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快报】江苏举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
现代快报讯(记者 阿里亚/文 顾炜/摄)近期,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在江苏各界引发热烈反响。5月30日,在2022年江苏省“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围绕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分享了各自的心得体会。江苏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惠建林出席会议并讲话。
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省科协主席陈骏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 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全文。随后,与会科技工作者代表交流发言。
“28年前我从国外留学回来,这些年见证着江苏的巨变,心中非常多的感慨,我也很庆幸自己当年选择回国报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崔向群坦言,“为祖国做出真正的成绩,我感到非常幸福。”
1994年,崔向群义无反顾回到了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挑起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也称“郭守敬望远镜”)建设的重任。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能力最高的望远镜。在漫长岁月里,她带领团队开展多项关键技术的攻关。如今,LAMOST“巡天”已近10年,成果颇丰。
“一批批留学归国青年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崔向群说,新时代赋予了留学归国青年更宽广的舞台,他们用行动告白祖国,争做表率、再创佳绩。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质科学前沿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马余强认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本。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金属纳米材料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陈光也感同身受。他表示,实现“从0到1”的突破,是从基础研究迈向科技创新的巨大飞跃。
“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总书记的激励让我们愈发感到使命重大。”在陈光眼中,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就是这样一个以国家需求为己任的开拓者。“他一辈子专心做好一件事,他对事业的执着与热忱,令人动容。这说明,科研工作者要慎防浮躁情绪才能够干成别人都干不成的事,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李四光是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也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他的办公旧址如今已变成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每天都会经过,深受李四光精神的熏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的办公室也在这一栋楼里。他说,“李四光冲破阻挠回国效力,从未停下过地质研究的脚步。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学者,也鼓舞我们永攀科学高峰。”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敢于挑战科学‘无人区’,勇于攀登新高峰,力争在关键核心领域‘杀出一条血路’,以江苏科技硬实力,为国分忧、为国争光。”座谈会上,惠建林强调,全省科技工作者要胸怀“国之大者”,始终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2-05-31
-
【南京日报】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公布 在宁4家单位入选
本报讯(记者 马金 通讯员 张蕾) 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省科协在南京召开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我省10家单位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其中4家在南京。
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七部门联合认定了140家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包括科技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科技类人物纪念馆和故居、科研院所、学校、科技企业以及其他等8个类别。名单于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向社会作了公布。其中,江苏省有10家单位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省份第一。
记者注意到,入选第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我省10家单位中,有4家在南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和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包括李四光旧居、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等。通过历史资料、实物场景、视频互动等,配合专兼职人员讲解,面向全社会展示李四光精神及其传承中形成的南京古生物所精神。
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依托王泽山院士“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科学家精神而建设。基地打造了王泽山院士事迹报告团,开展了王泽山院士成果专题展,成立了南京理工大学泽山育才基金等,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包括校史馆,竺可桢、涂长望等气象学家塑像群和校园文化景观,集中展示气象科学家们的求学生活经历以及投身科研、报效祖国的故事。基地每年组织“长望精神”学习周活动,培养青年学子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高校专题博物馆。馆内基本陈列由五个部分组成:中华农业文明的起源、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创立与发展、中国农业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农业在世界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与农业文化等。
【新闻附件】
江苏10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王淦昌故居、周培源故居、泰州市姜堰区院士旧居、南通群英馆南通文化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灌云县院士风采馆、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展馆、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
2022-05-31
-
【新华日报】全省科技工作者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 本报记者 张 宣
