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 【南京日报】这光,真亮!
    多年来,南京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入基层一线,把心血和汗水倾注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担当作为、贡献力量。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
      今天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今年的主题是“点亮精神火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多年来,南京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入基层一线,把心血和汗水倾注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担当作为、贡献力量。
      在科普展馆,在攻关核心技术的实验室,在乡村振兴的广阔田野……今天,科技工作者们依然忙碌在他们的岗位上,用奋斗庆祝自己的节日。
      点燃科普明灯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5月27日,周末,南京科技馆,孩子们穿行在一个个科技展台,时不时发出好奇的惊叹。
      周末带孩子到科技展馆“打卡”,在孩子小小的心灵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是不少南京家长的习惯。这背后,离不开科技工作者带来的一次次有趣的科普讲解。
      南师附中的学生们在市科技馆开展“科技律动”之“数字色彩”主题创新教育课。通讯员 周洋 杨希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南京科技馆馆长张志强介绍,今年来科技馆游客量大增,截至上周,本年度客流量已突破40万人次,预计全年客流量可突破100万人次,达到开馆以来的最高峰。
      同样可能迎来开馆以来年度客流最高峰的,还有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孩子们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感受博物馆奇妙夜。馆方供图
      “估计全年可能达到三四十万人次。”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王永栋介绍,该博物馆依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而建,是国内成立时间最早的古生物博物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生物专业博物馆之一。2021年1月,经过重新改造升级,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正式对社会大众免费开放。在这里,没有“简单粗暴”的学术成果照搬,有的是由专业研究人员担任的讲解员,带来的讲解通俗易懂又知识含量丰富;有的是按时令、热点举办的科普讲座,大咖级别的科学家面对面分享最新科研成果;还有趣味横生的直播、与恐龙“同眠”的博物馆奇妙夜、每月更新的大型主题科普活动……
      是科技工作者们在科普上倾注的心力,带来了客流量增长,更为大众点亮了心中的科普明灯。市科协数据显示,2022年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9.9%,居全省第一位。
      中小学生在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参加研学活动。受访者供图
      “大家只有认识、了解这些科学知识,然后才能传承,再进一步创新。”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事务主管、副教授李立已经带着团队扎根博物馆数年,接待的中小学生研学队伍早已数不清。李立说,学习古代贾思勰、王祯、徐光启以及近代金善宝、万国鼎等农业科学家精神,她将继续坚守在科普教育服务的一线,激发学生学习农业历史文化兴趣,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农业文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播洒科技之光 服务高质量发展
      科技之光,还要洒向天空、照亮大地。
      在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严勇杰正带领团队开展新的科研攻关。严勇杰是我国空管业内知名专家,在流量与空域协同决策关键技术方面,他带领团队突破了广域流量时隙最优调配、航班时刻优化等关键技术,成果支撑研制了国内民航第一套区域级、国家级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1年,严勇杰获评第十四届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称号。
      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机坪管制自动化系统。企业供图
      如今,他又开始了新项目。“正在做的机场信息化项目,知识产权全部是自主可控的,预计可大大提高机场整体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大家的出行也更加顺畅。目前已经在淮安机场开始试点了。”严勇杰介绍,项目将机场内从停机坪到跑道,再到飞行区之间的信息壁垒全部打通并和空管联动,工作人员在指挥中心一“屏”即可查看机场各区域情况及飞机节点状况。
      严勇杰将科技之光洒在天空上,将责任书写在建设民航强国上。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则选择结合专业,把科技之光洒向希望的田野。
      科技小院就是一种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服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走进江苏湖熟梨科技小院,108亩的梨园中收集了全世界22种、1400多份梨种质资源,示范展示了当前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的平棚架、Y字形及篱壁式等现代栽培模式。这里还诞生了全世界第一个梨全基因组精细图谱;培育出新品种“宁酥蜜”及其他5个新品种;率先研制出“梨树液体授粉”新技术,该技术与无人机技术结合,可以将授粉效率提升90多倍。在南京,类似的科技小院有两家,分别是江宁水稻科技小院、高淳虾蟹共作科技小院。
