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塔里木盆地发现奥陶纪中期燧石团块保存的微体藻类化石
    奥陶纪时期,全球多个地区广泛沉积硅质岩,其中包括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东部。尽管奥陶纪深海燧石的微观古生物学有相对较好的记录,但奥陶纪浅海燧石的微体化石组合却知之甚少。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孟凡巍、燕夔副研究员,袁雪君硕士等与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张智礼、李慧丽高级工程师合作,对中国塔里木盆地北部的YJ-1井奥陶纪中期一间房组的钻孔碳酸盐岩岩芯进行研究,在碳酸盐岩中发现了大量燧石结核。此前,中国奥陶纪微体浮游藻类化石(疑源类)基本来自页岩浸泡,此次研究是国内首次对奥陶纪燧石相化石进行研究,丰富了对奥陶纪生物圈的认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SCI杂志《碳酸盐和蒸发岩》(CarbonatesandEvaporites)上。 通过对燧石结核进行切片研究,发现其中包含丰富的化石藻类组合,共计11个属13种的浮游藻类化石(疑源类),以及丝状蓝藻;进而揭示了中奥陶世燧石相的生物组合面貌。该生物组合表明当时是一个浅海环境,这一推断得到了岩石学和其他动物学证据的证实。 燧石中的疑源类化石组不仅可以与全球同时期其他地区组合进行对比;也可用于露头及井下生物地层对比,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指导意义。 本次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中以合作项目,以及中科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的共同支持。 论文相关信息:Zhang,Zl.,Meng,Fw.,Zheng,Qf.etal.MicrofossilsfromnodularchertsintheMiddleOrdovicianYijianfangFormationcarbonates(WellYJ1X),TarimBasin,China.CarbonatesEvaporites36,38(2021).https://doi.org/10.1007/s13146-021-00689-7. 中国塔里木盆地北部的YJ-1井奥陶纪中期一间房组燧石中的化石藻类
    12
    2021-11
  • 数据库分析揭示了昆虫对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的响应
    昆虫作为现今地球上多样性最高的生物,自石炭纪开始繁盛,在二叠纪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二叠纪末发生了地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导致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崩溃。迄今学界对此时期昆虫的演化过程争议颇大,进而导致我们对于昆虫对大灭绝的响应机制知之甚少。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赵显烨在王博研究员指导下,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生余逸伦以及俄、美等国科研人员合作,依托南京古生物所大数据中心,建立了全球甲虫(昆虫纲:鞘翅目)化石形态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利用多种数学模型对早二叠世至中三叠世甲虫的分类多样性、形态歧异度、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进行了综合分析,重建了甲虫的早期演化历史。研究发现大灭绝事件(特别是去森林化)明显影响了甲虫的早期演化历程,为理解昆虫对大灭绝事件的响应过程和机制提供了新见解。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英国综合性学术期刊eLife上。 本研究厘定了甲虫部分关键类群,分别统计了自然类群、形态类群及混合类群的物种数;并参考全延限假设,计算得到了分类多样性变化曲线。在新的系统发育矩阵的基础上,采用最大简约法构建了早期甲虫的系统发育树。研究还建立了甲虫鞘翅形态数据库,并且利用主坐标分析和非度量性多维标度变换方法,基于多种形态歧异度指标,定量分析了早二叠世至中三叠世甲虫形态差异的变化。 结果表明,随着早、中二叠世甲虫干群的辐射,其多样性与形态歧异度同步增加。晚二叠世其多样性与形态歧异度解耦,多样性的增加并未伴随形态歧异度而发生显著变化。在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后,早三叠世的甲虫蛀食性干群近乎完全灭绝,多样性、形态歧异度皆明显降低。早三叠世蛀食性甲虫化石记录的空白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崩溃时间(即无煤期,“CoalGap”)大致吻合,表明蛀食性甲虫的灭绝可能源于去森林化作用所造成的栖息环境的消失。中三叠世甲虫类群明显恢复,新的蛀食性甲虫类群再次广泛出现,这也与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时间相一致;此时期甲虫类群也逐渐完成了从古生代类群(基干类群为主)到中生代类群(多食亚目为主)的转换。 现代自然界中,昆虫在陆地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储库,植食性昆虫通过分解木质组织,将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以二氧化碳形式返回于大气。现今昆虫对森林枯木分解贡献率平均为29%,年排碳量约为3.2±0.9Pg。甚至在短时间内,植食性甲虫的爆发足以让森林从碳汇转变为碳源。然而,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昆虫对全球碳循环及气候的影响被长期忽略。 古生代陆生植物大辐射伴随着巨量碳储存和氧气释放,这被认为是同期大气氧含量上升的主导因素。但大气氧含量在石炭纪达到顶峰后下降的原因尚存争议。近期,新的地球化学模型提出二叠纪陆地植食性动物对碳埋藏的限制可能是大气氧含量下降的主要驱动力。在二叠纪,相对于甲螨、脊椎动物等植食性生物,蛀食性甲虫成为更重要的木材分解者。这些甲虫通过与微生物(例如真菌)的相互作用显著提高了木材的降解速率。因此,二叠纪蛀食性甲虫的辐射可能是二叠纪大气氧含量下降的一个主要驱动力。 