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开幕
10月20日上午,第五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召开。来自全国16个省区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类博物馆、地质古生物博物馆、科普基地、国家地质公园和重点化石产地、科学传播、科技出版和文创企业等60余个单位的150余人参加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科技与信息处主办,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共同承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戎嘉余、周忠和,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科普工作委员主任王永栋、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陶庆法、自然资源部东北亚演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孙革、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丽霞,以及内蒙古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富友、内蒙古自治区科协、文旅厅、教育厅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 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秘书长李国祥主持开幕式。王永栋致开幕词,介绍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自2012年成立以来,在组织科普教育、科普展览、科普创作与出版、科学传播、网络影视和文创开发交流合作方面发挥的重要纽带与桥梁作用,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广大科普工作者勇于探索新技术和网络方法等,开展云讲座、云游博物馆和应急科普等,开展网络和线上古生物科普教育,受到了广大社会公众的欢迎和肯定,并对今后的地质古生物科普工作提出了展望。王富友副厅长代表内蒙古自然资源厅致欢迎词,指出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且珍贵的自然资源,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发挥地区特色,在自然科学文化传播和对外展示宣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致辞表示,目前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普事业,对于大力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这次研讨会参加人员众多,是中国科普事业快速发展的缩影。我国地质古生物科普资源丰富,潜力巨大,科学普及也是国家需求之一,科研、科普工作者以及出版和企业等携手联合,可以深度发掘并进一步做好地质古生物的科普工作。开幕式上,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陶庆法、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孙革、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丽霞分别致辞,并对地质古生物科普工作提出了积极建议。 开幕式现场发布了“2019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吉林大学、重庆自然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西北大学和卓谨信息科技公司等单位获得十大进展,展示了我国地质古生物科普领域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对推动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化石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授牌仪式,中国古生物学会授予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授予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化石文化传播基地”,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授予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实验基地”。 开幕式后,举行了大会特邀报告会,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戎嘉余院士做题为“生物演化探秘与思考”的报告,北京自然博物馆孟庆金馆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中国古动物馆王原馆长、重庆自然博物馆欧阳辉馆长,以及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王军有馆长等专家学者,分别作题为“从科学发现到多元科普产品转化”、“从亿万年的演化史看人类的命运”、“自然类博物馆策展实践”、“起好步开好局为内蒙古地质古生物科研科普工作做贡献”的大会特邀报告。 本次会议除了开幕式、大会特邀报告外,还安排了14个大会报告,内容涉及博物馆展陈、应急科普、古生物课程开发、多媒体技术、竞技数字模型、化石数字复原技术、网络科普平台以及全媒体融合技术等。会间还组织考察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会后赴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进行考察交流。 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今日头条、学习强国、化石网、内蒙古电视台等二十余家媒体对此次会议进行了聚焦报道。
-
Cribroconcha属的演化模式揭示晚古生代介形类的“生存策略”
介形类(Ostracoda)是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的一个亚纲,自早奥陶世起一直繁盛至今。介形类时空分布的广泛性和对环境响应的敏感性、独特性,使之成为探讨生物与环境过程的重要研究载体。其中,速足介类重要的属CribroconchaCooper,1941,因其特征显著、演化较快,是探究晚古生代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的理想属种。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宋俊俊助理研究员、郄文昆副研究员和合作者对目前已经报道的Cribroconcha属37种2亚种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了Cribroconcha属源自欧美板块(谱系I)和哈萨克斯坦板块(谱系II)两条演化谱系。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研究期刊《三古》(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上。 研究结果显示:谱系I演化迅速、复杂,在早石炭世杜内期迅速分化出三类演化模式:I1稳定型,I2形变型和I3具刺型;谱系II整体演化缓慢,模式单一。Cribroconcha属的两条谱系在演化过程中壳形、纹饰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总体模式都是由不具刺到具刺演变的。 Cribroconcha属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生态变迁特点:生活环境由近岸浅水向深水盆地变迁,生活方式也由以底栖生活为主到以游泳为主。Cribroconcha属壳体形态演变(具刺)和生态环境变迁的“生存策略”可能与泥盆纪-石炭纪之交北冈瓦纳深冷水流入侵古特提斯洋密切相关。在Cribroconcha演化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还首次建立介形类中泥盆-早石炭世四个生物带:即C.beckmanni带、C.triquetratriquetra带、C.cooperi带和C.caneyensis带,将为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新的依据。 本次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Song,J.J.*,Qie,W.K.,Luo,M.,Guo,W.,Gong,Y.M.,2020.EvolutionofthegenusCribroconcha(Ostracoda,Crustacea)inrelationshiptopalaeoecologicalchangesduringthelatePalaeozoic.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560,110028.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0.110028.
