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北地台南缘寒武系第二统磷质腕足类研究进展
化石记录显示在寒武纪早期短短的数千万年内,现生动物界中几乎所有的动物门类就已出现,这一里程碑式的重大生命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多门类后生动物骨骼化石(又称“小壳化石”,多以磷酸盐化的方式保存于碳酸盐岩中,如梅树村动物群)和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以软躯体形式保存于碎屑岩中,如澄江生物群)则是寒武纪大爆发最为重要的化石证据。
腕足动物作为地质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且繁盛至今的若干个为数不多的后生动物门类之一,在寒武纪演化动物群和古生代演化动物群中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据壳壁矿物成分的差异,腕足动物主要包括磷酸钙质壳的磷质腕足类(舌形贝型亚门)和碳酸钙质壳的钙质腕足类(小嘴贝型亚门和髑髅贝型亚门)。在寒武纪第二世即寒武纪大爆发的主幕,磷质腕足类在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中被大量保存。
全球各地已有的化石记录表明,腕足动物尤其是以舌形贝型腕足为主的磷质腕足类在5.2亿年前后(寒武纪第三期)已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和高度发育的形态分异,同时还出现了少数不同类型的钙质壳腕足动物类。因此,寒武纪第二世磷质腕足类既是开展寒武纪大爆发研究,也是探索腕足类的起源与早期演化所不可或缺的化石材料。此外,磷质腕足类广泛的地理分布显示,其对寒武纪早期不同地区间生物地层对比和生物古地理分区研究也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华北地台寒武系底部地层的缺失以及缺乏良好的化石记录,长期以来其寒武纪早期地层古生物研究较为薄弱。虽然华北地台缺失了寒武系第一统,但寒武系第二统在华北地台南缘却有着较为广泛的分布,如辛集组与猴家山组。已经有前人在这套地层中报导过丰富的小壳化石,然而至今有关华北寒武纪早期腕足类的报导却寥寥无几(仅报导过Kutorginasinensis Rong in Lu, 1979)。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潘兵博士等与瑞典和澳大利亚合作者在华北地台南缘芮城县学张乡水峪剖面寒武系第二统辛集组中发现了大量的磷质腕足类,并对其做了系统性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远古世界》(Palaeoworld)杂志上。
水峪剖面辛集组的磷质腕足类化石产于钙质胶结的含磷粉砂岩中,包括3个目和1个干群类,共计7属、5种和2未定种。该腕足类组合包括mickwitziid类(干群腕足类)1属1种:Paramickwitzia boreussinaensis Pan et al., 2020(新属新种);神父贝类1属1种:Askepasma toddense Laurie, 1986;乳孔贝类1属1种:Eohadrotreta cf. zhenbaensis Li & Holmer, 2004;博茨福徒贝类1属1种:Schizopholis yorkensis (Holmer & Ushatinskaya in Gravestock et al., 2001);舌形贝类3属1种2未定种:Spinobolus sp.、Eodicellomus cf. elkaniiformis Holmer and Ushatinskaya in Gravestock et al., 2001(已根据南极材料修订为Plicarmus wildi Claybourn et al., 2020)及Eoobolus sp.。该腕足类化石组合多样性不高,但形态分异明显,与许多其它地区寒武纪早期腕足类化石组合相似(如华南与澳大利亚)。
通过形态结构对比,此次研究发现华北的P. boreussinaensis与格陵兰的Setatella很相似,如都具有靠近边缘的腹喙顶、背腹壳都具有假铰合面以及假铰合面上具有穿透壳壁的刚毛管道。同时,P. boreussinaensis壳壁内还常发育Mickwitzia(主要产自劳伦与波罗的海地区)壳壁内表面所特有的锥管状突起(Setatella很少发现),因此,推断Paramickwitzia可能是介于这两个属之间的干群腕足类。
华北磷质腕足类组合与南澳大利亚、华南以及南极第三阶至第四阶中产出的磷质腕足化石组合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尤其是其中大多数分子(Askepasma、Eohadrotreta、Eoobolus以及Schizopholis)都出现于南澳大利亚Dailyatia odyssei小壳化石带(第三阶底部至第四阶下部)。此外,结合三叶虫和其它小壳化石,本研究认为华北这套腕足组合时代上大致属于寒武纪第三期晚期至第四期早期。
在古地理分布上,华北的磷质腕足类,除了Eoobolus在全球广泛分布,其它属种仅发现于冈瓦纳及其周边地区。其中,有3属3种发现于南澳大利亚(Askepasmatoddense为两地特有属种);有3属3种发现于南极(Plicarmuswildi为两地特有属种);有2属1种发现于华南扬子地台;还有2属发现于印度喜马拉雅地区。其中Eohadrotreta为南澳、南极、华南、华北以及印度所共有的属。显然,华北的磷质腕足类组合与冈瓦纳东缘的南澳和南极具有更高的相似性。这与其它小壳化石属种地区间的相似性对比结果较为一致。这也说明,在寒武纪早期华北地台南缘与冈瓦纳东缘的动物群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暗示两地可能有着非常接近的古地理位置。
