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 【科技日报】史上最惨生物大灭绝发生在“一瞬间”
    2018年9月20日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9月20日南京电(记者张晔)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地球生命历史中最具灾难性的生物灭绝事件,造成90%以上的海洋生物和约75%的陆地生物灭绝。但是对于其发生过程了解并不充分。中美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19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地质学会通报》上一项研究成果认为,整个灭绝过程非常突然,最多也就在3万年左右,按地质标准来说几乎就是“一瞬间”。
      近日,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院士领衔的国际团队,对广西来宾蓬莱滩“舒展型”二叠—三叠系剖面开展了系统研究,与煤山剖面相比较,该剖面相应地层的沉积速率要快100倍以上,这为进一步精细破解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持续时间、环境背景及其灭绝原因等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对剖面中多层火山凝灰岩的高精度铀-铅同位素定年和精细的生物地层研究,科研人员获得精确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时间。其发生过程非常截然,二叠纪正常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过程记录于一层约2.3米厚的火山碎屑沉积之中,按照平均沉积速率计算,这一火山事件沉积可能不到3000年,整个灭绝过程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也就在3万年左右。
      科学家认为,火山爆发可能只是“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地球环境持续恶化或是主要原因。高分辨率地球化学数据显示,生物大灭绝发生之前,碳同位素存在多期幅度约为2–3‰的动荡起伏,且每次起伏都对应于约3–5 °C的温度变化及火山凝灰岩沉积,表明该时期火山活动对于古环境存在持续影响。最大幅度的快速升温事件,海水温度升高约6–8 °C,也进一步佐证了西伯利亚大规模火山喷发及同期华南地区周缘岩浆活动造成了环境剧变,并继而导致生物大灭绝的发生。
    2018-09-20
  • 【中国矿业报】4年一次,第八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揭晓
    2018年9月19日 来源:中国矿业报
      中国矿业报讯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近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开幕。会上,中国古生物学会评选和颁发了第八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第四届“中国古生物学会青年古生物学奖”,为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颁发了证书,举行了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基地授牌仪式。 
      第八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向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姬书安、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邓胜徽等4人获得。该奖是为纪念和表彰尹赞勋教授在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并鼓励和支持地层古生物学工作者,由中国古生物学会设立的最高奖,每4年颁奖一次,迄今已有数10人获奖。 
      第四届“青年古生物学奖”获奖人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敏,云南大学研究员冯卓,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泮燕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罗根明。该奖每两年颁发一次,旨在表彰奖励我国古生物学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会上,中国古生物学会还为此前评选的“发现翼龙伊甸园,揭秘翼龙生命史——大量3D翼龙蛋和胚胎首次发现”、《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侏罗纪滑翔哺乳形类动物的新发现”、“华南寒武系底部有口无肛的微型后口动物”、“中国许昌发现晚更新世古老型人类头骨”、“地质微生物记录海洋和陆地的极端环境事件”、“1.3亿年前早期鸟类化石揭示尾骨与尾羽独立演化”、“解密最古老树木的生长模式”、“缅甸琥珀中隐翅虫化石揭示白垩纪蘑菇多样性及最早的社会性寄生”、“晚二叠世木材蛀孔展示了一个复杂的生态关系网络”等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颁发了证书。 
      此外,会议还为重庆綦江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延庆地质博物馆、四川崇州天演博物馆、禄丰恐龙化石科普展示教育基地、朝阳化石谷、大连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等6家单位举行了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基地授牌仪式。至此,中国古生物学会共拥有37家全国科普基地。 
    2018-09-19
  • 【南京日报】百慕南京矿物珠宝博览会20日开幕
    2018年9月19日 来源:南京日报