本研究还首次利用形态歧异度等指标对昆虫化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大数据以及多指标、多种模型的联合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揭示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演化规律和可能的驱动力。 当今,人类造成的全球变暖与毁林事件导致森林昆虫多样性不断下降,与二叠纪末期灭绝事件十分相似。本研究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未来昆虫将如何响应全球气候的变化。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等资助。南京古生物所画师杨定华绘制了化石复原图。 论文相关信息:ZhaoXianye,YuYilun,ClaphamM.E.,YanE.,ChenJun,JarzembowskiE.A.,ZhaoXiangdong,WangBo*(2021)Earlyevolutionofbeetlesregulatedbytheend-Permiandeforestation.eLife,doi:10.7554/eLife.72692. 二叠纪甲虫代表性化石及复原图早二叠世至中三叠世甲虫多样性变化曲线早期甲虫系统发育树(A)和蛀食类群占比生态变化曲线(B) 早期甲虫形态歧异度对比分析
    10
    2021-11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2021年度第八次中心组学习会
    11月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召开2021年第八次中心组学习会,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学习中科院基础研究工作会议精神等,并展开交流、研讨。所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党支部书记、工会职代会主席团代表、妇委会代表、团委代表及中层领导干部等28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主持。 会上,杨涛首先作“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报告。在报告后,杨涛向与会人员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科院党组对人才工作的相关要求,并强调研究所要特别重视中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随后,南京古生物所所长、党委委员詹仁斌带领与会人员从“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注重实际、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坚持原则、敢于斗争,严守规矩、不逾底线,勤学苦练、增强本领”等六个方面,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精神。会上,詹仁斌还传达学习了中科院基础研究工作会议精神,重点解读了“基础研究十条”的主要内容,并对研究所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发挥优势,做强长板,当好“国家人”、担好“国家责”、做好“国家事”,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做好下一步工作做出部署。 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传达学习了《中国科学院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督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要持续加强研究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日常监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走深走实,为实现“四个率先”目标、落实“两加快一努力”要求保驾护航。 最后,与会人员结合研究所工作实际,围绕人才引进和培养、支撑条件保障、基础研究学科布局、平台建设、日常监督重点等进行了研讨。人事教育处副处长万明礼,妇联主席季承做了重点发言。
    10
    2021-11
  • 滇东北首次发现奥陶纪末大灭绝前微体舌形贝型腕足动物
    舌形贝型亚门腕足动物是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重要组分,也是古生代演化动物群中非常独特的一部分。但由于它们个体通常很小且数量稀少,研究相对薄弱。对于华南凯迪期的微体舌形贝型腕足动物,至今未见正式发表的文献。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陈迪在黄冰研究员指导下首次报道并系统描述了一个华南凯迪期的深水微体舌形贝型腕足动物组合,这也为研究奥陶纪末大灭绝前非铰合类腕足动物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地学学术刊物PapersinPalaeontology。 此次研究的岩石样品采自滇东北永善县万和剖面的宝塔组、临湘组和大渡河组,时代属于凯迪中晚期。永善地区位于华南古板块的西缘,环境较为开阔,广泛沉积灰岩、泥灰岩,这为舌形贝类提供了良好生存条件。样品经酸泡处理获得微体舌形贝型腕足动物,共鉴定出9属13种。 为研究全球深水微体舌形贝类的组成和古生物地理分布模式,本文首次建立了全球凯迪期舌形贝型腕足动物数据集,数据主要来自于波罗的卡、阿瓦隆尼亚、澳大利亚-冈瓦纳、Boshchekul岛弧和华南古板块上的10个采样点或采样地区,涵盖舌形贝型亚门中的5个超科(舌形贝超科Linguloidea,平圆贝超科Discinoidea,乳孔贝超科Acrotretoidea,管洞贝超科Siphonotretoidea和神父贝超科Paterinoidea),共计40属。 通过定性分析和NMDS(非度量型多维尺度变换分析),结果与铰合类腕足动物类似,凯迪期深水微体舌形贝类的分布同样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区性。通常古地理位置上离得近的,往往拥有更多相同的属。但也有例外,比如华南与波罗的卡、阿瓦隆尼亚、澳大利亚-冈瓦纳的距离,相较于华南与Boshchekul岛弧的距离更远,但却拥有更高的相似性,这可以用古海洋环流或是环境差异来解释。Boshchekul岛弧当时位于北半球洋流系统中,而华南当时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靠近冈瓦纳大陆西缘,位于南半球的环流中。同时,波罗的卡和阿瓦隆尼亚古板块也在这个南半球洋流体系中,所以与华南有较高的相似性。与Boshchekul岛弧相比较而言,华南与澳大利亚-冈瓦纳古板块的相似性更高,可能是因为腕足动物沿着大陆海岸线迁徙,也可能是因为华南与Boshchekul岛弧的古环境差异更大。 论文相关信息:Chen,D.,Huang,B.,Li,W.J.,Li,R.Y.andRong,J.Y.(2021),LateOrdovician(Katian)linguliformmicrobrachiopodsfromnorth-easternYunnan,SouthChina.PapersinPalaeontology,https://doi.org/10.1002/spp2.1407.  凯迪期非铰合类腕足动物古地理分布与华南两种代表性化石
