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 【新华日报】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宣讲报告在无锡举行

      交汇点讯 为了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高贵品格和道德情操,弘扬科学家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6月9日,在无锡举办的省科协十大代表培训班上,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研究员应邀作题为《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弘扬李四光爱国科学创新精神》,省科协十大代表60余人参加报告会。
      王永栋深情讲述了科学泰斗李四光一生的光辉历程。从李四光青年时期远渡重洋,先学造船、后学采矿、再转地质,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拒绝功名诱惑、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决然投身到祖国的地质学建设中,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报国、救国、爱国的坚守与决心。
      王永栋在报告中强调,李四光在创造新中国地质事业成就的同时,也在工作作风方面树立了光辉典范,应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好、发扬好,更好地肩负起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重任。
      整个宣讲报告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将宏观历史背景与感人故事相结合,与会人员的反响热烈。大家纷纷表示被李四光的事迹深深打动,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要秉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蔡姝雯
      编辑:王甜
    2022-06-13
  • 【扬子晚报】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宣讲报告在无锡举行

      扬子晚报网6月10日讯(通讯员 调宣部 记者 徐媛园)6月9日,在无锡举办的江苏省科协十大代表培训班上,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研究员应邀作题为《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弘扬李四光爱国科学创新精神》,江苏省科协十大代表60余人参加报告会。
       
      王永栋深情讲述了科学泰斗李四光一生的光辉历程。从李四光青年时期远渡重洋,先学造船、后学采矿、再转地质,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拒绝功名诱惑、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决然投身到祖国的地质学建设中,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报国、救国、爱国的坚守与决心。
      王永栋在报告中强调,李四光在创造新中国地质事业成就的同时,也在工作作风方面树立了光辉典范,应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好、发扬好,更好地肩负起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重任。
      校对 徐珩
      编辑 : 潘政
    2022-06-13
  • 【新华网】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宣讲报告在无锡举行

      为了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高贵品格和道德情操,弘扬科学家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6月9日,在无锡举办的省科协十大代表培训班上,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应邀作题为《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弘扬李四光爱国科学创新精神》,省科协十大代表60余人参加报告会。
      王永栋深情讲述了科学泰斗李四光一生的光辉历程。从李四光青年时期远渡重洋,先学造船、后学采矿、再转地质,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拒绝功名诱惑、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决然投身到祖国的地质学建设中,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报国、救国、爱国的坚守与决心。
      王永栋在报告中说,李四光在创造新中国地质事业成就的同时,也在工作作风方面树立了光辉典范,应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好、发扬好,更好地肩负起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重任。
      整个宣讲报告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将宏观历史背景与感人故事相结合,与会人员的反响热烈。大家纷纷表示被李四光的事迹深深打动,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要秉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苏文)
      [编辑: 孙馥涵 ] 
    2022-06-13
  • 【荔枝网】弘扬李四光爱国科学创新精神 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走进无锡

      为了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高贵品格和道德情操,弘扬科学家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昨天(6月9日),在无锡举办的省科协十大代表培训班上,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研究员应邀作题为《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弘扬李四光爱国科学创新精神》,省科协十大代表60余人参加报告会。
      王永栋讲述了科学泰斗李四光一生的光辉历程。从李四光青年时期远渡重洋,先学造船、后学采矿、再转地质,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拒绝功名诱惑、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决然投身到祖国的地质学建设中,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报国、救国、爱国的坚守与决心。
       
      李四光在创造新中国地质事业成就的同时,也在工作作风方面树立了光辉典范,应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好、发扬好,更好地肩负起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重任。
      整个宣讲报告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将宏观历史背景与感人故事相结合,与会人员的反响热烈。大家纷纷表示被李四光的事迹深深打动,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要秉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周洋 编辑/蒋婕)
    2022-06-13
  • 【新江苏】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宣讲报告在无锡举行

