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65000年前生活于澳大利亚的现代人类
    (化石网报道)据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克里斯·克拉克森):现代人类何时走出非洲并扩散到亚洲、澳洲和太平洋等地这一问题困扰了几代考古学家,由于众多原因该问题一直很难解决。首先,遗传分析表明,人类走出非洲可能发生在60,000-80,000年前,这一测年远远超出了放射性碳测年的范围。因此,要确定这个时期遗址的时间,必须寻求其它测年技术。其次,许多古代人种如丹尼索瓦人、弗洛瑞斯人、尼安德特人,甚至直立人可能居住在亚洲的不同地区。因此确定特定遗址由哪些特定人种建立的极其困难。第三,现代人类到达东南亚岛屿、更新世时期萨胡尔陆地(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和众多美拉尼西亚岛屿的所走的路线现在已被冰后期海平面上升所淹没。因此,许多早期迁移时期的遗址肯定被淹没于水下。最后,这一时期的遗址一般不会有骨骼遗骸保存,因此石器工具和其他物品的生产者仍是神秘莫测。 澳洲是认识现代人类分布极其宝贵的地区,其原因众多。首先,这个地区从来没有古老的人类居住,因此最古老的活动遗迹确属于第一批到达的现代人,这里是他们走出非洲漫长旅程的终点。其次,要到达澳洲和新几内亚,至少需要穿越65公里的大洋通道,这就需要有能够载人和充足的物资的远洋船只。第三,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拥有独特的动植物群,需要人类明显的适应和改变来开发新资源,采取新的居住和生存策略。最后,遗传分析表明澳大利亚土著居民自从第一次到达此处以来就一直处于孤立状态,因此,这个大陆的文化和技术变化一定是独立于其他地方而发生的。 我们的研究目的是确定现代人最早什么时候达到澳洲,我们返回到Madjedbebe岩厦遗址(以前称为MalakunanjaII),并利用合适的测年技术进行最先进的发掘工作,这些技术可以突破放射性碳测年的局限。我们的团队由岩石学专家、释光测年专家、地质考古学家、使用痕和残留物专家、放射性碳测年专家、人类生态学家、生物考古学家、动物考古学家、软体动物学家、地貌学家和古气候专家组成。 2012年和2015年,我们在两个漫长的季度发掘深度达3.5米。这个结果具有全球意义,因为这完全改变了我们对于最早人类到达澳洲及其广大区域的时间和性质的认识。我们的研究结果加强了我们对现代人最初走出非洲并经亚洲到达太平洋边缘地带的科学认识。对发掘材料的研究包含了三大方面。第一,进行了该地区有史以来最全面的释光和放射性碳联合测年项目,由54个样品中的24800粒砂和50个AMS放射性碳样本进行年代测定。人类活动的新基准年代确定在65000+/-5000年,将现代人到达该地的年代前推了至少15000年。其次,对遗址结构进行了综合研究,包括对石质工具进行拼合,对燃烧遗迹和相关的炉灶遗迹进行评估,对体量大的沉积物块进行薄片分析,以确定过去活动面和随后的干扰状况。多管齐下的研究显示该遗址没有受到严重的扰动,活动遗迹也没有受到后沉积过程的重大影响。第三,对遗址重大发现的研究表明,第一批进入该地区的现代人使用了当时技术相当复杂的石器,且进行了艺术活动,之前还从未有类似发现。该遗址出土了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石斧,并且在该地区首次使用磨石研磨种子,也是该地区进行颜料加工和添加反射云母以制造反射涂料最古老的例子。 在与当地Mirarr土著传统业主合作下,此研究于2017年7月在Nature发表,受到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它展示了现代人类到达澳洲的久远,并扩展了我们对早期人类技术能力的认识,例如跨越海洋的能力以及在澳洲独特环境中能使人群生存的行为弹性。
    2018-01-08
  • 亚洲地区发现12万年前人类遗骸化石 或改写迁移历史
