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 【现代快报】这场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举行,生动展示地球和生命的演化过程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avascript, 璇峰惎鐢╦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
      现代快报讯(记者 储希豪 文 / 摄)冷冰冰的化石如何更形象更有温度?远古生命“活”起来会不会让你更加想探索地球生命的神奇?9月25日,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展暨“地球生命大冒险”首映式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举办,通过艺术手段展示了地球和生命演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活动现场
      国风科学画描绘恐龙到鸟类的进化过程
      以工笔丝毛技法表现身体表面粟色的原始羽毛,以没骨画法描绘身后的热河群植物,以石青、石绿设色环境,再配上题款、印章 …… 被誉为“世界第一只鸟”的原始中华龙鸟在宣纸上栩栩如生,尽显中国画“以神写形、以形传神” 的审美意蕴。
      △原始中华龙鸟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家在辽西地区发现了一批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引起学术界轰动,也为“鸟类的恐龙起源说”提供了实证。
      那么,亿万年前的“鸟”与现在的鸟有什么不同呢?为了清晰展示鸟类的演化过程,让化石更形象、更直观,更有温度地展现给公众,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指导下,由著名古生物学家季强教授监制,北京一彩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推出了由著名国画艺术家李辰绘制的“从龙到鸟”系列国风科学复原图。
      本次开启首展的系列作品正是以国际古生物科研成果为依据,以发现自中国辽西地区的18件恐龙到鸟类进化的关键化石为原型,包括原始中华龙鸟、嗜角窃蛋龙、邹氏尾羽龙、赵氏小盗龙、千禧中国鸟龙、平衡恐爪龙、华美金凤鸟、赫氏近鸟龙、圣贤孔子鸟和朝阳会鸟等属。通过参考现有的骨骼化石及还原图,在国内首次采用工笔国画的艺术手法进行科学复原绘画创作。
      △嗜角窃蛋龙
      △圣贤孔子鸟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介绍,过去还原古生物样貌主要通过模型、数字绘画等手段,这次将古生物与中国画技法结合,表现手法更加细腻,更有中国特色。
      △王永栋
      据悉,《“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展》将于10月1日至31日期间,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展出。
      穿越回远古,领略生命的伟大
      如果穿越回地球诞生之初,我们能够看到些什么?
      此次论坛上,还举行了3D/4D科普电影《地球生命大冒险》首映式,通过科幻的艺术手段及视角,让远古生命“活”起来,让公众更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该片将从10月1日国庆节开始,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正式公开放映。
      影片充满科幻色彩,内容改编自“好奇喵科学” 的同名系列科学课程,讲述了外星生物——星辰从遥远的星系来到地球,找到了女主角——千帆,通过特殊的穿越装置,带着千帆和她的宠物,经历一场地球生命的大冒险故事。从地球诞生之初到寒武纪生命,从二叠纪的两栖动物到恐龙王朝,再到人类的出现,千帆也因此领略了生命的伟大,感慨和谐的自然生态来之不易。
      现场,主创人员和导演通过视频连线介绍了创作思路。该片策划导演马婧介绍,这部影片时长 17分钟,4K超高清分辨率,采用全球先进的CG电脑动画技术制作完成。“从确立选题到成片历时两年6个月,其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剧情对话等内容前后经历了11次修改。”
      (部分图片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编辑 高淼)
    2022-09-26
  • 《“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展》首次在南京展出

      《“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展》系列作品由北京一彩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推出,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指导,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季强教授监制,著名国画艺术家李辰绘制。本系列作品以国际古生物科研成果为依据,以发现自中国辽西地区的18件恐龙到鸟类进化的关键化石为原型,以工笔国画创作的科学复原绘画。这些鸟类和恐龙化石包括:原始中华龙鸟、嗜角窃蛋龙、邹氏尾羽龙、赵氏小盗龙、千禧中国鸟龙、平衡恐爪龙、华美金凤鸟、赫氏近鸟龙、圣贤孔子鸟和朝阳会鸟等属。
      本系列作品的推出,探索了中国工笔绘画服务于科学研究的全新创作途径,将有效推动古生物科学研究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融合,用中国视角探索科学精神和科研成果传达的全新方式。系列作品还将应用于科研注释、科普展陈等,促进中国古生物科学研究和古生物化石保护事业。
      该画展将从10月1日-31日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展出。观众在欣赏精美国风科学画的同时,还可以在该博物馆一楼展区,亲眼目睹到距今一亿多年且保存栩栩如生的中华龙鸟、孔子鸟等化石珍品,这些也是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和网红打卡化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金 通讯员 盛捷
      
