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南京古生物所举办2020年度危化品安全专题培训

      为进一步提升研究所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水平,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举办了危化品安全专题培训。全所涉及危化品管理和使用的各级各类人员共60余人参加了培训。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副所长王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杨涛在培训前强调,当前国家及省市对危化品安全管理要求非常严格,危化品安全管理事关国家地方发展大局,同时也事关职工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希望大家认真参加培训学习,高度重视危化品采购、储存、使用和处置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
      此次培训邀请了南京市公安局治安大队梅震华教导员、玄武区公安分局连春波警官及朱俊警官,为大家作了危化品安全管理的专题讲座。三位警官长期奋战在禁毒和打击危化品犯罪工作一线,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战经验。培训中,三位警官以现场检查和专题授课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视频播放和案例讲解等,详细介绍了管控类危化品的分类及相关管理要求,并针对南京古生物所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同时还就危化品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宣贯。
      王军向培训专家表示了感谢。他强调,危化品管理使用人员要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对标国家标准和公安机关的要求严格操作执行,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要举一反三抓紧落实整改,努力提高研究所危化品安全管理水平。
    23
    2020-11
  • 中古学会化石藻类专委会微体分会暨省古学会年会在澄江召开

      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江苏省古生物学会主办,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中国前寒武系省级地质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的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八次学术年会–江苏省古生物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于2020年11月06-10日在云南省澄江市顺利召开。 
      此次会议共有参会代表166位,创近年来参会代表人数的新高。代表们分别来自安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贵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大学、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南大学等18所高校;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吉林省地质调查院、上海科技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京古生物所、中国前寒武系省级地质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13个专业研究或管理机构;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油气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等7个生产企业单位。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周传明主持。开幕式上,江苏省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南京古生物所副所长王军,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泰敏,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华洪先后致欢迎辞。 
      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81篇,并有59位参会代表在会上做了口头报告,另有18位代表做了展板报告。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站长赵方臣在本次会议上做了关于“寒武纪大爆发与澄江生物群”的特邀报告;大会还邀请了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张以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李国彪、暨南大学教授姜仕军、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李保华、南京大学教授葛晨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吴亚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类彦立分别做主题报告。 
      本次会议论文摘要和学术报告内容涵盖了化石藻类学与微体古生物学的主要门类:孢粉、虫颚化石、放射虫、钙质超微化石、硅藻、黑骨化石、几丁虫、甲藻、介形类、颗石藻、轮藻、珊瑚、蜓、微体管状化石、微体水母化石、微体藻类、小壳化石、牙形石、疑源类、非蜓有孔虫、早期宏体藻类、植硅体等;研究方向涉及面非常广泛,有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地理分布、亲缘关系分析、形态发生学、超微结构、系统学分析、埋藏学、微体古生物在大地构造-古环境中的应用、实验分析技术方法、地球化学等;报告涉及时代跨度大,从中、新元古代到新生代以及现代海洋,地域广,遍及我国华北、塔里木、华南三大板块,还包括我国青藏高原、缅甸掸邦高原、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地区等热点研究地区,以及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西太平洋等相关海域。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理事长、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罗辉主持。华洪教授代表《微体古生物学报》编辑部向大会报告2018-2020年编辑部工作。 
      本次会议共有23位研究生参评优秀学生报告奖,经过15位评委老师的评审,最终成都理工大学的祝圣贤、南京古生物所的崔肖辉和西北大学的郝文静脱颖而出。周传明代表本次会议组委会向三位同学颁发此奖。 
      会议还完成了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的选举。第十一届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理事会由21人组成,理事名单如下: 
      理事长:张以春研究员(南京古生物所) 
      副理事长:李国彪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向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秘书长:李莎博士(南京古生物所) 
      理事(按姓名拼音):丁旋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樊茹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类彦立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保华研究员(南京古生物所)、李国祥研究员(南京古生物所)、梁艳副研究员(南京古生物所)、刘传联教授(同济大学)、刘建波教授(北京大学)、卢建峰博士(南京古生物所)、罗正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曲日涛高级工程师(中海油实验中心)、史宇坤副教授(南京大学)、唐烽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芝林高级工程师(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叶黎明副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张华侨研究员(南京古生物所)、祝幼华研究员(南京古生物所)。 
