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 【交点汇】5年逢一次的古生物学术盛宴!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在宁召开

      交汇点讯 25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在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这是继2018年在河南郑州举行第29届年会后,我国古生物学界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生物学术盛宴,来自全国各地60余家单位的700余人报名参加线上线下会议。 
      本次大会围绕“远古生态系统及地球宜居性演化”为主题,从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以及学科交叉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充分展示了近几年来我国古生物学界在最新学术理论动态、科学传播与普及、人才培养、化石保护和刊物出版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并展望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古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大会邀请院士、青年学者做大会特邀报告,内容涉及早期生命起源、瓮安生物群、陆地植物群和生态系统演变、有颌脊柱动物起源、青藏高原抬升、生物多样性、生物矿化等涉及古生物学前沿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大会的研讨内容涉及早期生命演化、寒武纪大爆发、寒武纪特异化石库、古生物多样性演化及环境、热河与燕辽生物群、综合地层学、深时大数据与生命演化、古海洋温度重建、微生物沉积与生物礁、微体古生物学及应用、古植物学与演化、地球生物学、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中新生代生物多样性、矿产、油气资源勘探与地层古生物、遗迹学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古生物化石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古生物博物馆与科普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等多个学科领域。
      会议除了学术交流外,还揭晓第五届中国古生物学会青年古生物学奖、公布新一批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并授牌、举行野外地质考察workshop和博物馆云参观等活动。
      交汇点记者 张宣
    2022-05-26
  • 【光明日报】第五届“青年古生物学奖”揭晓

      本报南京5月25日电(记者苏雁 通讯员姬尊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于5月25日至27日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召开。这是继2018年在河南郑州举行第29届年会后,我国古生物学界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生物学术盛宴。殷鸿福、张弥曼、周志炎、戎嘉余、陈旭、舒德干、沈树忠、朱敏、谢树成等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古生物学会荣誉理事,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共同出席年会。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古生物学会揭晓第五届“青年古生物学奖”获奖者名单,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北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6位青年古生物学家获此殊荣。他们的研究领域涵盖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重大地史时期环境巨变、中-新生代古植物和新生代哺乳动物演化等。
      开幕式上还公布了中国古生物学会2021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宁夏地质博物馆、山西地质博物馆、安徽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和西北大学博物馆入选。它们均具有专业的古生物化石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在普及地球演化和生命进化知识、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次授牌的博物馆中,有三个是宁夏、陕西和山西地区首次获批的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进一步优化了科普教育基地的分布布局。
      
    2022-05-26
  • 【新华社】我国科学家首次在滇东北发现4亿多年前古生物“避难所”

