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机关二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联合主题党日活动
    1月1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机关二支部和研究生支部共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本次活动主题是“学四史、强初心、见行动”。活动分为三部分: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杨涛同志作“学好‘四史’牢记初心使命”主题报告、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及学习感悟与研讨。两个支部在宁共44名党员参加活动。会议由机关二支部支委胡妍妍主持。杨涛同志从“四史”学习教育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四史”学习教育是提升党性修养的需要、“四史”学习教育是提高工作能力的需要三个方面,阐述了学习“四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理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照进现实。学习“四史”要紧扣实际,在现实中自觉提升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进一步强化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担当,坚定不移地做好科研工作。随后,与会党员共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贺词回顾了2020年极不平凡的奋进历程,总结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赞颂了新变化、新气象,致敬了英雄的中国人民,并满怀信心展望新一年美好前景,充满了信心与力量,温暖人心、催人奋进,激发了中华儿女笃定前行的强大动力,点燃了中国人民的奋斗激情。之后,各位党员就本次会议主题展开讨论。许波同志结合自身岗位工作内容谈了心得体会,付衍哲同志也在会上提出了支部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将用“四史”学习着重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与理论知识学习。会议最后还就领导班子即将召开的民主生活会进行了意见征求。
    26
    2021-01
  •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委会一行调研南京古生物所
    1月20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委会党组书记、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馆长陈泰敏一行调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及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相关负责人参加调研座谈。座谈会由杨涛主持。杨涛首先热烈欢迎了陈泰敏一行的到来并介绍了南京古生物所的基本情况,感谢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委会长期以来对研究所发展的大力支持,同时表示后续将着重围绕澄江站科研工作、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科普工作等与地方紧密合作。陈泰敏介绍了此次调研的主要目的,衷心感谢了南京古生物所长期以来对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建设的帮助与支持。他指出,此次调研收获颇丰,对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知识体系建设、展陈设计、运营模式等印象深刻。希望在后续博物馆升级改造过程中能够得到南京古生物所的支持,也期待有更多深入的合作与交流机会。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向陈泰敏一行介绍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升级改造中的经验,表示双方可以在后续科普研学和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探索更多合作机会。澄江站站长赵方臣表示南京古生物所有着科研平台优势,在博物馆知识体系建设以及后续科研工作等方面会尽可能提供帮助。随后,双方参会人员结合自身经验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就如何依托博物馆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等相关工作提出了各自的想法和建议。座谈会前,陈泰敏一行详细参观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新展陈并与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交流。
    21
    2021-01
  • 缅甸琥珀揭示发光甲虫的早期演化
