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恐龙为何躲过三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并称霸侏罗纪?这项研究解答
科研人员推断是火山冬天的“冷”造成了陆地生物大灭绝,而非传统观点认为的“热”。三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恐龙体积迅速增加,地理分布范围也迅速扩张。
三叠纪末发生了地质历史上五次之一的生物大灭绝事件,这一事件导致大量陆地生物灭绝,但恐龙却躲过了这一灾难,并于三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后迅速占据生态主位,称霸侏罗纪和白垩纪世界。造成三叠纪末陆地生物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恐龙为什么能在生物灭绝的天灾中得以生存,并于灾后迅速发展壮大?
新京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南古所)获悉,中外科研人员合作对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郝家沟剖面晚三叠世(三叠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至早侏罗世地层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测量和研究。他们发现,中央大西洋超级火山喷发造成的火山冬天是导致三叠纪末陆地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原因。研究首次揭示,具有保温功能的羽毛、早已适应极地寒冷的气候是恐龙躲过三叠纪末火山冬天并迅速占据侏罗纪生态主位的主要原因。
赤道地区,恐龙嘴里叼着一个基干哺乳动物,背景是中央大西洋超级火成岩省在潘吉亚大陆赤道地区的喷发,赤道地区因火山冬天而下起了鹅毛大雪。Larry Felder 绘制
冰筏沉积、脚印记录揭示恐龙适应极地严寒气候
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早期是地球历史上典型的温室时期,地球两极不存在冰川,森林一直覆盖到潘吉亚大陆的南北两极。
研究团队首次在准噶尔盆地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深湖相泥岩中发现了冰筏沉积。冰筏沉积有何特征?中科院南古所房亚男博士说,纯的深湖泥岩粒度在0.1微米到63微米之间,而冰筏沉积的深湖泥岩中还包括离散分布的、直径在0.1毫米到15毫米之间的砂粒和小砾石。
科研人员推测,冬季靠岸湖水结冰时冻结了湖底较大颗粒的砂砾,春季湖冰融化,一部分冰携带冻结的砂砾漂浮至湖中央,至完全融化后将其释放而沉积于深湖泥中,从而形成冰筏沉积;还有一种可能是,冬季风将陆地上的砂砾吹至冰面,春季湖冰融化,砂砾落入深湖泥中。准噶尔盆地冰筏沉积的发现指示出:即使在两极无冰川的温室地球时期,极地也存在零摄氏度以下的季节性结冰。
巧合的是,研究团队同时在准噶尔盆地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湖沼相泥岩中发现了保存精美的恐龙脚印化石。这表明,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恐龙生活于极地地区,并能适应极地季节性的严寒气候。
恐龙有羽毛保温,晚三叠世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
房亚男表示,恐龙分为两个目,即鸟臀目和蜥臀目。蜥臀目又分为兽脚类和蜥脚类。
部分非鸟类兽脚类恐龙的分支和两个基干类食草性鸟臀目恐龙的化石上都发现了羽毛。根据系统发育支架法,研究团队推断,恐龙天生具有羽毛,但是这些羽毛不是用于飞翔的,而是用于保温。
晚三叠世,食草性的恐龙主要分布于中、高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以食草和食肉性的拟鳄亚目(远古的假鳄类,与现代鳄鱼的祖先有亲戚关系)为主,缺少食草性的恐龙,尽管食肉性的恐龙也存在于低纬度地区,但是群体非常小。
科研人员认为,这表明在低纬度地区,食草性的恐龙竞争不过食草性的拟鳄亚目。这可能与低纬度地区多变且不可预测的植物资源和生物的新陈代谢速率有关。具有保温功能的原始羽毛确保了食草性恐龙能够抵御中、高纬度的冷冬,进而独享中、高纬度丰富且稳定的植物资源,没有羽毛保温的拟鳄亚目因不能抵御中、高纬度的冷冬而无法在此生存。同时,在低纬度地区,因植物资源多变且不可预测,新陈代谢速率较高的恐龙又无法与新陈代谢速率较低的拟鳄类竞争。
火山冬天的“冷”造成了陆地生物大灭绝
中央大西洋超级火成岩省的喷发是造成三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超级火山喷发释放了大量二氧化碳,进而导致的全球升温、海洋酸化和缺氧等一直被认为是造成海洋生物灭绝的原因。但是全球升温似乎无法解释陆地生物的变化。
全球升温应该会造成四足动物和植物向更寒冷的高纬度地区迁移,但实际上,高纬度地区的四足动物,特别是基干蜥脚类恐龙不仅在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而且在事件后迁移到低纬度地区,而热带地区的拟鳄亚目几乎全部灭绝。因此,研究团队认为,超级火山喷发首先造成的火山冬天是造成陆地生物灭绝的首要因素。