-
南京古生物所科学家参加IGCP653项目在线学术研讨会
9月7-10日,由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主办的国际地学计划IGCP653项目“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的启动过程”2020年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Zoom平台以网络会议的形式举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元动研究员、王光旭副研究员、梁艳副研究员、李启剑博士、张俊鹏博士及龚方怡、全胄完等多位研究生共10余人注册并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在线会议包括4天的学术报告,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爱沙尼亚、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和中国等28个国家共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安排口头学术报告45个,内容涉及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古地理学、特异埋藏、古生态学、大数据计算等多个研究方向;并涉及苔藓虫、层孔虫、钙藻、腕足类、三叶虫、海绵、遗迹化石、几丁虫等多个化石门类,以及一些特异埋藏的、分类位置不确定的化石类别。梁艳、李启剑、全胄完分别作了关于“几丁虫作为一类未知原生生物的生殖模式”、“古喀斯特与晚奥陶冰期”和“晚奥陶层孔海绵”为主题的口头学术报告,并与国内外同行开展了深入讨论。IGCP653项目(2016-2020)旨在促进和加深全球关于寒武纪演化动物群向古生代演化动物群的宏演化过程及相关的古海洋、古地理和古气候变化等前沿科学主题的认识。张元动为IGCP653项目的共同主席。关于IGCP653项目的详细内容和进展信息,请访问项目网站:http://www.igcp653.org/
-
南京古生物所研究生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9月2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活动由支部书记付衍哲主持,在宁的23名支部党员参加,党群工作处负责人参加并给予指导。9月对研究生党支部是一个特别的月份,伴随着新生入所,今年研究生党支部共转接新党员8名,包括6名硕士生党员和2名博士生党员。付衍哲首先向全体党员介绍了支部转接新党员的情况,指出研究生支部是个大家庭,并对新党员的加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新生党员分别进行了自我介绍,同时也针对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提出各自的困惑。高年级的同学们为此也分享了经验和心得:赵向东表示所内的学习生活对比大学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我们应该积极调整自己,逐步把重心投入科研工作中;贾宝岩也表示,我们应该积极主动与导师沟通,制定并完善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党群工作处处长盖永华首先对新党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充分结合南京古生物所巡视整改的要求对研究生党员和党支部工作进行了指导。一是要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爱国爱所,传播正能量;三是加强业务学习和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政治理论修养;四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带头参加研究所组织的各项活动,进一步激发研究生党支部的生命力;五是党支部工作纪实、记录要规范;六是应当严格按要求组织“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最后,盖永华表示党群工作处愿意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希望可以跟各位同学多沟通多交流。会议就“增强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主体责任,强化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和组织观念”对支部党员提出要求: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党员身份,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关心其他同学,积极帮助其他同学,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会议组织党员们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各位党员在学习后积极发表了各自的想法:黄转丽同志表示我们作为初入科研工作的年轻人,应该大胆质疑、严格要求自己;仲钰天同志也提出我们应该胸怀祖国,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付衍哲在活动最后强调,我们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要充满活力、创造力和激情,要以优秀科学家为榜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根植祖国大地,将自身追求的科研事业与祖国的发展建设融为一体,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青年人昂扬的精神面貌投身于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
在华北地台早元古代地层中发现了真核生物的化石证据
真核生物起源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根据现代真核生物的新陈代谢方式可以推测,只有在氧化大气圈形成之后,真核生物才有可能出现。已有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显示,地球氧化大气圈的形成不晚于早元古代,但在该时期地层中已发现的可靠的真核生物化石资料非常有限。华北地台五台山地区的前寒武纪早期地层出露比较齐全,主要分布有:太古代五台群和早元古代滹沱群。早元古代滹沱群的东冶亚群下部以砂岩或板岩为特征,上部为砂岩、碳酸盐岩与叠层石和千枚岩互层。根据最新的锆石测年结果显示,滹沱群沉积年龄约为2150-1950Ma。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的尹磊明研究员、孟凡巍副研究员以及博士研究生牛长泰等人,通过岩石切片和浸泡方法,在滹沱群的东冶亚群的文山组、河边村组和天蓬垴组中发现了大量的微体化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前寒武纪研究》(PrecambrianResearch)上。此次研究共鉴定出8个形态属,包括球形、丝状蓝藻和具有机壁的疑源类。疑源类化石是分类起源不明的具有机壁的微体化石,主要分布在前寒武纪与早古生代,无法与现代浮游藻类相对比,但推测其亲缘关系大多与真核藻类有关,是早期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提供者。滹沱群的疑源类化石,表面已经有一定的纹饰且直径较大,表明了真核生物化石的特征;而原核生物化石没有复杂的纹饰。该研究还显示,在距今19-21亿年前的早元古代海洋中,除了生活着大量的原核生物蓝藻外,真核生物也已经存在于海洋浮游生物圈中。