      与此同时,在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的首次理事会议上,通过了秘书长提名副秘书长的人选,本届理事会聘请了两位副秘书长:李鑫博士(南京古生物所)和江湉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新当选的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张以春研究员代表新一届理事会向罗辉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苏新教授颁发荣誉理事证书,并致会议闭幕词。 
      本次年会还组织参观了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和南京古生物所澄江古生物研究站,代表们在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开展了野外现场讨论会。 
    19
    2020-11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第一次妇女大会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切实强化基层妇女工作,11月17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图书馆三楼报告厅召开第一次妇女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中科院南京分院组织人事教育处六级职员张一生到会指导,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出席会议并讲话,全体在职妇女干部职工参加会议。
      会议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与会的51名女职工听取了大会筹备报告,审议通过了《大会选举办法》。选举环节,全体与会同志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差额选举产生了南京古生物所妇联第一届执行委员会5名委员:王丹、王玥、刘静、季承、胡妍妍。
      詹仁斌代表所党政领导班子对大会的顺利召开及新当选的5名执委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深情回忆研究所建所70余年来,几代女职工为研究所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希望今后广大女职工在妇联的带领下、在所党委和上级妇联组织的领导下,从关爱自身健康做起,弘扬正能量,争当先进模范,为研究所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为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远景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詹仁斌强调,所党政领导班子将竭尽所能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全力支持妇联执委会各项工作,为共同创造南京古生物所更加美好的明天一起努力!詹仁斌还对新当选的5名委员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委员们能切实履行好职责、继往开来,带领广大女职工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站位,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前提下,为南京古生物所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半边天”作用。
      大会结束后,南京古生物所妇联执委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季承担任南京古生物所第一届妇联主席。
    19
    2020-11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工程项目中期廉政提醒监督会

      为加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重点领域监督管理,增强领导干部及职工廉洁自律意识,11月6日下午,南京古生物所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召开了廉政提醒监督会议。“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提升改造项目”和“标本陈列间、存储间及其屋面修缮项目”的建设方和监理方,南京古生物所纪委、监审室,国行政与财务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等部门负责同志共15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蔡华伟主持。
      会上,相关工程施工单位及监理部门负责人对建设工程进展等情况进行了汇报,重点说明了工程期间变更增加的项目情况。针对工程项目变更增加项目等,南京古生物所相关管理部门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明确严格经费总额控制,施工质量保证等相关要求。会议还就其它相关事项进行了深入讨论。
      会议上,蔡华伟强调,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提升改造一直是社会公众和全所职工关注的重点项目工程,作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都应当要一如既往地按照事先所签订《廉政协议书》的要求,严格遵守廉政承诺,做好项目实施和监督。最后希望双方工作人员能自觉做好廉洁自律,保证相关工程的顺利完工。
    19
    2020-11
  • 福建漳浦发现1500万年前的木乃伊化南酸枣果化石

      南酸枣又名五眼果,其果实具有5个萌发孔,有着“五福临门”的寓意。南酸枣的果实在热带雨林中被多种动物食用,种子也被进行多途径传播,其中鹿科动物和犀鸟作为主要的食用和传播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南酸枣的果实是由薄果皮、木质内果皮、可食用的中果皮和果肉组成,在我国南方其果肉常被加工成南酸枣糕,是备受人们喜爱的零食。据考古学证据显示,早在8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经开始食用南酸枣,并且喜欢将其果实大量储存起来。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姿晰博士、史恭乐副研究员、舒军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尹素心与美国芝加哥植物园的同行合作,利用Micro-CT扫描和包埋切片等实验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东南沿海福建漳浦中新世佛昙植物群中的木乃伊化南酸枣果化石。该项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古植物学专业期刊《古植物学和孢粉学评论》(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上。
      该研究报道了全球首例具有7个萌发孔的南酸枣属果化石,并建立了新种福建南酸枣(Choerospondias fujianensis sp. nov.)。现生南酸枣属仅有南酸枣一种,是东亚特有植物。此次福建南酸枣化石的发现表明:中新世时南酸枣属的形态特征比现代更为多样化。事实上,在渐新世时南酸枣属就已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但在中新世大暖期之后,该属在欧洲便消失了,东亚地区现也仅存一种南酸枣。古植物学和环境考古资料显示,南酸枣属在东亚地区自渐新世以来几乎保存着连续的记录;通过古生态学分析显示,南酸枣属的生态适应范围较广,这个特点可能是该属在东亚地区一直延续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年基金、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等联合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Zixi Wang, Fabiany Herrera, Junwu Shu, Suxin Yin, Gongle Shi*, 2020. A new Choerospondias (Anacardiaceae) endocarp from the middle Miocene of Southeast China and its paleoecological implications. Rew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283: 1–10. https://doi.org/10.1016/j.revpalbo.2020.104312.