本项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类以及瑞典研究理事会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Pan, B., Skovsted, C.B., Brock, G.A., Topper, T.P., HolmerL.E., Li, L.Y., & Li, G.X.*, 2020. Early Cambrian organophosphatic brachiopods from the Xinji Formation, at Shuiyu section, Shanxi Province, North China. Palaeoworld, 29, 512–533. https://doi.org/10.1016/j.palwor.2019.07.001
-
《西藏新特提斯的演化:地层和古地理》专辑出版
最近Elsevier出版社旗下国际SCI刊物《亚洲地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正式在线出版了《西藏新特提斯的演化:地层和古地理》(Evolution of the Tibetan Neo-Tethys: Stratigraphy and Palaeogeography)的研究专辑。
该专辑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建国研究员、沙金庚研究员、罗辉研究员担任联合主编,共收录了1篇前言综述和12篇研究论文。作者队伍主要由南京古生物所研究人员组成。论文集从古生物学、火山岩和地球化学等学科方向,研究了晚古生代末到新生代早期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层古生物及其背后的新特提斯构造和古环境演化,探讨了新特提斯演化的许多关键科学问题,如新特提斯洋的开启和形成时间、印度板块的漂移历史、区域古气候、古海拔以及高原隆升对生物区系的影响等。另外,专辑还特别重视对这一地质过程重建十分关键的地层学研究,在区域海相和陆相生物地层学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成果无疑将会为后人研究特提斯演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帮助。
青藏高原是研究深时地球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在地球动力学、板块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和生物演化等研究中备受关注。然而,由于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强烈的构造和变质作用,青藏高原地区古生物化石的保存和采集都具有较大的难度,也进而制约了地层和古生物相关研究的开展。目前关于新特提斯演化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历史及演化机制等研究还不够深入,甚至还存在不少记录的缺失和不足。
几十年来,南京古生物所研究人员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有关项目支持下,一直坚持不懈地从事青藏高原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特别是在近几年中国科学院战略科技专项(B)和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与研究等项目的支持下,新的化石发现和研究取得不少进展。
本专辑即是这些成果的一个代表性展示,它们填补了一些古生物多样性和演化认识上的空白,主要包括:1.发现了一些前人没有发现或很少研究的化石,如昆虫(Cai等,2019;Wang等,2019);2.新建立了一些在地层划分对比中有重要作用的微体化石序列,如放射虫和孢粉(Li等,2019;Peng等,2019;Xu等,2019);3.对一些研究相对较成熟的门类补充了新材料,如菊石、双壳和大有孔虫(Jiang等,2019;Rao等,2019;Yang等,2019 ;Zhang等,2019;Li等,2020);4.在研究比较薄弱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方面获得了许多新的材料和认识,如孢粉(Li等,2019;Peng等,2019)、昆虫和大植物(Jiang等,2019;Yang等,2019)。同时,专辑建立了一个新的、可与国际标准对比的西藏南部新特提斯域三叠系–古近系多门类综合生物地层框架(Li等,2020)和西藏中北部中侏罗世–古近纪陆相孢粉地层序列。专辑还探讨了生物和新特提斯的协同演化,是青藏高原新特提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研究新进展的一次集中展示。
该专辑为一电子专辑,是不同学科科学家多年联合协作、共同努力的成果。相关研究得到了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中国科学院战略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专辑相关信息:Li, Jianguo, Luo, Hui, Sha, Jingeng, eds., 2020. Evolution of the Tibetan Neo-Tethys: stratigraphy and palaeogeography.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journal-of-asian-earth-sciences/special-issue/10LTVBSWR6X)
论文目录:
Cai, C., Huang, D., Wu, F., Zhao, M., Wang, N., 2019. Tertiary water striders (Hemiptera, Gerromorpha, Gerridae) from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palaeo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121–127.