    亚洲地区发现12万年前人类遗骸化石,或改写迁移历史 (化石网报道)关于人类进化历史,学术界普遍相信人类祖先在6万年前经历大迁徙,集体移离非洲大陆并孕育其他地区的人种。惟德国最新研究发现,人类可能在更早时期已经分批离开非洲,并与尼安德特人等智人繁衍后代,改写以往对人类迁徙史的认知。 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提出,过去10年在亚洲偏远地区发现的人类遗骸,可追溯至约7至12万年前,时间远超大迁徙,推断部分人类祖先可能早已离开非洲,甚至去到现今的澳洲地区。共同领导研究的教授彼得拉利亚(MichaelPetraglia)指,首批人类祖先可能采取小群形式离开非洲,之后与早在亚洲地区生活的其他人族繁衍,相信人类进化史比想像更复杂。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1871年在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提出人类具有单一起源地,假设现代人均源自一次大迁徙,并与其他人族结合的混血儿;学说广为学术界接纳。
    2017-12-19
  • 新西兰发现6000万年前巨型企鹅化石 和人类差不多高度
    新西兰发现6000万年前巨型企鹅化石,和人类差不多高度 (化石网报道)无论在动物园或在电视、电影上看到的企鹅,大家都只感觉到它们可爱有趣,但如果它进化至和成年人类一样高,企在你面前,你会否被吓亲呢新西兰日前发现巨型企鹅化石,原来在远古时代,真的有企鹅和人类差不多高度。 以德国古生物学家迈尔(GeraldMayr)为首的专家,在周二(12日)发表的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中,提及这副巨型企鹅化石。它生存时预料在游泳时长度达1.77米,比北美冰球联赛的总冠军匹兹堡企鹅队队长哥斯比只矮3厘米,体重更达223磅,比哥斯比重23磅。不过如果幻想这只真企鹅和企鹅队队长在冰上面对面的话,情况就很不同,原来这只企鹅站著时,只高1.6米。 不过迈尔表示,这已足够它成为远古时代的“皇帝企鹅”,因为它比起其他已发现的完整企鹅化石足足长了18厘米。现代最大的企鹅,即南极洲的皇帝企鹅,也只高1.2米。迈尔等专家将它命名为库米玛奴(Kumimanu),即毛利语中的“巨鸟”。它大概已有5600万至6000万年历史。 并没有参与研究的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市的布鲁斯博物馆馆长卡谢佩卡表示,这只巨型企鹅和现知的最早期企鹅化石,相信接近同时期,这个发现也显示地球在6600万年前出现令恐龙绝种的大灭绝后,企鹅能够迅速增长。因为不能飞的企鹅如果在较早时期出现,一定会被恐龙等威胁,但随著恐龙被灭绝,飞翔这项技能就不像以往那么有需要,企鹅才能安稳地繁衍至今。 相关报道:化石揭秘“巨人”古企鹅 (化石网报道)据中新网:科学家日前表示,他们在新西兰发现了多块古企鹅化石。据估算,这种古企鹅身高可达170厘米,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大企鹅之一。 据报道,研究人员在在线科学期刊《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中写道,庞大的体型为这种企鹅赢得Kumimanubiceae的名字,这个词在毛利语中意指“怪兽鸟”。 据介绍,这种古企鹅生活在5500到6000万年前,平均身高170厘米,体重100公斤。相较之下,现代的企鹅体型要娇小许多。 德国法兰克福森肯堡研究中心(SenckenbergResearchInstitute)的鸟类学家迈尔(GeraldMayr)是这篇研究的共同作者。他说:“这么早期的物种,体型竟能如此庞大,这相当惊人。” 迈尔和团队在新西兰南岛的奥塔戈(Otago)地区发现这些化石。当地曾有大量巨鸟栖息。 奥塔戈大学地质系教授弗迪斯(R.EwanFordyce)是古企鹅专家。他表示,这项发现“至关重要,且彰显企鹅有趣的历史”。 弗迪斯说:“这项发现令人兴奋的是,它显示这些企鹅生活在恐龙灭绝后不久,而且应能告诉我们更多有关企鹅整体的演化史。” 