    2022-09-26
  • 3D/4D最新科普电影《地球生命大冒险》在南京首映

      由上海睿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最新3D/4D科普电影《地球生命大冒险》时长17分钟,4K超高清分辨率,采用全球先进的CG电脑动画技术制作完成。影片充满科幻色彩,内容改编自“好奇喵科学”的同名系列科学课程,讲诉了外星生物星辰从遥远的星系来到地球,找到了女主角千帆,通过特殊的穿越装置,带着千帆和她的宠物,经历一场地球生命的大冒险故事,从地球诞生之初到寒武纪生命,从二叠纪的两栖动物到恐龙王朝,再到人类的出现。千帆也因此领略了生命的伟大,以及和谐的自然生态来之不易。
      该影片9月25日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举行首映式,主创人员和导演还线上介绍了创作思路,该片将于10月1日国庆节开始,正式向南京地区的广大观众放映。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金 通讯员 盛捷
      
    2022-09-26
  • 【南京日报】国庆节,去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看科幻大片

      9月25日,2022年“全国科普日”主题活动之一,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展暨“地球生命大冒险”首映式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举办。记者获悉,《“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展》将于10月1日起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展出;3D科幻电影《地球生命大冒险》也同步公开放映。 
      “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展系列作品,以发现自中国辽西地区的18件恐龙到鸟类进化的关键化石为原型,用工笔国画创作的科学复原绘画。这些鸟类和恐龙化石包括:原始中华龙鸟、嗜角窃蛋龙、邹氏尾羽龙、赵氏小盗龙、千禧中国鸟龙等。画展将于10月1日—31日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展出。 
      最新3D/4D科普电影《地球生命大冒险》时长17分钟,4K超高清分辨率,采用全球先进的CG电脑动画技术制作完成。影片充满科幻色彩,内容改编自“好奇喵科学”的同名系列科学课程,讲述了外星生物星辰从遥远的星系来到地球,找到了女主角千帆,通过特殊的穿越装置,带着千帆和她的宠物,经历一场地球生命的大冒险故事,从地球诞生之初到寒武纪生命,从二叠纪的两栖动物到恐龙王朝,再到人类的出现。千帆也因此领略了生命的伟大,以及和谐的自然生态来之不易。该片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公开放映。
      本报讯(记者 马金 余梦迪 通讯员 盛捷)  
    2022-09-26
  • 【中新网】当科学遇见艺术:“从龙到鸟”展出“地球生命大冒险”

      当科学遇见艺术,会如何碰撞与融合?冷冰冰的化石如何更形象、更有温度?远古生命“动起来”会不会让你更加想探索地球生命的神奇?
       9月25日,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展暨“地球生命大冒险”首映式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举办,这也是2022年全国科普日主题活动之一。
       本次活动由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北京一彩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上海睿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及江苏省地质学会联合主办。
       当天,来自科学、艺术、影视、出版等领域的领导专家及热爱科学与艺术的学生近百人,线上线下参与此次论坛活动。
       参会人士认为,通过该论坛,科学家、艺术家,以及博物馆和艺术馆等科普场所,能够互相交流思路,碰撞出艺术的火花。
       此次活动把地球生命进化的科学道理与趣味性、视觉艺术相结合,通过科学与艺术的创造性结合与探索,用更多艺术手段来展示地球和生命演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讲好地球和生命的故事,更加关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好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作出新贡献。
       在“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展中,策展人用独特的艺术手段结合学科的严谨,展示18幅“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让化石更形象、更直观,更有温度地展现给公众;“地球生命大冒险”首映式则从科幻的艺术手段及视角,让远古生命“活起来”,让与公众更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
       本系列作品的推出,探索了中国工笔绘画服务于科学研究的全新创作途径,将有效推动古生物科学研究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融合,用中国视角探索科学精神和科研成果传达的全新方式。
       据了解,“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展于9月25日开启首展,并将于10月1日开始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展出,为期一个月。3D科幻电影“地球生命大冒险”也同步在10月1日开始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开始公开放映。(记者 杨颜慈)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
    2022-09-26
  • 【荔枝网】恐龙如何飞上枝头 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看国风绘画展

