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 【中新网】科学家发现已知最古老的蚊子 距今约1.3亿年
    中新网南京12月5日电 (记者 杨颜慈)记者5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国、黎巴嫩、法国、美国古生物学者在距今约1.3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两枚远古雄性蚊子化石。这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  中新网南京12月5日电 (记者 杨颜慈)记者5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国、黎巴嫩、法国、美国古生物学者在距今约1.3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两枚远古雄性蚊子化石。这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  这项发现还证明了在蚊科演化的早期阶段,雄性的蚊子也是吸血的,并揭示昆虫的早期吸血行为比人类想象的更为复杂。 琥珀中雄蚊背面视图。 南古所 供图  科研人员介绍,蚊子是一种广为人知的吸血昆虫。在此次研究前,最早发现过约1亿年前的蚊子化石。  据悉,本次发现的蚊子化石来自白垩纪,这将蚊子的化石记录提前了近3000万年。  科研人员经过多年艰苦的野外工作,发现并采集了上万枚黎巴嫩琥珀,其中筛选出2枚保存完整、精美的雄性蚊子化石琥珀。 琥珀中雄蚊口器细节图。 南古所 供图  研究人员通过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先进科学仪器的仔细观察,发现这两只雄蚊均保存了特有的刺吸式口器:包括呈尖锐三角形的下颚及延长的具有小齿的构造等。现今雌蚊具有刺吸式口器用于吸血,而雄蚊口器退化则多吸食花露。此次发现的雄蚊刺吸式口器推测在1.3亿年前雄蚊也是吸血昆虫。 早白垩世黎巴嫩琥珀蚊子化石的生态复原图。 南古所 供图  虽然分子生物学证据暗示蚊科起源于更古老的侏罗纪,但过去关于蚊科最早的化石记录来自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此次发现的琥珀化石中的两只雄性蚊子距今约1.3亿年,将蚊子的化石记录提前了近3000万年。  研究团队介绍,这两枚珍贵的远古蚊子化石,也为后续更细致地研究蚊子从何而来、如何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完)
    2023-12-05
  • 【扬子晚报】南古所科学家发现已知最古老的蚊子!1.3亿年前,雄蚊子也吸血
    作为人类“头号宿敌”,蚊子可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它们的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恐龙时期。12月4日,国际知名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黎巴嫩籍研究员丹尼·阿扎(Dany Azar)领衔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在距今约1.3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    作为人类“头号宿敌”,蚊子可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它们的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恐龙时期。12月4日,国际知名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黎巴嫩籍研究员丹尼 阿扎(Dany Azar)领衔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在距今约1.3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这项新发现还证明了在蚊科演化的早期阶段,雄性的蚊子也是吸血的,并揭示昆虫的早期吸血行为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现在雄蚊子不吸血,这是为什么?   人类对蚊子的早期演化知之甚少   蚊子是一种臭名昭著的吸血昆虫,它们吸食人类或动物的血液,并传播疾病。所有蚊子都咬人吗?其实并不是的。蚊子分为雌和雄,它们长得就不一样,雄蚊小一点,触角上有很多刚毛,像一把刷试管的刷子。   雄性蚊子口器退化,一般都是吃“素”的,主要以花蜜为食。雌性蚊子吸血的主要原因是要进行繁殖,花蜜满足不了它们的需求,只有吸血才能获得大量的能量,并为自己补充充足的蛋白质,促进卵巢的发育。   “昆虫的吸血行为,被认为是从用来取食植物汁液的‘刺吸式’口器转变而来的。例如,吸血跳蚤很可能起源于以花蜜为食的昆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迪颖告诉记者,昆虫吸血行为的演化过程一直很难研究,部分原因是昆虫化石记录的空白。专家介绍说,现今的蚊科具有超过3000种不同类型的蚊子,但人类对它们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了解却极为有限。   远古时期的蚊子,吸食恐龙的血?   将蚊子的化石记录提前了近3000万年   早白垩世的黎巴嫩琥珀保存了已知最古老的琥珀生物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黎巴嫩籍研究员丹尼 阿扎经过多年艰苦的野外工作,发现并采集了近500处黎巴嫩琥珀产地。此次研究成果来自于其中2块保存了精美蚊子的琥珀。   研究人员通过南京古生物所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先进科学仪器的仔细观察,发现这两只雄蚊均保存了特有的刺吸式口器:包括呈尖锐三角形的下颚及延长的具有小齿的构造等。   丹尼 阿扎表示,“现今雌蚊具有刺吸式口器用于吸血,而雄蚊口器则只吸食花露。根据此次发现的雄蚊刺吸式口器推测,在1.3亿年前雄蚊也是吸血昆虫。”   虽然分子生物学证据暗示蚊科起源于更古老的侏罗纪,但过去关于蚊科最早的化石记录来自于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此次发现的琥珀化石中的两只雄性蚊子距今约1.3亿年,将蚊子的化石记录提前了近3000万年。专家推测,当时的蚊子,吸食的可能是恐龙或哺乳动物等温血脊椎动物的血液。 丹尼 阿扎 工作照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雄性蚊子不吸血了呢?专家也推测说,可能和被子植物大量出现有关。和裸子植物相比,被子植物的花粉和花蜜具有更高的能量。这样,雄性蚊子就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去“偷袭”这些大型动物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校对 王菲