真核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而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是有丝分裂的特殊形式。在地球生命历史的30多亿年中,在真核细胞出现之前地球上长期处于单调的生物圈,而在有性生殖出现之后,地球上的生物圈才变得多姿多彩。现今地球上的生物圈中有性生殖已经占据了98%以上,因此真核生物化石的记录对地球演化历史格外重要。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论文相关信息:LeimingYin*,FanweiMeng,FanfanKong,ChangtaiNiu,2020.MicrofossilsfromthePaleoproterozoicHutuoGroup,Shanxi,NorthChina:Earlyevidenceforeukaryoticmetabolism.PrecambrianResearch,342(2020)105650.https://doi.org/10.1016/j.precamres.2020.105650.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纪委会议
10月1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纪委会议,会议主题为提高政治站位,从严从实做好巡视整改。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蔡华伟主持会议,所纪委委员、纪监审干部参加会议。会议再次学习了《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纪委工作手册(试行)》和《中国科学院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工作手册(试行)》,并结合巡视整改工作,对执纪审查审理工作的流程、问题线索处置、核查报告的撰写及注意事项、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适用情形及组织实施等内容进行了重点学习和讨论。根据巡视反馈意见,会议重点研讨了纪委自身建设、执纪问责、信访举报处置等问题。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纪委委员每年进行履职情况述职、严格规范工作会议制度等内容,并且要求纪检干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理论学习,严格按照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要求、相应程序和时限,全面开展问题核实,实事求是进行相应处置,做好巡视整改,推动纪检工作高质量发展。会议还逐一认真研究了巡视转办信访件的调查处置方案,为下一步切实施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2020年第三季度中心组学习会
9月3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2020年第三季度中心组学习会,会议主题为“提高认识,强化巡视整改,依法依纪依规管所治所”。所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党支部书记、工会职代会主席团代表、女工委代表、团委代表及中层领导干部共28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主持。南京分院分党组书记朱怀诚、监督处副处长杨绒到会指导。 杨涛辅导学习了“一岗双责”,要求全所干部对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担起责任来,要以身作则、争先锋、做典范、当表率。杨涛结合巡视整改工作实际重点导学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重大意义和应该怎么学、介绍了《中国制度面对面》的主要内容,传达了《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并做了《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辅导报告。他表示,要坚持把学习贯彻落实与推动研究所中心工作结合起来,要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加强对研究所规章制度学习,按规定办事,严肃巡视整改,以实际行动推动研究所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副所长王军领学了《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答封面新闻:已启动处理器芯片等“卡脖子”领域专项研究》、党委委员曹长群领学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论述》。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今后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全所职工勇担科技强国使命的强大力量,深刻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坚定科技报国信念,增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袁训来、咨询中心主任王怿和科技处处长吴荣昌围绕学习主题,结合研究所工作实际,就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化重组、研究方向、科学普及,解决能源资源勘探开发领域“卡脖子”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交流了学习收获和体会。 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蔡华伟通报了中科院党组2019年巡视发现的典型问题,并对中秋国庆期间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做了教育和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守纪律讲规矩,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詹仁斌在总结发言中提出,希望大家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与研究所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谋划研究所“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研究所改革创新发展结合起来,与落实院巡视整改工作要求结合起来,不折不扣完成巡视整改。各部门、全体职工齐心协力,推动研究所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年度目标。 朱怀诚在讲话中指出,巡视整改工作非常重要,要用积极的态度,提高站位,从严从实完成整改;加强研究所规章制度建设,加强宣传落实,并严格执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弘扬正气,加强研究所创新文化建设,凝聚人心;落实“一岗双责”,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组织开展好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
戎嘉余院士应邀参加第十三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并做主旨报告