火山冬天一般是指,由于火山喷发释放的大量火山灰和气溶胶等物质阻挡了日照辐射而造成的地球表面温度骤降。火山冬天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为几年到几十年间。火山冬天后一般是长时间尺度的升温,这是火山喷发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升温的记录比较容易在沉积和化石记录中保存。
因此,科研人员推断是火山冬天的“冷”造成了陆地生物大灭绝,而非传统观点认为的“热”。
基于我国准噶尔盆地的冰筏沉积和恐龙脚印化石记录,研究直接证明了有羽毛保温的恐龙自晚三叠世就已经适应了季节性的寒冷气候,这帮助它们成功度过三叠纪末中央大西洋超级火山喷发造成的火山冬天;而大部分没有羽毛保温的其他初龙型类动物则灭绝于火山冬天,仅少数体积比较小的种类靠躲避在洞穴中而躲过了灾难。
三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恐龙体积迅速增加,地理分布范围也迅速扩张:蜥脚类恐龙从晚三叠世的中、高纬度地区扩张到低纬度地区;鸟臀目恐龙首次出现;兽脚类恐龙的体积增加了近20%;恐龙总数量则增加了近一倍。从此恐龙开启了长达1.3亿年的地球陆地霸主时代。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陈静 校对 付春愔
2022-07-04
-
【扬子晚报】三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为何恐龙能“幸存”?南古所专家揭示:恐龙的羽毛起到保温作用,捱过“火山冬天”
三叠纪末发生了地质历史上五次之一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但恐龙却避过了这一灾难,此后它们迅速成为地球霸主,称霸侏罗纪和白垩纪世界。这是为什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专家发现,火山冬天是导致三叠纪末陆地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原因。科学家结合系统发育支架法,首次揭示具有保温功能的羽毛和早已适应于极地寒冷的气候,是恐龙躲过三叠纪末火山冬天并迅速占据侏罗纪生态主位的主要原因。该项成果7月2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刊物《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赤道地区恐龙嘴里叼着一个基干哺乳动物,背景是中央大西洋超级火成岩省在潘吉亚大陆赤道地区的喷发,赤道地区因火山冬天下起鹅毛大雪(Larry Felder绘制)
恐龙有羽毛!不是为飞翔,而是保暖
首次揭示恐龙适应极地季节性的严寒气候
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早期是地球历史上典型的温室时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达到1000-6000ppm,地球两极不存在冰川,森林覆盖一直到达潘吉亚大陆的南北两极。
近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沙金庚和房亚男博士,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Paul Olsen教授等人合作,对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郝家沟剖面陆相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地层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测量和研究。
研究团队重新校正了准噶尔盆地的古纬度,认为其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位于潘吉亚大陆的北极地区。研究团队首次在准噶尔盆地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深湖相泥岩中发现了冰伐沉积。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房亚男博士介绍,准噶尔盆地冰筏沉积的发现指示了即使在两极无冰川的温室地球时期,极地也存在季节性的结冰。
“特别巧合的是,研究团队同时在准噶尔盆地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湖沼相泥岩中,发现了保存精美的恐龙脚印化石。”房亚男博士介绍说,这表明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恐龙生活于极地地区,并适应极地季节性的严寒气候。
晚三叠世准噶尔盆地古地理位置及恐龙分布图
根据系统发育支架法,研究团队推断恐龙天生具有羽毛,但是这些羽毛明显不是用于飞翔的。
此外,恐龙的羽毛结构和翼龙的羽毛结构相似,进而可以推断整个鸟跎类都天生具有羽毛。研究团队认为这些原始的羽毛最可能的用途是用于恐龙乃至整个鸟跎类的保温。
准噶尔盆地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冰伐沉积特征
陆地生物大灭绝到底是因“热”还是“冷”?