      9月20日,百慕南京矿物珠宝博览会将在新庄国展中心迎来开幕仪式。展会将持续4天,展出来自世界各地的矿物晶体、化石、陨石、珠宝、玉石等多种珍贵藏品,展览期间还将举办民众科普、行业论坛等系列活动。
      据悉,本届展会由中国观赏石协会矿晶专委会、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江苏省黄金珠宝业商会和江苏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主办,化石网协办,南京百慕展览有限公司承办。本届展会共设置300余个国际标准展位,展览面积达1万平方米。现场展品涵盖矿物晶体、化石、陨石、宝石、玉石、首饰成品及高端珠宝定制,还有来自韩国珠宝展团等带来的珠宝。
      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博物馆高峰论坛、《神秘地球》系列科普活动,矿晶、陨石、古生物化石专题讲座及VR体验、化石修复、沙漠淘宝等互动活动。 郭明玉
    2018-09-19
  • 【新华日报】南京专家研究丽蛉化石获重大进展
    2018年9月18日 来源:新华日报
      本报讯 近期,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专家对丽蛉的传粉行为、化学通讯行为及伪装行为进行详细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研究结果为重建中生代传粉昆虫与植物的生态关系提供新观点。该研究于9月17日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上。
      “昆虫传粉促进了植物的繁衍和分化,在现代陆地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但由于化石材料的缺乏,我们对被子植物时代之前的传粉昆虫及其生态位知之甚少。”该研究所研究员王博介绍说。
      丽蛉是仅记录于中生代的一类脉翅目传粉昆虫,具有长口器。为此,南京古生物所刘青和张青青联手,在王博指导下,组建起“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同时与中国农业大学刘星月团队、临沂大学郑晓廷团队合作,重点以丽蛉为突破口,研究中生代传粉昆虫的生态位分化。
      通过对27个丽蛉标本进行深入研究,专家们发现,丽蛉口器与其取食植物的花管,在长期的演化中形成形态适应,即昆虫口器长度与其传粉的植物花管长度类似,因此丽蛉口器长度为重建传粉生态位提供关键证据。(吴红梅)
    2018-09-18
  • 【新华社】研究发现1亿多年前传粉昆虫精通伪装术 自带“天线”可远程交流
    2018年9月1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9月18日电(记者邱冰清)记者18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临沂大学相关团队合作,对27个丽蛉标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亿多年前传粉丽蛉昆虫已精通伪装术,自带“天线”可远程交流。 
      昆虫传粉促进植物的繁衍和分化。丽蛉是1亿多年前裸子植物的传粉“红娘”之一。丽蛉将其口器伸入植物花管中取食时粘上的花粉,在下一次取食时会将花粉“授”给下一株植物。研究团队本次发现的丽蛉,来自于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等生物群。研究发现,不同物种丽蛉的口器长短不一,和当时不同植物花管的长度一一匹配,表明了1亿多年前传粉昆虫和取食植物之间形成了“配对”。 
      丽蛉与取食植物搭配关系的区分,促进了丽蛉演化出独特的防御机制及长距离通讯能力。研究显示,缅甸雄性丽蛉的触角为栉状结构,雄性利用这种天线状的结构,更容易感知雌性释放的性激素,进行求偶行为。此外,丽蛉翅上有类似于眼睛的斑点即眼斑,就像是它的“迷彩服”,可迷惑或吓退捕食者。 
      “丽蛉雌、雄性触角的不同以及眼斑的存在,表明其在中生代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竞争力。”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博说,本次研究为发现1亿多年前传粉昆虫与植物的“配对”关系提供了证据。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17日在线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上。 
    2018-09-18
  • 【南京日报】南京专家研究揭示中生代传粉昆虫与植物关系
    2018年9月18日 来源: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毛庆 通讯员盛捷)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合作,对昆虫丽蛉的传粉行为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研究结果为重建中生代传粉昆虫与植物的生态关系提供了新观点。该研究昨天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上。 
      “昆虫传粉促进了植物的繁衍和分化,在现代陆地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但由于化石材料的缺乏,我们对被子植物时代之前的传粉昆虫及其生态位知之甚少。”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王博介绍说,譬如,现在的裸子植物以风媒为主,靠风传粉。虫媒传粉的裸子植物大都灭绝了,而那时传粉昆虫与植物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值得研究。 
      自从达尔文在《兰花的传粉》一书中,首次注意到传粉蛾类长口器与兰花花管的长度匹配关系。丽蛉是仅记录于中生代的一类脉翅目传粉昆虫,具有长口器。 
      通过对27个丽蛉标本进行深入研究,专家们发现,丽蛉口器与其取食植物的花管,在长期的演化中形成了形态适应,即昆虫口器长度与其传粉的植物花管长度类似,因此丽蛉口器长度为重建传粉生态位提供了关键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缅甸琥珀中不同种类的昆虫口器长度具有较高分异度,口器长度的高度多样化,反映了其取食植物和花管长度的多样性,表明传粉昆虫的生态位分化在被子植物快速演化之前已经出现。传粉生态位分化提高了传粉效率,进一步促进了白垩纪传粉昆虫和虫媒植物的演化。”王博表示。 