    05
    2021-11
  • PPP专辑《早古生代海洋氧化、缺氧与生命演化》出版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俊鹏博士、张元动研究员,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TimothyW.Lyons教授、CharlesW.Diamond博士,美国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助理教授ColeT.Edwards,在地学SCI学术期刊《三古》(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上共同组织的专辑《Marineoxygenation,deoxygenationandlifeduringtheEarlyPaleozoic》完成出版。该专辑共收录了来自中、美、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地学同行的研究论文共15篇,综述论文2篇。论文以地质学、地球生物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研究为主,内容涉及寒武纪-泥盆纪多个关键时期的地质事件,通过重建沉积期的古生产力与氧化还原条件,分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波动,探讨海洋缺氧事件与生态系统变化之间的关系。 氧气与生命的关系一直是“地质历史时期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难点。无论是以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大气氧气含量的升高作为早期生命演化的关键节点,抑或是将显生宙以来的海洋缺氧事件当作海洋生物灭绝事件的诱因;诸多此类研究中,重建大气-海洋的氧气含量水平一直都是关键。 早古生代,作为见证海洋生物多样性爆发与复杂生态系统形成的重要时期,早期植物的登陆同样参与调节大气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然而,尽管大气氧气含量在逐步上升,海洋依然发生多期次不同规模的缺氧事件。虽然无法在规模上与中生代的大洋缺氧事件相提并论,但它们常常能与同期发生的生物灭绝事件联系起来。因此,在大气海洋有氧化的进程中,探讨这些海洋缺氧事件的成因与规模及其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颇为重要,这也是组织该专辑的意义。 中晚寒武世,温室气候期的海洋底水氧化还原状态不稳定。LeRoyetal.通过深水相页岩的铁组分和微量元素数据,恢复寒武纪鼓山阶-排碧阶长时间尺度的海洋底水化学状态变化;而Gilletal.通过黑色页岩的δ98Mo估计碳同位素漂移事件SPICE(SteptoeanPositiveCarbonIsotopeExcursion)期间缺氧海底面积,指出局部地区缺氧海水在SPICE前已经开始扩张。早中奥陶世,伴随全球降温,海洋水体分层效应减弱,广海整体趋于氧化。ChenY.etal.、Luanetal.和Fangetal.分别通过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手段重建浅水碳酸盐台地、台地边缘、台地内凹陷等不同沉积环境中的氧化还原条件变化,并提出这些变化对于同期生物事件成因的启示。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之交,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伴随冰期也发生变化。赫南特冰期期间,海洋循环加剧,营养盐循环增强(Liuetal.),表层海水生产力增加(Khanetal.),因此虽然浅水相区因海平面下降造成氧化还原界面变深,但外陆棚斜坡及深水相区底水依然保持缺氧状态,甚至硫化(Youngetal.)。然而,ChenC.etal.通过分析灰岩中存在的流体迁移现象,指出该时期的碳酸盐岩地球化学信号更容易受成岩作用影响。同时,Bauconetal.则通过观察笔石、遗迹等化石特征,讨论缺氧海水影响下的生态系统变化。晚志留世发生的劳事件(LAU)及同期大幅度的全球碳同位素漂移,同样是全球气候变化和广海有机碳埋藏增加的结果;Bowmanetal.和Frydaetal.通过不同的地球化学指标和模拟计算,得出一致的结果。晚泥盆世的海洋缺氧事件,长时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同期生物灭绝事件的诱因,但其期次、持续时间和分布范围一直存在争议。Boyeretal.通过分析同一沉积盆地不同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变化,指出缺氧海水的扩张时间和分布范围决定水体缺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和具体机制,未来研究应关注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对应性。 另外,由责任客座编辑张俊鹏等完成的同名综述文章《Marineoxygenation,deoxygenation,andlifeduringtheEarlyPaleozoic:Anoverview》同时出版。该文章通过分析不同经典模型重建的大气氧气、二氧化碳含量波动及长时间尺度的气候转变,系统性地总结和评述早古生代各期次海洋缺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其与生物地质事件的关系,最后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留学基金委和美国航天局NASAAstrobiologyInstitute的共同资助。 具体专辑内容,详见网页: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Marineoxygenation,de-oxygenation,andlifeduringtheearlyPaleozoic|ScienceDirect.combyElsevier早古生代大气-海洋环境综合变化图,包含大气O2和CO2含量,海水87Sr/86Sr和δ13C及表层海水温度(SST,℃),海洋动物多样性变化,陆生植物演化节点等(详见Zhangetal.,2021,图中灰色条带指示海洋缺氧事件)