    生物发光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各类生物中。在陆生动物中,能进行生物发光的物种大多都属于鞘翅目昆虫(俗称甲虫),而其中又以叩甲总科(萤火虫及其近亲)的物种最多。能够生物发光的叩甲总科的物种大部分归属于“萤类”(lampyroid),包括萤科(Lampyridae)、光萤科(Phengodidae)、雌光萤科(Rhagophthalmidae),以及于2020年新建立的华光叩甲科(Sinopyrophoridae)。在萤类分支中,除最基部的华光叩甲科外,萤科、光萤科与雌光萤科的物种身体均较为柔软,部分类群的雌性还具有幼态持续现象,但也正因此使得这一类群的物种很难被保存成为化石。除萤科于白垩纪缅甸琥珀及一些新生代地层中有化石记录外,其他类群化石此前尚未被正式报道。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助理李言达、副研究员蔡晨阳等人与捷克帕拉茨基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及国内中山大学的同行合作,从缅甸琥珀中发现了叩甲总科的新科:白垩光萤科(Cretophengodidae)。这一新类群的发现对于研究叩甲总科中生物发光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研究成果于2021年1月20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B)上。研究人员在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约1亿年前)中发现了一枚保存较完好的阿扎白垩光萤(CretophengodesazariLi,Kundrata,Tihelka&Cai,2021)雄性标本(图1)。白垩光萤的触角具12节,呈双栉状,与现生的光萤科相似。然而白垩光萤的前胸腹板较发达,鞘翅完全覆盖腹部,腹部可见腹板6节,与光萤科及近缘的雌光萤科均不同。根据其形态特征,研究人员推测白垩光萤可能属于光萤科+雌光萤科进化枝的基干类群(图2)。白垩光萤的第1–3节可见腹板上具有一个浅色明亮区域,可解释为它的发光器官,其位置与雌光萤科中的一些物种十分相似。这一发现表明发光的萤类进化枝至少在白垩纪中期就已经发生了多样化。在白垩纪,软躯体叩甲的潜在捕食者(包括蚂蚁、青蛙、早期鸟类等)发生了快速分化,研究人员推测,白垩光萤中的发光器官或许与抵御这些捕食者有关(图3)。白垩光萤的发现也为这一类群的软躯体化及生物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见解。华光叩甲科昆虫的身体完全硬化,而萤类进化枝中的其余类群身体都发生了强烈的软化。白垩光萤的身体介于二者之间,处于中间过渡状态,填补了这一演化上的缺环。本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南京古生物所方艳高级工程师提供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支持,画师杨定华绘制了复原图。论文信息:Yan-DaLi,RobinKundrata,ErikTihelka,ZhenhuaLiu,DiyingHuang,ChenyangCai*(2021)Cretophengodidae,anewCretaceousbeetlefamilyshedslightontheevolutionofbioluminescence.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B,20202730.Doi:10.1098/rspb.2020.2730.图1.白垩光萤(Cretophengodesazari)及其现生近缘类群光萤科与雌光萤科图2.白垩光萤科的系统位置图3.阿扎白垩光萤(Cretophengodesazari)的生态复原图
    21
    2021-01
  • 白垩纪/古近纪界限前后湖泊生物群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白垩纪是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但在白垩纪末期,出现了一系列的气候波动、生物灭绝和多样性的变化。在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之交,全球气候变冷,高纬度地区叠瓦蛤灭绝,中、高纬度地区钙质超微化石的冷水种开始出现,并向热带地区扩展,北美被子植物的多样性急剧下降;到了马斯特里赫特期中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含量升高,陆地和海洋的温度上升,低纬度地区叠瓦蛤灭绝,南极洲菊石的多样性和分异度增加;在马斯特里赫特期末期(即白垩纪/古近纪界限之前的45–11万年),随着德干玄武岩喷发,大气中的CO2和其它温室气体含量持续升高,使得全球变暖,浮游有孔虫发生了部分灭绝,机会主义灾难物种盛行、一些属种侏儒化,陆地植物的丰度和分异度明显升高。然而,关于湖泊生物群对这些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却尚无研究。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的李莎博士、王启飞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与美国贝鲁特大学JosepSanjuan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万晓樵教授等,首次报道了白垩纪/古近纪界限前后湖泊生物群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该研究发表在学术期刊《全球和行星变化》(GlobalandPlanetaryChange)上。通过对我国东北松辽盆地和山东胶莱盆地湖相化石的研究,发现白垩纪/古近纪之交,轮藻植物群多样性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密切。在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界限事件中,全球温度降低,松辽盆地的大气温度下降至16度(根据钙质结核团簇同位素测得),此时,轮藻植物群多样性降低(胶莱盆地的轮藻植物群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孢粉植物群中的冷水分子由北方向松辽盆地扩散。在马斯特里赫特期中期的变暖事件中,松辽盆地轮藻、介形类成种作用明显,胶莱盆地的轮藻植物群多样性增高。到了白垩纪末期的全球变暖事件中,松辽盆地的大气温度升高至27.7–28.5°C,轮藻植物群多样性也进一步升高,而轮藻种Microcharacristata发生个体变小化,推测与德干玄武岩喷发造成的环境压力相关。直至古新世初期,气候开始微转凉,轮藻藏卵器个体较大的属种Peckicharasinuolata和Lychnothamnusvectensis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以应对微凉的气候;因为藏卵器个体越大,其内含的营养物质越多,休眠时间越长,能够寻找合适条件萌发的概率也越大。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的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Li,S.,Sanjuan,J.,Wang,Q.F.,Zhang,H.C.,Wan,X.Q.,2021.ResponseofthelacustrineflorainEastAsiatoglobalclimatechangesacrosstheK/Pgboundary.GlobalandPlanetaryChange,197:103400.https://doi.org/10.1016/j.gloplacha.2020.103400