      然而,或许就是丽蛉与其取食植物之间紧密的共生关系,随着取食植物(可能以裸子植物为主)在晚白垩世的衰落,丽蛉也随之灭绝。 
    2018-09-18
  • 【科技日报】第四届青年古生物学奖颁发 四青年科学家获奖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讯(记者乔地)四位青年科学家,9月17日上午在郑州获颁中国古生物学会授予的第四届青年古生物学奖。他们是: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敏。他从事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工作,通过涉及形态、骨组织和个体发育等方面的数据讨论中生代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演化模式、个体发育、生态分异,以及重要生物学特征的演化过程,重要成果发表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Current Biology》, 《Proceedings B》等杂志,如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今鸟型类化石,该工作被《Science》评为“近10年来有关早期鸟类演化领域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云南大学深时陆地生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冯卓。从事化石植物系统分类与演化、植物古生态和深时陆地生态系统重建等方面的研究。在地质历史时期多类群植物演化、动植物相互作用及其协同演化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重要成果发表在《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Geology》、《Current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最近,关于昆虫农业化和社会化起源的成果,获得“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优青”、洪堡学者、云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泮燕红。她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发育学、材料化学与古生物学的整合研究,应用新型实验手段,对地史中特异保存的化石宝库进行综合埋藏学研究。首次报道了保存至今的1.3亿年的β-角蛋白,并解决了有关中生代化石色素体的争议问题。重要成果发表在《PNAS》、《Palaeotology》、《Palios》等杂志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罗根明。他致力于从地质微生物角度揭示关键地质时期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研究成果揭示了地球早期大氧化事件发生的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对环境和生物演化的影响;刻画了显生宙重大生物灭绝期重要微生物功能群的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的作用;修正了一些关键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洋化学参数。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Geology》、《EPSL》等重要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
    2018-09-18
  • 【中国科学报】丽蛉化石讲述一亿年前共生关系
    2018年9月18日 来源:中国科学报
       
      侏罗纪和白垩纪丽蛉的生态重建图(杨定华绘图) 
       
      缅甸琥珀中的丽蛉
      本报讯(记者沈春蕾)来自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刘青、张青青在研究员王博的指导下,与中国农业大学、临沂大学的学者合作报道了27个丽蛉标本,并对丽蛉的传粉行为、化学通信行为及伪装行为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为重建中生代传粉昆虫与植物的生态关系提供了新观点,并于9月17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昆虫传粉促进了植物的繁衍和分化,在现代陆地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但由于化石材料的缺乏,学界对被子植物时代之前的传粉昆虫及其生态位知之甚少。王博介绍说,丽蛉是仅记录于中生代的一类脉翅目传粉昆虫,具有长口器,为重建传粉生态位提供了关键证据。
      此次发现的丽蛉来自于白垩纪中期(一亿多年前)的缅甸琥珀和中国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及侏罗纪的燕辽生物群。研究表明,缅甸琥珀中不同种类的昆虫口器长度具有较高分异度。口器长度高度多样化反映了其取食植物和花管长度的多样性,表明传粉昆虫的生态位分化在被子植物快速演化之前已经出现。伴随着传粉形式的多样化,丽蛉也演化出了独特的化学通信和防御机制。
      此外,丽蛉与取食植物之间的传粉生态位分区进一步促进了丽蛉的多样性。不过,王博介绍说,或许正是丽蛉与其取食植物之间紧密的共生关系,导致其随着取食植物(可能以裸子植物为主)在晚白垩世的衰落而灭绝。
      相关论文信息:DOI: 10.1038/s41467-018-06120-5 
    《中国科学报》 (2018-09-18 第4版 综合)
    2018-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