    03
    2021-11
  • RPP出版“植物庞贝”研究专辑
    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建所七十周年之际,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古植物与古孢粉学评论》(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本月出版了二叠纪“植物庞贝”研究专辑《WudaTuffFlora:APermianpeat-formingT0fossilplantassemblagefromWudaCoalfield,InnerMongolia》,恭贺南京古生物所70华诞(Dedicatedtothe70thAnniversaryofNanjingInstituteofGeologyandPalaeontology,CAS)。封面化石植物——华夏植物群代表瓢叶目联合齿叶Tingiaunita。 二叠纪“植物庞贝”研究专辑封面(封面照片:华夏植物群的特有属种Tingiaunita)整体植物复原照片,有节类Palaeostachyaguanglongii距今约3亿年前,中国内蒙古乌达煤田生长着一片生机盎然的沼泽森林。因一场意外的火山活动,这片森林被火山灰沉降作用定格在原地,这种保存方式与意大利“庞贝古城”颇为相似,故名“植物庞贝”。这一发现于2012年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军研究员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被誉为晚古生代陆地生态系统中一座重要的化石森林宝库。 二十余年来,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科研人员对内蒙古乌达煤田“植物庞贝”化石森林进行持续不断发掘和探索,不仅获得了详尽的野外样方数据,更积累了大量的植物化石标本。基于原地埋藏的保存状况以及有机连生的标本积累,“植物庞贝”森林群落的物种构成逐步明朗。很多以往仅靠印痕形态鉴定识别的化石属种,随着繁殖器官和解剖结构的完善,都可以整体复原为自然种。与此同时,研究团队还对该植物群落的地质构造、形成时代、埋藏过程、物种构成及生态链条等多项背景信息进行全方位地研究。通过本专辑1篇前言及15篇研究论文,阶段性展示“植物庞贝”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 1)对“植物庞贝”的发现、挖掘和研究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对煤田中6、7号层煤四个植物群的埋藏、演替过程作详细的复原(WangJ.etal.,2021a,preface);2)对火山灰中的锆石进行高精度的CA-ID-TIMSU/Pb定年,结果显示“植物庞贝”的绝对年龄值在298.34±0.09Ma,非常接近石炭二叠纪的界限(Schmitzetal.,2021);3)对“植物庞贝”局部约80m2的区域进行群落复原,通过该文章系统介绍项目组野外样方调查和群落生态分析的方法(Oplutiletal.,2021);4)对“植物庞贝”群落多个类群的物种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系统分类研究,这其中包括石松类(D'Antonioetal.,2021)、有节类(Libertínetal.,2021;Liuetal.,2021)、种子蕨类(Zhouetal.,2021a)、前裸子植物瓢叶类(WangJ.etal.,2021b;BekandWang,2021)、真蕨类(WangS.J.etal.,2021;Wanetal.,2021;Heetal.,2021;Penikaetal.,2021;Votoková-Frojdováetal.,2021;Zhouetal.,2021b),植物生长型涉及乔木、草本及攀爬等多种类型;5)系统检查“植物庞贝”的化石标本,在有节、真蕨、瓢叶和苏铁等多个植物类群中共发现有八种类型的昆虫取食痕迹,揭示了森林群落中丰富的动-植物相互作用关系(Fengetal.,2021)。 在良好的化石保存条件下,本专辑论文充分利用了当代古生物学实验技术手段,发挥了团队分工协作的共赢优势,体现了对“植物庞贝”多视角多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价值。“植物庞贝”未来更进一步的研究必将推动我们对于晚古生代多个植物类群早期起源、分类和演化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展示了二叠纪森林陆地生态系统的群落面貌以及复杂程度。 本专辑由王军研究员主导的由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捷克等国内外学者组成的“植物庞贝”研究团队完成,相关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联合资助。 专辑相关信息:JunWang,HermannW.Pfefferkorn,StanislavOplutil,HansKerp,eds.,2021.WudaTuffFlora:APermianpeat-formingT0fossilplantassemblagefromWudaCoalfield,InnerMongolia.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vol/294/suppl/C) 论文目录: Wang,J.,Pfefferkorn,H.W.,Oplutil,S.,KerpH.,2021.Permian“vegetationalPompeii”:Apeat-forminginsitupreservedforestfromtheWudaCoalfield,InnerMongolia,China–Introductiontoavolumeofdetailedstudies.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294,104502. Schmitz,M.D.,Pfefferkorn,H.W.,Shen,S.Z.,Wang,J.,2021.AvolcanictuffneartheCarboniferous–Permianboundary,TaiyuanFormation,NorthChina:Radioisotopicdatingandglobalcorrelation.