      为了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高贵品格和道德情操,弘扬科学家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6月9日,在无锡举办的省科协十大代表培训班上,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研究员应邀作题为《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弘扬李四光爱国科学创新精神》,省科协十大代表60余人参加报告会。
      王永栋深情讲述了科学泰斗李四光一生的光辉历程。从李四光青年时期远渡重洋,先学造船、后学采矿、再转地质,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拒绝功名诱惑、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决然投身到祖国的地质学建设中,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报国、救国、爱国的坚守与决心。 、
      王永栋在报告中强调,李四光在创造新中国地质事业成就的同时,也在工作作风方面树立了光辉典范,应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好、发扬好,更好地肩负起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重任。
      整个宣讲报告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将宏观历史背景与感人故事相结合,与会人员的反响热烈。大家纷纷表示被李四光的事迹深深打动,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要秉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 王逸男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2022-06-13
  • 【南京日报】中国现代地质学开拓者李四光潜心科研、矢志报国——他帮助中国甩掉“贫油”帽子

       
      原地重现的李四光先生在南京古生物所的办公场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金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金
      北京东路39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内,通过一段长长的坡道,有一栋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拾级而上,李四光半身铜像矗立在入口处正中央。这里就是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刚刚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李四光:挑战“贫油论”的实践者
      李四光先生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缔造者和首任所长。他是我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为新中国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地质力学是我国科学家创立的有重要影响的大地构造理论,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结晶。这一理论为寻找我国紧缺的重要矿产资源和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
      过去很长时间里,国外一些石油公司工程师和相关专家学者都认为,中国是贫油国家。中国“贫油论”由此流传开来。作为地质学家的李四光,根据自己对中国地质的多年深入钻研,认为中国“贫油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他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认为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提出扭动构造体系控油理论,并据此提出战略、战役、战术找油工作的7个步骤;大胆建议并实施了我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为我国东部大庆等一系列大型油气田的发现铺平了道路。
      李四光的研究及其理论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正是按照这一理论,我国发现了大庆油田。随后,我国的石油队伍南下,沿新华夏系沉降带向华北、江汉和北部湾推进,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这些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李四光以其精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为我国甩掉“贫油”帽子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李四光办公旧址:展陈地质人严谨创新的岁月芳华
      南京古生物所成立于1951年,先后有14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是全球规模最大、国际总体领先的从事古生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古植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专业机构。
      2021年11月18日,南京古生物所举办建所70周年纪念活动,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同期对外开放。这座低调而神秘的小楼终于向公众揭开面纱,徐徐展陈着地质人务实求真、严谨创新的岁月芳华。
      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原地重现李四光先生在南京古生物所的办公场景。这里的展陈共分为五个部分:李四光先生生平、开创中国虫筳类研究、创办南京古生物所、著作等身、光辉旗帜等。展示了李四光在南京工作期间使用过的办公家具、图书资料以及研究的虫筳化石标本等原件。“办公场景的复原旨在以李四光先生为榜样,弘扬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像地质学前辈们一样,不畏困难、勇于探索、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南京古生物所综合处处长陈孝政说。
      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以研究所创立和发展的历史为主线,制作了40余件大型图文展板,精选了包括研究所14位院士在内的科学家手迹,如院士入党志愿书、野外记录等;珍贵档案、地质标本、图书资料;科研工具,如第一次青藏科考使用的帐篷、背包、锤凿等,绝大多数展品都是原件且首次展出。
      李四光精神:激励一代代人踔厉奋发、赓续前行
      “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怀、求真务实的科学品格、强烈执着的创新意识、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李四光先生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学者。”南京古生物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古生物所自建所以来,秉承李四光先生的科学家精神,踔厉奋发、赓续前行,始终致力于开拓中国地层古生物学科研究,推进生命起源演化研究引领国际前沿;坚持利用自身专业所长,开展地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以“地质先行”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积极推动以生命演化为主题的科学传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南京古生物所先后有3项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6项成果获国家二等奖,10项成果入选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为进一步弘扬李四光精神及其在南京古生物所的生动实践,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自开放以来,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宣传科学家精神。同时,依托南京古生物所专家队伍和场所设施,组织开展“七十芳华 蔚为国用”南京古生物所建所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追思老一辈科学家 传承科学家精神”活动等内容精彩丰富的活动。
      截至目前,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已接待各级政府、科协、科研院所、高校、中小学、企业等众多参观团队,并常态化组织李四光少年科学营等活动,力争打造成为江苏省和南京市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教育基地。
      