相关报道:新西兰海岸发现巨型6英尺史前企鹅化石 (化石网报道)据cnBeta:在新西兰工作的研究人员已经宣布,他们在该国海岸发现了一种前所未闻的历史悠久的企鹅化石。这种史前企鹅生活在五千五百万到六千万年前,身高约五英尺10英寸,重达220磅,体积达到一个普通人的大小。 最大的现代企鹅是帝企鹅,它只有4英尺高。新发现的企鹅品种被称为Kumimanubicea。之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史前企鹅存在的证据,但新发现的这种企鹅生活的年代比其它发现更早。 以前已知的史前巨型企鹅包括3450万年前居住在南极洲的Anthropornisnordenskjoeldi企鹅,体积大小和这次新西兰发现的相同。另一个巨型企鹅叫做Icadyptessalasi,身高近五英尺。这个物种大约三千六百万年前生活在秘鲁。 科学家们说,巨型企鹅出现比鲸鱼出现早了2000万年。这个研究团队认为,鲸鱼,海象和海豹出现,可能是造成巨型企鹅灭绝的原因。今天只剩下在世界各地动物园里流行的小型企鹅。巨型企鹅在恐龙灭绝后几百万年灭绝。
    2017-12-19
  • 法国里昂拍卖猛犸象遗骸化石 以54.8万欧元成交
    (化石网报道)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法国一家拍卖行16日在里昂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拍卖会,拍品是一具猛犸象遗骸化石,最终以54.8万欧元,约合425.6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据报道,这具猛犸象遗骸化石距今约有1万5千年历史。这具猛犸象遗骸长度为5.4米,高3米多,两只象牙长3米,总重量达到160公斤。最终,这具猛犸象遗骸化石被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一家建筑公司买下。公司发言人表示,他们将尽快把这个大家伙运往位于斯特拉斯堡的公司总部进行展示。猛犸象体型巨大,在上个冰川时代结束时灭绝,相关原因各方说法不一。之前有说法称,人类狩猎等活动导致其灭绝。而近年的一项研究称,气候变化是猛犸象灭绝的罪魁祸首。
    2017-12-19
  • 英国13岁男孩在海滩“寻宝”时意外捡到原牛角化石
    英国13岁男孩在海滩“寻宝”时意外捡到原牛角化石 (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社:海滩上总是会出现一些物品,有的是人们随手乱丢的垃圾,有的则是大海的馈赠。英国13岁男孩阿奇·伍德在海滩“寻宝”时,却意外地捡到了一段原牛角化石。 今年3月的一天,阿奇跟父亲到贝克斯希尔海滩游玩。那里的沙滩常有战争遗留物出现,比如子弹、弹壳等。于是父子俩带着金属探测器,看看能有什么发现。阿奇发现了一件长约半米、疑似漂流木的物品,父亲认为那就是一段破木头,让他扔掉。可阿奇认为那段木头的重量和长度不寻常,猜测可能是猛犸象牙,坚持要把它带回家。 后来,他们找人鉴定,这是一块重4公斤多的化石。家人又帮助阿奇把化石送往贝克斯希尔博物馆,那里的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是原牛的牛角。原牛大约25万年前开始出现在欧洲大陆,在欧洲和西亚的石器时代壁画中有记载,现已灭绝。贝克斯希尔博物馆的专家告诉英国《每日邮报》,他们已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取得联系,等待对方对化石身份的进一步确认。
    2017-12-11
  • 欧洲科学家在5.3亿年历史的三叶虫化石上发现最古老的眼睛