    16
    2020-11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科研人员座谈会

      为加强与科研人员的交流、听取科研人员对研究所管理和创新发展的意见建议,进而从严从实做好巡视整改工作,2020年11月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图书馆报告厅召开科研人员座谈会。所党政班子成员、在宁的科研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共66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副所长王军主持。 
      会议首先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做了《凝聚“南古人”力量,共谋研究所创新发展》的报告。报告的第一部分从中国科学院的办院方针讲到国立科研机构的使命和担当,从解读研究所的所风、所训、所徽讲到穆恩之、顾知微两位已故院士的入党初心及用实际行动践行所风、所训;报告的第二部分重点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及南京古生物所意识形态的相关工作和要求。杨涛在报告最后希望科研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随后,王军带领与会人员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号召广大科研工作者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从学习先进科学家事迹做起,并给大家推荐和发送了关于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等科学家先进事迹的8套电子书籍,供大家学习借鉴。王军还具体向与会的科研工作者介绍了今年研究所申请项目情况、科研人员考核细则、研究所十三五时期“一三五”规划评估情况以及十四五战略规划进展情况。他强调十四五战略规划对研究所今后发展至关重要,提议大家群策群力为研究所的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 
      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蔡华伟也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科研诚信建设及研究所相关制度建设情况,并呼吁广大科研人员务必重视起来,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蔡华伟还带领大家认真学习了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印发<关于科研活动原始记录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提醒大家平时做好室内、野外工作的原始记录。
      会后,王军与科研人员们签订了《科研诚信责任书》。 
    13
    2020-11
  • 《古生物学报》召开2020年编委会会议

      2020年10月1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十二届三次理事会在甘肃和政召开,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古生物学报》主编王永栋向理事会报告了2019–2020年《古生物学报》的工作进展情况,并介绍了在编委会换届、学报改版、出版专辑、网络投审稿、网络首发、多媒体传播、编辑规范及青年编辑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理事会期间还召开了《古生物学报》2020年编委会会议。新一届学报编委会成员及编辑部负责人等20余人参加会议。 
      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古生物学报》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詹仁斌出席会议并致辞,对新一届编委会成立一年多来在改版和出版等方面实施的各项改革举措和取得的进展予以积极评价,并对各位编委的工作表示肯定和感谢。他指出,《古生物学报》需要全体编委和学会理事的共同努力,要坚持国际视野、组织优秀稿源、发表高水平论文,在设计版面形式和印刷格式等方面再上新台阶。詹仁斌为参会的编委会成员颁发编委证书和主编、副主编证书。 
      随后,王永栋介绍了新一届编委会的人员构成。本届编委会由工作在科研一线的25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科研骨干组成,来自不同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学科领域、化石门类和地质时代等方面均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另外,学报还邀请了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罗马尼亚和挪威等国的7位古生物学专家担任国际编委。 
      参加编委会的编委专家在会上积极发言,对于学报一年多来在改版、编审稿和编校质量等方面所采取的多项举措表示肯定。参会的编委还围绕学报的创新发展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提出积极建议。会议强调,要发挥编委会和理事会的作用,加强与亚洲古生物学协会的联系,强化国际交流,进一步发挥国际编委作用,同时要注重青年编辑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 
      《古生物学报》作为中国古生物学会的官方刊物,在学会理事会和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以来已连续4年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20年7月入选地学领域T1级高质量科技期刊,现已成为宣传和交流我国古生物学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
    13