Jiang, H., Su, T., Wong, W. O., Wu, F., Huang, J., Shi, G., 2019. Oligocene Koelreuteria (Sapindaceae) from the Lunpola Basin in central Tibe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early diversification of the genu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99–108.
Li, J., Wu, Y., Batten, D. J., Lin, M., 2019.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to the end of the Paleogene inferred from palynology.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35–48.
Li, J., Lin, M., Wu, Y., Luo, H., Peng, J., Mu, L., Xu, B., Zhang, C., 2020. New bi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for the Triassic-Paleogene in the Neo-Tethys realm of southern Xizang (Tibet),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doi.org/10.1016/j.jseaes.2020.104369.
Li, J., Sha, J., Luo, H., 2020. Preface: New advances in palaeontology, stratigraphy and palaeogeography of the Neo-Tethyan region, Qinghai-Xizang plateau,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doi.org/10.1016/j.jseaes.2020.104369.
Peng, J., Li, J., Slater, S. M., Zhang, Q., Zhu, H., Vajda, V., 2019. Triassic vegetation and climate evolution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Gondwana: a palynological study from Tulong, southern Xizang (Tibet),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74–82.
Qi, X., Wei, C., Zhang, C., Zhang, S., Hu, Z., Ji, F., 2019. Southward extension of the Bangonghu–Nujiang Suture: Evidence from Early Cretaceous intermediate and felsic magmatism in the Gaoligong Oroge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1–25
Rao, X., Sha, J., Peng, B., Zhang, X., Cai, H., 2019. Constraints of bipolar and tropical bivalves on the northward drifting of the Indian Plate.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68–73.
Wang, H., Fang, Y., Li, S., Hou, X., Wang, B., Zhang, H., 2019. Revisiting of the Paleocene orthopteran insect Hylophalangopsis chinensis Lin and Huang, 2006 in northern Tibet.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93–98.
Wang, M., Peng, S., Li, C., Zhang, T., 2019b. Palaeontology and U–Pb detrital zircon geochronology of Upper Triassic strata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Bangong Co–Nujiang suture zone, Tibet: Constraints on the age of opening of the Meso-Tethy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26–34.
Xu, B., Luo, H., Wang, X., 2019. New discovery of Early Jurassic radiolarians from Luoqu, Xigaze, southern Tibet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49–67.
Yang, X., Xu, Q., Lin, M., Li, J., 2019. Plant remain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deposits of Qubsang, Doilungdeqen, northwestern Lhasa of Tibet,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83–92.
Zhang, Y., Shen, S., Zhang, Y.,Zhu, T., An, X., Huang, B., Ye, C., Qiao, F., Xu, H., 2019. Middle Permian foraminifers from the Zhabuye and Xiadong areas in the central Lhasa Block and their paleo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109–120.
