。2月2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机关一支部11位党员走进南京市档案馆开展了“传承革命精神,牢记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作为支部普通党员参加活动。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党员们首先来到档案馆大厅内的南京红色档案展。展厅以时间为线索,主要分为“初心如磐”“中流砥柱”“黎明破晓”“激情岁月”“圆梦小康”5个部分。每一张老照片、每一件老物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真实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烈、英模群体坚定理想信念,对党无限忠诚,顽强战斗的作风和崇高的精神风范。参观过程中,党员们随着时间线身临其境地追忆着中国共产党在南京的探索足迹。 
      随后,在南京市档案馆副巡视员张军的带领下,党员们又来到特藏库。这里既有最早的清道光二年(1822年)的地契,又有2015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部分南京大屠杀档案;既有珍贵的纸质档案,又有特色的实物档案。其中还包括:中山陵档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档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民国时期南京户籍卡档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档案、南京民族工商业档案等。档案是历史的见证者,透过一张张历史档案和照片,大家认真回顾了那段枪林弹雨中的红色历程,深切感受到祖国今天的和平环境和繁荣富强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 
      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立足自身工作岗位,顽强拼搏,把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化作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动力。 
    28
    2022-02
  • 华南志留纪牙形类古生态研究取得新进展

      牙形类的生物地层研究为古生代和三叠纪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然而,牙形类空间分布存在差异,不同沉积环境的地层中赋存着不同的牙形类。因此,研究其古生态属性和时空分布特征是建立高精度生物地层框架的重要前提。 
      在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的地层中,牙形类分布广泛,但过去的研究多聚焦于其地层学意义,对其空间分布和古环境等的研究相对薄弱。研究该时期牙形类的分布特征,可进一步优化地层划分对比的精度,进而揭示牙形类分布与古环境之间的关系。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古生代团队博士研究生闫冠州在吴荣昌研究员的指导下,与课题组成员和澳大利亚的Ian G. Percival博士等合作,在近年华南开展的实例研究和文献资料整理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华南志留纪牙形类开展了生物相和古生态的综合研究。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于地学期刊《亚洲地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基于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该研究在华南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的牙形类组合中识别出两个生物相,分别为Dapsilodus-Decoriconus相和Apsidognathus-Galerodus相;前者指示较深水环境,后者指示较浅水环境。通过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和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明晰了华南该时期牙形类种的分布特征。 
      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对特征分子相对丰度的分析,拟合一次海侵和两次海退的海平面变化趋势;同时,基于牙形类古生态特征识别的海平面变化趋势可较好地耦合于已发表的海平面变化曲线,表明了牙形类动物群的纵向变化在研究海平面变化有较好的统计学意义。 
      该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Yan Guanzhou, Wu Rongchang*, Huang Bing, Percival I.G, Gong Fangyi, Wei Xin & Li Lixia. 2021. Llandovery (Silurian) conodont biofacies on the Yangtze Platform of South China and their pala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25(2): 105044. https://doi.org/10.1016/j.jseaes.2021.105044. 