      这是在云南省镇雄县发现的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前的三叶虫动物群化石(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昆明5月12日电(记者林碧锋)经过两年多研究,我国科学家在位于滇东北地区的云南省镇雄县,首次发现华南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前的三叶虫动物群,为全面揭示华南板块西缘的海洋生物面貌提供重要窗口,这也进一步证实区域环境恶化时古生物“避难所”的存在。
      2020年以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的科研人员通力合作,对镇雄地区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前的三叶虫动物群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远古世界》。
      论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雅博士后魏鑫介绍,在已知地球历史时期,共发生过5次全球性的大规模集群灭绝事件,发生在4.43亿年前的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是其中的第一次,对这一事件前后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关系的研究备受关注。
      “此次在镇雄地区发现的三叶虫动物群略早于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时间,共有9科15属17种,含4个新种。”魏鑫说,镇雄地区地层出露良好、化石丰富、交通便利,是开展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前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研究的理想地区。
      科研人员通过逐层采样及古生物学和沉积学系统研究,揭示了镇雄地区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前的三叶虫动物群面貌,并建立了一个新的三叶虫生态组合,为该时期华南三叶虫动物群的生态分异研究奠定了基础。
      魏鑫说,根据三叶虫(种)的时空分布情况,能够推断出华南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前发生过一次生物迁移事件:受构造运动影响,华南板块的海洋环境逐渐恶化,形成普遍缺氧的半闭塞海盆,致使大量三叶虫消亡,最终仅有少量三叶虫成功迁移到“避难所”,即相对更浅且充氧的环境中,如镇雄地区。
    2022-05-13
  • 【央广网】最新科学发现揭示:三亿年前的巨量碳排放导致海洋缺氧和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全球变暖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地球上的生命将面对怎样的生存环境?解答这些问题,可以到地球历史中与当前地球环境变化类似的时期寻找答案。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合作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与当前地球环境类似的约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间,曾发生一次短暂的巨量碳排放事件,引起了海洋缺氧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5月2日,这一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的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当今地球正处于从3400万年前开始的新生代冰室气候,然而,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冰室气候大背景下快速升高,两极冰川消融加剧,海平面上升,海洋缺氧程度加重,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降低。全球变暖的趋势将如何进一步发展?根据当前环境变化的观察数据很难预测未来的长期趋势。为了找到全球冰室气候背景的变暖与海洋缺氧、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内在关系,更准确地模拟和评估海洋缺氧程度,科学家们通过对地球历史的冰室气候的研究寻找答案。
      3.6—2.8亿年间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是地球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冰室气候,也是陆生高等植物及陆地生态系统建立以来唯一一次记录了地球由冰室气候向温室气候转变的地质时期,当时的大气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也与现代相当,可以与现今人类生存的冰室气候环境很好地进行类比。因此,研究晚古生代大冰期已经发生过的碳排放与全球变暖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将有益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当前在冰室气候下地球系统内部的关联与反馈机制,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未来发展趋势。
      由南京古生物所陈吉涛研究员与南京大学王向东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Isabel Montanez教授等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对我国华南石炭纪地层开展了近十年的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数值模拟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首次发现了石炭纪晚期冰室气候下的一次巨量碳排放事件。
      贵州罗甸纳庆剖面发育了国际上鲜有的连续出露的石炭纪海相地层,完整记录了石炭纪晚期海水的地球化学信息。研究人员通过对该剖面采集精度达厘米级的样本进行了碳和铀同位素及主微量元素等测试分析,用全球碳循环模型(LOSCAR)对碳排放量及碳源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利用耦合的碳-铀模型计算出当时全球海洋缺氧程度,最后,利用更综合的地球系统模型(CESM)进行数据模拟;最终建立了该事件中碳排放与海洋缺氧面积的关联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石炭纪晚期(约3.04亿年前)冰室气候下,约9万亿吨碳在30万年内排向大气,从而引起了当时全球气候的显著变暖。其间海水表面温度升高约4℃,全球海洋缺氧面积扩张至18%,海洋生物多样性在短期内显著下降。地球系统模型研究表明,在冰室气候的全球变暖期间,广泛的海洋缺氧可能与海水分层的增强和营养输入的增加(消耗氧气)相关。
      通过比较地质历史中不同气候环境下的碳排放事件及其引起的全球变暖和海洋缺氧状态,研究团队首次提出,在同样的碳排放速率下,相较于温室气候,冰室气候下的海洋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缺氧状态。而通过对地质历史过程中已经发生的类似气候环境事件的研究,详细识别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结束过程,可进一步揭示其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人类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极端气候提供一定借鉴。(总台央视记者 张春玲)
      编辑:李楠 
    2022-05-05
  • 【中国科学报】3亿年前的海洋缺氧与全球变暖有关系吗?