         今天(9月25日),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举行,"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展"同步开展,科学和艺术碰撞出的火花,让孩子们学习古生物知识有了更加形象的载体。
      1996年,我国科学家在辽宁发现"中华龙鸟",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确定披有毛发的非鸟恐龙。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发现,科学家已经逐渐认可,鸟类是恐龙的"直系后裔"。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表示,自从在中国发现了带羽毛的恐龙之后,恐龙与鸟的关系成为科学家和广大公众关心的问题,所以从恐龙到鸟类这一个演化路线,是这次展览的主线条。鸟类是怎么演化的,现在和亿万年前有什么不同,特别是羽毛的颜色外表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通过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合作,在这次展览都可以解决。
      科学家和艺术家创作 合作就把问题解答了
      本次画展精选了18个在中国发现的恐龙与鸟类化石,通过中国风的工笔画、水粉画等画法进行艺术加工,表现恐龙演化为鸟类的过程,让小朋友们一眼就能看懂。在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上,还举行了地球生命大冒险影片首映。专家们表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未来科普的发展方向,将提升公众对科学的关注度。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冯伟民解释,科学和艺术本就相互促进,艺术的参与可以使科学更加丰满更加生动,化石是一个平面的、静止不动的东西,但是通过艺术画就能完整展现出来。如果再跟影视结合,就能从静态变成立体的动态的形象,让公众可以很完整地了解到远古的鸟类是什么形态,跟现在是什么关系。
      "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展"将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览至10月31日。
       今天(9月25日),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举行,"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展"同步开展,科学和艺术碰撞出的火花,让孩子们学习古生物知识有了更加形象的载体。
      1996年,我国科学家在辽宁发现"中华龙鸟",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确定披有毛发的非鸟恐龙。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发现,科学家已经逐渐认可,鸟类是恐龙的"直系后裔"。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表示,自从在中国发现了带羽毛的恐龙之后,恐龙与鸟的关系成为科学家和广大公众关心的问题,所以从恐龙到鸟类这一个演化路线,是这次展览的主线条。鸟类是怎么演化的,现在和亿万年前有什么不同,特别是羽毛的颜色外表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通过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合作,在这次展览都可以解决。
      科学家和艺术家创作 合作就把问题解答了
      本次画展精选了18个在中国发现的恐龙与鸟类化石,通过中国风的工笔画、水粉画等画法进行艺术加工,表现恐龙演化为鸟类的过程,让小朋友们一眼就能看懂。在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上,还举行了地球生命大冒险影片首映。专家们表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未来科普的发展方向,将提升公众对科学的关注度。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冯伟民解释,科学和艺术本就相互促进,艺术的参与可以使科学更加丰满更加生动,化石是一个平面的、静止不动的东西,但是通过艺术画就能完整展现出来。如果再跟影视结合,就能从静态变成立体的动态的形象,让公众可以很完整地了解到远古的鸟类是什么形态,跟现在是什么关系。
      "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展"将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览至10月31日。
      (来源:江苏公共新闻频道/元国璋 编辑/蒋婕)
      
    2022-09-26
  • 【现代快报】毫米大小,长相奇特……5.35亿岁的它,究竟是后口动物还是蜕皮动物?