    欧洲科学家在5.3亿年历史的三叶虫化石上发现最古老的眼睛 (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社微特稿(袁原):欧洲科学家在一块有5.3亿年历史的化石上发现了一只眼睛的遗迹。这可能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眼睛。 来自英国、德国和爱沙尼亚的科学家研究一块保存完好的三叶虫化石时发现了它右眼遗迹。三叶虫是生活在5.41亿年至2.51亿年前的一种海底生物。这块出土于爱沙尼亚的化石显示,这种古老生物拥有一种原始复眼,由许多称为“小眼”的微小视觉细胞构成,结构相当于蜜蜂等生物的眼睛。 研究人员认为,“最古老眼睛”的发现显示,5亿多年来复眼的结构和功能几乎没有改变过。科学家发现,相比当今动物,三叶虫视力低下,但足以识别捕食者和路障。它的复眼由100多个小眼构成。不同于现代复眼,化石中三叶虫的眼睛没有晶体。研究人员认为,这或许因为三叶虫缺乏形成晶体所必须的某种成分。研究相关结果发表于美国月刊《国家科学院学报》。 相关报道:科学家找到世界上最古老的眼睛 (化石网报道)据北京时间:外媒报道,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们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眼睛。这个有5亿5千万年前的化石是一个古老的海洋生物,名叫米施蒂埃尔斯。这只海洋生物的眼睛看起来像早期版本的眼睛,许多现代动物,包括螃蟹、蜜蜂和蜻蜓都有这样的眼睛。 科学家们在爱沙尼亚发现了这只古代的眼睛。虽然部分磨损,但古生物学家依然能够直接观察器官内部,从而揭示出眼睛的结构和内部工作原理。这只眼睛是现代复合眼睛的原始版本,它与蜜蜂眼睛的相似之处表明,在过去的5亿年里,眼睛的进化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科学家对眼睛的分析本周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爱丁堡大学教授EuanClarkson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个特殊的化石向我们展示了早期动物如何在数亿年前看到它们的世界。”“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揭示了复合眼睛的结构和功能在5亿年内几乎没有改变。” 早期的眼睛与现在的眼睛相比,只有100个细胞,它们之间的距离比现代动物的眼睛要大得多。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得到了德国科隆大学和爱沙尼亚塔林理工大学的科学家的协助。在他们对波罗的海地区进行的化石调查中,他们发现了另一种古老但更有能力的眼睛,这一发现揭示了几百万年后视觉分辨率的提高。 科学家说,他们不太可能找到比他们在爱沙尼亚出土的更完整的眼睛。科隆大学教授BrigitteSchoenemann说:“这可能是我们发现的最早的一个眼睛的例子。”“化石中沉积物层的老标本只含有原始动物的痕迹,这些动物太过柔软,不可能变成化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解体。”
    2017-12-11
  • 外形似黑武士头盔:美国爱达荷州发现三叠纪古老鲎(马蹄蟹)化石Vaderlimulus
    外形似黑武士头盔:美国爱达荷州发现三叠纪古老鲎(马蹄蟹)化石Vaderlimulus (化石网报道)据cnBeta:“黑武士”达斯·维达的头盔一直是被星战迷认为最酷的服饰之一,考古学家在美国爱达荷州新发现的一种生存于三叠纪的古老鲎(马蹄蟹)化石外形居然神似达斯维达的酷炫头盔,科学家结合黑武士姓氏“维达”来命名这一距今2.45亿年的珍贵物种--Vaderlimulus。 德国古生物学期刊NeuesJahrbuchfürGeologieundPalontologie近期发表了相关发现及论文,来自新墨西哥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古生物学者在论文中正式发表了这一珍贵物种的名称,并简述了这一物种的特征。学者AllanJ.Lerner称“Vaderlimulus(区别于现代的鲎类)其拥有非比寻常的身体构造,这赋予了它独特的外形”
    2017-12-11
  • 生活在水中似天鹅!蒙古发现白垩纪恐龙新物种——埃氏哈兹卡盗龙