      全球变暖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地球上的生命将面对怎样的生存环境?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在与当前地球环境变化类似的地球历史时期找到。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与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合作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约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间与当前地球环境类似,曾发生过一次短暂的巨量碳排放事件,引起了海洋缺氧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相关研究成果5月2日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当今地球正处于从3400万年前开始的新生代冰室气候,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冰室气候大背景下快速升高,两极冰川消融加剧,海平面上升,海洋缺氧程度加重,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降低。那么,全球变暖的趋势将如何进一步发展?
      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陈吉涛告诉《中国科学报》,根据当前环境变化的观察数据很难预测未来的长期趋势。为了找到全球冰室气候背景的变暖与海洋缺氧、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内在关系,更准确地模拟和评估海洋缺氧程度,研究人员通过对地球历史的冰室气候的研究寻找答案。
      陈吉涛指出,3.6亿~2.8亿年间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是地球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冰室气候,也是陆生高等植物及陆地生态系统建立以来唯一一次记录了地球由冰室气候向温室气候转变的地质时期,当时的大气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也与现代相当,可以与现今人类生存的冰室气候环境很好地进行类比。
      因此,研究晚古生代大冰期已经发生过的碳排放与全球变暖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将有益于研究人员更加深入地理解当前在冰室气候下地球系统内部的关联与反馈机制,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未来发展趋势。
      由陈吉涛与南京大学教授王向东、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伊莎贝尔·蒙特尼资(Isabel Monta?ez)等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对我国华南石炭纪地层开展了近十年的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数值模拟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后,首次发现了石炭纪晚期冰室气候下的一次巨量碳排放事件。
      据了解,贵州罗甸纳庆剖面发育了国际上鲜有的连续出露的石炭纪海相地层,完整记录了石炭纪晚期海水的地球化学信息。研究人员通过对该剖面采集精度达厘米级的样本进行了碳和铀同位素及主微量元素等测试分析,用全球碳循环模型对碳排放量及碳源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利用耦合的—铀模型计算出当时全球海洋缺氧程度,最终建立了该事件中碳排放与海洋缺氧面积的关联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石炭纪晚期(约3.04亿年前)冰室气候下,约9万亿吨碳在30万年内排向大气,从而引起了当时全球气候的显著变暖。期间海水表面温度升高约4℃,全球海洋缺氧面积扩张至22%,海洋生物多样性在短期内显著下降。
      地球系统模型的研究表明,在冰室气候的全球变暖期间,广泛的海洋缺氧可能与海水分层的增强和营养输入的增加(消耗氧气)相关。
      通过比较地质历史中不同气候环境下的碳排放事件及其引起的全球变暖和海洋缺氧状态,研究团队首次提出,在同样的碳排放速率下,相较于温室气候,冰室气候下的海洋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缺氧状态。
      陈吉涛表示,通过对地质历史过程中已经发生的类似气候环境事件的研究,详细识别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结束过程,可进一步揭示其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人类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极端气候提供一定借鉴。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2115231119
    2022-05-05
  • 【扬子晚报】三亿年前的巨量碳排放导致海洋缺氧和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合作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与当前地球环境类似的约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间,曾发生一次短暂的巨量碳排放事件,引起了海洋缺氧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5月2日,这一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的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这是我们首次对跟我们现代生活环境、气候背景相似的大约3亿年前的碳排放以及碳排放所带来的海洋缺氧的研究。”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陈吉涛介绍,3.6-2.8亿年间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是地球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冰室气候,也是陆生高等植物及陆地生态系统建立以来唯一一次记录了地球由冰室气候向温室气候转变的地质时期,当时的大气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也与现代相当,可以与现今人类生存的冰室气候环境很好地进行类比。“研究晚古生代大冰期已经发生过的碳排放与全球变暖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将有益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当前在冰室气候下地球系统内部的关联与反馈机制,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未来发展趋势。” 
      由南京古生物所陈吉涛研究员与南京大学王向东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Isabel Montaez 教授等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对我国华南石炭纪地层开展了近十年的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数值模拟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首次发现了石炭纪晚期冰室气候下的一次巨量碳排放事件。 
      贵州罗甸纳庆剖面发育了国际上鲜有的连续出露的石炭纪海相地层,完整记录了石炭纪晚期海水的地球化学信息。研究人员通过对该剖面采集精度达厘米级的样本进行了碳和铀同位素及主微量元素等测试分析,用全球碳循环模型(LOSCAR)对碳排放量及碳源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利用耦合的碳-铀模型计算出当时全球海洋缺氧程度,最后,利用更综合的地球系统模型(CESM)进行数据模拟,最终建立了该事件中碳排放与海洋缺氧面积的关联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石炭纪晚期(约3.04亿年前)冰室气候下,约9万亿吨碳在30万年内排向大气,从而引起了当时全球气候的显著变暖。期间,海水表面温度升高4℃,全球海洋缺氧面积扩张至18%,海洋生物多样性在短期内显著下降。地球系统模型研究表明,在冰室气候的全球变暖期间,广泛的海洋缺氧可能与海水分层的增强和营养输入的增加(消耗氧气)相关。 
      通过比较地质历史中不同气候环境下的碳排放事件及其引起的全球变暖和海洋缺氧状态,研究团队首次提出,在同样的碳排放速率下,相较于温室气候,冰室气候下的海洋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缺氧状态。而通过对地质历史过程中已经发生的类似气候环境事件的研究。详细识别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结束过程,可进一步揭示其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人类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极端气候提供一定借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许倩倩 
      校对 李海慧 
      