    18
    2021-01
  • 二叠纪末古特提斯洋盆短暂封闭加剧了生物灭绝
    在古生代和中生代转折期,地球上发生了显生宙规模最大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在6万年的时间里,约81%的海洋生物彻底消失,破坏了存在2亿年之久的海洋生态系统。这一时期,古海洋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剧变,包括海水升温、酸化、缺氧或硫化、大规模海退以及洋流循环受阻等,这些变化都是导致二叠纪末海洋生物大灭绝的可能因素,同时这些因素彼此之间又都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与其他常用来探讨古环境背景的铀、硫、铁等元素相比,镁在海洋中具有更高的含量,同时海洋中镁元素循环往往与碳-氧循环过程相伴,因而与一系列重大海陆变迁以及生命过程息息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尝试着通过使用海相碳酸盐岩镁同位素手段来研究古气候和古环境的演化。白云岩镁同位素由于不易受后期成岩作用改造,同时矿物与溶液间镁同位素分馏系数已被精确标定,使得白云岩镁同位素在示踪古海洋演化、大陆风化以及生命过程等研究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因此,白云岩镁同位素有望为揭示二叠纪-三叠纪转折期海洋环境变化以及生物大灭绝机制提供新的认识。鉴于此,南京大学李伟强教授、胡忠亚博士及沈树忠院士等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团队张华研究员和郑全锋副研究员合作,选取了全球多条经典的含白云岩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剖面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碳-氧-镁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NI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andPlanetaryScienceLetters)上。研究发现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层段,不同剖面上的白云岩,其镁同位素均显示较为一致的快速上升,并与碳同位素负漂呈镜像耦合关系,揭示了全特提斯域内海水主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组成以及海洋镁循环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分馏系数推算,海洋δ26Mg值从晚二叠世末-0.3‰上升到早三叠世0.1‰,并伴随至少两期幅度更大、时间却更短的次级波动。在高精度地层框架约束下,在乐平统到早三叠世第一级的镁同位素变化过程中,海水δ26Mg值的平均变化速率大约为0.53‰Myr–1;若是考虑次级波动,海水的δ26Mg值最大变化速率可达3–4‰/Myr。海洋镁循环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二叠-三叠纪过渡时期,全球海洋δ26Mg值快速上升与白云岩化作用增强有关。在生物大灭绝期间,海洋白云岩化作用提高了接近8倍,大量白云石的形成优先消耗水体中的24Mg,从而使得海水中相对富集26Mg,导致δ26Mg值上升。两次次级镁同位素快速正漂基本与西特提斯洋一侧观察的两次碳同位素负漂相对应,其变化周期更短、变化幅度更大,平均变化速率达到了惊人的3‰~4‰/Myr。模拟结果显示,在局限洋盆内,镁同位素组成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显著增强。若局限洋盆镁含量只占全球大洋总量的20%,那么局限盆地内白云岩化强度增加到8倍时候,可以使得海水δ26Mg值变化速率快速达到4‰/Myr。通过与报道的同时期稳定铀同位素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两次次级的镁同位素正向漂移对应着两次铀同位素的负漂,这表明在两次次级镁同位素正漂期间海洋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洋盆内海水频繁的同位素变化与同时期海侵-海退变化关系密切。在海退过程中,古特提斯洋与外海之间的水循环更加不畅,快速的白云岩化作用导致洋盆内镁同位素快速上升,在随后的海侵过程中,广海的海水补给进入封闭碳酸盐台地内,从而使得碳酸盐台地内海水δ26Mg值有所下降,形成锯齿状波动。就古特提斯洋而言,在相对局限的海洋环境中,由于海洋缓冲能力有限,全球变暖、陆源风化及河流输入增强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气候和水化学变化极易在海洋环境引发一系列灾变,也更容易导致大范围生物灭绝。该项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论文相关信息:Hu,Z.,Li,W.*,Zhang,H.*,Krainer,K.,Zheng,Q.-f.,Xia,Z.,Hu,W.,Shen,S.-z.,2021.MgisotopeevidenceforrestrictioneventswithinthePaleotethysoceanaroundthePermian-Triassictransition.EarthandPlanetaryScienceLetters556,116704.DOI:10.1016/j.epsl.2020.116704.