    生活在水中似天鹅!蒙古发现白垩纪恐龙新物种——埃氏哈兹卡盗龙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报(张章):近日,《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恐龙的一个新物种,这种恐龙拥有像天鹅一样的脖颈和鳍一样的前肢,并且生活周期中有一部分在水中。埃氏哈兹卡盗龙(Halszkaraptorescuilliei)生活在白垩纪坎帕期(约7500万至7100万年前)目前蒙古所在的区域。 手盗龙类包含鸟类以及与它们亲缘关系最近的恐龙。在白垩纪,多个手盗龙谱系演化形成与其各自生态系统相关的不同特征,包括主动飞行、巨大体型、奔跑和食草性。 意大利乔瓦尼·卡佩里尼地质博物馆的AndreaCau及同事使用高分辨率同步辐射扫描方法检查了一个局部仍嵌在岩石中的手盗龙化石,从中发现了许多奇特的特征,大部分都是非鸟类手盗龙所没有的,但是水生或半水生的爬行类群和鸟类群却有。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特征代表了一种水陆两栖的兽脚类恐龙新物种,它们靠双腿在陆上行走,姿势类似短尾鸟类(如鸭子),但是利用鳍一样的前肢在水中活动(像企鹅和其他水鸟一样),并依靠长长的脖颈来觅食和埋伏猎物。研究人员将这种新恐龙与另外两种神秘而又不全的恐龙归在一起,提出一个新的恐龙亚科——哈兹卡盗龙亚科。
    2017-12-11
  • 对云南昭通早泥盆世新的基干肉鳍鱼类“短耳褶纹鱼”脑颅的研究揭示硬骨鱼类崛起之路
    短耳褶纹鱼及其脑和内耳结构复原(孔嘉仪绘) 硬骨鱼类演化简树,示舌颌关节和内耳淋巴导管结构的演化;星状符号指示中国发现的硬骨鱼类化石(卢静供图) 短耳褶纹鱼脑颅和颅腔三维重建模型。a,脑颅背视;b,脑颅腹视;c-f,颅腔背视(c;e,线图);颅腔右侧视(d;f,线图)(卢静供图)(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卢静等人联合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学者,对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约4.1亿年前)一新的基干肉鳍鱼类短耳褶纹鱼(Ptyctolepisbrachynotusgen.etsp.nov.)的脑颅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取其中复杂而出乎意料的形态特征信息,显示斑鳞鱼类(斑鳞鱼、无孔鱼和鬼鱼)可能比过去所认为的更加原始,非常接近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共同的祖先。新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推进了学界对最早期硬骨鱼类脑颅形态的了解,撼动了硬骨鱼类演化基部的系统关系。该研究成果12月5日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 硬骨鱼类可称脊椎动物的演化主干,其下的两大支系,即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分别征服了地球的水域和陆地。自古生物学学科创立之初,对硬骨鱼类起源与演化的探索从未停止。但是,欧洲、北美等传统的泥盆纪化石地点的硬骨鱼类已经分化成形态截然不同,原始特征多已消失的大类,这给追索硬骨鱼类最初的崛起过程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上世纪80年代起,一系列来自中国的原始硬骨鱼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揭开了硬骨鱼类起源研究激动人心的新篇章。其中以斑鳞鱼(Psarolepis)及其近亲,如无孔鱼(Achoania)、梦幻鬼鱼(Guiyuoneiros)等的发现最为引人瞩目,它们身上集中了人们过去从未想到能够集于一身的特征,如典型肉鳍鱼类分为前后两部分、可以活动的颅骨;类似盾皮鱼类的中背骨片和棘刺等等。