    2023-12-05
  • 【央广网】距今约1.3亿年!科学家发现已知最古老的蚊子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距今约1.3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这项新发现还证明了在蚊科演化的早期阶段,雄性的蚊子也是吸血的,并揭示昆虫的早期吸血行为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这一成果12月4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发表。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距今约1.3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这项新发现还证明了在蚊科演化的早期阶段,雄性的蚊子也是吸血的,并揭示昆虫的早期吸血行为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这一成果12月4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发表。 琥珀中雄蚊背面视图  蚊子是一种吸血昆虫,它们吸食人类或动物的血液,并传播疾病。昆虫的吸血行为被认为是从用来取食植物汁液的刺吸式口器转变而来的,但吸血行为的演化过程一直很难研究,部分原因是昆虫化石记录的空白。现今的蚊科具有超过3000种不同类型的蚊子,但人类对它们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了解却极为有限。 琥珀中雄蚊口器细节图  早白垩世的黎巴嫩琥珀保存了已知最古老的琥珀生物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黎巴嫩籍研究员丹尼 阿扎经过多年艰苦的野外工作,发现并采集了近500处黎巴嫩琥珀产地。此次研究成果来自其中2块保存了精美蚊子的琥珀。  研究人员通过南京古生物所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先进科学仪器的仔细观察,发现这两只雄蚊均保存了特有的刺吸式口器:包括呈尖锐三角形的下颚及延长的具有小齿的构造等。现今雌蚊具有刺吸式口器用于吸血,而雄蚊口器退化则多吸食花露。此次发现的雄蚊刺吸式口器推测在1.3亿年前雄蚊也是吸血昆虫。 早白垩世黎巴嫩琥珀蚊子化石的生态复原图  虽然分子生物学证据暗示蚊科起源于更古老的侏罗纪,但过去关于蚊科最早的化石记录来自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此次发现的琥珀化石中的两只雄性蚊子距今约1.3亿年,将蚊子的化石记录提前了近3000万年。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2023-12-05
  • 【科技日报】1.3亿年前雄性蚊子也吸血
     12月4日,国际知名期刊《当代生物学》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黎巴嫩籍研究员丹尼·阿扎(Dany Azar)领衔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在距今约1.3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  科学新发现   12月4日,国际知名期刊《当代生物学》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黎巴嫩籍研究员丹尼 阿扎(Dany Azar)领衔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在距今约1.3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   研究人员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先进科学仪器,观察发现这两只雄蚊均保存了特有的刺吸式口器:包括呈尖锐三角形的下颚及延长的具有小齿的构造等。现今雌蚊具有刺吸式口器用于吸血,而雄蚊口器退化多吸食花露。   因此,研究人员推测1.3亿年前雄蚊也是吸血昆虫。 这项新发现证明了在蚊科演化的早期阶段,雄性的蚊子也是吸血的,并揭示昆虫的早期吸血行为比想象的更为复杂。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图片来源:@中科院南古所 )   来源:科技日报
    2023-12-05
  • 【现代快报】公蚊子不吸血?科学家发现1.3亿年前雄蚊也拥有吸血口器
    12 月 4 日,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黎巴嫩籍研究员丹尼 · 阿扎(Dany Azar)领衔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在距今约 1.3 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这项新发现还证明了在蚊科演化的早期阶段,雄性的蚊子也是吸血的,昆虫的早期吸血行为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 avascript, 璇峰惎鐢 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1.3亿年前雄性蚊子也吸血]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说法:" 公蚊子不吸血,吸血的都是母蚊子。" 但是,这样的说法在 1.3 亿年前或许是不对的。12 月 4 日,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黎巴嫩籍研究员丹尼 阿扎(Dany Azar)领衔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在距今约 1.3 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这项新发现还证明了在蚊科演化的早期阶段,雄性的蚊子也是吸血的,昆虫的早期吸血行为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雄蚊琥珀化石发现最古老的蚊子化石琥珀,多为松柏类植物的树脂,滴下来后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常包裹着各类生物。