    2022-06-01
  • 【现代快报】江苏举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

      现代快报讯(记者 阿里亚/文 顾炜/摄)近期,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在江苏各界引发热烈反响。5月30日,在2022年江苏省“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围绕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分享了各自的心得体会。江苏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惠建林出席会议并讲话。
      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省科协主席陈骏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 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全文。随后,与会科技工作者代表交流发言。
      “28年前我从国外留学回来,这些年见证着江苏的巨变,心中非常多的感慨,我也很庆幸自己当年选择回国报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崔向群坦言,“为祖国做出真正的成绩,我感到非常幸福。”
       
      1994年,崔向群义无反顾回到了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挑起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也称“郭守敬望远镜”)建设的重任。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能力最高的望远镜。在漫长岁月里,她带领团队开展多项关键技术的攻关。如今,LAMOST“巡天”已近10年,成果颇丰。
      “一批批留学归国青年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崔向群说,新时代赋予了留学归国青年更宽广的舞台,他们用行动告白祖国,争做表率、再创佳绩。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质科学前沿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马余强认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本。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金属纳米材料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陈光也感同身受。他表示,实现“从0到1”的突破,是从基础研究迈向科技创新的巨大飞跃。
       
      “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总书记的激励让我们愈发感到使命重大。”在陈光眼中,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就是这样一个以国家需求为己任的开拓者。“他一辈子专心做好一件事,他对事业的执着与热忱,令人动容。这说明,科研工作者要慎防浮躁情绪才能够干成别人都干不成的事,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李四光是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也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他的办公旧址如今已变成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每天都会经过,深受李四光精神的熏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的办公室也在这一栋楼里。他说,“李四光冲破阻挠回国效力,从未停下过地质研究的脚步。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学者,也鼓舞我们永攀科学高峰。”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敢于挑战科学‘无人区’,勇于攀登新高峰,力争在关键核心领域‘杀出一条血路’,以江苏科技硬实力,为国分忧、为国争光。”座谈会上,惠建林强调,全省科技工作者要胸怀“国之大者”,始终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2-05-31
  • 【南京日报】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公布 在宁4家单位入选