9月25日上午,2020年全国科普日江苏省主场活动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在南京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科技、科普界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现场活动。来自中国科协学会部、台湾科技产业协会和福建省科协领导致辞,江苏省委副书记任振鹤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同时宣布论坛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研究员等应邀参加开幕式并做大会主旨报告。论坛上,戎嘉余院士做题为《探寻生物演化奥秘》的大会主旨报告。他用精彩的化石证据展示了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论述了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创造以及生命大创新、大辐射和大灭绝等历程,揭示了演化的奥秘,并对生命演化过程中的一些误区提出了独特的看法,内容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戎嘉余院士在报告中指出,揭示生命起源演化是永无止境的,希望海峡两岸的青少年能够加入到探索生命演化的事业中来。海峡两岸科普论坛自2008年创设以来,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已成为海峡两岸科普领域常态化、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科普、创新、融合”,采取“1+6”的形式,即1个开幕式暨主论坛+6个平行分论坛,全程安排近50场专题报告,展示科普领域研究进展,交流科普活动设计创意,借鉴科普场馆运营经验,培育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南京古生物所科学传播中心主任王永栋研究员、无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王博研究员和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副馆长傅强研究员也应邀参加了此次论坛相关活动,并分别在科普场馆运营创新和青少年科普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平行分论坛上与其他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
南京古生物所与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开展实质性合作
2020年7月7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层古生物咨询中心主任王怿一行前往乌鲁木齐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实验中心,与实验中心副经理师贾星亮及业务骨干进行了座谈,双方就今后的合作领域,包括实验检测、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油田勘探对古生物的需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持续开展塔里木盆地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工作,完善塔里木盆地周边及覆盖区地层框架及生物地层序列,服务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相关工作任务内容。近年来,南京古生物所的科研人员在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纪生物地层、碳酸盐岩生物礁、奥陶系-志留系界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近期,西北油田分公司与南京古生物所开展实质性合作,将南京古生物所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塔里木油田生产实践。2020年6月,西北油田分公司与南京古生物所签订生产合同,承担西北油田分公司的地层古生物样品分析任务。与此同时,双方还签订了《科研顺北地区至阿北地区的古生物地层厘定和对比》的科研合作合同,着眼于解决塔北地区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储藏的时代和地层对比问题,为油气储量计算及确定下一步勘探重点目标层位提供确切依据。
-
江苏省古生物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
2020年9月25日上午,江苏省古生物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来自全省的103名会员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江苏省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刘家润主持。会议伊始,江苏省古生物学会理事长王海峰致开幕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詹仁斌代表挂靠单位致辞,表示将继续全方位支持江苏省古生物学会的工作,并利用现有资源为江苏省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服务。随后,江苏省科协二级巡视员杨文新发表重要讲话,对江苏省古生物学会过去5年在学术活动、科普宣传、科教融合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学会谋划好今后的工作,不断提升学会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服务社会和政府的能力、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把江苏省古生物学会建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团体。会上,学会秘书长张海春作了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从组织、学术、科普、社会服务以及科教融合等五个方面具体介绍了近5年来学会的工作情况。副秘书长郑巩作了第九届理事会财务工作报告,学会监事会主席詹庚申作了第一届监事会工作报告,副理事长刘家润就学会章程修改情况作了说明。大会审议通过了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第一届监事会工作报告以及新修改的学会章程。江苏省科协学会部副部长葛方斌对江苏省古生物学会近5年来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对学会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殷切期望。在换届选举之前,学会理事张允白通报了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筹备情况。经过等额选举,产生了第十届理事会(27人组成,来自13个单位)和第二届监事会(3人组成)。下午,在第十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理事会负责人,王军为理事长,曹海虹、姜宝玉、章其华和傅强为副理事长,吴荣昌和郑巩分别担任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同时,监事会推举詹庚申为第二届监事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