火山冬天是造成陆地生物灭绝的首要因素
超级火山喷发释放的大量CO?导致的全球升温、海洋酸化和缺氧等,一直被认为是造成海洋生物灭绝的原因。
但是此前一直令人不解的是,全球升温应该会造成四足动物和植物向高纬度地区迁移,但实际上,高纬度地区的四足动物,特别是基干蜥脚类恐龙不仅在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更是在事件后迁移到低纬度地区,而热带地区的大型初龙型类,包括植龙和拟鳄亚目几乎全部灭绝。
因此研究团队认为,超级火山喷发首先造成的火山冬天是造成陆地生物灭绝的首要因素。所谓的“火山冬天”,是指大规模火山喷发所释放的气溶胶和火山灰因阻挡太阳光而导致的大气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系统发育框架上重要的生理特征的进化分支图
专家表示,基于我国准噶尔盆地的冰伐沉积和恐龙脚印化石记录,本研究直接证明了有羽毛保温的恐龙自晚三叠世首次出现起就已经适应了季节性的寒冷气候,这帮助它们成功度过三叠纪末中央大西洋超级火山喷发造成的火山冬天;而大部分没有羽毛保温的其他初龙型类动物则灭绝于火山冬天,仅少数体积比较小的一些种类靠躲避在洞穴中而躲过了灾难。
而三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恐龙体积迅速增加,地理分布范围迅速扩张。恐龙从晚三叠世的中、高纬度地区扩张到低纬度地区,恐龙总数量增加了近一倍。从此,恐龙开启了长达1.3亿年的地球陆地霸主时代!
相关研究成果于7月2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刊物《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郭凤
2022-07-04
-
【中新网】中科院专家:恐龙羽毛起到保温作用 捱过“火山冬天”
http://www.chinanews.com.cn/sh/shipin/cns/2022/07-02/news930903.shtml
【解说】三叠纪末发生了地质历史上五次之一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但恐龙却避过了这一灾难,此后它们迅速成为地球霸主,称霸侏罗纪和白垩纪世界。这是为什么?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专家发现,火山冬天是导致三叠纪末陆地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原因。科学家结合系统发育支架法,首次揭示具有保温功能的羽毛和早已适应于极地寒冷的气候,是恐龙躲过三叠纪末火山冬天并迅速占据侏罗纪生态主位的主要原因。
【解说】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沙金庚、房亚男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Paul Olsen等人合作,对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郝家沟剖面陆相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地层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测量和研究,研究团队重新校正了准噶尔盆地的古纬度,认为其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位于潘吉亚大陆的北极地区。研究团队首次在准噶尔盆地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深湖相泥岩中发现了冰伐沉积。
【同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沙金庚
我们在新疆准噶尔盆地里面发现了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湖泊冰筏的碎屑,这个发现就证明了在三叠纪末(晚期)和侏罗纪初的时候(极地)气候很冷。
【解说】研究团队首次在准噶尔盆地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湖沼相泥岩中发现了保存精美的恐龙脚印化石,表明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恐龙生活于极地地区,并适应极地季节性的严寒气候。
【同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沙金庚
我们发现了恐龙的脚印,从这个方面说明了当时的恐龙是适应冷的环境,根据整个演化的过程(以及)推算的话,早期的恐龙天生就带有羽毛,它早就适应了冷的环境。
【解说】根据系统发育支架法,研究团队推断恐龙天生具有羽毛,但是这些羽毛明显不是用于飞翔的。此外,恐龙的羽毛结构和翼龙的羽毛结构相似,进而可以推断整个鸟跎类都天生具有羽毛。研究团队认为这些原始羽毛最可能的用途是用于恐龙乃至整个鸟跎类的保温。
【同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沙金庚
在温室大的环境里面,(超级火山喷发释放的气溶胶等阻挡太阳光导致大气)突然降温,出现了火山的冬天,就导致了(陆地)生物的灭绝。得益于(具有保温作用的)羽毛的这些恐龙,在高纬度地区或者极地地区躲避了灾难,所以它(带羽毛的恐龙)保存下来了。当气候一旦适应(大部分动植物生存)的时候,它(恐龙群体)就全球扩散(繁衍)了,所以说,到了侏罗纪和白垩纪之后,它就是恐龙的世界。
【解说】该项成果7月2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刊物《科学进展》。
记者 葛勇 江苏南京报道
责任编辑:【刘羡】
2022-07-04
-
【光明日报】恐龙躲过三叠纪末陆地生物灭绝事件原因被找到
本报南京7月2日凌晨电(记者苏雁 通讯员姬尊雨)距今约2.01564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曾发生地质历史上“五大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之一,导致大量陆地和海洋生物灭绝。但恐龙却避过了这一灾难,并于三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后迅速占据生态主位,称霸侏罗纪和白垩纪世界。造成三叠纪末陆地生物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恐龙为什么能在生物灭绝的天灾中得以生存,并于灾后迅速发展?这些问题困扰了科学界多年。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沙金庚和房亚男博士,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保罗·奥尔森等人合作,对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郝家沟剖面陆相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地层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测量和研究,发现中央大西洋超级火成岩省喷发造成的“火山冬天”是导致三叠纪末陆地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原因,并首次揭示恐龙躲过三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并占据侏罗纪生态主位的原因:其拥有具有保温功能的羽毛并且早已适应极地寒冷气候。北京时间7月2日凌晨,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刊物《科学进展》。