      本报讯(记者 马金 通讯员 张蕾) 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省科协在南京召开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我省10家单位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其中4家在南京。
      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七部门联合认定了140家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包括科技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科技类人物纪念馆和故居、科研院所、学校、科技企业以及其他等8个类别。名单于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向社会作了公布。其中,江苏省有10家单位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省份第一。
      记者注意到,入选第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我省10家单位中,有4家在南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和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包括李四光旧居、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等。通过历史资料、实物场景、视频互动等,配合专兼职人员讲解,面向全社会展示李四光精神及其传承中形成的南京古生物所精神。
      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依托王泽山院士“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科学家精神而建设。基地打造了王泽山院士事迹报告团,开展了王泽山院士成果专题展,成立了南京理工大学泽山育才基金等,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包括校史馆,竺可桢、涂长望等气象学家塑像群和校园文化景观,集中展示气象科学家们的求学生活经历以及投身科研、报效祖国的故事。基地每年组织“长望精神”学习周活动,培养青年学子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高校专题博物馆。馆内基本陈列由五个部分组成:中华农业文明的起源、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创立与发展、中国农业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农业在世界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与农业文化等。
      【新闻附件】
      江苏10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王淦昌故居、周培源故居、泰州市姜堰区院士旧居、南通群英馆南通文化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灌云县院士风采馆、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展馆、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
    2022-05-31
  • 【新华日报】全省科技工作者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 本报记者 张 宣
      5月30日,由省科协主办的2022年江苏省“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在南京召开。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精神,与会院士、专家代表围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彰显担当作为”主题分享思考感悟,纷纷表示将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做科技高峰的攀登者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广大科技工作者们用爱国情怀、学术造诣和科学视角,让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矗立在江苏大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中,提到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我本人深受李四光科学精神的鼓舞,完成国外学习后及时回国为国家服务,努力开展古生物学前沿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说,唯有依靠现代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方法,古生物科学研究才能走得更远。
      今年1月,王永栋和科研团队发现有力证据,表明火山爆发是2亿年前的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大灭绝和环境剧变的主要原因,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引起国际古生物学界关注。“研究古生物不仅能揭示地球演化历史和生命进化奥秘,同时可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王永栋说,利用古生物化石,可解决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卡脖子”问题。
      去年2月,南京邮电大学省部共建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成为我国有机电子领域第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攻克了高性能光电材料与器件制备的关键技术。”南京邮电大学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赖文勇说。团队成员们开展了大量原创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860余篇;获授权中国专利230余项,涉及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领域当前技术热点和下一代技术关键,形成了完整的专利保护群。
      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由之路。科技工作者代表在发言中表示,当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刻,国产替代加速将为自主可控领域的成长提供强劲动力。
      今年4月初,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挂牌,成为科创板第一家碳纤维上市公司。
      2008年,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秋飞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时,全国研究碳纤维的机构寥寥无几,科研人员也屈指可数。“公司把所有资金投在生产线上,支持我们做基础实验、建研发装置。公司在科研投入上的决心与魄力感染了我,一心要为国家碳纤维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陈秋飞从最基础的湿法T300级碳纤维做起,历经两年不懈努力,实现了产品供应市场,满足了国家对碳纤维的急需。
      2013年,陈秋飞被任命为负责科研的副总经理,在高性能碳纤维技术攻关中承担重任。带领团队克服了国外技术和装备方面封锁,攻克了国际先进的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关键核心技术,连续实现了T700、T800、T1000级碳纤维产业化。目前,中复神鹰正着手解决国产大飞机制造中国产碳纤维级复合材料难应用、应用难的问题。
      高比能固态电池是大规模储能的理想器件,长期以来相关技术被国外公司垄断,国内生产高比能电池只能到国外买拆机件。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2015年,我回国创业时暗下决心,一定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泰兴市中全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马昕和团队千方百计筹集经费,一方面钻研基础理论,另一方面研发新材料和化学试剂,在量产工艺上取得突破。目前,高比能电池一期成果已经成熟产业化,建成量产生产线。两轮车电池、电动工具电池、车规级电池等4个拳头产品进入造车“新势力”的供应链量产。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技工作者代表们重温了在2020年9月11日举行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同日举办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庆祝活动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了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江苏入选10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这充分体现了江苏在科学家精神教育方面具有资源丰富的优势,也是科技大省实力的体现。”王永栋说。作为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之一,王永栋表示,将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把宣讲工作覆盖到更多地区和行业,真正发挥科技主力军作用,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彰显担当作为。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学者,我深刻体会到,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需要科学家,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更需要深入贯彻科学家精神。”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马余强表示,基础科学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舍我其谁的勇气,胸怀“国之大者”,弘扬科学家精神,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楷模,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他认为,从事基础科学研究,需要科学家的使命意识、责任担当,需要科学家的刻苦勤奋、坚韧不拔,还需要科学家的守正创新、笃行致远。