      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揭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牙形类的生物相
      华南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牙形类的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24
    2022-02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2022年重点工作部署动员会

      2月15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召开2022年重点工作部署动员会。研究所领导班子成员、所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及各部门负责人等共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主持。 
      詹仁斌首先在会议上深入解读了1月20日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所作的年度工作报告。报告强调,面对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创新和中科院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面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承担的新使命新任务,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危机感,在前期“定位”“定标”基础上,以“定事”为重点,明确改革创新发展新任务、新举措;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从加强科技创新协同性、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提升科研院所治理能力、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等方面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深化改革、稳中求进,努力实现体系化重构、系统化重塑、整体性变革,进一步强化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作用。报告指出,2022年中科院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标“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聚焦主责主业、狠抓工作落实,以“强基础、抓攻关、聚人才、促改革”为重点,着力强化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着力抓好重大科技任务攻关,着力培养集聚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着力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加强作风学风建设,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在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会上,南京古生物所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以及各部门负责人依次汇报了2022年的部门重点工作计划以及下一阶段目标。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就科研诚信和“巡视回头看”等工作进行了专题发言,副所长王军就重大项目争取和研究生培养等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各部门要站在研究所的高度积极配合做好全年重点工作。 
      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发言指出,新的一年里,要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研究所凝聚力。要广泛开展深入调研和谈心谈话,优化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干部职工服务国家需求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强所党委与各民主党派的联系,做好项目聘用人员的管理和组织建设。要主动参与谋划重大事项,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十四五”规划等重点工作。要积极关注人才培养和引进,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全面加强支部建设,提升支部组织力、战斗力。 
      詹仁斌在会上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2022年对于南京古生物所是极为重要的一年,面临着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等重要任务。各部门要围绕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优秀人才培养与引进、重大任务争取和重大原创成果产出等四个方面做好2022年重点工作。他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党对研究所工作的全面领导,各党支部及全体党员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全所广大职工学生撸起袖子加油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研究所可持续发展赢得更为广阔的空间。 
    17
    2022-02
  • 南京古生物所展览入选“典赞·2021科普中国”十大科普作品

      2022年2月14日,“典赞·2021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CCTV-10科教频道播出。盛典以“赓续百年初心,践行科普使命”为主题,揭晓了2021年度科普中国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并授予神舟十三号3位飞行乘组航天员为科普中国最高荣誉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演变中的地球,进化中的生命》科普展览入选“典赞·2021科普中国”十大科普作品。 
      《演变中的地球,进化中的生命》科普展览是入选作品中仅有的两个科普展览之一。该展览共包括20多个展厅和展区,以全新的科学内容、新颖的展陈设计、精美的化石标本、完善的科普服务,通过丰富多彩的亿万年化石,讲述波澜壮阔的地球演化历程和生命起源的奥秘。馆内精品化石丰富,尤以瓮安生物群、澄江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热河生物群和琥珀生物群等化石最为珍稀,充分展示世界级化石珍品的精美绝伦。除了震惊世界的诸如寒武纪大爆发等化石宝库外,还展示了古生物化石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弘扬了合理利用地球资源、践行低碳和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 
      2020年,在中国科学院党组的支持下,南京古生物所完成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展陈升级提升改造,于2021年免门票对社会公众开放。依靠南京古生物研究所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世界级的研究成果,古生物博物馆发挥高水平科研专家的优势,深入挖掘化石标本的科学内涵,讲好地球演变和生命进化的精彩故事,为深入推动古生物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再创新的辉煌做出新贡献。 
      “科技强国,科普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于2015年创办的全新品牌,是由中国科协主办的一项评选年度科普典型的盛事,到今年已经连续举办七届,旨在为公众提供科学、权威、有趣、有用的科普内容,发展至今,在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科普品牌。 
      “典赞2021·科普中国”特别节目由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人民日报社、新华通讯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由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支持。此次活动累计收到包括相关部委、央企、全国学会和省级科协等144家单位推荐申报的1344项参评项目,推选数量再创新高。 
      [video:《演变中的地球,进化中的生命》科普展览]
      
    15
    2022-02
  • 南京古生物所2022年新春贺词

      岁序更替,华章又新。值此2022壬寅虎年新春之际,我谨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导班子,向全所各类职工、研究生,以及关心和支持南京古生物所改革发展的各级领导和海内外朋友们,致以新春的祝福! 