      现代快报讯(记者 阿里亚)只有毫米大小,有一张大口,却无尾部和肛门 …… 皱囊虫生活在距今约 5.35 亿年前的海洋中,被认为是人类远祖的至亲。
      近期,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联合国内外科研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一支研究团队,通过对陕西南部约 5.35 亿年前的微体化石皱囊虫的深入研究,对其亲缘关系和演化意义给予了全新解读。近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
      有口无肛,5.35 亿年前人类老祖宗长这样?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古往今来,这终极三问,困扰着无数人。伴随一代代科学家孜孜不倦地探索,人类起源的谜底逐渐被揭开。
      5.2 亿年前,澄江动物群中的 " 天下第一鱼——昆明鱼目 " 代表着刚刚创造出头脑和原始脊椎的“宏型”人类祖先。那么,再往前,人类的祖先是什么模样呢?
      △ 皱囊虫标本的扫描电镜照片
      身体结构简单,呈椭圆形;长相很怪异,就像只有一个开口的袋子;长着一张“血盆大口”,围绕口发育了辐射状皱褶,辐射对称排列的具刺突起 ……2017 年,中国科学家在陕西南部宽川铺生物群中发现了皱囊虫化石,其被认为是最早的后口动物。
      后口动物包括棘皮动物(海百合、海星和海胆等)、半索动物(肠鳃类和羽鳃类等)、头索动物(文昌鱼等)、尾索动物(海鞘等)和脊椎动物(鱼、青蛙、鳄鱼、恐龙、鸟、老虎、熊猫和人类等)。
      △ 皱囊虫复原图(杨定华绘)
      据悉,皱囊虫此前生活在海洋中,遇到食物就张开伸缩性的袋口,连水一起吞下。支持皱囊虫为后口动物的关键特征是化石中的“鳃孔”结构,是后口动物的原始特征之一。由于人类也属于后口动物,所以皱囊虫就被认为可能是人类早期的祖先之一,颇受学界关注。
      皱囊虫与蜕皮动物亲缘关系更近
      此次,通过对更多的、保存更加完整的化石标本开展深入研究,研究团队发现皱囊虫身体两侧对称排列了具刺骨板,反口面有大量小刺。而曾被解释为“鳃孔”的结构,很可能是封闭的具刺骨板在化石化过程中磨损形成的孔状结构。
      △ 皱囊虫系统位置图
      “皱囊虫的一些关键特征,比如发育表皮又叫角质层、上皮不具纤毛、末端的口和环口的辐射对称排列的结构,表明它和蜕皮动物有更近的亲缘关系。”研究人员指出,皱囊虫更可能是蜕皮动物而不是后口动物。
      蜕皮也叫脱皮,对于一些长着坚硬甲壳的动物来说,也叫脱壳。例如刚脱皮的蟹,因为甲壳柔软,肉质非常鲜美,是那些爱吃蟹又懒得剥壳的人的福音。
      蜕皮动物是一个“大家族”,包括泛节肢动物和环神经动物。其中,除了蟹之外,蛔虫、马线虫、水熊虫、三叶虫、蜘蛛、昆虫、蜈蚣、虾 …… 这些也都属于泛节肢动物。而环神经动物则包括鳃曳虫、动吻虫、蛔虫和马线虫等。
      大约 5.4 亿年前到 5.3 亿年前的寒武纪地层中一下子出现了各种动物化石,这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已知最早的蜕皮动物化石出现在寒武纪“幸运期”,但都是环神经动物。皱囊虫为已知最早的蜕皮动物增添了全新类型。不过,皱囊虫在蜕皮动物内部的系统位置尚未解决。它可能是环神经动物的祖先类型、泛节肢动物的祖先类型或蜕皮动物的祖先类型。
      另外,蜕皮动物一般具有“蠕形”体构,它们的最晚共同祖先可能也是蠕形的。皱囊虫的“囊形”体构明显有别于其他蜕皮动物的“蠕形”体构,这表明“蠕形”并不是蜕皮动物唯一的体构类型,蜕皮动物最晚共同祖先也可能并非蠕形。
      研究人员表示,蜕皮动物体构的起源仍有待于对寒武纪“幸运期”已知最早的蜕皮动物的相互演化关系的进一步研究。
      (图片来源: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编辑 高霞)
    2022-08-25
  • 【光明日报】火山活动可能为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背景条件