    2022-05-31
  • 【紫金山新闻】江苏10家单位入选第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5月30日,中国科协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发布了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七部门联合认定的140家第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我省王淦昌故居、周培源故居、泰州市姜堰区院士旧居、南通群英馆南通文化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灌云县院士风采馆、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展馆、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等10家单位成功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省份第一。
      王淦昌故居
      王淦昌故居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支塘镇南街44号,为清代古建筑,是两弹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青年时期居住之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为“王淦昌故居”门匾题字。自2017年5月28日修缮开馆以来,先后举办纪念王淦昌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王淦昌先生事迹回顾及书画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同时,每年常态化文明公益系列活动蓬勃开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科学家精神,满足公众需求。故居常年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每年接待全国各地约400多个团队,累计共有15多万名公众前来参观学习。
      周培源故居
      周培源故居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芳桥街道后村村,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周培源先生的祖屋,由其父开明乡绅——周文伯建造于民国初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作为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宜兴市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培源故居常年开放,参观者络绎不绝,年接待人数超3万。
      泰州市姜堰区院士旧居
      泰州市姜堰区院士旧居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共同旧居)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境内,该基地以4A级溱潼古镇景区为依托,以院士旧居为核心,总占地面积879平方米,是一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具有苏中里下河地区典型特色的古民居,因先后走出了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一门三兄弟六院士”而闻名海内外。
      南通群英馆南通文化馆
      作为南通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文化服务设施,南通群英馆铸造荣誉殿堂,致敬南通籍科学家。南通群英馆“科技翘楚”展厅,展陈面积近500平方米,内设25台双面电子屏、17块展板、8台电子查询屏和1个半弧幕沉浸式空间以及实物展台。群英馆通过多种手段集中展示南通籍52位两院院士和129位中青年科技英才的感人事迹。373篇宣传报道、267张高清照片、89段采访视频、70件院士捐赠实物,记录下江海骄子们投身科学实践、勇攀科学高峰的精彩瞬间,传达着南通市委、市政府及南通人民敬重科学家、礼赞科学家精神的由衷情感,同时,也让科学家精神见人见物见事、可亲可感可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
      南京古生物所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核心场所是位于南京古生物所李四光楼(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旧址)的“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外围场所还包括李四光旧居、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等。通过历史资料、实物场景、视频互动等,配合专兼职人员讲解,面向全社会展示李四光精神及其传承中形成的南古精神。
      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
      南京理工大学依托王泽山院士“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科学家精神,建设了“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把科学家精神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内在要求,努力构建系统化的制度和机制,扎实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养成,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基地打造了王泽山院士事迹报告团,开展了王泽山院士成果专题展,成立了南京理工大学泽山育才基金。2019年,王泽山院士在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作《牢记使命,忠诚奉献》专题报告;2020年,王泽山院士在江苏省研究生“开学第一课”作《刻苦完成学业,为国忠诚奉献》报告。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依托大气科学一流学科和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长望学院等优质资源,建立了“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主要场所有三处,包括校史馆,竺可桢、涂长望等气象学家塑像群和校园文化景观,集中展示气象科学家们的求学生活经历以及投身科研、报效祖国的故事,生动记录中国气象历史、展示科学家家国情怀的重要场所。基地每年组织“长望精神”学习周活动,培养青年学子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基地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开展了科技活动周主题科普活动——“科学家精神”系列宣传、“走近科学家”系列采访、“科研第一课”“院长与你面对面”等系列活动,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此外,定期组织校史馆开放参观,开展科学家精神纪念活动。
      灌云县院士风采馆
      灌云县在连云港地区被誉为“院士之乡”,共产生汪德昭、汪徳熙、陈吉余、程津培、徐红星、董家鸿等6名院士。为集中展示灌云县的高层次人才成就和风采,弘扬他们为科技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灌云县委、县政府决定建设院士风采馆,于2018年4月28日建成并向社会公众开放。该馆位于西环南路东侧与博物馆毗邻,是国内首个县级院士风采馆。展馆面积1700余平方米。主题为“科学无籍贯、院士有故乡”,由“哺育”“脊梁”和“成就”三大板块构成。馆内以“乡情”为纽带,以图、文、音、视频和实物等展示形式,重点介绍了汪德昭、汪德熙、陈吉余、程津培、董家鸿、徐红星等六位“两院”院士的科学家精神风采。
      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展馆
      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展馆位于中国电科十四所园区内,总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在这里专题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雷达工业从起义诞生、起步发展、修配仿制、支援抗美援朝、三线建设以及自主创新、强军兴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雷达工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不同时期中国雷达人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实践,丰富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是中国雷达工作领域学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场所。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南京农业大学校内农博路1号,2004年建成开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高校专题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南京博物院南农大分院、中国农业博物馆南京分馆,同时也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馆主体建筑由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设计,现有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500平方米。馆内基本陈列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中华农业文明的起源;第二部分展示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第三部分为中国农业制度的历史演变;第四部分为中国传统农业在世界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第五部分为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与农业文化。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金
    202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