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 【南京发布】这个暑假,“科”真热!
    时值暑假,南京科技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等科普场馆人气颇旺,许多青少年近距离体验科普器材,参与科普游戏,在参观中感受科学魅力,丰富假期生活。
      “妈妈,快看,这里有‘蛟龙号’”
      “老师,这个机器能识别出我们来”
      “快点走,球幕电影要开始了”
      ……
      时值暑假,南京科技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等科普场馆人气颇旺,许多青少年近距离体验科普器材,参与科普游戏,在参观中感受科学魅力,丰富假期生活。
      南京科技馆“超感世界”科技艺术展现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寓教于乐
      多家科普场馆客流刷新高
      据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在游客爆发式增长之际,旅游收入也全面提升:2023年1月至7月,南京实现旅游总收入1975.09亿元,比2022年增长65.8%,比2019年增长31.7%。 与此同时,科技主题的客流量也达到高峰。
      这个7月,南京科技馆的游客接待人数达到了15.6万人次,创下了历史新高。
      南京科技馆馆长张志强介绍,每年暑假都是南京科技馆的客流高峰。7月起,科技馆先后举行了“超感世界”“大江行地”以及与企业合作的前沿科技展、眼健康和元宇宙等主题的展览。“这些展览的展期大部分持续到9月份或者寒假结束,主要特点是聚焦前沿科技,相信孩子们从中一定会有显著收获。”
      “双减科学营”的“航天天文”课程,让孩子了解太空探索的历史和意义。馆方供图
      同样刷新暑期客流记录的
      还有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非周末时间,每天客流都有近三千人,这个数据比去年的暑假明显增加。今年上半年博物馆的游客总人数达到22万人,比去年全年的入馆人数都要多。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王永栋介绍,该博物馆依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而建,是国内成立时间最早的古生物博物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生物专业博物馆之一。暑假期间,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特别推出了飞上蓝天的翼龙、寄居蟹换房记等暑假科学活动,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及家长前来体验。8月,博物馆还安排了博物馆奇妙夜、昆虫营、恐龙营、化石研究营、玩转博物馆等科普课程活动。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方供图
      别样追“星”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受欢迎
      这个假期
      “热度”不低的还有
      南京多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今年6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联合发布2023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名单,南京三家单位成功入选,分别为中国指挥信息系统发展历程展馆、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范旭东侯德榜暨南化公司厂史陈列馆。截至目前,南京地区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已达8家。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坐落于玄武湖畔的北极阁山上,是全国首个气象博物馆,10多年来,博物馆接待线下观众10万人次,线上观众超150万人次。
      “我们通过举行气象科普实验表演,结合有奖互动抢答、气象小实验等环节,创新科普模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馆长孙燕介绍,该馆将进一步加强场馆服务和科普宣传功能,开展更多科普教育活动,更好地陶冶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集聚科普力量
      培养更多科学少年
      据了解,我市已聚合场馆资源、活动资源、课程资源、专家资源、志愿者资源,建立了“南京现代科普场馆联盟”。联盟单位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常态化开展研学旅游、科普讲座、科普报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
      浦口经济开发区在南京集成电路创新馆举办暑期科普开放日活动。通讯员 吴晓倩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目前联盟拥有团体成员62家,分布覆盖11个区,初步形成覆盖南京全市的优质科普基础设施体系。今年上半年联盟共计接待550多万参观人次;“南京科普游”开辟17条暑期线路,组织逾80场活动,覆盖20余家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资源可及性有效增强,公众科普服务获得感持续提升。市科协数据显示,2022年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9.9%,居全省第一位。
      2023年暑期“南京现代科普场馆联盟公益课程”正式启动。通讯员 李晶晶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将科学的种子
      播撒到青少年心间!