-
南京古生物所举办2020年度危化品安全专题培训
为进一步提升研究所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水平,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举办了危化品安全专题培训。全所涉及危化品管理和使用的各级各类人员共60余人参加了培训。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副所长王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杨涛在培训前强调,当前国家及省市对危化品安全管理要求非常严格,危化品安全管理事关国家地方发展大局,同时也事关职工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希望大家认真参加培训学习,高度重视危化品采购、储存、使用和处置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
此次培训邀请了南京市公安局治安大队梅震华教导员、玄武区公安分局连春波警官及朱俊警官,为大家作了危化品安全管理的专题讲座。三位警官长期奋战在禁毒和打击危化品犯罪工作一线,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战经验。培训中,三位警官以现场检查和专题授课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视频播放和案例讲解等,详细介绍了管控类危化品的分类及相关管理要求,并针对南京古生物所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同时还就危化品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宣贯。
王军向培训专家表示了感谢。他强调,危化品管理使用人员要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对标国家标准和公安机关的要求严格操作执行,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要举一反三抓紧落实整改,努力提高研究所危化品安全管理水平。
-
中古学会化石藻类专委会微体分会暨省古学会年会在澄江召开
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江苏省古生物学会主办,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中国前寒武系省级地质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的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八次学术年会–江苏省古生物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于2020年11月06-10日在云南省澄江市顺利召开。
此次会议共有参会代表166位,创近年来参会代表人数的新高。代表们分别来自安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贵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大学、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南大学等18所高校;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吉林省地质调查院、上海科技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京古生物所、中国前寒武系省级地质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13个专业研究或管理机构;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油气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等7个生产企业单位。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周传明主持。开幕式上,江苏省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南京古生物所副所长王军,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泰敏,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华洪先后致欢迎辞。
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81篇,并有59位参会代表在会上做了口头报告,另有18位代表做了展板报告。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站长赵方臣在本次会议上做了关于“寒武纪大爆发与澄江生物群”的特邀报告;大会还邀请了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张以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李国彪、暨南大学教授姜仕军、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李保华、南京大学教授葛晨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吴亚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类彦立分别做主题报告。
本次会议论文摘要和学术报告内容涵盖了化石藻类学与微体古生物学的主要门类:孢粉、虫颚化石、放射虫、钙质超微化石、硅藻、黑骨化石、几丁虫、甲藻、介形类、颗石藻、轮藻、珊瑚、蜓、微体管状化石、微体水母化石、微体藻类、小壳化石、牙形石、疑源类、非蜓有孔虫、早期宏体藻类、植硅体等;研究方向涉及面非常广泛,有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地理分布、亲缘关系分析、形态发生学、超微结构、系统学分析、埋藏学、微体古生物在大地构造-古环境中的应用、实验分析技术方法、地球化学等;报告涉及时代跨度大,从中、新元古代到新生代以及现代海洋,地域广,遍及我国华北、塔里木、华南三大板块,还包括我国青藏高原、缅甸掸邦高原、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地区等热点研究地区,以及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西太平洋等相关海域。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理事长、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罗辉主持。华洪教授代表《微体古生物学报》编辑部向大会报告2018-2020年编辑部工作。
本次会议共有23位研究生参评优秀学生报告奖,经过15位评委老师的评审,最终成都理工大学的祝圣贤、南京古生物所的崔肖辉和西北大学的郝文静脱颖而出。周传明代表本次会议组委会向三位同学颁发此奖。
会议还完成了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的选举。第十一届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理事会由21人组成,理事名单如下:
理事长:张以春研究员(南京古生物所)
副理事长:李国彪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向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秘书长:李莎博士(南京古生物所)
理事(按姓名拼音):丁旋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樊茹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类彦立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保华研究员(南京古生物所)、李国祥研究员(南京古生物所)、梁艳副研究员(南京古生物所)、刘传联教授(同济大学)、刘建波教授(北京大学)、卢建峰博士(南京古生物所)、罗正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曲日涛高级工程师(中海油实验中心)、史宇坤副教授(南京大学)、唐烽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芝林高级工程师(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叶黎明副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张华侨研究员(南京古生物所)、祝幼华研究员(南京古生物所)。