      江苏湖熟梨科技小院。图片来源:江宁发布
      “小院大门常打开,我们在院里做实验的时候,经常有农户来上门‘求诊’。”江苏省科技小院调研座谈会近日在南京召开。一位研究生在分享环节说道,在教授的带领下,他们直接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看着一株株幼苗长成,最后转变为农户的笑脸,这令他倍感自豪。
      据统计,2018—2022年,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从403亿元增加到857亿元。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8年的64.6%提高到2021年的67.6%,高于同期全省1.5个百分点。在南京,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南京高质量发展。
      接力精神火炬 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
      取一份岩石样品,一部分研磨成粉末,再作进一步化学处理,放进仪器中测定岩石年龄;另取一部分,借助仪器分析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自2022年年初回国,成为一名副研究员后,杨传工作日常就是和岩石、实验室打交道。
      5月29日,杨传这样向紫君(紫金山观察微信号:njzjsgc)介绍他的研究领域:面向地球这一宜居星球,依托丰富的地质记录,探索地球46亿年前形成和后期演化过程的奥秘。杨传表示,“掌握了这个奥秘,就可以深入认识地球系统和全球环境演变历史、规律,分析未来变化趋势,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杨传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是我国当前唯一一家从事古生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与古植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专业机构。首任所长是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教授。
      2021年,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和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正式对外开放。2022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被评为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目前,南京地区共有5家单位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
      “李四光教授对我影响很大,他是我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杨传坦言当初回国发展,除了看好个人专业领域在国内的发展和故乡感情外,也是想向李四光教授学习,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点亮精神火炬,以科学家精神照亮奋进新征程。在南京,一大批如杨传一般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正自觉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继续释放光热,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有社会领域相关专家表示,赓续科学家精神,离不开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相关部门要持续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营造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才能更好地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各展其能、各尽其才,弘扬优良传统,勇攀科学高峰。
      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南京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放权松绑”的人才科研特区,建立一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政策创新和科教资源集成,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截至目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最新评估中,南京从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
      近五年来,南京共有87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022年,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9.9%,居全省第一位。
      
    2023-05-30
  • 【龙虎网】中科院驻宁五所建邺区科普共建活动启动
    龙虎网讯 (记者 陈佳月 实习生 赵彦琛)星辰浩瀚,科技无疆,青年当为之。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播撒科学种子,激发建邺区内中小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氛围,充分发挥中科院驻宁五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科教资源优势,与区内中小学共建,5月29日,建邺区隆重举办中科院驻宁五所建邺区科普共建启动仪式,此项活动也是建邺区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重点系列活动之一。