    2023-08-21
  • 【南京日报】 南京众多科技场馆、博物馆和教育基地迎来青少年参观热潮
    暑假期间,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特别推出飞上蓝天的翼龙、寄居蟹换房记等暑假科学活动,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及家长前来体验。8月,博物馆安排博物馆奇妙夜、昆虫营、恐龙营、化石研究营、玩转博物馆等科普课程活动。
      “妈妈,快看,这里有‘蛟龙’号”“老师,这个机器能识别出我们”“快点走,球幕电影要开始了”……8月10日,南京科技馆内一片热闹景象,孩子们或在展品前驻足讨论,或兴奋地奔向下一个感兴趣的目标。
      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科技、教育事业,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时值暑假,记者探访发现,南京科技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等科普场馆人气颇旺,许多青少年近距离体验科普器材,参与科普游戏,在参观中感受科学魅力,丰富假期生活。
      寓教于乐,多家科普场馆客流创新高
      8月10日一早,记者刚来到南京科技馆大门入口处,就看到已有不少市民带着孩子排起长队有序入馆。
      “这个7月,南京科技馆的游客接待人数达到15.6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南京科技馆馆长张志强介绍,每年暑假都是南京科技馆的客流高峰。7月起,科技馆先后举办了“超感世界”“大江行地”以及与企业合作的前沿科技展、眼健康和元宇宙等主题展览,“这些展览的展期大部分持续到9月或者寒假结束,主要特点是聚焦前沿科技,相信孩子们从中一定会有显著收获。”
      张志强介绍,科技馆先后举办了“双减科学营”、科技创新课程以及场馆联盟公益课等,寓教于乐,让青少年收获满满。同时,馆内工作人员也尽心尽力为游客做好服务,通过绿色出行、不定时安全巡视、展品维护修理、展厅耐心讲解等,让游客体验科学、轻松游馆。
      同样刷新暑期客流纪录的,还有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非周末时间,每天客流都有近3000人次,这个数据比去年暑假明显增加。去年一般在1000人次左右。今年上半年博物馆的游客总人数达到22万,比去年全年的入馆人数都要多。”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王永栋介绍,该博物馆依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而建,是国内成立时间最早的古生物博物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生物专业博物馆之一。暑假期间,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特别推出飞上蓝天的翼龙、寄居蟹换房记等暑假科学活动,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及家长前来体验。8月,博物馆安排博物馆奇妙夜、昆虫营、恐龙营、化石研究营、玩转博物馆等科普课程活动。
      来自湖北的韦先生,女儿即将升入小学,这次全家一起来南京玩,旅游攻略上排了好几个科技馆、博物馆参观,“比起直接灌输书本上的科学知识,这些场馆里有很多科学知识是通过一些道具更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增长一些见识。”
      别样追“星”,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受欢迎
      这个假期,“热度”不低的还有南京多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让孩子们听听科学家的故事挺好的。”前不久,南化第四小学四(2)中队的少先队员们来到南化公司厂史陈列馆参观学习时,一位家长如此评价。
      记者走进范旭东侯德榜暨南化公司厂史陈列馆,只见银色钢架、大量螺帽,一种后工业和怀旧风扑面而来,让人好像置身于工业厂房中。在序厅正中央有一尊雕塑,范旭东先生、侯德榜先生一坐一站,正认真讨论工作。
      今年6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联合发布2023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名单,147个单位入选,有效期至2027年。其中南京3家单位成功入选,分别为中国指挥信息系统发展历程展馆、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范旭东侯德榜暨南化公司厂史陈列馆。截至目前,南京地区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已达8家。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坐落于玄武湖畔北极阁山上,是全国首个气象博物馆,致力于通过气象历史文化展示及科学教育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观众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十多年来,博物馆接待线下观众10万人次,线上观众超150万人次。
      “主汛期期间,博物馆参观需提前预约,且以周末团体参观为主。8月已经基本约满了。”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馆长孙燕介绍,1927年,竺可桢先生在北极阁建立中国近现代第一个国家气象台——北极阁气象台,这里也被称为中国气象事业的发祥地。如今,这里又成为青少年气象梦想的摇篮。“我们通过举行气象科普实验表演,结合有奖互动抢答、气象小实验等环节,创新科普模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孙燕表示,该馆将进一步加强场馆服务和科普宣传功能,开展更多科普教育活动,更好地陶冶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家住北极阁附近的陆先生经常带着女儿来博物馆参观。他告诉记者,“平时小朋友可能会觉得科学家离我们太远了,但竺可桢先生当年就在这里工作学习,可能对小朋友来说会更亲切一点,代入感更强,小朋友很容易去接受,也乐意去听。”
      集聚科普力量,培养更多科学少年
      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着力推动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这道“加法题”运算,南京答得如何?记者了解到,我市已聚合场馆资源、活动资源、课程资源、专家资源、志愿者资源,建立了“南京现代科普场馆联盟”。联盟单位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常态化开展研学旅游、科普讲座、科普报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
      目前联盟拥有团体成员62家,分布覆盖11个区,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优质科普基础设施体系。今年上半年,联盟共计接待550多万参观人次;“南京科普游”开辟17条暑期线路,组织逾80场活动,覆盖20余家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资源可及性有效增强,公众科普服务获得感持续提升。市科协数据显示,2022年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9.9%,居全省第一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未来,如何持续培养更多“科学少年”?