由于保存时间非常久远,被称为时间胶囊。黎巴嫩是琥珀的主要产地之一,早白垩世的黎巴嫩琥珀保存了已知最古老的琥珀生物群。丹尼 阿扎经过多年艰苦的野外工作,发现并采集了近 500 处黎巴嫩琥珀产地。此次研究成果来自其中 2 块保存了蚊子的琥珀。 丹尼 阿扎虽然分子生物学证据暗示蚊科起源于更古老的侏罗纪,但过去关于蚊科最早的化石记录来自距今约 1 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此次发现的琥珀化石中的两只雄性蚊子距今约 1.3 亿年,将蚊子的化石记录提前了近 3000 万年。1.3 亿年前雄蚊也是吸血的蚊子是一种臭名昭著的吸血昆虫,它们吸食人类或动物的血液,并传播疾病。据了解,昆虫的吸血行为被认为是从用来取食植物汁液的刺吸式口器转变而来的,比如说吸血跳蚤很可能起源于以花蜜为食的昆虫。昆虫吸血行为的演化过程一直很难研究,部分原因是昆虫化石记录的空白。虽然现今的蚊科具有超过 3000 种不同类型的蚊子,但人类对它们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了解却极为有限。为何现今大多数的雄性蚊子不吸血?主要是因为雄蚊的口器较为短小,无法刺穿皮肤。然而,研究人员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先进科学仪器的仔细观察,发现这两只雄蚊都保存了较长的刺吸式口器,呈尖锐三角形的下颚边缘有非常多的细齿,内颚叶也具有小齿," 这样的构造非常有利于刺穿动物的皮肤。" 刺吸式口器通过对这两只雄蚊特有的刺吸式口器观察分析,研究人员推测在 1.3 亿年前雄蚊也是吸血昆虫,可能吸食哺乳动物、带羽毛的恐龙或鸟类的血液。命名为 " 中间型黎巴嫩蚊 "现今雌蚊具有刺吸式口器用于吸血,而雄蚊口器退化则多吸食花露。丹尼 阿扎介绍,吸食血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能量,但吸血行为本身是非常危险的。这两只雄蚊产生的时候,正是地球上出现被子植物的时期。"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被子植物会有花露和花蜜,含糖量很高,雄蚊就不需要再去吸血了。" 孙捷绘制而这两只雄蚊具有很多原始蚊子的特征,但也有现今蚊子的特征,于是,研究人员将它们命名为 " 中间型黎巴嫩蚊 "(Libanoculex intermedius ),归入蚊科的一个新亚科。据了解,该研究由丹尼 阿扎领衔,法国自然博物馆教授 A. Nel、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黄迪颖、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 M. Engel 等合作完成。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现代快报 + 记者 储希豪 / 文 是钟寅 / 视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校对 张静超 编辑 余爽)
    2023-12-05
  • 【荔枝新闻】科学家发现已知最古老雄蚊子不是吃素的
    12月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黎巴嫩籍研究员丹尼·阿扎(Dany Azar)领衔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距今约1.3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 avascript, 璇峰惎鐢 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科学家发现已知最古老雄蚊子不是吃素的] 12月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黎巴嫩籍研究员丹尼 阿扎(Dany Azar)领衔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距今约1.3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这项新发现证明了在蚊科演化的早期阶段,雄性蚊子也是吸血的。过去,关于蚊科最早的化石记录,来自于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此次发现将蚊子化石记录提前了近3000万年。
    2023-12-05
  • 【南京日报】南京古生物科学家发现已知最古老的蚊子 并非只爱“甜水”,雄蚊也曾吸血
    12月4日,国际知名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黎巴嫩籍研究员丹尼·阿扎(Dany Azar)领衔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在距今约1.3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  本报讯(记者 张安琪) 常识告诉我们,吸血的是雌性蚊子,雄性蚊子只爱“甜水”。最新研究发现,雄蚊也曾吸血。12月4日,国际知名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黎巴嫩籍研究员丹尼 阿扎(Dany Azar)领衔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在距今约1.3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这项新发现还证明了在蚊科演化的早期阶段,雄性的蚊子也是吸血的,并揭示昆虫的早期吸血行为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蚊子属于吸血昆虫,它们吸食人类或动物的血液,并传播疾病。现今的蚊科具有超过3000种不同类型的蚊子,但人类对它们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了解却极为有限。  “部分原因是昆虫化石记录的空白。”为此,丹尼 阿扎多年奔波野外,跑了近500处黎巴嫩琥珀产地采集化石。“早白垩世的黎巴嫩琥珀保存了已知最古老的琥珀生物群。此次研究成果就来自于其中2块保存了蚊子的琥珀。”  