      龙虎网讯 (记者 陈佳月 实习生 赵彦琛)星辰浩瀚,科技无疆,青年当为之。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播撒科学种子,激发建邺区内中小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氛围,充分发挥中科院驻宁五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科教资源优势,与区内中小学共建,5月29日,建邺区隆重举办中科院驻宁五所建邺区科普共建启动仪式,此项活动也是建邺区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重点系列活动之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纪委书记陈江龙等6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的专家,江苏省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龚一钦,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一级调研员许光明,南京市教育局一级调研员卢普新等7位省市科协、教育系统的领导,建邺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英,建邺区科技局局长、建邺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振国等建邺区相关领导,以及建邺区中小学分管校长和科技辅导员们参加了本次活动。 
      启动仪式在机器人、无人机表演的热烈氛围中拉开帷幕。“学校、科研院所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高水平创新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是推动科学普及的主力军,也是主阵地。”建邺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英致开幕辞,她表示,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开放的理念,积极与驻宁高校、科研院所接洽,灵活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合作,不断做大教育、科技、人才的“朋友圈”。借力中科院驻宁五所的科技资源优势,一定能够为壮大建邺区学校科技教育实力、拓展学生探索科学的视野、更好地构建五育并举的良好教育生态增光添彩。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代表中科院驻宁五所表示,今后将在专业上、人才上和科普平台阵地上给予学校大力支持,让更多同学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在活动中学习和传承科学家精神。让追求真理、坚持不懈、敢于质疑、忠心报国成为同学们的日常行动自觉和思想自觉。
      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学生处主任夏成君代表学校方表示,此次共建将进一步提升学校科技教育体制,培养学生的科学家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期待在日后的合作当中,学校在专家资源课程建设、科技科普等方面获得更前沿的指引。
      这个时代不止有星辰,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值5· 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点亮精神火炬,致敬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广大科技工作者矢志报国,锐意攻关;他们面向国家和人民需求,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能,建报国之功。”活动现场,学生代表向6名科技工作者送上鲜花,并向他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此外,还为10所科技教育先进单位和15名科技教育先进个人进行颁奖。 
      “3、2、1,”在启动开幕球的倒数声中,中科院驻宁五所建邺区科普共建启动仪式暨金中河西科技节开幕式进入尾声。
      在活动的最后,作为活动特邀嘉宾,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陈收藏部主任贺一鸣为师生们带来了《飞上蓝天的恐龙》精彩讲座。
      “能近距离聆听贺一鸣博士的讲座,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也深受启发。”“贺一鸣博士的讲座再次激起了我的科学兴趣,更加热爱科学了。”活动现场,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同学们纷纷表示,听完讲座令他们受益匪浅。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建邺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英对在场青少年提出殷切期望,“希望你们始终保持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保持敢于质疑、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弘扬创新精神、锻炼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坚持不懈地探寻科学的奥秘,在科学的星辰大海里逐梦前行。”
      
    2023-05-30
  • 【科学网】珊瑚个体变小适应晚古生代大冰期陆源碎屑输入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要乐等人通过系统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大冰期起始时期陆源碎屑输入与造礁珊瑚个体大小变化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5月24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要乐等人通过系统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大冰期起始时期陆源碎屑输入与造礁珊瑚个体大小变化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5月24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
      “当今陆源碎屑输入对海洋珊瑚礁造成了严重影响,常常伴随造礁珊瑚的死亡或形态变化。”要乐说,“地质历史时期也发生了类似的现象,但目前关于造礁珊瑚面对陆源碎屑输入如何响应的认识,还不清楚。”