      本报南京7月22日电(记者苏雁、通讯员姬尊雨)在距今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曾发生显生宙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从根本上重塑了地球的生态结构,结束了超过1.5亿年的恐龙时代。火山喷发和陨石撞击,是谁导致了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目前,学界对造成该大灭绝事件的原因仍无定论。其中,印度德干玄武岩喷发导致该大灭绝事件是主流观点之一。
      在大灭绝发生前约15万到30万年,德干大火成岩省以侵入和喷发的方式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可能导致全球升温2℃到5℃,学界称之为马斯特里赫特期末期变暖事件。然而目前学界对该事件了解非常有限,特别是与德干火山首次喷发相关的记录能否在陆相沉积中发现?马斯特里赫特期末期变暖事件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这两个问题一直缺少关键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莎、研究员王博、研究员张海春、研究员王启飞与天津大学教授陈玖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万晓樵等合作,利用山东省跨越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的两口钻井的岩心资料,基于高精度的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和地球化学方法,详细研究了德干火山首次喷发在东亚的记录以及湖泊环境和生物群对此事件的响应。研究结果为马斯特里赫特期末期变暖事件与德干火山首次喷发的耦合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并表明该变暖事件对湖泊环境和生物群也造成了明显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7月1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地学知名期刊《地质学》。
      由于火山喷发释放大量的汞会记录在地层中,因此汞记录被广泛用作火山活动的示踪剂。此次研究的两个钻孔样品在白垩系/古近系界限之前的马斯特里赫特期末期变暖事件期间都表现出强烈的汞富集,这表明了直接的火山排放作用。
      为了探明德干火山活动对湖泊环境和生物群的影响,研究团队还进行了碳同位素和古生物学研究。胶莱盆地有机碳同位素和平邑盆地无机碳同位素同时发生强烈负偏,表明德干大火成岩省的主要脉冲对汞和全球碳循环有巨大影响。两个湖泊生物群也对变暖事件有明显的响应,胶莱盆地和平邑盆地的轮藻、介形类成种作用明显,生物多样性升高。而在海洋中,浮游有孔虫属种却发生部分灭绝、侏儒化、灾难物种盛行的现象,说明马斯特里赫特期末期变暖事件以不同的机制同时影响了海洋和陆地的生态系统。
      研究结果表明,德干火山活动使地球处于相对温暖的气候条件,而这种变暖可能使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更接近于温室环境失控的临界点。这可能是白垩纪末期大灭绝发生的背景条件。“研究结果为我们了解火山碳排放与温室地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理解当今全球变暖对湖泊环境和生物群的影响提供了参考。”李莎说。
      