      在一位教育领域的专家看来,科技工作者和相关科普机构,应积极走向青少年,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方式解读高深的知识,精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把科普工作做到孩子心坎上。
      “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南京现代科普场馆联盟’建设,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让科普服务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暑假期间,市、区两级科协联动,先后组织了“物理秀”夏令营、“星光联盟”暑假科创营地、“问天逐梦”宣城专场科普研学、庆“八一”科技拥军暨七彩夏日科普行等活动。接下来,全市科协系统还将继续在增强科普供给、壮大科普队伍、强化精准普及等方面狠下功夫,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青少年心间。
      责编:贾晓君 崔欣
      
    2023-08-21
  • 【中新网】民众走进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感受地球历史印记
    8月9日,正值暑期,众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参观恐龙标本、5.18亿年前的澄江生物化石、奇特昆虫标本……感受“微缩”了的地球历史印记。
      观众们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内参观恐龙标本。泱波 摄
      8月9日,正值暑期,众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参观恐龙标本、5.18亿年前的澄江生物化石、奇特昆虫标本……感受“微缩”了的地球历史印记。
      孩子们参观邓氏鱼龙化石。 泱波 摄
      孩子参观埃迪卡拉纪时代蓝田扇形藻。 泱波 摄
      展出的晚三叠纪时代周氏黔鱼龙化石。 泱波 摄
      展出的昆虫标本。 泱波 摄
      孩子们参观三叠纪时代昆虫化石。 泱波 摄
      始新世时代棕榈化石。 泱波 摄
      孩子在爬行动物谱系图前参观。 泱波 摄
      展出的寒武纪早期动物化石吸引观众的目光。 泱波 摄
      观众们在和政生物群展区参观。 泱波 摄
      
    2023-08-16
  • 【新闻联播】习近平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强调 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 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月20日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avascript, 璇峰惎鐢╦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新闻联播】习近平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
      
    2023-07-25
  • 【新闻联播】加强基础研究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丨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随着顶层设计布局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攻关任务稳步推进,取得一批原始创新重大突破,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不断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avascript, 璇峰惎鐢╦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加强基础研究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随着顶层设计布局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攻关任务稳步推进,取得一批原始创新重大突破,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不断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近日,位于贵州的中国天眼传来好消息,FAST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超过800颗,这一数量是自其投入运行以来,国外同类型观测设备脉冲星发现总数的三倍以上。
      从落成启用到正式运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中国天眼,勉励大家要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牢记总书记“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嘱托,科研团队依托FAST三年半的观测数据开展原创性研究,实现了国外团队用20年的数据积累才完成的科研工作,探测到了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基础研究作为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和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等政策文件。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连续4年超过6%。围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育种、脑科学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我国部署了一批前沿基础领域的重大项目,从科学源头和技术根部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迈向新征程,我国基础研究的根基越扎越深。
      今年,“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继续支持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和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促进基础研究领军人才培养和重大成果产出。
      “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十条”将进一步优化建制化体系化布局,强化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选题方向,持续优化基础研究创新生态。
      从地下700米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到距地400公里轨道上的中国空间站太空实验,从万米深渊的载人深潜到世界屋脊的青藏科考,广大科技工作者勇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甘坐“冷板凳”,在基础前沿领域不断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创新之源。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2023-07-24