      据了解,晚古生代大冰期是地球上自动植物繁盛以来唯一一个与现代大气CO2浓度相近的时期。因此,对晚古生代海洋生物—环境演化的研究可以为当今海洋生态系统演变提供借鉴和启示。
      在密西西比亚纪中—晚期(维宪期—谢尔普霍夫期)发生了显著的海西造山运动和陆地植物繁盛,它们共同导致了该时期陆地化学风化作用加强和陆源碎屑和营养物质输入增加,进而导致全球气候急剧变冷和海平面降低。
      最新研究发现,在维宪晚期腕足类壳体氧同位素发生了一次显著正偏,进而表明该时期古海水温度明显降低,可能代表了晚古生代大冰期主幕的开始。另外,该时期海洋珊瑚礁系统也发生了崩溃并伴随底栖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对密西西比亚纪中—晚期造礁珊瑚形态大小的研究,可以为当今陆源输入影响下造礁珊瑚的演变趋势提供新认识。”要乐告诉《中国科学报》。
      要乐等人对我国贵州雅水、湖南马栏边、安徽王家村和内蒙古尖山子四条不同沉积相剖面谢尔普霍夫期全球广布的造礁珊瑚Aulina rotiformis和Lithostrotion decipiens的个体、大小、参数(单骸直径、横板带直径和隔壁数)进行了统计,并对造礁珊瑚和围岩进行了元素含量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在谢尔普霍夫期,空间上从华南板块的浅水开阔碳酸盐岩相、碳酸盐岩—碎屑岩过度相、到浅水碎屑岩相,造礁珊瑚个体逐渐变小,并伴随珊瑚围岩中硅、铝、磷元素含量的明显增加。
      要乐说:“在长尺度上,我们基于中国、西欧和北非地区密西西比亚纪中—晚期造礁珊瑚Lithostrotion decipiens和Siphonodendron pauciradiale的个体大小数据发现,造礁珊瑚个体在维宪晚期明显减小,这与晚古生代冰期主幕开始伴随的陆地风化作用增强和陆源碎屑输入增加相一致。”
      “我们的研究认为晚古生代大冰期起始与陆源碎屑和营养物质输入增加是控制造礁珊瑚表型可塑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它们可以通过个体变小来适应晚古生代大冰期伴随的古环境变化。”要乐总结分析道,“研究还发现具有较强表型可塑性的造礁珊瑚,即可以使个体变小的造礁珊瑚可能更加适应当今陆源碎屑输入、水体缺氧等环境变化。”
      造礁珊瑚化石 受访者供图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8/rspb.2023.0220
    2023-05-30
  • 【中新网】百余名地质古生物专家齐聚桂林 共促地学科普发展
    中新网桂林5月10日电(欧惠兰 蒋丰慧 韦欣李怡慧)5月10日至14日,第六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暨地学旅游(桂林·象山)论坛和第三届全国地质古生物博物馆馆长专业培训班在广西桂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科研院所、高校、自然类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国家地质公园、文旅产业和科技出版界的负责人,围绕推动地质古生物科普工作可持续发展,促进地学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开展研讨和培训。
      5月10日,开幕式现场。 蒋丰慧 摄
      中新网桂林5月10日电(欧惠兰 蒋丰慧 韦欣李怡慧)5月10日至14日,第六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暨地学旅游(桂林·象山)论坛和第三届全国地质古生物博物馆馆长专业培训班在广西桂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科研院所、高校、自然类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国家地质公园、文旅产业和科技出版界的负责人,围绕推动地质古生物科普工作可持续发展,促进地学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开展研讨和培训。
      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王永栋在开幕式上说,桂林是地质古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早在90多年前,以李四光为代表的老一辈地质古生物学家就在桂林地区开展大量的科研考察工作;之后桂林地区的地质古生物研究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这次大会在桂林召开,将进一步发掘和宣传桂林在地质剖面、古生物化石产地、地学旅游等方面拥有的世界级自然遗产。
      5月10日,刘嘉麒院士做题为《火山作用关乎星球形成演变与人类生存》特邀报告。 欧惠兰 摄
      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致辞表示,随着中国地质古生物学的繁荣和发展,中国古生物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发现和新成就;同时,在科学普及、博物馆展览展示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作为深受民众欢迎的包括地质古生物博物馆在内的地学产业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在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断涌现的古生物新发现以及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更为推动中国古生物科普事业及地学产业的不断发展注入新的理念。
      刘嘉麒表示,为了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地质古生物博物馆及地学产业发展对人才、专业知识和管理等迫切需求,对地质古生物博物馆馆长、骨干及从业者进行专业培训十分必要,这对于造就一批专业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热心地质古生物事业的人才队伍具有现实意义,将有力推动地质古生物学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古生物化石保护事业及地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开幕式上,颁发了2021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证书。来自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化石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博物馆、高校、文创企业领衔完成的一批极具社会影响力的地质古生物科普成果入选。
