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 【新华日报】南京专家研究丽蛉化石获重大进展
    2018年9月18日 来源:新华日报
      本报讯 近期,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专家对丽蛉的传粉行为、化学通讯行为及伪装行为进行详细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研究结果为重建中生代传粉昆虫与植物的生态关系提供新观点。该研究于9月17日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上。
      “昆虫传粉促进了植物的繁衍和分化,在现代陆地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但由于化石材料的缺乏,我们对被子植物时代之前的传粉昆虫及其生态位知之甚少。”该研究所研究员王博介绍说。
      丽蛉是仅记录于中生代的一类脉翅目传粉昆虫,具有长口器。为此,南京古生物所刘青和张青青联手,在王博指导下,组建起“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同时与中国农业大学刘星月团队、临沂大学郑晓廷团队合作,重点以丽蛉为突破口,研究中生代传粉昆虫的生态位分化。
      通过对27个丽蛉标本进行深入研究,专家们发现,丽蛉口器与其取食植物的花管,在长期的演化中形成形态适应,即昆虫口器长度与其传粉的植物花管长度类似,因此丽蛉口器长度为重建传粉生态位提供关键证据。(吴红梅)
    2018-09-18
  • 【新华社】研究发现1亿多年前传粉昆虫精通伪装术 自带“天线”可远程交流
    2018年9月1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9月18日电(记者邱冰清)记者18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临沂大学相关团队合作,对27个丽蛉标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亿多年前传粉丽蛉昆虫已精通伪装术,自带“天线”可远程交流。 
      昆虫传粉促进植物的繁衍和分化。丽蛉是1亿多年前裸子植物的传粉“红娘”之一。丽蛉将其口器伸入植物花管中取食时粘上的花粉,在下一次取食时会将花粉“授”给下一株植物。研究团队本次发现的丽蛉,来自于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等生物群。研究发现,不同物种丽蛉的口器长短不一,和当时不同植物花管的长度一一匹配,表明了1亿多年前传粉昆虫和取食植物之间形成了“配对”。 
      丽蛉与取食植物搭配关系的区分,促进了丽蛉演化出独特的防御机制及长距离通讯能力。研究显示,缅甸雄性丽蛉的触角为栉状结构,雄性利用这种天线状的结构,更容易感知雌性释放的性激素,进行求偶行为。此外,丽蛉翅上有类似于眼睛的斑点即眼斑,就像是它的“迷彩服”,可迷惑或吓退捕食者。 
      “丽蛉雌、雄性触角的不同以及眼斑的存在,表明其在中生代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竞争力。”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博说,本次研究为发现1亿多年前传粉昆虫与植物的“配对”关系提供了证据。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17日在线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上。 
    2018-09-18
  • 【南京日报】南京专家研究揭示中生代传粉昆虫与植物关系
    2018年9月18日 来源: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毛庆 通讯员盛捷)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合作,对昆虫丽蛉的传粉行为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研究结果为重建中生代传粉昆虫与植物的生态关系提供了新观点。该研究昨天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上。 
      “昆虫传粉促进了植物的繁衍和分化,在现代陆地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但由于化石材料的缺乏,我们对被子植物时代之前的传粉昆虫及其生态位知之甚少。”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王博介绍说,譬如,现在的裸子植物以风媒为主,靠风传粉。虫媒传粉的裸子植物大都灭绝了,而那时传粉昆虫与植物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值得研究。 
      自从达尔文在《兰花的传粉》一书中,首次注意到传粉蛾类长口器与兰花花管的长度匹配关系。丽蛉是仅记录于中生代的一类脉翅目传粉昆虫,具有长口器。 
      通过对27个丽蛉标本进行深入研究,专家们发现,丽蛉口器与其取食植物的花管,在长期的演化中形成了形态适应,即昆虫口器长度与其传粉的植物花管长度类似,因此丽蛉口器长度为重建传粉生态位提供了关键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缅甸琥珀中不同种类的昆虫口器长度具有较高分异度,口器长度的高度多样化,反映了其取食植物和花管长度的多样性,表明传粉昆虫的生态位分化在被子植物快速演化之前已经出现。传粉生态位分化提高了传粉效率,进一步促进了白垩纪传粉昆虫和虫媒植物的演化。”王博表示。 
      然而,或许就是丽蛉与其取食植物之间紧密的共生关系,随着取食植物(可能以裸子植物为主)在晚白垩世的衰落,丽蛉也随之灭绝。 
    2018-09-18