    2020-11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八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

      2020年11月2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八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八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预备会与会全体代表,审议并通过了大会九人主席团成员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王溱、李国祥、杨涛、周传明、赵方臣、胡妍妍、徐洪河、曹长群、詹仁斌。同时,预备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本次职工代表大会的会议议题。 
      大会正式会议分别听取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代表研究所作的2020年度工作报告和职工代表赵方臣代表提案征集工作组作的提案落实与提案征集报告。会前及会中,各制度审议小组对研究所各部门及工会提交的36项制度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讨论和审议,并通过职代会主席团扩大大会议形成最终的审议意见结果。大会表决流程中,39位正式代表全票表决通过研究所2020年度工作报告及对36项制度审议意见的逐项解答与逐项表决。 
      大会决议号召全所职工团结起来,继续发扬南京古生物所的优良传统,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凝练南古人意志,为推进研究所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各项改革,为实施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09
    2020-11
  • 5亿多年前“麒麟虾”:节肢动物起源的过渡型化石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领导的“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材料收集和工作积累,在我国云南五亿多年前的澄江动物群中发现了解答“节肢动物起源”之谜的关键过渡型化石——“麒麟虾”。该成果11月5日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上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员、赵方臣研究员为该成果通讯作者,曾晗博士为第一作者。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也共同参与了此项研究。
      在距今约5.2亿年前的寒武纪时代,动物界中几乎所有的现代动物门类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式出现,并形成了地球上最早的复杂食物网和海洋动物生态系统。这一里程碑式的重大生命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一个半世纪前,达尔文就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特别提到,以三叶虫为代表的多门类复杂动物在寒武纪的突然出现,令他深感困惑,成为对进化论的巨大挑战。
      1984年由南京古生物所科学家在云南发现的“澄江动物群”更加凸显了“寒武纪大爆发”的突发性,将这一谜题的科学研究推向新高潮。澄江动物群化石发现表明,包括脊椎动物在内,几乎所有现代动物门类在5.2亿年前都已经出现了。30多年以来,澄江动物群中已发现属于20多个动物门类的280多种动物化石,完整展现了当时的动物群落面貌。由于特殊的埋藏条件,这些化石保存了五亿多年前动物精美的软躯体解剖学信息,为揭秘动物门类起源之谜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直接线索。
      澄江动物群中,节肢动物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寒武纪大爆发开始,节肢动物便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之一。包括蝴蝶、螃蟹、蜈蚣、蜘蛛以及已灭绝的三叶虫在内,这些人们熟知的动物都是节肢动物。它们都具有硬化的表皮和分节的身体,以分节的附肢为特征,比如:感觉用的触角、捕食用的钳子、行走用的腿。节肢动物占据了当今地球上大约80%的动物物种数,也是动物界中个体数量最多的动物,在海、陆、空各种环境和极端环境都存在。然而,一百多年来,关于节肢动物起源的问题一直是生物进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难题,吸引并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
      澄江动物群中的节肢动物大多属于已灭绝的早期节肢动物类群,保存了精细的生物解剖学信息,为解答“节肢动物起源之谜”提供了宝贵的化石证据。这些化石吸引了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发育生物学和演化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关注,成为当今生物进化的研究热点之一。数十年来,有关这些化石在节肢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中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谱系关系更是争议不休。
      研究团队此次在澄江动物群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节肢动物,其身体造型奇异,嵌合了多种寒武纪动物的形态特征,类似中国传统神话中“四不像”瑞兽“麒麟”,因而被命名为“麒麟虾”(Kylinxia)。