      5月10日,到场嘉宾合影留念。 蒋丰慧 摄
      当天,中国古生物学会为天目地学博物空间(桂林)和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举行了“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
      据悉,为期3天的研讨会将从博物馆展陈设计、文创、出版、融媒体、地学旅游和研学等古生物科普领域的最新成果及建设性方案,有力促进地学科普的高质量发展。
      会议期间,参会专家还将赴广西桂林泥盆纪F/F界线剖面和桂林杨堤上泥盆统弗拉阶-法门阶界线剖面进行野外地质考察。
      据了解,本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和馆长专业培训班由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桂林市象山区人民政府、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和天目地学博物空间(桂林)联合主办。(完)
    2023-05-25
  • 【新华社】科学家揭示大灭绝中高温野火事件或为陆地生态系统崩溃重要原因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与南京大学、云南大学的古生物学者合作,揭示2.52亿年前生物大灭绝时期存在大规模高温野火燃烧事件,为了解该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的崩溃过程提供重要依据。
      新华社南京5月23日电(记者朱筱)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与南京大学、云南大学的古生物学者合作,揭示2.52亿年前生物大灭绝时期存在大规模高温野火燃烧事件,为了解该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的崩溃过程提供重要依据。
      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华介绍,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导致约81%的海洋生物和89%的陆地生物在很短时间内灭绝。在该时期,特提斯周缘强烈的酸性火山活动和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通过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和有毒气体,导致全球变暖,使得野火事件显著增加。“野火事件产生的多环芳烃有很强的化学惰性,能够在地层中长期稳定地保存,因此成为恢复古代野火事件最常用的一类指标。”
      为深入了解二叠纪末期的野火事件对陆地生态系统崩溃和植被演替过程的影响,科研团队开展了详细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分析工作。研究发现,在陆地二叠纪末大灭绝发生期间,多环芳烃含量显著增高,有机碳同位素出现负异常,揭示在该时期高温且干旱的古气候条件下,存在大规模高温野火燃烧事件。在这些多环芳烃化合物中,部分低分子质量化合物源于生物降解,其异常富集程度还表明多环芳烃主要来自陆地植物的高温野火燃烧,燃烧的燃料由该时期的热带雨林植被系统提供。
      此外,一些多环芳烃参数指标还表明,在经历陆地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陆地生态系统受到极大影响,分布于古特提斯洋东岸地区高度多样化的热带雨林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草本石松类植物所代表的“草地”植被系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大羽羊齿植物群在二叠纪末期存在“快速”灭绝事件。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上。(完)
    2023-05-24
  • 【光明日报】二叠纪末陆地生态缘何崩溃?
    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严重破坏了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导致约81%的海洋生物和89%的陆地生物在很短的时间内灭绝,是5亿多年地质历史中发生的最为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之一。该地质时期陆地生态系统是如何逐步崩溃的?此次大灭绝事件还有哪些可能的诱因?
      本报南京5月23日电(记者苏雁 通讯员姬尊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严重破坏了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导致约81%的海洋生物和89%的陆地生物在很短的时间内灭绝,是5亿多年地质历史中发生的最为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之一。该地质时期陆地生态系统是如何逐步崩溃的?此次大灭绝事件还有哪些可能的诱因?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团队研究员张华等与南京大学及云南大学的合作者,通过高精度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多环芳烃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证实二叠纪末存在大规模高温野火燃烧事件,为了解该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的崩溃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上。