与此同时,在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的首次理事会议上,通过了秘书长提名副秘书长的人选,本届理事会聘请了两位副秘书长:李鑫博士(南京古生物所)和江湉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新当选的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张以春研究员代表新一届理事会向罗辉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苏新教授颁发荣誉理事证书,并致会议闭幕词。
本次年会还组织参观了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和南京古生物所澄江古生物研究站,代表们在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开展了野外现场讨论会。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第一次妇女大会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切实强化基层妇女工作,11月17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图书馆三楼报告厅召开第一次妇女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中科院南京分院组织人事教育处六级职员张一生到会指导,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出席会议并讲话,全体在职妇女干部职工参加会议。
会议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与会的51名女职工听取了大会筹备报告,审议通过了《大会选举办法》。选举环节,全体与会同志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差额选举产生了南京古生物所妇联第一届执行委员会5名委员:王丹、王玥、刘静、季承、胡妍妍。
詹仁斌代表所党政领导班子对大会的顺利召开及新当选的5名执委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深情回忆研究所建所70余年来,几代女职工为研究所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希望今后广大女职工在妇联的带领下、在所党委和上级妇联组织的领导下,从关爱自身健康做起,弘扬正能量,争当先进模范,为研究所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为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远景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詹仁斌强调,所党政领导班子将竭尽所能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全力支持妇联执委会各项工作,为共同创造南京古生物所更加美好的明天一起努力!詹仁斌还对新当选的5名委员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委员们能切实履行好职责、继往开来,带领广大女职工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站位,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前提下,为南京古生物所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半边天”作用。
大会结束后,南京古生物所妇联执委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季承担任南京古生物所第一届妇联主席。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工程项目中期廉政提醒监督会
为加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重点领域监督管理,增强领导干部及职工廉洁自律意识,11月6日下午,南京古生物所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召开了廉政提醒监督会议。“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提升改造项目”和“标本陈列间、存储间及其屋面修缮项目”的建设方和监理方,南京古生物所纪委、监审室,国行政与财务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等部门负责同志共15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蔡华伟主持。
会上,相关工程施工单位及监理部门负责人对建设工程进展等情况进行了汇报,重点说明了工程期间变更增加的项目情况。针对工程项目变更增加项目等,南京古生物所相关管理部门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明确严格经费总额控制,施工质量保证等相关要求。会议还就其它相关事项进行了深入讨论。
会议上,蔡华伟强调,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提升改造一直是社会公众和全所职工关注的重点项目工程,作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都应当要一如既往地按照事先所签订《廉政协议书》的要求,严格遵守廉政承诺,做好项目实施和监督。最后希望双方工作人员能自觉做好廉洁自律,保证相关工程的顺利完工。
-
福建漳浦发现1500万年前的木乃伊化南酸枣果化石
南酸枣又名五眼果,其果实具有5个萌发孔,有着“五福临门”的寓意。南酸枣的果实在热带雨林中被多种动物食用,种子也被进行多途径传播,其中鹿科动物和犀鸟作为主要的食用和传播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南酸枣的果实是由薄果皮、木质内果皮、可食用的中果皮和果肉组成,在我国南方其果肉常被加工成南酸枣糕,是备受人们喜爱的零食。据考古学证据显示,早在8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经开始食用南酸枣,并且喜欢将其果实大量储存起来。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姿晰博士、史恭乐副研究员、舒军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尹素心与美国芝加哥植物园的同行合作,利用Micro-CT扫描和包埋切片等实验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东南沿海福建漳浦中新世佛昙植物群中的木乃伊化南酸枣果化石。该项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古植物学专业期刊《古植物学和孢粉学评论》(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上。
该研究报道了全球首例具有7个萌发孔的南酸枣属果化石,并建立了新种福建南酸枣(Choerospondias fujianensis sp. nov.)。现生南酸枣属仅有南酸枣一种,是东亚特有植物。此次福建南酸枣化石的发现表明:中新世时南酸枣属的形态特征比现代更为多样化。事实上,在渐新世时南酸枣属就已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但在中新世大暖期之后,该属在欧洲便消失了,东亚地区现也仅存一种南酸枣。古植物学和环境考古资料显示,南酸枣属在东亚地区自渐新世以来几乎保存着连续的记录;通过古生态学分析显示,南酸枣属的生态适应范围较广,这个特点可能是该属在东亚地区一直延续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年基金、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等联合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Zixi Wang, Fabiany Herrera, Junwu Shu, Suxin Yin, Gongle Shi*, 2020. A new Choerospondias (Anacardiaceae) endocarp from the middle Miocene of Southeast China and its paleoecological implications. Rew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283: 1–10. https://doi.org/10.1016/j.revpalbo.2020.104312.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科研人员座谈会