丹尼 阿扎表示,虽然分子生物学证据暗示蚊科起源于更古老的侏罗纪,但过去关于蚊科最早的化石记录来自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此次发现的琥珀化石中的两只雄性蚊子距今约1.3亿年,将蚊子的化石记录提前了近3000万年。  研究人员通过南京古生物所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先进科学仪器仔细观察,发现这两只雄蚊均保存了特有的刺吸式口器:包括呈尖锐三角形的下颚及延长的具有小齿的构造等。“现今的雌蚊就具有刺吸式口器用于吸血,而雄蚊口器退化多吸食花露。”丹尼 阿扎介绍,根据此次发现的雄蚊刺吸式口器,可推测在1.3亿年前雄蚊也是吸血昆虫。  该研究由丹尼 阿扎领衔,法国自然博物馆教授A.Nel、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黄迪颖、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M.Engel等合作完成。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
    2023-12-05
  • 【江苏科技报】推动古生物学迈向新时代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1届学术年会在宁召开
    11月25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31届学术年会在南京溧水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谢树成、张水昌、徐星,国际地层委员会、亚洲古生物协会、江苏省科协等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博物馆180余个单位90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本报讯(通讯员陈孝正刘芸记者陶韬)11月25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31届学术年会在南京溧水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谢树成、张水昌、徐星,国际地层委员会、亚洲古生物协会、江苏省科协等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博物馆180余个单位90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大会向戎嘉余颁发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这是第九位获此殊荣的古生物学家。王永栋、王元青、张志飞等3位学者获第九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庞科、沈俊、邢松、高太平、田宁等5位学者获“第六届青年古生物学奖”。本次大会围绕“融合国家重大需求与世界科技前沿:古生物学迈向新时代”主题开展系列学术交流,共设8个特邀学术报告、30个专题论坛、40余个分会场、417个口头学术报告等,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地质古生物学研究、学术交流、科普教育、人才培养以及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促进中国古生物学事业健康发展。会议还与亚洲古生物协会联合举办亚洲古生物青年论坛以及联合野外考察,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蒙古、泰国、巴基斯坦、黎巴嫩、印度、伊朗以及英国、俄罗斯等10国的20多位古生物学专家学者与会,以进一步推动中国古生物学研究与交流的国际化进程。
    2023-12-01
  • 【扬子晚报】“古生物+”千余选手角逐“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
    扬子晚报网11月28日讯(通讯员 盛捷 记者 于丹丹)11月27日,第三届“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颁奖仪式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31届学术年会闭幕式上举行,本次大赛有千余选手参赛,最终,52件作品在决赛中脱颖而出。    扬子晚报网11月28日讯(通讯员 盛捷 记者 于丹丹)11月27日,第三届“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颁奖仪式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31届学术年会闭幕式上举行,本次大赛有千余选手参赛,最终,52件作品在决赛中脱颖而出。   第三届“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于2023年7月正式启动。大赛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与化石网共同承办,北京学而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赞助。分赛区涵盖全国16家博物馆以及科普机构。   大赛围绕“我身边的化石”这一主题,面向全国征集科普创作作品,形式包括视频类、文学类、美术类、摄影类,共收到投稿千余件,经过层层筛选,203件作品入围全国总决赛。   为了保证本次大赛的公平、公正、科学与专业,大赛分别邀请科学传播专家,美术界、出版界、传媒界的专家,以及赞助方代表作为评委,对每一件作品从艺术性、科学性、创意性进行综合评审。最终,评委选出获奖作品52件,其中,《史前巨兽-一块化石的新发现》《古脊椎动物(蜥脚亚目恐龙)骨骼化石》等两件作品获得特等奖,《探秘化石之旅》《千年串珠的前世今生》《我对恐龙化石的热爱》《参观博物馆》《恐龙侦探》等作品获得一等奖。当天现场,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宋海军和王旭日为获奖者颁奖。 获奖选手颁奖现场   本次大赛特别为分赛区设置了优秀组织奖。其中,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大连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山西地质博物馆、北京学而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化石网获此殊荣。 优秀组织奖颁奖现场   作品欣赏: 青少年组视频作品《史前巨兽-一块化石的新发现》赵彻(11岁) 青少年组美术作品《我对恐龙化石的热爱》赖皓轩(10岁) 成年组摄影作品《古脊椎动物(蜥脚亚目恐龙)骨骼化石》 茅骥遥 成年组美术作品《参观博物馆》 闫锐 成年组美术作品《恐龙侦探》 高悦 校对 李海慧