      野火又称山火、林火,是指发生在荒原、森林等地区的以植被为主要燃料的自然大火,是陆地和大气物质能量交换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如何判断遥远的二叠纪末曾发生过野火?野火事件产生的多环芳烃有很强的化学惰性及生物惰性,能够在地层中长期稳定保存,因此成为恢复古代野火历史最常用的一类指标。然而全球二叠纪-三叠纪转折期关于多环芳烃的研究多基于海相记录,对陆相材料的研究程度相对不足。因此,利用陆相记录深入研究该时期野火事件对了解二叠纪-三叠纪转折期陆地生态系统的崩溃和植被的演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科研团队利用我国华南海陆过渡相的冷清沟剖面钻探岩心,开展了高精度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多环芳烃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研究发现,在二叠纪-三叠纪转折时期,多环芳烃含量均显示较为一致的显著富集,并与有机碳同位素负异常呈耦合关系,揭示在该时期高温且干旱的古气候条件下,存在大规模高温野火燃烧事件。在这些多环芳烃化合物中,低分子质量的二苯并呋喃等化合物主要来源于陆地植物多糖和木质素的生物降解,这些化合物在二叠纪-三叠纪转折期的异常富集以及与燃烧源多环芳烃之间的协同变化,表明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陆地植物的高温野火燃烧,该时期的热带雨林植被系统为大规模野火燃烧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2021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团队与南京大学、云南大学的合作者曾深入探索该时期野火事件对植被的演替过程和陆地生态系统崩溃的影响,发现在晚二叠世全球干旱的趋势下,高强度频发的野火事件直接加重了陆地生态系统的负担,导致植被系统逐渐衰退或结构改变。而后某一突发性灾难使得气候在短时间内急剧干旱,最终导致野火强度陡然增加,彻底击垮了原有的植被系统,使得陆地生态系统彻底崩溃。之后野火活动便因失去燃料进入了贫乏期。
      近年来,北半球频繁发生夏季野火事件,对生态造成了一定影响。“野火事件对陆地植被的影响是很直接的,会大面积摧毁森林植被,影响其他生物的栖息地,进而破坏区域生态系统。因此我们更应该增强对高温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森林区域野火事件的预防意识。”张华说。
    2023-05-24
  • 【网易新闻】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亿年回眸”地古联合主题科普活动圆满成功
    2023年5月21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以“亿年回眸”地古联合为主题,举办了全国科技周·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此次采取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和南京地质博物馆“双馆合作”的新形式,并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线下吸引了近150名现场观众,线上于玄武发布、博物馆B站和江苏有线三个平台同步直播,获得了81万点击量的好成绩。
      2023年5月21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以“亿年回眸”地古联合为主题,举办了全国科技周·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此次采取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和南京地质博物馆“双馆合作”的新形式,并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线下吸引了近150名现场观众,线上于玄武发布、博物馆B站和江苏有线三个平台同步直播,获得了81万点击量的好成绩。
      活动海报和在线人数
      开幕式由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副馆长郭震宇主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张建成发表开场词,他强调了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科研和科普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期待通过更多的科普活动,让科学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张建成副书记致辞
      江苏省地质学会秘书长、江苏省古生物学会监事长詹庚申随后表达了对于此次活动的期待和对于科普工作的热情。他强调了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在科普工作中的结合是天然的、也是必然的,同时还给在场的观众们介绍了南京地质的研究历史和变革。
      詹庚申秘书长致辞
      南京地质博物馆副馆长陈彦瑾最后致辞,她对本次馆馆合作有着非常大的期待,并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可以激发更多人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
      陈彦瑾副馆长致辞
      郭震宇副馆长主持
      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古生物主题科普讲座第26期达尔文大讲堂和地质主题科普游“亿年回眸”。其中,达尔文大讲堂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博士后李光金主讲,他详细介绍了霍氏串珠(Horodyskia)的相关研究成果,这是一种形态类似一串珍珠项链的宏体化石,发现于元古宙地层中。他的讲座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受到了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
      李光金博士主讲达尔文大讲堂
      下午的地质游活动在南京地质博物馆内继续进行,地质博物馆的隆玲带25名报名的观众参观了南京地质博物馆,给大家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地质宏图。
      南京地质博物馆进行的地质科普游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和南京地质博物馆在公众中的影响力。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魅力,也为推动科普工作的发展,提升科普工作的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两馆共同举办科普活动的形式是一次新的尝试,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广大公众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感受科学的魅力。