    2022-05-05
  • 【光明网】三亿年前发生一次巨量碳排放事件

      中外科学家研究发现:
      三亿年前发生一次巨量碳排放事件
      导致海洋缺氧和生物多样性下降
      光明日报南京5月3日电(记者苏雁 通讯员姬尊雨)5月2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在国际著名的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合作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与当前地球环境类似的约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间,曾发生一次短暂的巨量碳排放事件,引起了海洋缺氧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
      当前,地球正处于从3400万年前就已开始的新生代冰室气候,随着近百年来全球气温的快速升高,两极冰川消融加剧,海平面上升,海洋缺氧程度加重,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降低。为了找到全球冰室气候背景的变暖与海洋缺氧、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内在关系,更准确地模拟和评估海洋缺氧程度,科学家们通过对地球历史的冰室气候的研究寻找答案。
      3.6亿至2.8亿年间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是地球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冰室气候,也是陆生高等植物及陆地生态系统建立以来唯一一次记录了地球由冰室气候向温室气候转变的地质时期,当时的大气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也与现代相当,可以与现今人类生存的冰室气候环境很好地进行类比。因此,研究晚古生代大冰期已经发生过的碳排放与全球变暖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将有益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当前在冰室气候下地球系统内部的关联与反馈机制,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我国华南石炭纪地层近10年来开展的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数值模拟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由南京古生物所陈吉涛研究员与南京大学王向东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伊莎贝尔·蒙特尼资教授等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首次发现了石炭纪晚期冰室气候下的一次巨量碳排放事件。
      研究结果显示,石炭纪晚期(约3.04亿年前)冰室气候下,约9万亿吨碳在30万年内排向大气,从而引起了当时全球气候的显著变暖。其间海水表面温度升高约4摄氏度(自25摄氏度至29摄氏度),全球海洋缺氧面积扩张至18%(自4%至22%左右),海洋生物多样性在短期内显著下降。地球系统模型研究表明,在冰室气候的全球变暖期间,广泛的海洋缺氧可能与海水分层的增强和营养输入的增加(消耗氧气)相关。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04日 03版)
    2022-05-05
  • 【科技日报】“临沂动物群”重见天日加入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解谜团队

      澄江生物群代表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高峰期。在那之后,生命演化呈现什么规律,与奥陶纪生命大辐射如何衔接?解开这个谜团就需要“中寒武统”的华北板块“接力”跑下去。 
      在距今约5.3亿年前,一个被称为寒武纪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生物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00万年的时间内,地球上突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不约而同地迅速起源、同时出现。
      这就是著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些动物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大量出现,至今仍被国际学术界列为“十大科学难题”之一。
      为了解开这个难题,科学家在世界各地广泛收集寒武纪生物化石。但奇怪的是,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并不均匀,大多数著名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都集中分布在华南板块和劳伦大陆(今北美大陆的主体)。
      前不久,《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一项最新成果,科研人员在华北地区首次发现距今约5.04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并将其命名为“临沂动物群”。这一发现让我们对5亿年前发生在华北板块上的生命演化故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为研究地球生命演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补上了一块新的拼图。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未解之谜
      对于过去,人类总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和敬畏;对于生命,人类也还有很多未知等待探索。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可以分成7大类:动物、真菌、原生动物、植物、古菌、细菌和病毒。其中,动物是从寒武纪开始集中、大量出现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团队的赵方臣研究员介绍说,在寒武纪早期几千万年的时间内,突然出现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等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在地球上来了个“集体亮相”。随后,包括脊椎动物在内的几乎所有动物门类在几百万年间快速出现,前寒武寂静的海洋瞬间变成了热闹的动物园。
      也就是说,在不到地球历史1%的时间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诞生了地球上绝大多数动物门类,奠定了现今动物门类多样性的框架。
      但是,令科学家不解的是,在早期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没有找到其明显的祖先化石的现象。同时,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也不均匀,大多数著名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都集中分布在华南板块和劳伦大陆。
      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布尔吉斯动物群在北美洲的加拿大发现,澄江动物群在我国的云南发现。而2019年在宜昌发现的清江生物群,与澄江动物群同属于华南板块。
      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均衡在寒武纪中期(苗岭世)表现最为明显: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特异埋藏化石库都位于劳伦大陆,而此时恰恰是寒武纪演化动物群最为繁盛的阶段。“因此,这些客观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对寒武纪演化动物群面貌和格局的全面认识。”赵方臣说道。
      我国是一个化石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据地质古生物学家调查发现,华北地区有大量的寒武纪地层,但长期以来,还没有发现类似的软躯体保存的特异埋藏生物群。理论上,华北板块不可能错过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那么,这些化石究竟埋藏在哪里呢?
      超35个化石类群现身“临沂动物群”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团队在这一地区展开了大量野外工作,并选取代表性层位和剖面进行了集中采集,收集到了数千枚精美的化石标本。
      本次综合研究的“临沂动物群”来自山东省临沂市西郊的寺口剖面,软躯体化石集中产出于寒武系张夏组盘车沟段下部的黑色与黄绿色页岩中。科研人员根据其中的三叶虫,确定特异埋藏化石库的时代为距今约5.04亿年寒武纪苗岭世鼓山期的早期,稍微晚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
      赵方臣告诉记者,目前,已有超过35个化石类群在“临沂动物群”中被发现,丰富了这一时期海洋生物与群落的多样性面貌。其中组合中多样性最高的类群是非三叶虫节肢动物,又以奇虾类和莫里森虫类最为引人注目。除节肢动物以外,多样的海绵动物和蠕虫状动物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临沂动物群’中的化石大部分为软躯体形式保存,且许多都保存了精细的解剖结构,如附肢、眼睛、消化系统和刚毛等,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些生物的解剖结构提供了新信息。”赵方臣说。
      赵方臣表示,软躯体动物极易分解腐化,很难保存为化石,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形成化石。在华北地区,过去也有科学家采集了大量寒武纪化石,但都是保存在硬质的碳酸岩中,化石大多为三叶虫的骨片,而对泥岩的采集鲜有涉足。
      经过对软躯体化石保存条件的深入研究,赵方臣决定对华北地区细腻的泥岩进行挖掘。经过数年的采集,大量寒武纪软躯体动物化石重见天日。
      科研人员发现,与其他经典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化石库一样,临沂特异埋藏化石库中的软躯体结构以碳膜的形式保存在背景层与事件层交互出现的地层中,证实了类似的埋藏学路径在软躯体化石保存中具有普遍性。
      华北首次发现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
      作为华北板块第一个被综合研究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科学家对“临沂动物群”寄予厚望。它有望为华北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
      “在寒武纪时期,地球大陆的板块与现在大不相同,我国的华北板块与长江流域的场子地台、华南地区的华南褶皱区还处于分离状态。华北板块是一个独立块体,当时临沂所在的位置,大概位于华南和加拿大中间,是茫茫大洋中的一块孤岛。”赵方臣说,作为中国传统“中寒武统”的标准地区,华北板块的寒武纪中期地层序列完整,化石丰富,是寻找这一时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的潜力地区。
      而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华南板块,澄江生物群代表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高峰期。在那之后,生命演化呈现什么规律,与奥陶纪生命大辐射如何衔接?解开这个谜团就需要“中寒武统”的华北板块“接力”跑下去。
      “我们认为生命演化是有连续性的,华北板块发现的‘临沂动物群’正好接上了澄江生物群,可以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赵方臣表示,华北板块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还有待进一步发掘研究,有望在更晚的地层中获得新的发现,把寒武纪到奥陶纪的生命演化故事讲得更完整。
      同时,“临沂动物群”与同期的北美特异埋藏化石库之间有许多相同的生物类型,其中一些珍稀节肢动物,如迷音虫和莫里森虫,即使在原产地北美也十分少见,这暗示了华北与北美软躯体动物群在这一时期的密切联系。
      通过聚类分析、非度量性多维标度变换和网络分析等定量分析手段,科研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华北与北美软躯体动物群之间的联系。“这表明华北可能充当着东冈瓦纳与北美之间的生物地理纽带。不过,由于来自不同角度的古地理证据尚存在差异,这种联系的生物地理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评估。”赵方臣说。
      记者 张 晔  
    2022-04-29
  • 【科普江苏】院士领衔,20余位古生物学家参与共同讲述地球的“来龙去脉”