      回首2021年,意义非凡。这一年,南京古生物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全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做到“两个维护”,围绕全面实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研究所党政同心,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2021年,南京古生物所贯彻落实“基础研究十条”实施方案,认真谋划研究所“十四五”规划,积极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作为全院32家研究所之一,入选“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专项试点。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南京古生物所对外争取科研项目42项,发表科研论文455篇,其中Nature Index期刊论文19篇(含Nature 1篇)。出版专著编著15本,译著4本,获发明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4项。三项成果入选2020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一项成果获评第六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奖。 
      在生物演化与环境前沿研究方面:为地球关键转折期——埃迪卡拉纪生物演化研究提供了高精度时间框架;系统恢复了3亿年前的内蒙古“植物庞贝城”成煤森林景观;对二叠纪末火山喷发与生物大灭绝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揭示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在约2.5亿年前就已出现;发现世界四大琥珀生物群之一的“漳浦生物群”,等等。 
      在建制化体系化基础研究方面:出版《中国各纪地层及标准化石图集》共6册、《地层“金钉子”:地球演化历史的关键节点》、《中国各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等系列立典性图书、专辑,为全球和中国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重要标准。 
      在服务国民经济方面:出版《中国扬子区奥陶纪末至志留纪初含页岩气地层》,对华南页岩气主产地层进行全面梳理;先后与三大石油公司的勘探开发研究院签订横向科研项目7个,就相关资源地层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系列攻关;实验技术和大数据支撑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增国家杰出青年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1人、院青促会优秀会员2人。年内从美、英、港等全职引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 
      科学传播工作取得新突破。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自2021年元旦开始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年接待参观超过19.3万人次,深受公众和媒体好评。年内举办“第九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等系列科普活动,出版《化石密语》等17部科普图书,不断提升主办期刊杂志水平。获得包括“典赞·2021科普中国十大科普作品”在内的全国性荣誉7项。 
      2021年,我们隆重庆祝了南京古生物所建所七十周年,成功主办“古生物、精时地层及化石能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建成并开放所史馆暨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凝练了4代南古人用实干铸就的南古精神:“爱国奉献、学用兼优,严谨创新、勇攀高峰”,进一步增强了南古人的凝聚力。 
      展望2022年,时不我待。新的一年里,南京古生物所将牢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使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再接再厉,踔厉奋发,展现新担当、力争新作为,为研究所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祝大家虎年大吉大利,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詹仁斌 所长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022年2月10日
    10
    2022-02
  • 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中国古生物学专刊

      为庆祝中国古生物学一百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国际古生物学、演化生物学等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国际著名期刊《英国皇家学会自然科学会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邀请云南大学马晓娅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光旭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研究员三位古生物学家主编了一期名为《中国古生物学在生命演化研究上的重要影响》(The Impact of Chinese Palaeontology on Evolutionary Research)的古生物学专刊。经过历时近两年的筹备工作,该专刊于2022年2月7日正式在线发表,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专刊精选了新一代中国古生物学家最新的原创性成果,探讨了生物宏演化历史中三个重大的演化转变。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我国埃迪卡拉纪到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揭示多细胞生物的起源和早期辐射演化。相关论文探索了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胚胎状化石多样和复杂的发育机制,并进一步证实至少部分瓮安胚胎化石属于后生动物总群;报道了寒武纪澄江生物群节肢动物新属种“游走虾”,并揭示了早期节肢动物双肢型附肢的起源与演化;利用显微CT扫描技术揭示了澄江生物群稀有节肢动物“达子小遁形虫”复杂的腿肢结构,为三叶虫的早期演化及生态适应研究提供新证据;通过分析寒武纪到奥陶纪有机质壁浮游植物(疑源类)的古生态演变,证实了“奥陶纪浮游生物革命”的发生。 
      二是通过中国晚古生代到中生代丰富的动植物化石研究,揭示陆地生物的多样性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宏演化。相关论文报道了贵州的一个新的早泥盆世植物组合,可能起到桥梁作用促进植物在不同地理单元之间的扩散;晚侏罗世燕辽生物群中翼龙新标本中特异保存的食团进一步证实了该类翼龙食鱼的假说,并且其消化道可能已经具备了高效的逆向蠕动功能;来自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哺乳动物新属种首次显示了真兽类中耳从下颌完全脱离的证据,为了解早期哺乳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一个新的白垩纪中期琥珀昆虫提供了直翅目昆虫警告色的最早证据,表明在白垩纪中期森林生态系统中猎物/捕食者的相互作用已经相对复杂;一个保存完好的早始新世巨蜥基干类群的新属种填补了巨蜥化石记录中的重要空白,为了解巨蜥的起源和早期扩散提供了重要证据。 