  • 【新华社】习近平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你们好!来信收悉。多年来,你们积极参加“科学与中国”巡讲活动,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推动科学普及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习近平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
      你们好!来信收悉。多年来,你们积极参加“科学与中国”巡讲活动,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推动科学普及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你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
      2023年7月20日
    2023-07-21
  • 【中新网】约1亿年前精美琥珀标本“揭秘”线虫寄生行为演化
    中新网南京7月18日电(记者 杨颜慈)记者18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与美、英同行等合作,通过16块缅甸克钦琥珀(约1亿年前)中索线虫及其寄主的标本开展研究,进而揭示了线虫寄生行为的早期演化历史
       
      昆虫被索线虫寄生(南古所 供图)
      中新网 南京7月18日电(记者 杨颜慈)记者18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与美、英同行等合作,通过16块缅甸克钦琥珀(约1亿年前)中索线虫及其寄主的标本开展研究,进而揭示了线虫寄生行为的早期演化历史。
      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Index(NI)期刊eLife。
      线虫广泛分布于几乎所有的表层环境中,但由于体型小,无硬质结构,其化石记录极为稀少。索线虫是一类特殊的线虫,和其它线虫相比,索线虫体型大,琥珀中有不少索线虫及其寄主共同保存的化石。
      科研人员介绍,索线虫主要寄生于各类无脊椎动物,如昆虫、马陆、蜘蛛、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等。它们可以改变寄主的形态、生理特征甚至操控寄主的行为。在索线虫发育成熟离开寄主之后,寄主通常会死亡,因此索线虫被认为是一种可靠的生物防治工具,尤其是可以用来防治传播疟疾的蚊子。
      昆虫被索线虫寄生(南古所 供图)
      此次研究发现16块与其寄主共同保存的索线虫标本包含了9个索线虫新种,将索线虫在白垩纪的物种多样性翻了3倍多。
      研究表明,索线虫的寄生行为在白垩纪就已经广泛出现,可能已经起到了调节昆虫种群数量的作用,并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同时,研究发现这16块缅甸克钦琥珀索线虫标本中有12块标本中的寄主种类是之前未知的。不论是在现代记录还是化石记录中,都没有线虫寄生石蛃(一类原始的无翅昆虫)的报道,但此次研究化石中记录了一枚索线虫寄生石蛃目昆虫标本。
      与之类似,之前从来没有索线虫寄生啮虫(俗称书虱)的例子,但在缅甸克钦琥珀中却发现了三枚标本,这表明白垩纪啮虫可能被索线虫广泛寄生。孔瓢蜡蝉是一类已经灭绝的蜡蝉,也有两枚标本被索线虫寄生,这也是蜡蝉被线虫寄生最古老的记录。
      同时,研究人员发现索线虫还寄生了蜻蜓(蜻蜓目)、蠼螋(革翅目)、蟋蟀(直翅目)和蟑螂(蜚蠊目),这四个昆虫类群会被现代的索线虫寄生,但在化石中是首次发现。
      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在白垩纪中期的缅甸克钦琥珀中,被索线虫寄生的9个昆虫目中只有1个目属于全变态类昆虫(全变态类昆虫是经过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类群,一生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期)。
      通过进一步统计之前所有的线虫的化石记录,研究发现相同的情况不只出现在索线虫中,也出现在整个线虫类群中。
      在白垩纪中期的克钦琥珀中,只有大约40%的寄主属于全变态类,但是到了新生代的波罗的海和多米尼加琥珀,80%的寄主都属于全变态类。全变态类昆虫在白垩纪时期已经是占绝对优势的昆虫类群,它们也是现生线虫最主要的寄主。
      研究表明,至少在白垩纪中期之前,线虫更倾向于寄生非全变态类昆虫。此研究揭示了线虫寄生行为的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推测线虫与全变态类昆虫之间广泛的寄生关系可能要到新生代才出现。(完)
      【编辑:李岩】
    2023-07-21
  • 【荔枝网】1亿年前琥珀标本揭示线虫寄生行为的演化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avascript, 璇峰惎鐢╦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荔枝网】1亿年前琥珀标本揭示线虫寄生行为的演化]
      
    2023-07-21
  • 【荔枝新闻】观天下|1亿年前琥珀标本揭示线虫寄生行为的演化
    线虫,是自然界分布广泛的一种寄生虫,因为体积小、没有硬质结构,和它有关的化石记录极为稀少。而索线虫作为一种特殊的线虫,体型较大,可以和其寄主一起被保存在琥珀中。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和美、英同行等合作,对16块约1亿年前的缅甸克钦琥珀中的索线虫及其寄主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线虫寄生行为的早期演化。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avascript, 璇峰惎鐢╦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观天下|1亿年前琥珀标本揭示线虫寄生行为的演化]
      线虫,是自然界分布广泛的一种寄生虫,因为体积小、没有硬质结构,和它有关的化石记录极为稀少。而索线虫作为一种特殊的线虫,体型较大,可以和其寄主一起被保存在琥珀中。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和美、英同行等合作,对16块约1亿年前的缅甸克钦琥珀中的索线虫及其寄主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线虫寄生行为的早期演化。
      索线虫主要寄生在各类无脊椎动物的身体中,比如:昆虫、马陆、蜘蛛、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等。它可以改变寄主的形态、生理特征甚至操控寄主的行为。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罗慈航说:“索线虫在进入寄主体内后,它会通过分泌一些化学物质,改变寄主的形态、身体特征,甚至能够操控寄主的行为,在索线虫离开寄主之后,寄主往往会死亡,所以索线虫也可以被用作是一种可靠的生物寄生工具,能够来控制一些对人类有害的昆虫,比如蚊子,可以防治疟疾等。”
      本次研究的16块琥珀中,保存了9个索线虫新种,将索线虫在白垩纪的物种多样性翻了3倍多。
      罗慈航说:“现在我们一共发现了13个种,这些物种的发现就将索线虫在白垩纪的多样性大大提高了,同时我们在化石记录中首次发现索线虫寄生蜻蜓、蟑螂、蠼螋、蟋蟀等昆虫。原来在白垩纪索线虫寄生的昆虫一共有4个目,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它寄生的多样性远远要比之前广泛,这些化石记录的发现就表明,索线虫在白垩纪已经有着很高的多样性,它们可能已经起到了调解昆虫种群的作用,所以能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索线虫在白垩纪展现出的高度寄主多样性,为理解现代生态系统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新视野。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吕莹莹 孙浩瀚 编辑/刘璐)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