      4月22日,正值第53个世界地球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举行了主题科普活动,现场《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科普视频正式发布。 
      [video:图书视频发布]
      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如今纷繁复杂的地球生物圈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其中经历了什么?”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詹仁斌表示,为了向公众介绍地球生态系统的来龙去脉,解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等话题,由戎嘉余院士领衔,集结二十位古生物学家与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精心制作了《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科普视频,视频中包含《认识演化论—一个古生物学者的视角》《飞向蓝天的恐龙》《植物庞贝城的发现》《青藏高原上—沉睡的远古海洋》《忽冷忽热的地球》等20个主题,看似相互独立,实质却有内在的高度一致性。 
      据介绍,《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项目借助了视频媒体手段,基于大量化石证据,从不同侧面作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带领公众探索远古生命的密码。既向大家科普了科学知识,又展示了中国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张建成表示,“科技强国,科普为民。南京古生物所将积极开拓思路,让大众能更深入的了解科研成果并参与科学现场,让科学家背后的故事能够走进大众。”同时,南京古生物所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配合“双减”工作,通过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和创作更多科普作品,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和科技创新意识。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为强劲有力支撑。 
      活动现场还举办了达尔文大讲堂,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赵方臣以《寒武纪大爆发与特意埋藏化石库》为题带来精彩讲座,向公众讲述距今5.3亿年前后,整个地球生命进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寒武纪大爆发以及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发现。 
      来源:江苏科技报
      记者:陶韬
    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