      三是介绍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对了解人类起源和演化的重要影响。基于最近在中国发现的早-中更新世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展开了形态多样性对比研究,并建立相关模型,可用于未来对欧亚大陆东部晚更新世古人类演化进行深入探索。 
      该专刊的出版彰显了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随着化石和地层数据的积累,先进分析和建模技术的运用,以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地理学、生物地层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和古气候学等多学科的日益融合,中国古生物学研究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多的突破和成就。 
      专刊相关链接: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toc/rstb/377/1847
    10
    2022-02
  • 南京古生物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于1月16日上午在南京九华饭店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忠和院士,副主任郭正堂院士(线上),副主任金之钧院士(线上),委员戎嘉余院士、王成善院士(线上)、彭平安院士、沈树忠院士、朱敏院士、童金南、金建华、刘建波、詹仁斌、袁训来、王怿。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副所长王军,实验室副主任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任人等列席会议。会议由周忠和主持。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首先代表依托单位致辞,对到会的各位委员表示欢迎和感谢,希望各位专家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建设的重要转折期提出宝贵的建议意见,为实验室未来发展把脉护航。随后,实验室主任袁训来作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方案以及2019-2021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为实验室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实验室研究方向的调整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主攻目标。在此基础上,专家们点出了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切入点,角度新颖,见解独到,引人深思。此外,与会专家还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科学普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开诚布公地交流了意见。 
      最后,詹仁斌总结发言,再次衷心感谢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这些意见建议对实验室以及研究所未来发展都具有极其深远的价值,给处于建设发展重要转折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厘清了思路、增强了信心。接下来研究所和实验室将组织一系列的专题研讨,针对各位专家的意见逐一整改落实,并继续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做好国内外合作。 
    25
    2022-01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2021年度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

      1月1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围绕“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和发展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坚定历史自信,践行时代使命,厚植为民情怀,勇于担当作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主题,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召开2021年度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所领导班子成员詹仁斌、杨涛、王军、张建成参加会议。院党史学习教育第十七指导组组长严寿宁、成员张一生到会指导。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主持。
      会前,所党委认真制定会议方案,以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学习,不断深化认识、统一思想,为开好民主生活会打牢思想基础。通过向各党支部发送征集意见通知、组织座谈会、走访调研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班子成员之间进行谈心谈话,班子成员和分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所在及分工联系支部委员和党员代表进行谈心谈话,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打好基础。党委书记主持起草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材料,班子成员撰写个人发言提纲,党委书记逐一进行审核把关,为开好民主生活会做足准备。
      会上,杨涛通报上年度民主生活会整改落实情况和本次民主生活会意见建议征集情况,并代表领导班子按照“五个带头”的要求深入查摆存在问题,深刻剖析问题根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随后,班子成员紧密结合研究所工作实际和本人分管领域工作等,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逐一开展个人对照检查。班子成员之间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开诚布公指出差距不足,提出整改措施,达到了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 
      严寿宁对会议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会前准备工作比较扎实,查摆问题比较准确,开展批评严肃认真,整改措施具体可行,此次民主生活会开出了高质量,取得了好效果。严寿宁对下步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二是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三是进一步抓实抓好整改落实。
      最后,杨涛代表所领导班子作总结表态发言,指出将认真梳理会上查摆出来的问题和相互间的批评意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站位,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委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上以更扎实的工作为研究所创新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21
    2022-01
  • 酒泉盆地陆相地层记录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