恐龙早已适应极地寒冷气候是如何发现的?研究团队首次在准噶尔盆地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深湖相泥岩中发现了冰筏沉积,这说明了即使在两极无冰川的温室地球时期,极地也存在季节性的结冰。研究团队还同时在湖沼相泥岩中发现了保存精美的恐龙脚印化石。这些证据共同表明,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恐龙生活于极地地区,并适应极地季节性的严寒气候。
根据系统发育支架法,研究团队推断恐龙天生具有羽毛,但是这些羽毛不是用于飞翔的,而是用于保温的。三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之前,恐龙尤其是食草性的恐龙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而低纬度地区则以食草性和食肉性的拟鳄类为主。研究团队认为,具有保温功能的原始羽毛能确保食草性恐龙抵御中、高纬度的冷冬,进而独享中、高纬度丰富且稳定的植物资源。在低纬度地区植物资源多变且不稳定,恐龙因较高的新陈代谢速率而无法竞争过新陈代谢速率较低的假鳄类。假鳄类因没有羽毛御寒也无法去到中、高纬度地区。
一直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中央大西洋超级火成岩省的喷发是造成三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超级火山喷发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导致的全球升温、海洋酸化和缺氧等一直被认为是造成海洋生物灭绝的原因,但是全球升温似乎无法解释陆地生物的响应。全球升温后,四足动物和植物应向高纬度地区迁移,但实际上,高纬度地区的四足动物,特别是基干蜥脚类恐龙不仅在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更是在事件后迁移到低纬度地区,而热带地区的大型初龙型类,包括植龙和拟鳄亚目却几乎全部灭绝。
因此,研究团队推断,是“火山冬天”的“冷”造成了陆地生物大灭绝,而非传统观点认为的“热”,即超级火山喷发首先导致的“火山冬天”是造成陆地生物灭绝的首要因素。“火山冬天”是指大规模火山喷发后,喷发物质在平流层中长时间搬运,强烈阻挡了本该辐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进而造成大气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基于对我国准噶尔盆地冰筏沉积和恐龙脚印化石记录长期以来的研究,我们直接证明了有羽毛保温的恐龙自晚三叠世首次出现起就已经适应了季节性的寒冷气候,这帮助它们躲过三叠纪末的‘火山冬天’。自三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恐龙总数量增加了一倍,开启了长达1.3亿年的地球陆地霸主时代。”房亚男说。
2022-07-04
-
【新华日报】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宣讲报告在无锡举行
交汇点讯 为了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高贵品格和道德情操,弘扬科学家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6月9日,在无锡举办的省科协十大代表培训班上,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研究员应邀作题为《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弘扬李四光爱国科学创新精神》,省科协十大代表60余人参加报告会。
王永栋深情讲述了科学泰斗李四光一生的光辉历程。从李四光青年时期远渡重洋,先学造船、后学采矿、再转地质,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拒绝功名诱惑、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决然投身到祖国的地质学建设中,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报国、救国、爱国的坚守与决心。
王永栋在报告中强调,李四光在创造新中国地质事业成就的同时,也在工作作风方面树立了光辉典范,应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好、发扬好,更好地肩负起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重任。
整个宣讲报告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将宏观历史背景与感人故事相结合,与会人员的反响热烈。大家纷纷表示被李四光的事迹深深打动,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要秉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蔡姝雯
编辑:王甜
2022-06-13
-
【扬子晚报】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宣讲报告在无锡举行
扬子晚报网6月10日讯(通讯员 调宣部 记者 徐媛园)6月9日,在无锡举办的江苏省科协十大代表培训班上,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研究员应邀作题为《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弘扬李四光爱国科学创新精神》,江苏省科协十大代表60余人参加报告会。
王永栋深情讲述了科学泰斗李四光一生的光辉历程。从李四光青年时期远渡重洋,先学造船、后学采矿、再转地质,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拒绝功名诱惑、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决然投身到祖国的地质学建设中,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报国、救国、爱国的坚守与决心。
王永栋在报告中强调,李四光在创造新中国地质事业成就的同时,也在工作作风方面树立了光辉典范,应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好、发扬好,更好地肩负起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重任。