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294,104244. Oplutil,S.,Wang,J.,Pfefferkorn,H.W.,Penika,J.,Bek,J.,Libertín,M.,Wan,M.L.,He,X.Z.,Yan,M.X.,Wei,H.B.,VotokováFrojdová,J.,2021.T0EarlyPermiancoal-forestpreservedinsituinvolcanicashbedintheWudaCoalfield,InnerMongolia,China.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294,104347. D'Antonio,M.P.B.,Boyce;C.K.,Wang,J.,2021.TwonewspeciesofSigillariaBrongniartfromtheWudaTuff(Asselian:InnerMongolia,China)andtheirimplicationsforlepidodendridlifehistoryreconstruction.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294,104203. Liu,L.,Penika,J.,Bek,J.,Wan,M.L.,Pfefferkorn,H.W.,Wang,J.,2021.AwholecalamitaceanplantPalaeostachyaguanglongiifromtheAsselian(Permian)TaiyuanFormationintheWudaCoalfield,InnerMongolia,China.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294,104245. LibertínM.,BekJ.,WangJ.,OplutilS.,PenikaJ.,FrojdováJ.V.,2021.NewdataaboutthreesphenophyllsandtheirsporesfromthevolcanictuffofWuda,TaiyuanFormation,earliestPermian,China.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294,104484. Wang,J.,Wan,S.,Kerp,H.,Bek,J.,Wang,S.J.,2021.AwholenoeggerathialeanplantTingiaunitaWangfromtheearliestPermianpeat-formingflora,WudaCoalfield,InnerMongolia.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294,104204. Bek,J.,Wang,J.,2021.AcomparativestudyoninsitusporesofsomePaleozoicnoeggerathialeansandtheirimplicationsfordispersedsporeassemblages.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294,104379. Wan,M.L.,Sun,W.J.,Bek,J.,Liu,F.,Hill,C.,Wang,J.,2021.Scolecopterisminutasp.nov.,amarattialeanfernfromtheearlyPermianWudaTuffFloraofInnerMongolia,China.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294,104246. Penika,J.,Wang,J.,Bek,J.,Pfefferkorn,H.W.,Oplutil,S.,Zhou,W.,Libertín,M.,2021.AzygopteridfernwithfertileandvegetativepartsinanatomicalandcompressionpreservationfromtheearliestPermianofInnerMongolia,China.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294,104382. Wang,S.J.,Wang,J.,Liu,L.,Hilton,J.,2021.StemdiversityofthemarattialeantreefernfamilyPsaroniaceaefromtheearliestPermianWudaTuffFlora.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294,104378. He,X.Z.,Zhou,W.M.,Li,D.D.,Wang,S.J.,Hilton,J.,Wang,J.,2021.A298-million-year-oldgleicheniaceousfernfromChina.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294,104355. Votoková-FrojdováJ.,WangJ.,PenikaJ.,BekJ.,Oplutil,S.,LibertínM.,2021.AnewleptosporangiatefernOligosporangiopteriszhongxiangiigen.andsp.nov.fromthelowermostPermianofInnerMongolia,China–morphology,anatomyandreproductiveorgans.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294,104479. Zhou,W.M.,Penika,J.,Bek,J.,Wan,M.L.,Boyce,C.K.,Wang,J.,2021.AnewanachoropteridfernfromtheAsselian(Cisuralian)WudaTuffFlora.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294,104346. Zhou,W.M.,Wan,S.,Wan,M.L.,Hilton,J.,Penika,J.,Wang,J.,2021.Yangopterisascendens(Halle)gen.etcomb.nov.,aclimbingalethopteridpteridospermfromtheAsselian(earliestPermian)WudaTuffFlora.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294,104282. Feng,Z.,Wang,J.,Zhou,W.M.,Wan,M.L.,Penika,J.,2021.Plant–insectinteractionsintheearlyPermianWudaTuffFlora,NorthChina.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294,104269.