  • 【科技日报】第四届青年古生物学奖颁发 四青年科学家获奖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讯(记者乔地)四位青年科学家,9月17日上午在郑州获颁中国古生物学会授予的第四届青年古生物学奖。他们是: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敏。他从事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工作,通过涉及形态、骨组织和个体发育等方面的数据讨论中生代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演化模式、个体发育、生态分异,以及重要生物学特征的演化过程,重要成果发表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Current Biology》, 《Proceedings B》等杂志,如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今鸟型类化石,该工作被《Science》评为“近10年来有关早期鸟类演化领域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云南大学深时陆地生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冯卓。从事化石植物系统分类与演化、植物古生态和深时陆地生态系统重建等方面的研究。在地质历史时期多类群植物演化、动植物相互作用及其协同演化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重要成果发表在《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Geology》、《Current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最近,关于昆虫农业化和社会化起源的成果,获得“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优青”、洪堡学者、云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泮燕红。她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发育学、材料化学与古生物学的整合研究,应用新型实验手段,对地史中特异保存的化石宝库进行综合埋藏学研究。首次报道了保存至今的1.3亿年的β-角蛋白,并解决了有关中生代化石色素体的争议问题。重要成果发表在《PNAS》、《Palaeotology》、《Palios》等杂志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罗根明。他致力于从地质微生物角度揭示关键地质时期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研究成果揭示了地球早期大氧化事件发生的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对环境和生物演化的影响;刻画了显生宙重大生物灭绝期重要微生物功能群的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的作用;修正了一些关键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洋化学参数。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Geology》、《EPSL》等重要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
    2018-09-18
  • 【中国科学报】丽蛉化石讲述一亿年前共生关系
    2018年9月18日 来源:中国科学报
       
      侏罗纪和白垩纪丽蛉的生态重建图(杨定华绘图) 
       
      缅甸琥珀中的丽蛉
      本报讯(记者沈春蕾)来自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刘青、张青青在研究员王博的指导下,与中国农业大学、临沂大学的学者合作报道了27个丽蛉标本,并对丽蛉的传粉行为、化学通信行为及伪装行为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为重建中生代传粉昆虫与植物的生态关系提供了新观点,并于9月17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昆虫传粉促进了植物的繁衍和分化,在现代陆地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但由于化石材料的缺乏,学界对被子植物时代之前的传粉昆虫及其生态位知之甚少。王博介绍说,丽蛉是仅记录于中生代的一类脉翅目传粉昆虫,具有长口器,为重建传粉生态位提供了关键证据。
      此次发现的丽蛉来自于白垩纪中期(一亿多年前)的缅甸琥珀和中国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及侏罗纪的燕辽生物群。研究表明,缅甸琥珀中不同种类的昆虫口器长度具有较高分异度。口器长度高度多样化反映了其取食植物和花管长度的多样性,表明传粉昆虫的生态位分化在被子植物快速演化之前已经出现。伴随着传粉形式的多样化,丽蛉也演化出了独特的化学通信和防御机制。
      此外,丽蛉与取食植物之间的传粉生态位分区进一步促进了丽蛉的多样性。不过,王博介绍说,或许正是丽蛉与其取食植物之间紧密的共生关系,导致其随着取食植物(可能以裸子植物为主)在晚白垩世的衰落而灭绝。
      相关论文信息:DOI: 10.1038/s41467-018-06120-5 
    《中国科学报》 (2018-09-18 第4版 综合)
    2018-09-18
  • 【人民日报】中国科研团队发现三叠纪昆虫演化新证据
    2018年9月17日 来源:人民日报
      据新华社华盛顿电 (记者周舟)一个中国科研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大约2.37亿年前全变态昆虫和水生昆虫曾经历生物多样性大发展。这一发现有助于三叠纪昆虫复苏事件研究及油气资源勘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团队对在陕西铜川和新疆克拉玛依化石产地采集的两块凝灰质砂岩样品,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和生物地层学年代测定,并结合昆虫群面貌研究,提出“三叠纪中晚期昆虫大辐射”这一演化事件。
      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是中生代的先后3个阶段,处于2.52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之间。研究人员说,铜川和克拉玛依两个昆虫群中都拥有多样性最高的全变态昆虫,而此前认为,全变态昆虫到中生代中期才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全变态昆虫。