    2023-12-01
  • 【现代快报】海内外古生物学家齐聚南京,共探“远古之谜”
    11月25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31届学术年会在南京溧水开幕。会上颁发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和“第六届青年古生物学奖”。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 avascript, 璇峰惎鐢 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海内外古生物学家齐聚南京,共探“远古之谜”]11月25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31届学术年会在南京溧水开幕。会上颁发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和“第六届青年古生物学奖”。中国古生物学迈向新时代本次会议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北大学等9家单位协办,并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直接指导和亚洲古生物协会的大力支持。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博物馆,化石保护、科普基地、地质公园、出版等行业以及地质、石油、煤炭等系统的180余个单位900余位代表参加。南京是中国古生物学会的源头据点。1947年,中国古生物学会“复活”大会在南京召开。自1948年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召开第一届学术年会以来,已经历75个春秋。今天,古生物学者们再次来到这里,叙旧话新,交流互鉴,进一步推动中国古生物学向前发展。本次大会围绕“融合国家重大需求与世界科技前沿:古生物学迈向新时代”主题开展系列学术交流,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558篇,安排8个大会特邀学术报告,设立30个专题论坛,安排40余个分会场,417个口头学术报告,76个主题报告,79个展板报告,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地质古生物学研究、学术交流、科普教育、人才培养以及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促进我国古生物学事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本次会议除了中国古生物学者参加,还与亚洲古生物协会联合举办“亚洲古生物青年论坛”以及联合野外考察,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蒙古、泰国、巴基斯坦、黎巴嫩、印度、伊朗以及英国、俄罗斯等10国的20多位古生物学专家学者与会,推动中国古生物学研究与交流的国际化进程。 向戎嘉余院士颁发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戎嘉余院士获颁终身成就荣誉古生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曾经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而建立,却因服务地质资源勘探开发而繁荣发展,因研究生命起源演化而走向世界科技前沿。在本次大会的开幕式上,还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戎嘉余颁发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张元动介绍,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是经过中国古生物学会功能性党委、理事会研究表决通过,颁发给超过80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院士是第九位获此殊荣的古生物学家。此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永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元青、西北大学教授张志飞等三位学者获颁第九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庞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员沈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邢松、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高太平、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田宁等五位学者获颁“第六届青年古生物学奖”。据了解,“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是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为纪念表彰尹赞勋教授在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并以此对地层古生物学工作者表示鼓励而设立的最高奖项,每四年颁奖一次。“青年古生物学奖”则是青年学术团体的风向标。本次会议将选举产生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和第二届监事会,并颁发研究生优秀学术报告奖、2022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第三届“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奖项等。会后,还将组织专家学者前往江苏徐淮地区、安徽巢湖-潜山、云南澄江-曲靖-禄丰等地的3条地层古生物野外地质考察路线。现代快报+记者 储希豪(校对 胡涛)
    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