      本次活动合影
      博物馆宣传大屏
    2023-05-22
  • 【澎湃新闻】距今4.5亿年的远古海洋“萌系霸主”,长啥样?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与英国古生物学者合作,在我国浙江省安吉县发现一种约4.5亿年前的远古节肢动物——安吉古鲎(hòu)。安吉古鲎长着圆滚滚的脑袋,外形非常可爱。不过,它其实是当时海洋中的一种凶猛肉食动物,堪称远古海洋中的“萌系霸主”。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与英国古生物学者合作,在我国浙江省安吉县发现一种约4.5亿年前的远古节肢动物——安吉古鲎(hòu)。安吉古鲎长着圆滚滚的脑袋,外形非常可爱。不过,它其实是当时海洋中的一种凶猛肉食动物,堪称远古海洋中的“萌系霸主”。
      安吉古鲎复原图(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杨定华 绘)
      研究主要参与者、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王晗介绍,安吉古鲎属于远古重要节肢动物板足鲎中的一种。板足鲎类动物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以生活在海水中更为常见。以往发现的板足鲎,形态有些类似现在的蝎子,故亦被俗称为海蝎。
      此次新发现的安吉古鲎,形态比以往发现的多种板足鲎类动物更加圆润可爱。从化石上看,完整的安吉古鲎身体长度约15厘米。它们头部轮廓圆滑,躯干前粗后细,分为多节,整体形态类似一根圆润的棒槌。只有尾部拖着的尖刺状尾巴和前端伸出的多对钳子提醒着观察者,它们曾是远古海洋中的凶猛肉食动物。
      安吉古鲎化石照片(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安吉古鲎生活在约4.5亿年前,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板足鲎类动物。在它周围,我们还发现了生活在深海中的海绵等生物的化石。这些发现对了解、还原当时的深海环境,以及研究早期节肢动物的演化,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参与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元动说。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古生物期刊《古生物学杂志》上。
      来源 | 新华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标题:《距今4.5亿年的远古海洋“萌系霸主”,长啥样?》
    2023-05-22
  • 【光明网】4.5亿年前的远古海洋萌系霸主
    研究人员在我国浙江省安吉县发现一种约4.5亿年前的远古节肢动物——安吉古鲎(hòu)。安吉古鲎长着圆滚滚的脑袋,外形非常可爱。不过,它其实是当时海洋中的一种凶猛肉食动物,堪称远古海洋中的“萌系霸主”。
      研究人员在我国浙江省安吉县发现一种约4.5亿年前的远古节肢动物——安吉古鲎(hòu)。安吉古鲎长着圆滚滚的脑袋,外形非常可爱。不过,它其实是当时海洋中的一种凶猛肉食动物,堪称远古海洋中的“萌系霸主”。
      研究主要参与者、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王晗介绍,安吉古鲎属于远古重要节肢动物板足鲎中的一种。板足鲎类动物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以生活在海水中更为常见。以往发现的板足鲎,形态有些类似现在的蝎子,故亦被俗称为海蝎。
      此次新发现的安吉古鲎,形态比以往发现的多种板足鲎类动物更加圆润可爱。从化石上看,完整的安吉古鲎身体长度约15厘米。它们头部轮廓圆滑,躯干前粗后细,分为多节,整体形态类似一根圆润的棒槌。只有尾部拖着的尖刺状尾巴和前端伸出的多对钳子提醒着观察者,它们曾是远古海洋中的凶猛肉食动物。(新华社)
      来源:新闻晨报
       
      
    2023-05-22
  • 【北京日报】浙江发现4.5亿年前的海洋“萌系霸主”,长这样
    近日,在湖州市安吉县发现了一种约4.5亿年前的远古节肢动物——安吉古鲎,这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板足鲎类动物。
      近日,在湖州市安吉县发现了一种约4.5亿年前的远古节肢动物——安吉古鲎,这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板足鲎类动物。
      安吉古鲎长着圆滚滚的脑袋,外形非常可爱。不过,它其实是当时海洋中的一种凶猛肉食动物,堪称远古海洋中的“萌系霸主”。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古生物期刊《古生物学杂志》上。
      安吉古鲎化石照片(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4.5亿年前的海洋“萌系霸主”长啥样?研究人员复原了它的模样。
       
      安吉古鲎复原图(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杨定华 绘)
      安吉古鲎属于远古重要节肢动物,板足鲎中的一种。板足鲎类动物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
      以往发现的板足鲎形态,类似现在的蝎子,所以又被称为海蝎。
      新发现的安吉古鲎形态更加圆润可爱,从化石上看,完整的安吉古鲎身体长度约15厘米,它们头部轮廓圆滑,躯干前粗后细,分为多节。
       
      整体形态类似一根圆润的棒槌,只有尾部拖着的尖刺状尾巴和前端伸出的多对钳子昭示着它们曾是远古海洋中的凶猛肉食动物。
       
      从它体内提取的鲎试剂,可广泛用于制药、临床以及科研等领域,一些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也需要鲎试剂检测。
       
      目前世界上仅存4种鲎,即美洲鲎和亚洲地区的中国鲎、南方鲎、圆尾鲎。
      2021年2月,中国鲎和圆尾鲎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