    03
    2021-11
  • 南京古生物所机关二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10月2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机关二支部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召开了题为“生逢伟大时代,努力才堪大用”的主题党日活动。支部在所的14名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活动,活动由支部书记王溱主持。 李洁在会上首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讲话围绕“生逢伟大时代,努力才堪大用”的主题,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青年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的要求和殷殷嘱托。李洁还结合自身学习,谈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连续第五次出席中青年干部开班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切关怀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她表示,机关二支部作为管理部门,更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实际行动为南京古生物所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随后,李秋萍带领大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强调人才发展要坚持党管人才,要重视、团结、引领、成就、支持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争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她指出,南京古生物所一直重视人才的自主培养,也产生了一批国际领域的领跑者,新形势下,还需进一步抓紧人才工作,努力建设一流的科研队伍,为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贡献。 胡妍妍在会上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心得。讲话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重大意义,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阐述了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郑重宣示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与坚定意志。 刘锦桐与大家分享了学习《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的心得体会。她表示,在老一辈党员科学家身上有着满腔的热血、对祖国的忠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他们从深山险滩中走来,共筑了共产党人的脊梁,以矢志不渝的初心和科研报国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志愿书中的承诺,是我们青年党员的学习榜样。新一代南古人要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杨涛带领大家共同学习了习近平在《求是》杂志中发表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文章从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包括范围、遵循原则以及总体思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会上杨涛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此次活动还对各部门10月“我为群众办实事”开展情况进行了梳理,万明礼、司苏翱、周航行作重点发言。
    27
    2021-10
  • 南京古生物所团委开展主题团课
    10月1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团委在图书馆三楼报告厅召开团员大会。党委委员曹长群为全体团员作题为“生逢伟大时代努力才堪大用”的主题团课。 曹长群的报告从纪念大会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献词切入,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展开,并紧密结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地阐明党和共青团的关系,彰显“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曹长群从坚定信念、永葆情怀,以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践行“两个维护”;慎微慎初、防微杜渐,以铁一般的规矩意识守牢纪律底线;勤学善思、抓住碎片,以灵活多样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等三个方面鼓励广大共青团员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增强本领。他强调广大团员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专注科研、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团课最后,曹长群还对如何发展党员的具体流程进行了详细讲解。
    27
    2021-10
  • 最新研究揭示真蕨植物对三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响应模式