      研究还表明一些重要的水生全变态昆虫可以追溯到三叠纪的中三叠世,克拉玛依昆虫群中发现的大量划蝽是最早的水生蝽类,这些多样的水生昆虫此前也被认为发生在中生代中期,新研究表明水生昆虫的多样化在中三叠世晚期已经出现,为淡水生态系统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17日 22 版)
    2018-09-17
  • 【中新社】第八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颁奖
    2018年9月17日 来源:中新社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在郑州开幕。 韩章云 摄 
      中新网郑州9月17日电(记者 韩章云)作为中国古生物学会设立的最高奖,第八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9月17日在郑州颁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向东等四人荣获该奖。该奖项四年颁发一次。 
      17日,有着89年历史的中国古生物学会,在河南郑州隆重举行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大会以“新时代古生物学—学科交叉与技术创新”为主题开展系列学术交流。 
      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博物馆、化石保护、科普基地、地质公园、出版等行业,地质、石油、煤炭等系统的190个单位的75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日本、英国、波兰、俄罗斯、奥地利等国的外宾专家1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图为“守护远古生命-追缴海外化石”特展郑州揭幕,珍稀恐龙蛋化石“中华贝贝龙”亮相。 韩章云 摄
      会上,中国古生物学会评选和颁发了第八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向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姬书安、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邓胜徽等四人获得本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 
      “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是为纪念和表彰尹赞勋教授在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并鼓励和支持地层古生物学工作者,由中国古生物学会设立的最高奖,每4年颁奖一次,迄今已有数十人获奖。 
      中国地层古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在世界古生物学领域科研成绩斐然,而成立89周年的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学界亦享有盛誉。 
      本次会议期间还将评选和颁发第四届青年古生物学奖、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以及研究生优秀学术报告奖,举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授牌和“守护远古生命-追缴海外化石”特展揭幕仪式。 
      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王永栋表示,本次会议,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地质古生物学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科普教育、人才培养和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推进古生物学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更好地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全民科学素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完) 
    2018-09-17
  • 【科技日报】白垩纪丽蛉自带“天线”远程“交友”
    2018年9月17日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南京9月17日电 (记者张晔)用超长口器采粉、自带生物“天线”、可远程“交友”……17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研究成果,向世人描述了1亿年前的丽蛉所具备的“超能力”,从而为重建中生代传粉昆虫与植物的生态关系提供了新观点。 
      昆虫传粉促进了植物的繁衍和分化,在现代陆地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丽蛉被誉为“中生代的蝴蝶”,是1亿多年前的植物霸主裸子植物的传粉红娘之一。但是,现在虫媒传粉的裸子植物和丽蛉都已灭绝,再加之缺少化石,科学家对其知之甚少。本次发现的丽蛉来自于白垩纪中期的缅甸琥珀和中国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及侏罗纪的燕辽生物群。 
      丽蛉是仅生活在中生代的传粉昆虫,具有长口器。其口器与其取食植物的花管在长期的演化中形成了形态适应,即昆虫口器长度与其传粉的植物花管长度类似,因此丽蛉口器长度为重建传粉生态位提供了关键证据。此次发现的不同物种丽蛉的口器长度在0.6毫米到18毫米之间。说明传粉昆虫的生态位分化在裸子植物繁盛的时期已出现。传粉生态位分化提高了传粉效率,进一步促进了白垩纪传粉昆虫和虫媒植物的演化。 
      此次研究中,还首次证实了中生代昆虫已经具备长距离的化学通讯能力。缅甸雄性丽蛉的触角为中生代昆虫中罕见的栉状结构,而雌性为念珠状或丝状结构。栉状触角增大了触角表面积和传感器的灵敏度,增强了雄性感知雌性释放的性激素的能力,表明白垩纪时期丽蛉可能已具备长距离的化学通讯能力。 
      由于这些丽蛉精心改变了自己的取食结构,以至于只能以某些特定的裸子植物花粉为食。到了新生代,裸子植物的霸主地位被被子植物取代,这些丽蛉也随之而去,从此灭绝。 
    2018-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