5月30日,由省科协主办的2022年江苏省“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在南京召开。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精神,与会院士、专家代表围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彰显担当作为”主题分享思考感悟,纷纷表示将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做科技高峰的攀登者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广大科技工作者们用爱国情怀、学术造诣和科学视角,让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矗立在江苏大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中,提到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我本人深受李四光科学精神的鼓舞,完成国外学习后及时回国为国家服务,努力开展古生物学前沿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说,唯有依靠现代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方法,古生物科学研究才能走得更远。
今年1月,王永栋和科研团队发现有力证据,表明火山爆发是2亿年前的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大灭绝和环境剧变的主要原因,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引起国际古生物学界关注。“研究古生物不仅能揭示地球演化历史和生命进化奥秘,同时可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王永栋说,利用古生物化石,可解决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卡脖子”问题。
去年2月,南京邮电大学省部共建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成为我国有机电子领域第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攻克了高性能光电材料与器件制备的关键技术。”南京邮电大学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赖文勇说。团队成员们开展了大量原创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860余篇;获授权中国专利230余项,涉及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领域当前技术热点和下一代技术关键,形成了完整的专利保护群。
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由之路。科技工作者代表在发言中表示,当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刻,国产替代加速将为自主可控领域的成长提供强劲动力。
今年4月初,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挂牌,成为科创板第一家碳纤维上市公司。
2008年,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秋飞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时,全国研究碳纤维的机构寥寥无几,科研人员也屈指可数。“公司把所有资金投在生产线上,支持我们做基础实验、建研发装置。公司在科研投入上的决心与魄力感染了我,一心要为国家碳纤维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陈秋飞从最基础的湿法T300级碳纤维做起,历经两年不懈努力,实现了产品供应市场,满足了国家对碳纤维的急需。
2013年,陈秋飞被任命为负责科研的副总经理,在高性能碳纤维技术攻关中承担重任。带领团队克服了国外技术和装备方面封锁,攻克了国际先进的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关键核心技术,连续实现了T700、T800、T1000级碳纤维产业化。目前,中复神鹰正着手解决国产大飞机制造中国产碳纤维级复合材料难应用、应用难的问题。
高比能固态电池是大规模储能的理想器件,长期以来相关技术被国外公司垄断,国内生产高比能电池只能到国外买拆机件。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2015年,我回国创业时暗下决心,一定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泰兴市中全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马昕和团队千方百计筹集经费,一方面钻研基础理论,另一方面研发新材料和化学试剂,在量产工艺上取得突破。目前,高比能电池一期成果已经成熟产业化,建成量产生产线。两轮车电池、电动工具电池、车规级电池等4个拳头产品进入造车“新势力”的供应链量产。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技工作者代表们重温了在2020年9月11日举行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同日举办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庆祝活动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了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江苏入选10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这充分体现了江苏在科学家精神教育方面具有资源丰富的优势,也是科技大省实力的体现。”王永栋说。作为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之一,王永栋表示,将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把宣讲工作覆盖到更多地区和行业,真正发挥科技主力军作用,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彰显担当作为。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学者,我深刻体会到,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需要科学家,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更需要深入贯彻科学家精神。”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马余强表示,基础科学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舍我其谁的勇气,胸怀“国之大者”,弘扬科学家精神,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楷模,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他认为,从事基础科学研究,需要科学家的使命意识、责任担当,需要科学家的刻苦勤奋、坚韧不拔,还需要科学家的守正创新、笃行致远。
2022-05-31
-
【紫金山新闻】江苏10家单位入选第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5月30日,中国科协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发布了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七部门联合认定的140家第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我省王淦昌故居、周培源故居、泰州市姜堰区院士旧居、南通群英馆南通文化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灌云县院士风采馆、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展馆、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等10家单位成功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省份第一。
王淦昌故居
王淦昌故居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支塘镇南街44号,为清代古建筑,是两弹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青年时期居住之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为“王淦昌故居”门匾题字。自2017年5月28日修缮开馆以来,先后举办纪念王淦昌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王淦昌先生事迹回顾及书画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同时,每年常态化文明公益系列活动蓬勃开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科学家精神,满足公众需求。故居常年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每年接待全国各地约400多个团队,累计共有15多万名公众前来参观学习。