校对 徐珩
编辑 : 潘政
2022-06-13
-
【新华网】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宣讲报告在无锡举行
为了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高贵品格和道德情操,弘扬科学家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6月9日,在无锡举办的省科协十大代表培训班上,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应邀作题为《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弘扬李四光爱国科学创新精神》,省科协十大代表60余人参加报告会。
王永栋深情讲述了科学泰斗李四光一生的光辉历程。从李四光青年时期远渡重洋,先学造船、后学采矿、再转地质,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拒绝功名诱惑、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决然投身到祖国的地质学建设中,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报国、救国、爱国的坚守与决心。
王永栋在报告中说,李四光在创造新中国地质事业成就的同时,也在工作作风方面树立了光辉典范,应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好、发扬好,更好地肩负起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重任。
整个宣讲报告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将宏观历史背景与感人故事相结合,与会人员的反响热烈。大家纷纷表示被李四光的事迹深深打动,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要秉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苏文)
[编辑: 孙馥涵 ]
2022-06-13
-
【荔枝网】弘扬李四光爱国科学创新精神 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走进无锡
为了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高贵品格和道德情操,弘扬科学家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昨天(6月9日),在无锡举办的省科协十大代表培训班上,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研究员应邀作题为《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弘扬李四光爱国科学创新精神》,省科协十大代表60余人参加报告会。
王永栋讲述了科学泰斗李四光一生的光辉历程。从李四光青年时期远渡重洋,先学造船、后学采矿、再转地质,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拒绝功名诱惑、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决然投身到祖国的地质学建设中,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报国、救国、爱国的坚守与决心。
李四光在创造新中国地质事业成就的同时,也在工作作风方面树立了光辉典范,应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好、发扬好,更好地肩负起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重任。
整个宣讲报告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将宏观历史背景与感人故事相结合,与会人员的反响热烈。大家纷纷表示被李四光的事迹深深打动,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要秉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周洋 编辑/蒋婕)
2022-06-13
-
【新江苏】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宣讲报告在无锡举行
为了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高贵品格和道德情操,弘扬科学家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6月9日,在无锡举办的省科协十大代表培训班上,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研究员应邀作题为《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弘扬李四光爱国科学创新精神》,省科协十大代表60余人参加报告会。
王永栋深情讲述了科学泰斗李四光一生的光辉历程。从李四光青年时期远渡重洋,先学造船、后学采矿、再转地质,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拒绝功名诱惑、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决然投身到祖国的地质学建设中,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报国、救国、爱国的坚守与决心。 、
王永栋在报告中强调,李四光在创造新中国地质事业成就的同时,也在工作作风方面树立了光辉典范,应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好、发扬好,更好地肩负起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重任。
整个宣讲报告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将宏观历史背景与感人故事相结合,与会人员的反响热烈。大家纷纷表示被李四光的事迹深深打动,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要秉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 王逸男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2022-06-13
-
【南京日报】中国现代地质学开拓者李四光潜心科研、矢志报国——他帮助中国甩掉“贫油”帽子
原地重现的李四光先生在南京古生物所的办公场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金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金