    2022-07-25
  • 【南京广电】火山喷发和陨石撞击 是谁导致了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显生宙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即白垩纪末期(约6600万年前)大灭绝从根本上重塑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结束了超过1.5亿年的恐龙时代,并为哺乳动物的崛起铺平了道路。目前,该大灭绝的原因仍处于激烈争论当中。其中,印度徳干玄武岩喷发和小行星撞击是两个主流观点。德干玄武岩喷发的时间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近日,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科学家与天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合作,研究发现马斯特里赫特期末期变暖事件与德干火山首次喷发有着强有力的耦合关系,并表明该变暖事件对湖泊环境和生物群也造成了明显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地学知名期刊《地质学》(Geology)。    
      实际上,在大灭绝发生前约15–30万年,徳干大火成岩省以侵入和喷发的方式排放了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可能导致了全球升温2–5°C,学界称之为马斯特里赫特期末期变暖事件(Latest Maastrichtian warming event; LMWE)。阐明该变暖事件的机制和过程可为了解白垩纪末大灭绝的起因提供重要证据,同时也为我们了解碳循环与温室地球的耦合关系提供新的见解。    
      然而目前我们对该事件了解非常有限,特别是与徳干火山首次喷发相关的记录能否在陆相沉积中发现?马斯特里赫特期末期变暖事件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这两个问题一直缺少关键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莎副研究员、王博研究员、张海春研究员、王启飞研究员与天津大学陈玖斌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万晓樵教授等合作,利用山东省跨越白垩系/古近系(K/Pg)界线的两口钻井的岩心资料,基于高精度的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和地球化学方法,详细研究了德干火山首次喷发在东亚的记录以及湖泊环境和生物群对此事件的响应。     
      汞示踪徳干大火成岩省的全球记录   
      此次研究的两口钻井岩心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沉积环境:胶莱盆地的碎屑岩沉积和平邑盆地的碳酸盐岩沉积。由于火山喷发释放大量的汞会记录在地层中,因此汞记录被广泛用作火山活动的示踪剂。两个钻孔的样品在白垩系/古近系界限之前的马斯特里赫特期末期变暖事件期间都表现出强烈的汞富集。胶莱盆地的汞峰值区域内汞同位素Δ199Hg在零附近,代表来自地球深处、直接的火山排放作用来源;而平邑盆地的汞峰值区域内汞同位素Δ199Hg明显正偏,推测与Hg2+光还原作用相关。    
      为了探明德干火山活动对湖泊环境和生物群的影响,研究团队还进行了碳同位素和古生物学研究。胶莱盆地有机碳同位素和平邑盆地无机碳同位素同时发生强烈负偏,表明徳干大火成岩省的主要脉冲对汞和全球碳循环有巨大影响。两个湖泊生物群对变暖事件有明显的响应,胶莱盆地和平邑盆地的轮藻、介形类成种作用明显,生物多样性升高。而在海洋中,浮游有孔虫属种则发生部分灭绝、侏儒化、灾难物种盛行的现象,说明马斯特里赫特期末期变暖事件以不同的机制同时影响了海洋和陆地的生态系统。   
      研究结果表明,德干火山活动使地球处于相对温暖的气候条件,而这种变暖可能使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更接近于温室环境失控的临界点。这可能是白垩纪末期大灭绝发生的背景条件。    
      总之,研究结果为我们了解火山碳排放与温室地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理解当今全球变暖对湖泊环境和生物群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此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 
      (南京广电融媒新闻中心记者 原玲 素材来源 中国科学院地址古生物研究所)
    2022-07-25
  • 【南京日报】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有新发现:白垩纪末期,火山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

      本报讯(记者 马金 余梦迪 通讯员 盛捷) 约66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大灭绝从根本上重塑了地球生态系统,结束了超过1.5亿年的恐龙时代,并为哺乳动物崛起铺平了道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是印度德干玄武岩喷发还是小行星撞击?目前仍处于激烈争论当中。
      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天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合作,利用山东省跨越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两口钻井的岩心资料,详细研究了德干火山首次喷发在东亚的记录以及湖泊环境和生物群对此事件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德干火山活动使地球处于相对温暖的气候条件,而这种变暖可能使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更接近于温室环境失控的临界点。这可能是白垩纪末期大灭绝发生的背景条件。
      据研究团队介绍,此次研究的两口钻井岩心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沉积环境:胶莱盆地的碎屑岩沉积和平邑盆地的碳酸盐岩沉积。由于火山喷发释放大量的汞会记录在地层中,因此汞记录被广泛用作火山活动的示踪剂。两个钻孔的样品在白垩系/古近系界限之前的马斯特里赫特期末期变暖事件期间都表现出强烈的汞富集。
      为了探明德干火山活动对湖泊环境和生物群的影响,研究团队还进行了碳同位素和古生物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德干大火成岩省的主要脉冲对汞和全球碳循环有巨大影响。两个湖泊生物群对变暖事件有明显的响应,胶莱盆地和平邑盆地的轮藻、介形类成种作用明显,生物多样性升高。而在海洋中,浮游有孔虫属种则发生部分灭绝、侏儒化、灾难物种盛行的现象,说明马斯特里赫特期末期变暖事件以不同的机制同时影响了海洋和陆地的生态系统。
      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地学知名期刊《地质学》。这项研究结果为了解火山碳排放与温室地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理解当今全球变暖对湖泊环境和生物群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202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