周培源故居
周培源故居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芳桥街道后村村,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周培源先生的祖屋,由其父开明乡绅——周文伯建造于民国初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作为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宜兴市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培源故居常年开放,参观者络绎不绝,年接待人数超3万。
泰州市姜堰区院士旧居
泰州市姜堰区院士旧居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共同旧居)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境内,该基地以4A级溱潼古镇景区为依托,以院士旧居为核心,总占地面积879平方米,是一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具有苏中里下河地区典型特色的古民居,因先后走出了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一门三兄弟六院士”而闻名海内外。
南通群英馆南通文化馆
作为南通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文化服务设施,南通群英馆铸造荣誉殿堂,致敬南通籍科学家。南通群英馆“科技翘楚”展厅,展陈面积近500平方米,内设25台双面电子屏、17块展板、8台电子查询屏和1个半弧幕沉浸式空间以及实物展台。群英馆通过多种手段集中展示南通籍52位两院院士和129位中青年科技英才的感人事迹。373篇宣传报道、267张高清照片、89段采访视频、70件院士捐赠实物,记录下江海骄子们投身科学实践、勇攀科学高峰的精彩瞬间,传达着南通市委、市政府及南通人民敬重科学家、礼赞科学家精神的由衷情感,同时,也让科学家精神见人见物见事、可亲可感可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
南京古生物所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核心场所是位于南京古生物所李四光楼(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旧址)的“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外围场所还包括李四光旧居、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等。通过历史资料、实物场景、视频互动等,配合专兼职人员讲解,面向全社会展示李四光精神及其传承中形成的南古精神。
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
南京理工大学依托王泽山院士“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科学家精神,建设了“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把科学家精神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内在要求,努力构建系统化的制度和机制,扎实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养成,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基地打造了王泽山院士事迹报告团,开展了王泽山院士成果专题展,成立了南京理工大学泽山育才基金。2019年,王泽山院士在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作《牢记使命,忠诚奉献》专题报告;2020年,王泽山院士在江苏省研究生“开学第一课”作《刻苦完成学业,为国忠诚奉献》报告。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依托大气科学一流学科和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长望学院等优质资源,建立了“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主要场所有三处,包括校史馆,竺可桢、涂长望等气象学家塑像群和校园文化景观,集中展示气象科学家们的求学生活经历以及投身科研、报效祖国的故事,生动记录中国气象历史、展示科学家家国情怀的重要场所。基地每年组织“长望精神”学习周活动,培养青年学子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基地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开展了科技活动周主题科普活动——“科学家精神”系列宣传、“走近科学家”系列采访、“科研第一课”“院长与你面对面”等系列活动,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此外,定期组织校史馆开放参观,开展科学家精神纪念活动。
灌云县院士风采馆
灌云县在连云港地区被誉为“院士之乡”,共产生汪德昭、汪徳熙、陈吉余、程津培、徐红星、董家鸿等6名院士。为集中展示灌云县的高层次人才成就和风采,弘扬他们为科技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灌云县委、县政府决定建设院士风采馆,于2018年4月28日建成并向社会公众开放。该馆位于西环南路东侧与博物馆毗邻,是国内首个县级院士风采馆。展馆面积1700余平方米。主题为“科学无籍贯、院士有故乡”,由“哺育”“脊梁”和“成就”三大板块构成。馆内以“乡情”为纽带,以图、文、音、视频和实物等展示形式,重点介绍了汪德昭、汪德熙、陈吉余、程津培、董家鸿、徐红星等六位“两院”院士的科学家精神风采。
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展馆
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展馆位于中国电科十四所园区内,总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在这里专题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雷达工业从起义诞生、起步发展、修配仿制、支援抗美援朝、三线建设以及自主创新、强军兴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雷达工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不同时期中国雷达人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实践,丰富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是中国雷达工作领域学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场所。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南京农业大学校内农博路1号,2004年建成开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高校专题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南京博物院南农大分院、中国农业博物馆南京分馆,同时也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馆主体建筑由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设计,现有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500平方米。馆内基本陈列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中华农业文明的起源;第二部分展示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第三部分为中国农业制度的历史演变;第四部分为中国传统农业在世界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第五部分为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与农业文化。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金
2022-05-30
-