    以往对OAE 1b事件的研究主要基于特提斯西域的海相沉积物,而对于欧亚大陆的研究极少,这限制了我们深入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OAE 1b的响应。
      白垩纪古海洋发生过多期次大洋缺氧事件(Oceanic Anoxic Events, OAEs),以有机碳富集、地球化学指标异常和化石组合变化为特征,包括OAE 1、OAE 2和OAE 3三个事件。发生于阿普特期-阿尔布期(Aptian-Albian)的OAE 1可以进一步划分为OAE 1a、1b、1c和1d四个子事件。其中,OAE 1b(约114.5–110.5 Ma)记录于四期黑色页岩层(由下到上称作Jacob、Kilian、Paquier和Leenhardt)中,均以有机碳同位素负偏移和总有机碳含量增高为特征,形成机制假说有大火成岩省爆发、海水分层和海平面变化等。 
      以往对OAE 1b事件的研究主要基于特提斯西域的海相沉积物,而对于欧亚大陆的研究极少,这限制了我们深入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OAE 1b的响应。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赵向东在郑大燃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的指导下,在酒泉盆地旱峡沟剖面下沟组与中沟组中首次发现了OAE 1b事件的记录。研究结果为重建酒泉盆地这一时期湖水中碳循环和汞循环提供了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于国际地学类学术出版物《伦敦地质学会特刊》(GSL Special Publications)上。 
      研究综合分析了盆地湖相沉积物的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总有机碳含量(TOC)、总汞(Hg)含量以及Hg/TOC等特征,发现旱峡沟剖面中沟组下部记录了三次明显的碳同位素负偏移。结合中沟组底部的同位素年龄(112.4 ± 0.3 Ma),该剖面的三次负偏移可与同时期意大利Umbria–Marche盆地、法国Vocontian盆地及墨西哥Santa Rosa Canyon剖面的碳同位素曲线相对比。因此,旱峡沟剖面三次碳同位素负偏移分别代表OAE 1b的Kilian、Paquier和Leenhardt三次子事件,但不排除Leenhardt子事件发生于该剖面更上部层位的可能性。 
      旱峡沟剖面同样记录了五次汞富集区间(Hg/TOC值大于50 ppb/%),并可与意大利Umbria–Marche盆地Poggio le Guaine剖面的汞富集区间相对比,表明这两个剖面中的汞可能为同源,为南凯尔盖朗高原大火成岩省(Southern Kerguelen Plateau;约119.0 – 109.2 Ma)可能为OAE 1b触发原因这一假说提供了证据。此外,Hg/TOC在海、陆相地层中出现的多次峰值,也指示南凯尔盖朗高原大火成岩省的多幕式喷发。 
      在本研究中,上述三次有机碳同位素负偏移与五次汞异常区间并无耦合关系。这种非耦合关系可能是由于另一个未知的、与汞排放没有直接关系的轻碳储库在火山活动后被激活,进一步导致碳循环的扰动造成的。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科技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论文信息:Zhao, X.D., Zheng, D.R., Wang, H., Fang, Y.N., Xue, N.H. & Zhang, H.C. (2021). Carbon cycle perturbation and mercury anomalies in terrestrial Oceanic Anoxic Event 1b from Jiuquan Basin, NW China. GSL Special Publications. http://dx.doi.org/10.1144/SP521-2021-149. 
      图1:酒泉盆地旱峡沟剖面研究层位露头照片
      图2:酒泉盆地旱峡沟剖面地球化学综合曲线
      图3:OAE 1b事件在酒泉盆地和海相沉积地层的对比
    19
    2022-01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2022年科普宣传工作研讨会

      1月1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图书馆三楼报告厅召开了2022年科普宣传工作研讨会。来自新华社、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南京大学等的十余位媒体和出版界专家受邀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出席会议。会议由张建成主持。 
      会上,詹仁斌首先对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南京古生物所科普宣传工作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南京古生物所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论述要求,将科学传播工作列入研究所三大中心工作之一,在包括媒体和出版等各界的支持下,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希望通过专题研讨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在当前快速变化的时代发展进程中,能够不断有新举措、新手段、新方法,进一步做好科学传播工作。 
      会上,南京古生物所相关部门分别介绍了研究所2021年科普宣传工作主要进展和2022年科普宣传工作的想法和规划。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自2021年元旦开始向公众免费开放,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全年接待参观超过19.3万人次;年内主办“第九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等十余场大型科普活动,编写出版17部科普图书,13次登上微博热搜总阅读量10亿+;获评包括6项全国性荣誉在内的众多荣誉奖励。2022年,研究所将重点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十四五”规划实施取得成果、博物馆系列主题科普、科研科考探访、自媒体与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开展科普宣传。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陈卫春副总编随后也向与会人员简要介绍了凤凰-南古联合科学传播中心的工作情况和下一步设想。 
      与会专家在听取了相关报告后,高度赞扬了南京古生物所科普宣传工作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重要进展。结合各自媒体特点和科普宣传工作经验,大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研究所科普宣传工作积极发言,提出了很多中肯实用的意见和建议。 
      詹仁斌在认真记录了各位专家的意见后总结发言。他表示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宝贵,总结下来即是“创新”、“通俗”、“体系”和“参与”,为研究所2022年及今后的科学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有很具体的指导作用。他强调,研究所有丰富的科普宣传资源,一要不断提高站位、开拓思路,准确把握科普宣传工作的“变”与“不变”。要在“融”字上下功夫,让媒体大众能参与到科学现场,让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和背后故事能够走进媒体大众中去。要持续加强平台建设,争取各方资源支持,积极推动融媒体平台建设、科普品牌建设和科学传播团队建设。 
    18
    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