      借助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团队对麒麟虾化石进行了精细的解剖学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元素分析,论证了神经组织和消化系统等在化石中通常难以保存的软躯体构造。比较解剖学研究表明,麒麟虾的身体具有明显的真节肢动物特征,包括硬化的表皮、愈合的头壳、多节的躯干和分节的腿肢。然而,麒麟虾的头部却又整合了节肢动物祖先类型的形态构造,包括寒武纪怪物——奥帕宾海蟹(Opabinia)特有的五只眼睛,以及寒武纪巨型捕食动物——奇虾(Anomalocaris)的捕食前附肢。所以,麒麟虾嵌合了节肢动物祖先类型和真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是一种罕见的嵌合动物。
      为寻找麒麟虾的演化位置、揭示其演化意义,研究团队中的曾晗博士在对中国澄江动物群和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数万块节肢动物化石多年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整合了“节肢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领域的二十多个形态数据集,编码了该领域最新的一个包括81个分类群和283个性状的数据矩阵,采用多种模型和参数进行了演化树重建。谱系发生分析结果一致表明,麒麟虾的演化位置位于真节肢动物的最根部,处于奇虾类和其它真节肢动物之间。
      因此,麒麟虾代表了节肢动物起源过程中的关键过渡类型,它首次填补了从奇虾类到真节肢动物之间巨大的演化空白,为真节肢动物一系列关键演化创新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参考点,例如硬化的表皮、分节的腿肢和愈合的头部。
      同时,麒麟虾的研究也为解析寒武纪真节肢动物之间的谱系关系提供了最新线索。例如,抚仙湖虫类或等刺虫类等类群曾被认为是真节肢动物的原始类型。麒麟虾的发现和新的谱系分析改变了这些认识,支持了大附肢类和螯肢类是真节肢动物中更基干的类型,而等刺虫类、全足类(包括三叶虫)和抚仙湖虫类则属于朝有颚类演化的支系。
      值得关注的是,有关节肢动物第一对附肢的演化问题也是“节肢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冠群节肢动物中,有颚类的第一对附肢是感觉型的触角,而螯肢类的第一对附肢则是捕食型的螯肢。麒麟虾的发现揭示了节肢动物第一对附肢的演化新模式,它的嵌合特征有力支持了奇虾类的爪状前附肢和大附肢类的钳状附肢是同源的。该研究重建的演化模型表明,以奇虾和麒麟虾为代表,节肢动物第一对附肢的原始类型是多节的捕食型附肢,但在螯肢类和有颚类的起源过程中经历了完全不同的演化路径。在螯肢类的起源过程中,第一对附肢的肢节数逐步减少,演化出了钳状的螯肢,保留了捕食功能。而在有颚类的起源过程中,第一对附肢逐渐失去了捕食功能,最终特化为感觉型的触角。
      该成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前沿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
      论文相关信息:
      Zeng, H., Zhao, F., Niu, K., Zhu, M., Huang, D., 2020. An early Cambrian euarthropod with radiodont-like raptorial appendages.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883-7.
    05
    2020-11
  • 戎嘉余院士应邀在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做特邀报告

      10月20日,第五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类和地质古生物博物馆、科普基地、国家地质公园、科技和科普出版行业以及相关文化产业公司等单位的科普工作者150余人参加此次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研究员应邀参加开幕式并做题为《生物演化探秘与思考》特邀大会报告。
      特邀大会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主持。戎嘉余院士的报告分为概述与背景、问题与思考、演化与我们以及结束语四部分。他用丰富的资料和精美的化石证据,展示了达尔文思想和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始末以及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论述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规律,并对达尔文进化规律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提出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对人类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变化、做好科学普及、传播地球生命演化史真谛等提出了建议,参会者表示受益匪浅,深受启发。报告过程中,参会代表踊跃提问,积极互动,戎嘉余院士回答了多个大家关注的问题。他表示探究生命演化奥秘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地质古生物科普工作者尤其任重道远,要探索生命演化奥秘,准确理解和宣传演化知识,不断提高科普和展览水平。
      本次会议由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科技与信息处主办,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共同承办,会议期间,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化石网、内蒙古电视台等二十余家媒体进行了关注和报道。
    04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