【光明日报】第五届“青年古生物学奖”揭晓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于5月25日至27日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召开。这是继2018年在河南郑州举行第29届年会后,我国古生物学界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生物学术盛宴。殷鸿福、张弥曼、周志炎、戎嘉余、陈旭、舒德干、沈树忠、朱敏、谢树成等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古生物学会荣誉理事,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共同出席年会。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古生物学会揭晓第五届“青年古生物学奖”获奖者名单,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北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6位青年古生物学家获此殊荣。他们的研究领域涵盖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重大地史时期环境巨变、中-新生代古植物和新生代哺乳动物演化等。
开幕式上还公布了中国古生物学会2021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宁夏地质博物馆、山西地质博物馆、安徽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和西北大学博物馆入选。它们均具有专业的古生物化石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在普及地球演化和生命进化知识、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次授牌的博物馆中,有三个是宁夏、陕西和山西地区首次获批的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进一步优化了科普教育基地的分布布局。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22-05-26 08版)
2022-05-27
-
【人民日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在宁召开
25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在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这是继2018年在河南郑州举行第29届年会后,我国古生物学界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生物学术盛宴,来自全国各地60余家单位的700余人报名参加线上线下会议。
本次大会围绕“远古生态系统及地球宜居性演化”为主题,从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以及学科交叉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充分展示了近几年来我国古生物学界在最新学术理论动态、科学传播与普及、人才培养、化石保护和刊物出版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并展望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古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大会邀请院士、青年学者做大会特邀报告,内容涉及早期生命起源、瓮安生物群、陆地植物群和生态系统演变、有颌脊柱动物起源、青藏高原抬升、生物多样性、生物矿化等涉及古生物学前沿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大会的研讨内容涉及早期生命演化、寒武纪大爆发、寒武纪特异化石库、古生物多样性演化及环境、热河与燕辽生物群、综合地层学、深时大数据与生命演化、古海洋温度重建、微生物沉积与生物礁、微体古生物学及应用、古植物学与演化、地球生物学、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中新生代生物多样性、矿产、油气资源勘探与地层古生物、遗迹学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古生物化石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古生物博物馆与科普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等多个学科领域。
会议除了学术交流外,还揭晓第五届中国古生物学会青年古生物学奖、公布新一批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并授牌、举行野外地质考察workshop和博物馆云参观等活动。
责任编辑:姚雪青
2022-05-27
-
【金陵晚报】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殷宗军获“青年古生物学奖”
用古生物学解码动物起源的秘密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金
通讯员 盛捷
5月25日在宁举行的中国古生物学会开幕式上,中国古生物学会正式揭晓第五届“青年古生物学奖”获奖者。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殷宗军等六位青年古生物学家获此殊荣。
“从事古生物研究,这份坚持源于热爱,也来自于科研的进展、院所的支持。”殷宗军对获此殊荣非常激动,他说,自己坚持科研创新、勇闯无人区,用古生物学解码更多人类起源和演化的秘密。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读本科时,殷宗军第一次了解到,达尔文曾提到一个挑战进化论的难题:绝大多数现代高等动物的祖先,在5.41亿到5.18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以大爆发的形式突然出现在地层中,这一现象后世称之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而寒武纪之前地球的漫长历史中,却缺乏与动物相关的化石记录。对此,达尔文的解释是化石记录保存的不完整性,寒武纪之前的动物可能没有留下化石记录。这个解释在此后100多年里引起了很大争议,被称为“达尔文之困”。
100多年过去了,“达尔文之困”怎么还是个谜?2006年,带着追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三学生殷宗军放弃本校的研究生保送资格,选择了考研——向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这个全国古生物研究高地发起冲击,他选择的目标是瓮安生物群。
瓮安生物群,主产于贵州瓮安北斗山含磷地层,以磷酸盐化方式保存着6亿年前的化石,诞生于寒武纪大爆发以前。因此,这座可能保存了全世界最古老动物的化石库,被学界视为“动物世界的黎明”。
“2006年夏天,我从北斗山采了几百斤石头,打包发往南京,大海捞针一样寻找化石。”殷宗军记忆中,那个夏天非常炎热,他先用化学方法将几百斤石头融化,再在残渣中一点一点寻找化石,用显微镜观察。终于,他找到了大量从未见过的化石,其中一种化石十分特别,直径不到1毫米、外形很像现代动物胚胎、表面上长着螺旋状线圈,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瓮安旋孔虫”的化石。
去年,殷宗军“出圈”了,和同事用8年时间,在成吨沙子中发现6亿年前的海绵化石,表明贵州可能是地球上最早出现动物的地方之一。他发布的一则“贵州发现6亿岁海绵宝宝”短视频登上热搜,短短48小时,阅读量超过了3亿。
这个6亿岁的海绵宝宝,被命名为“贵州始杯海绵”,直径只有约1毫米的微小化石,将海绵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实证记录从寒武纪向前推进了6000万年。其实,除了6亿年前的“海绵宝宝”,殷宗军近年来的几项成果都登上过热搜。
比如解决了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难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笼脊球”化石。其实,早在2000年,这种在显微镜下看上去像鸟笼子一般的化石就被命名了,但起先并不为人所注意。直到2015年,殷宗军用CT扫描,重构了数百个笼脊球标本的立体结构,显示出类似动物胚胎的“蛋”6.1亿年前就已出现,而直到4000万年后,动物才在地球上大量出现。
2022-05-26
-
【央广网】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召开 聚焦远古生态系统及地球宜居性演化
央广网北京5月25日消息 25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这是继2018年在河南郑州举行第29届年会后,我国古生物学界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生物学术盛宴,会议将持续至5月27日。