为加强与科研人员的交流、听取科研人员对研究所管理和创新发展的意见建议,进而从严从实做好巡视整改工作,2020年11月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图书馆报告厅召开科研人员座谈会。所党政班子成员、在宁的科研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共66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副所长王军主持。
会议首先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做了《凝聚“南古人”力量,共谋研究所创新发展》的报告。报告的第一部分从中国科学院的办院方针讲到国立科研机构的使命和担当,从解读研究所的所风、所训、所徽讲到穆恩之、顾知微两位已故院士的入党初心及用实际行动践行所风、所训;报告的第二部分重点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及南京古生物所意识形态的相关工作和要求。杨涛在报告最后希望科研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随后,王军带领与会人员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号召广大科研工作者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从学习先进科学家事迹做起,并给大家推荐和发送了关于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等科学家先进事迹的8套电子书籍,供大家学习借鉴。王军还具体向与会的科研工作者介绍了今年研究所申请项目情况、科研人员考核细则、研究所十三五时期“一三五”规划评估情况以及十四五战略规划进展情况。他强调十四五战略规划对研究所今后发展至关重要,提议大家群策群力为研究所的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
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蔡华伟也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科研诚信建设及研究所相关制度建设情况,并呼吁广大科研人员务必重视起来,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蔡华伟还带领大家认真学习了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印发<关于科研活动原始记录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提醒大家平时做好室内、野外工作的原始记录。
会后,王军与科研人员们签订了《科研诚信责任书》。
-
《古生物学报》召开2020年编委会会议
2020年10月1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十二届三次理事会在甘肃和政召开,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古生物学报》主编王永栋向理事会报告了2019–2020年《古生物学报》的工作进展情况,并介绍了在编委会换届、学报改版、出版专辑、网络投审稿、网络首发、多媒体传播、编辑规范及青年编辑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理事会期间还召开了《古生物学报》2020年编委会会议。新一届学报编委会成员及编辑部负责人等20余人参加会议。
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古生物学报》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詹仁斌出席会议并致辞,对新一届编委会成立一年多来在改版和出版等方面实施的各项改革举措和取得的进展予以积极评价,并对各位编委的工作表示肯定和感谢。他指出,《古生物学报》需要全体编委和学会理事的共同努力,要坚持国际视野、组织优秀稿源、发表高水平论文,在设计版面形式和印刷格式等方面再上新台阶。詹仁斌为参会的编委会成员颁发编委证书和主编、副主编证书。
随后,王永栋介绍了新一届编委会的人员构成。本届编委会由工作在科研一线的25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科研骨干组成,来自不同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学科领域、化石门类和地质时代等方面均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另外,学报还邀请了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罗马尼亚和挪威等国的7位古生物学专家担任国际编委。
参加编委会的编委专家在会上积极发言,对于学报一年多来在改版、编审稿和编校质量等方面所采取的多项举措表示肯定。参会的编委还围绕学报的创新发展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提出积极建议。会议强调,要发挥编委会和理事会的作用,加强与亚洲古生物学协会的联系,强化国际交流,进一步发挥国际编委作用,同时要注重青年编辑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
《古生物学报》作为中国古生物学会的官方刊物,在学会理事会和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以来已连续4年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20年7月入选地学领域T1级高质量科技期刊,现已成为宣传和交流我国古生物学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八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
2020年11月2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八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八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预备会与会全体代表,审议并通过了大会九人主席团成员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王溱、李国祥、杨涛、周传明、赵方臣、胡妍妍、徐洪河、曹长群、詹仁斌。同时,预备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本次职工代表大会的会议议题。
大会正式会议分别听取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代表研究所作的2020年度工作报告和职工代表赵方臣代表提案征集工作组作的提案落实与提案征集报告。会前及会中,各制度审议小组对研究所各部门及工会提交的36项制度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讨论和审议,并通过职代会主席团扩大大会议形成最终的审议意见结果。大会表决流程中,39位正式代表全票表决通过研究所2020年度工作报告及对36项制度审议意见的逐项解答与逐项表决。
大会决议号召全所职工团结起来,继续发扬南京古生物所的优良传统,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凝练南古人意志,为推进研究所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各项改革,为实施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