    14
    2021-01
  • 华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生物地层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历经漫长演化和极端气候考验,到了新元古代大冰期之后的埃迪卡拉纪,真核生物终于迎来了全球范围的辐射,这一辐射事件始于埃迪卡拉纪早期刺饰疑源类以及微体多细胞藻类的出现和演化。已有的化石证据表明,埃迪卡拉纪的真核生物辐射事件一直延续到寒武纪大爆发。然而关于最早的刺饰疑源类何时出现、如何变得多样化、如何最终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等问题仍然缺乏详尽的解答,这些问题归类总结便是地质历史时期第一次真核生物全球大辐射是如何开始。
    11
    2021-01
  • 南京古生物所与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内蒙古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富友、科技与信息处处长孙海萍、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郭斌、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副所长王军、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袁训来、有关部门责任人和科研人员代表等出席此次仪式。签约仪式由王军主持。詹仁斌简要介绍了南京古生物所的发展历程与资源优势。南京古生物所古生物学研究门类全、时代全、队伍成熟,有着与产业部门合作的坚实基础,同时与国内外相关院所交流紧密,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同时,詹仁斌在讲话中还指出,内蒙古拥有极其丰富的古生物资源,近年来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与南京古生物所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和优质的合作基础,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学传播、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王富友在致辞中强调,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与南京古生物所开展的全方位合作对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十分重要。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虽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有先天的优势,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丰富和良好的科研素材,但古生物研究方面的人才较为缺乏。他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合作推动双方资源共享、加强优势互补、扩大交流合作、实现成果共享,共同促进地质古生物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发展。
    08
    2021-01
  • 古海洋学研究揭示南海北部中晚中新世深海“红-绿”韵律沉积机制
    现代南海表层/表层水、深层水是由西太平洋进入南海,而中层水则由南海进入西太平洋,从而呈现出特征的“三明治”结构。底栖有孔虫、介形虫等微体古生物的研究为揭示晚第四纪南海深部水团流通状况,提供了大量的古环境信息。然而对更长时间尺度上的深部水团历史、尤其是中新世之前,台湾岛近现代格局形成之前的南海深部水团的历史却了解甚少。2017年执行的IODP367/368航次在南海北部多个站位钻探中获得了中晚中新世特征的红棕色与绿灰色(“红-绿”)互层的韵律沉积地层,为研究该时期南海底层水体特征及其与西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历史提供了重要材料。为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保华研究员与同济大学刘传联教授、金晓波博士等人对位于南海北部3764米水深的U1502站位海底442-497米岩芯沉积物的颜色反射光谱、微体化石、元素地球化学及沉积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海洋地质》(MarineGeology)上。古海洋学环境重建的研究表明,沉积物红色来源于与铁锰高含量伴生的自生无定形赤铁矿,而沉积水体中碳酸盐保存相对较好,可能与当时南海底层水垂直流通状况良好有关;而绿灰色沉积形成环境则与底层水垂直流通状况较弱、碳酸盐保存相对较差相对应。研究还认为南海中晚中新世“红-绿”韵律沉积机制是受当时太平洋深层水和南极底层水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的强弱变化所控制。该研究也为揭示南海形成、演化及其影响提供了关键的古海洋学信息。该研究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的支持。论文相关信息:Jin,Xiaobo,Xu,Juan,Li,Yanli,Qiao,Peijun,Wu,Li,Ling,Cheng,Li,Baohua*,Liu,Chuanlian*,2020.Originoftherhythmicreddish-brownandgreenish-graysedimentsintheabyssalSouthChinaSea:ImplicationsforoceaniccirculationinthelateMiocene.430:106378.https://doi.org/10.1016/j.margeo.2020.106378.