本次大会围绕“远古生态系统及地球宜居性演化”为主题,从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以及学科交叉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充分展示了近几年来我国古生物学界在最新学术理论动态、科学传播与普及、人才培养、化石保护和刊物出版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并展望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古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本次会议共设置学术专题30个,收录论文摘要489篇,安排学术报告25场,包括276个口头学术报告、44个展板报告等。除了学术交流外,还揭晓第五届中国古生物学会青年古生物学奖、公布新一批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并授牌、举行野外地质考察workshop和博物馆云参观等活动。
据悉,本次学术年会由中国古生物学会、西北大学和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承办,在西安和南京设立线下主会场和分会场。来自全国各地60余家单位的700余人报名参加线上线下会议。
编辑:卜叶
2022-05-26
-
【南京日报】中国古生物学会年会在宁召开
本报讯(记者 马金 余梦迪 通讯员 盛捷) 5月25日,为期3天的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在宁召开。大会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办,是继2018年在河南郑州举行的第29届年会后,我国古生物学界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盛宴,来自全国各地60余家单位、700余人参加线上线下会议,包括殷鸿福、张弥曼、周志炎、戎嘉余等9位中科院院士。
本次大会以“远古生态系统及地球宜居性演化”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充分展示了近几年来我国古生物学界在最新学术理论动态、科学传播与普及、人才培养、化石保护和刊物出版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并展望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古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大会邀请院士、青年学者作大会特邀报告,内容涉及早期生命起源、瓮安生物群、陆地植物群和生态系统演变、有颌脊柱动物起源、青藏高原抬升、生物多样性、生物矿化等涉及古生物学前沿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2-05-26
-
【现代快报】9位院士领衔,这场古生物学术盛宴不容错过
现代快报讯(记者 阿里亚)戎嘉余院士、殷鸿福院士、张弥曼院士 …… 他们都出席这场年度盛典啦!5月25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是继2018年在河南郑州举行第29届年会后,我国古生物学界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生物学术盛宴,会议将持续至5月27日。
△中国古生物学会召开第 30 届学术年会
大会聚焦远古生态系统及地球宜居性演化
本次学术年会由中国古生物学会、西北大学和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承办,并在西安和南京设立线下主会场和分会场。
△开幕式现场
这场学术盛宴,齐聚了殷鸿福、张弥曼、周志炎、戎嘉余、陈旭、舒德干、沈树忠、朱敏、谢树成等 9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外,来自全国各地 60 余家单位的 700 余人报名参加线上线下会议。
△西安分会场
本次大会围绕“远古生态系统及地球宜居性演化”主题,从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以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大会充分展示了近几年来我国古生物学界在最新学术理论动态、科学传播与普及、人才培养、化石保护和刊物出版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并展望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古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本次会议共设置学术专题30个,收录论文摘要89,安排学术报告25场,包括276个口头学术报告、44个展板报告等。据悉,内容涵盖古无脊椎动物学、微体古生物学、古植物学和孢粉学、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地层学、生物地理学和古气候学、分子古生物学、地球生物学以及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分支。
6 位青年学者获“中国古生物学会青年古生物学奖”
除了学术交流外,大会上还揭晓了第五届中国古生物学会青年古生物学奖、公布新一批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并授牌、举行野外地质考察workshop和博物馆云参观等活动。
△中国古生物学会揭晓第五届 " 青年古生物学奖 "
“青年古生物学奖”是中国古生物学会设立并组织实施、面向全国广大青年古生物学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奖项,要求是年龄在40周岁 ( 含40周岁 ) 以下的中国古生物学会会员。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授奖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名。
本次评选于2021年6月启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白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苏涛、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殷宗军 ……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本届共有六位青年学者获此殊荣。
这六位青年学者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重大地史时期环境巨变、中 - 新生代古植物和新生代哺乳动物演化等,时代跨越6亿年前至今。5月27日下午,他们将在大会闭幕式上做特邀报告。
四家地质和古生物博物馆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开幕式上公布了中国古生物学会 2021 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来自宁夏、山西、安徽和陕西的四家地质和古生物博物馆入选。
中国古生物学会历来重视科普教育工作,并于1990年代根据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标准”相关要求,设立和评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在本次学术年会上入选“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的四个博物馆分别是:宁夏地质博物馆、山西地质博物馆、安徽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和西北大学博物馆。
其中,山西地质博物馆是山西省唯一一家普及矿产资源和地球科学知识的专业科技类博物馆。博物馆收藏了具有山西本土特色的岩石、矿产、古生物化石珍品及世界各地矿物珍品瑰宝;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完美演绎了地球的演化历史,揭示了地区地质、生物和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联;西北大学博物馆下设校史、地球、生物、历史4个分馆,涵盖岩石矿物标本、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古生物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等。
科普宣传是古生物学科的优势之一。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全国2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39个城市(县区)建立了45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包括自然类博物馆、地质类博物馆、古生物类博物馆、大学博物馆以及地质古生物博物馆等类型。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2022-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