虽然斑鳞鱼类此前仍被归入肉鳍鱼类,但如此之多而明显的原始特征使得研究者怀疑,它们也很有可能是更加原始的基干硬骨鱼类。为了厘清这一问题,蕴藏大量重要形态学信息的脑颅特征显得十分重要。但早期硬骨鱼类脑颅化石相当稀少,特别是其耳枕区部位骨化程度很低,往往无法保存,使得我们对这部分结构的了解非常有限。 云南昭通早泥盆统的坡松冲组保存了大量的鱼类和植物化石,代表着4.1亿年前一片生机勃勃的水中“乐土”。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动物课题组长年在坡松冲组开展野外工作,陆续采集了一批重要的鱼类特别是硬骨鱼类化石。此前已经发表的数个重要属种,如最早的四足形类奇异东生鱼(Tungseniaparadoxa)、最早的空棘鱼类云南孔骨鱼(Euporosteusyunnanensis)、最早的爪齿鱼类于氏箐门齿鱼(Qingmenodusyui)等,展现了坡松冲组脊椎动物群极具潜力的研究价值。在最近的野外工作中,课题组又找到一件表面纹饰与志留纪梦幻鬼鱼非常相似的硬骨鱼类耳枕区化石,根据其宽短的轮廓和表面的褶皱纹饰将其命名为短耳褶纹鱼。 卢静等人使用古脊椎所联合高能物理所自主研发的显微CT以及计算机三维重建等技术,对这件化石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还原,尽可能地提取了其中蕴藏的复杂形态信息,重点对后背囟(posteriordorsalfontanel)、舌颌骨关节面、内耳骨迷路和耳上腔(supraoticcavity)等结构特征及其三维位置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学对比和梳理,这也是学界首次获取早期硬骨鱼类耳枕区脑颅形态的详细数据。研究表明,短耳褶纹鱼的舌颌关节正好处于基干肉鳍鱼类向更进步肉鳍鱼类冠群演化的过渡阶段:它虽然已经演化出进步肉鳍鱼类典型的两个舌颌关节面,但颈静脉管却仍然从两个关节面的下方而非其间穿过,保留着原始硬骨鱼类的模式。同时,短耳褶纹鱼开始出现进步肉鳍鱼类特有的结构耳上腔(包括内淋巴囊和与之相连的内淋巴管两部分,负责将内淋巴液吸收入脑脊液)的雏形。 在此基础上,卢静等人对整个硬骨鱼类演化树根部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全面的重新分析,结果表明,短耳褶纹鱼的脑颅特征组合对早期硬骨鱼类演化理论具有重大影响。短耳褶纹鱼本身处于目前唯一的基干肉鳍鱼类位置上,它的发现将斑鳞鱼类推至更加原始的基干硬骨鱼类位置,显示斑鳞鱼类已经非常接近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共同的祖先。庞大的硬骨鱼支系最初正是从类似斑鳞鱼类的形态基础出发,在其后的四亿年中分化出占据整个地球多样生态位的繁盛后代,而我们人类也正是这些后代中的一支。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1801-z
    2017-12-11
  • 俄罗斯长毛象Lyuba首次“踏足”南半球 澳洲博物馆展出
    俄罗斯长毛象Lyuba首次“踏足”南半球,澳洲博物馆展出 (化石网报道)俄罗斯一所博物馆早前借出全球已知最完整的长毛象遗骸“柳芭”(Lyuba)予澳洲博物馆(AustralianMuseum),参与于周日(18日)开始一连6个月的展览。是次为柳芭首次“踏足”南半球,两所博物馆对此都大感兴奋。 澳洲博物馆的总监形容,柳芭将成为名为“冰河时期的巨兽:长毛象”的展览中的明星展品,对她可谓“爱护有加”。柳芭已抵达悉尼,先在特制的储存匣内待上超过1日,当柳芭适应了澳洲的气温后,才正式“开箱取出”。
    2017-11-24
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210008)
Tel:025-83282105 Fax:025-83357026
Email:ngb@nigpas.ac.cn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