北京东路39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内,通过一段长长的坡道,有一栋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拾级而上,李四光半身铜像矗立在入口处正中央。这里就是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刚刚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李四光:挑战“贫油论”的实践者
李四光先生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缔造者和首任所长。他是我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为新中国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地质力学是我国科学家创立的有重要影响的大地构造理论,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结晶。这一理论为寻找我国紧缺的重要矿产资源和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
过去很长时间里,国外一些石油公司工程师和相关专家学者都认为,中国是贫油国家。中国“贫油论”由此流传开来。作为地质学家的李四光,根据自己对中国地质的多年深入钻研,认为中国“贫油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他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认为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提出扭动构造体系控油理论,并据此提出战略、战役、战术找油工作的7个步骤;大胆建议并实施了我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为我国东部大庆等一系列大型油气田的发现铺平了道路。
李四光的研究及其理论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正是按照这一理论,我国发现了大庆油田。随后,我国的石油队伍南下,沿新华夏系沉降带向华北、江汉和北部湾推进,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这些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李四光以其精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为我国甩掉“贫油”帽子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李四光办公旧址:展陈地质人严谨创新的岁月芳华
南京古生物所成立于1951年,先后有14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是全球规模最大、国际总体领先的从事古生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古植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专业机构。
2021年11月18日,南京古生物所举办建所70周年纪念活动,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同期对外开放。这座低调而神秘的小楼终于向公众揭开面纱,徐徐展陈着地质人务实求真、严谨创新的岁月芳华。
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原地重现李四光先生在南京古生物所的办公场景。这里的展陈共分为五个部分:李四光先生生平、开创中国虫筳类研究、创办南京古生物所、著作等身、光辉旗帜等。展示了李四光在南京工作期间使用过的办公家具、图书资料以及研究的虫筳化石标本等原件。“办公场景的复原旨在以李四光先生为榜样,弘扬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像地质学前辈们一样,不畏困难、勇于探索、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南京古生物所综合处处长陈孝政说。
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以研究所创立和发展的历史为主线,制作了40余件大型图文展板,精选了包括研究所14位院士在内的科学家手迹,如院士入党志愿书、野外记录等;珍贵档案、地质标本、图书资料;科研工具,如第一次青藏科考使用的帐篷、背包、锤凿等,绝大多数展品都是原件且首次展出。
李四光精神:激励一代代人踔厉奋发、赓续前行
“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怀、求真务实的科学品格、强烈执着的创新意识、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李四光先生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学者。”南京古生物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古生物所自建所以来,秉承李四光先生的科学家精神,踔厉奋发、赓续前行,始终致力于开拓中国地层古生物学科研究,推进生命起源演化研究引领国际前沿;坚持利用自身专业所长,开展地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以“地质先行”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积极推动以生命演化为主题的科学传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南京古生物所先后有3项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6项成果获国家二等奖,10项成果入选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为进一步弘扬李四光精神及其在南京古生物所的生动实践,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自开放以来,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宣传科学家精神。同时,依托南京古生物所专家队伍和场所设施,组织开展“七十芳华 蔚为国用”南京古生物所建所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追思老一辈科学家 传承科学家精神”活动等内容精彩丰富的活动。
截至目前,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已接待各级政府、科协、科研院所、高校、中小学、企业等众多参观团队,并常态化组织李四光少年科学营等活动,力争打造成为江苏省和南京市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教育基地。
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