    三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被认为是显生宙以来最严重的五次灭绝事件之一,全球海陆生态系统受到重创,并导致约80%的物种消失。相比于海洋而言,陆地生态系统也受到这次大灭绝的巨大影响,但对陆地植物多样性损失的严重性却不甚了解,尤其对植物大化石多样性丧失的严重程度缺乏系统性研究。追踪植物大化石属种多样性变化及生存环境,可为研究陆地植被的灭绝速率和演化模式提供更直观有效的方法。 从古生代晚期到中生代早期,真蕨类植物曾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势植被类群。为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研究员带领的国际科研团队,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张兴亮教授团队的周宁博士后,以及奥斯陆大学WolframKürschner教授等共同合作,首次聚焦三叠纪末大灭绝事件对真蕨植物群落的影响,系统研究了华南四川盆地三叠纪—侏罗纪过渡期真蕨植物的多样性变化和生态环境,为探究陆地生态系统对三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响应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地学学术刊物《全球与行星变化》杂志(GlobalandPlanetaryChange)。 根据对来自四川盆地16个产地的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和早侏罗世珍珠冲组真蕨类植物化石记录的分析,鉴定出8科16属67种,其中约有38个种在晚三叠世须家河组消失,同时有10个新种在早侏罗世珍珠冲组出现。结合大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记录,发现蕨类植物大化石及孢子化石在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大规模灭绝事件,而是存在显著的植物种群更替现象。这进一步揭示了在远离中大西洋火成岩省(CAMP)的东亚低纬度区域,植物类群对此次灭绝事件的响应程度。同时,基于植物大化石及孢粉的多元统计分析表明,三叠纪末的瑞替期呈现出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特征,而早侏罗世特定的抗旱类群(如掌鳞杉科)明显增加,表明了侏罗纪早期环境趋于干热。 本项成果第一作者为周宁博士(西北大学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许媛媛博士生、李丽琴博士、安鹏程博士生、鲁宁博士,以及西北大学张兴亮教授、布加勒斯特大学MihaiPopa教授是该论文共同合作者,王永栋研究员和WolframKürschner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本项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NingZhou,YuanyuanXu,LiqinLi,NingLu,PengchengAn,MihaiEmilianPopa,WolframMichaelKürschner*,XingliangZhang,YongdongWang*,2021.Patternofvegetationturnoverduringtheend-Triassicmassextinction:TrendsofferncommunitiesfromSouthChinawithglobalcontext.GlobalandPlanetaryChange.Volume205,October2021,103585.https://doi.org/10.1016/j.gloplacha.2021.103585 四川盆地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真蕨植物与孢子化石属种多样性的比较 A.真蕨植物地层记录与种数多样性变化;B.真蕨植物与孢子化石在各层位多样性的变化;C、D.瑞替期和早侏罗世早期代表性真蕨植物化石与孢子化石的对应关系  左图为真蕨植物大化石和蕨类孢子的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右图为基于共生关系分析的蕨类大植物化石及蕨类孢子共存网络图。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部分真蕨植物化石复原图 A.网叶蕨(Dictyophyllumnilssoni);B.合囊蕨(Marattiamuensteri);C.荷叶蕨(Hausmanniaemeiensis);D.拟丹尼蕨(Danaeopsisfecunda)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部分真蕨植物化石复原图 A.锥叶蕨(Coniopteristiehshanensis);B.似托第蕨(Toditeskwangyuanensis);C.环帽蕨(Cynepterislasiophora);D.异脉蕨(Phlebopterisxiangyuensis)
    20
    2021-10
  • 南京古生物所举办老同志集体生日会
    九九重阳,人寿花香。 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恰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成立70周年。10月15日,南京古生物所为适逢80岁、90岁寿辰的老同志组织了一场集体生日聚会。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和党群工作处相关人员参加此次活动。 杨涛感谢广大离退休老同志为研究所高质量发展贡献的智慧和力量,并向全体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詹仁斌代表南京古生物所党政领导班子向老寿星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生日祝福,祝全所离退休老同志重阳节快乐、健康长寿、阖家幸福! 活动中,老寿星们欢聚一堂,共叙往昔,畅谈今朝。大家纷纷表示一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党的事业持续增添正能量;同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研究所工作,继续发光发热、建言献策,为研究所开创新局面做出更大贡献。最后,老同志共同祝福南京古生物所未来更加美好、辉煌。
    20
    2021-10
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210008)
Tel:025-83282105 Fax:025-83357026
Email:ngb@nigpas.ac.cn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