    07
    2021-01
  • 底栖有孔虫揭示1.3Ma以来葡萄牙岸外底层水团特征与地中海溢出流强度演化
    德雷克海峡与塔斯马尼亚海道的打开、巴拿马海道与印尼海海道的关闭、直布罗陀海峡的关闭与打开等,这些大洋环流关键通道都影响着全球环流系统格局,并通过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系统与环境。自从直布罗陀海峡在晚中新世(距今约500万年前)重新打开后,地中海中深层水团携带大量高温、高盐水(“地中海溢出流”,MOW)如瀑布般泻入大西洋,其主流沿着葡萄牙岸外陆架、陆坡一直向北可延伸至挪威-格陵兰海,促进了北大西洋深层水形成,加强了大西洋经向翻转流、从而贡献于全球温盐环流。有孔虫群落包含丰富的环境信息,对水体环境变化响应敏锐,而底栖有孔虫对反映大洋底层水团具有明显优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保华研究员团队的郭启梅博士与韩国、葡萄牙等国的科学家合作,对综合大洋钻探(IODP)339航次U1391站位1.3Ma以来的沉积物进行了高分辨率分析。通过底栖有孔虫系统古生物学与定量统计研究,结合精确同位素地层年代建立,依据底栖有孔虫特征组合("ElevatedEpibenthos"group)、关键分子Planulinaariminensis和同位素组成变化,揭示了长时间尺度上地中海溢出流的详细演化过程。研究成果发表于近期《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ScienceReviews)上。研究结果显示,地中海溢出流以氧同位素1、9-11、和19-21期间等水团加强为特征,尤其在高于现在20米海平面格局的氧同位素11期显著增强。而且以表生种组合为标志的地中海溢出流存在10万年、4万年和2万年的周期性特征。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MPT)期间,底栖有孔虫群落及底层水体响应明显,以MPT之前受4万年周期主控、MPT之后受10万年周期主控为特征。这种变化反映了地中海溢出流对地球轨道岁差周期基础上斜率周期在中更新世转型的响应。地球轨道参数斜率通过影响全球海平面、东北大西洋水体密度梯度等驱动MOW变化,而岁差则通过影响地中海区气候干湿驱动MOW变化。另外,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晚更新世底栖有孔虫群落和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变化,揭示了研究区在间冰期、冰期分别受MOW和冰期北大西洋中层水团影响,底层水体通风状况良好;而在冰消期则相对通风较差。该研究也为揭示上新世以来的地中海海溢出流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支持。论文相关信息:Guo,Qimei*,Li,Baohua*,Voelker,Antje,Kim,Jin-Kyoung,2020.MediterraneanOutflowWaterdynamicsacrossthemiddlePleistocenetransitionbasedona1.3million-yearbenthicforaminiferalrecordoffthePortuguesemargin.QuaternaryScienceReviews,247:106567.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0.106567Guo,Qimei,Li,Baohua*,Kim,Jin-Kyoung,IODPExpedition339Scientists,2017.BenthicforaminiferalassemblagesandbottomwaterevolutionoffthePortuguesemarginsincetheMiddlePleistocene.GlobalandPlanetaryChange,150:94-108.http://dx.doi.org/10.1016/j.gloplacha.2016.11.004
    07
    2021-01
  • 南京古生物所工会组织迎新年环湖健步行活动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12月3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环湖健步行的方式“告别2020、昂首阔步走向2021”。工会组织全所共计190多名职工、研究生、博士后等参加活动。因疫情管控,健步行以统一组织、不群体集中的形式开展。南京古生物所职工群众三两相约,围湖健步。大家边欣赏玄武湖雪后美景边闲心畅谈,享受工作闲暇之余的运动快乐。防疫复工两不误、休闲健身双兼顾,工会真挚希望大家能坚持加强锻炼、强健体魄。新的一年,带来新的希望、新的力量。让我们满怀信心期望,共同努力加油,携手迈向南京古生物所更加美好的未来!
    07
    2021-01
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210008)
Tel:025-83282105 Fax:025-83357026
Email:ngb@nigpas.ac.cn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