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古代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
      (化石网报道)据EurekAlert!:科研人员报告了一个古代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2001年的一项研究报告了来自古代澳大利亚原住民遗骸的线粒体DNA序列,它提出其中一些遗骸不是当代人类世系的一部分。这项研究挑战了所有现代人类来自单一非洲起源的观念。
      David Lambert及其同事分析了2001年的那项研究审视的来自Willandra湖地区的同一组遗骸中的4个的线粒体DNA。这组作者使用比此前的那项研究使用的技术更先进的第二代DNA测序技术。发现其中只有2个标本含有人类DNA。来自已知最古老的澳大利亚人Mungo人的样本含有5种不同的欧洲人的序列,这提示所有这些序列代表了样本污染。这组作者在其余的样本中组装出了两个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其中一个属于一个澳大利亚人的世系,另一个属于一个欧洲人的世系。
      这组作者还重新分析了来自2001年的那项研究的另一个样本,结果得到的序列不同于此前发表的序列。这组作者说,这些研究提示,使用先进的测序技术,可以从古代澳大利亚原住民的遗骸中重新获取有意义的遗传信息。
    2016-06-13
  • 研究指超级太阳风暴协助原始地球孕育生命
     
      
      研究指超级太阳风暴协助原始地球孕育生命
      (化石网报道)地球是个充满生机的星球,至于为何它的环境如此适合生物居住,科学界也未有统一定论。美国太空总署(NASA)一项最新的研究就指,在地球生成初期,由于发生强大的太阳风暴,冲击地球气候变暖,生物得以在这茁壮生根。
      天文学家通过哈勃和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观察远方星系的恒星风暴,推测出太阳过往的历史。专家指,约在40亿年前,太阳光度只有现时的三分之二,输出的能量仅为现时的70%,未足以为地球提供足够热力,以致冷得不适合生物存活。而地球当时磁场亦比现时弱得多,无法抵受宇宙物质的冲击。
      当时发生的一系列强大的太阳风暴,其威力是一般太阳风暴的10倍,能量粒子穿过地球的磁场,在南北极地区进入大气层,使地球的大气发生化学反应,出现大量一氧化二氮(N2O)及氰化氢(HCN)。一氧化二氮是强力温室气体,留住热力的效果比二氧化碳强300倍,令地球温度上升,有机会出现液态水和生命;而氰化氢可为氨基酸等生物分子提供氮,使脱氧核糖核酸(DNA)有机会出现,孕育生命。
    2016-06-01
  • 发现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哺乳动物新属种-罗氏晚萌齿兽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16年5月24日出版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报道了中科院古脊椎所和临沂大学科研团队合作研究的发现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哺乳动物新属种-罗氏晚萌齿兽(Anebodon luoi)。化石是对齿兽类的基干物种,臼齿数目比之前发现的同属对齿兽的张和兽和毛兽少,与现生兽类相同,表明现生兽类的齿式在早白垩世就已经形成,为人们研究现代兽类的演化关系和牙齿同源性提供了关键证据。
      新标本发现于辽宁陆家屯早白垩世义县组,距今1.25亿年,是一件三维保存带有下颌的头骨化石。之前发现于辽西的张和兽和毛兽化石都是压扁的板状化石,缺失关键的头骨特征,罗氏晚萌齿兽首次描述了对齿兽的头骨形态学特征。对齿兽基干物种被认为是中生代哺乳动物类群真三尖齿兽、多瘤齿兽和现生兽类的祖先类型,新的头骨特征对研究中生代哺乳动物和现生兽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和性状极性有着重要意义。
    2016-06-01
  • 新物种鱼龙化石研究表明2.5亿年前地球物种大灭绝后出现生物爆发式进化发展
      (化石网报道)据腾讯科学(悠悠/编译):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最新发现一种远古海洋爬行动物化石,表明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之后生命会快速恢复。
      这种没有牙齿的奇特爬行生物生活在2.5亿年【根据英文原文修订】前海洋环境,它不同于同一时期其它已知物种,它们长着较长的鞭状尾部,很可能通过像短注射器一样的嘴部摄取食物。考古学家认为,这种生物的独特性显示地球物种灭绝事件之后生命如何爆发式发展,快速填补每个生态龛位,而不像之前预测的缓慢进化发展。
      这种远古海洋爬行生物被命名为“Sclerocormus parviceps”,是远古海洋鱼龙的一个分支,但是它的生理机能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表明生物进化可能爆发式出现,快速填补物种大灭绝之后残留的生态龛位。
      菲尔德博物馆进化生物学馆馆长奥利维尔-里佩尔(Olivier Rieppel)解释称,Sclerocormus parviceps化石表明早三叠世末期鱼龙进化速度非常快,我们并未发现该时期大量的海洋爬行动物化石,因此该化石标本非常重要,因为它暗示着物种大灭绝事件之后出现意想不到的生物多样性发展。目前,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据悉,2.5亿年前出现的大型物种灭绝事件被认为导致地球上96%物种灭绝消失,考古证据表明这场灾难是由于火山喷发释放大量温室气体以及微生物释放甲烷气体所致,伴随着海水变暖,酸性更强,海洋生态系统出现毁灭性变化,食物链遭到破坏。
    2016-05-27
  • 太阳年轻时的活跃可能有助于给早期地球生命提供所需成分和气候
      (化石网报道)据科技日报(张梦然):是太阳超级耀斑触发了最初的地球大气化学变化吗?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23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一则研究,太阳年轻时的活跃可能有助于给早期地球生命提供所需成分和气候。
      氮是地球生命必需的基本组成,但在地球早期,氮可能只是以氮气形式存在于地球大气中,而且是一种很少参加化学反应的惰性物质。分解大气中的氮分子是一个高耗能过程,但只有这样才能让生物可以更好地利用重组后的氮元素。
      此次,位于美国马里兰州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弗拉基米尔·艾帕尔天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天文望远镜对恒星风暴(与太阳类似的年轻恒星上大规模喷出的高能粒子)进行了观察,推测早期太阳可能也有类似的恒星风暴频繁向地球抛出高能粒子。这些被叫做超级耀斑的太阳风暴触发了早期地球大气的化学变化。研究人员估计,当时带电粒子云袭击地球的频率很高,一天会有多次。超级耀斑与地球互动的数值模拟表明,超级耀斑扰乱了地球磁场,在地球两极制造出大量的地磁缺口,从而让高能粒子能够穿过大气层。
      研究人员随后发现,高能太阳粒子和包括氮分子在内的地球大气层成分能相互作用,产生一氧化二氮和氰化氢。氰化氢可能给构建氨基酸等生物分子提供了氮源;而一氧化二氮这种强温室气体可能帮助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到了可以支撑液态水和生命的程度。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太阳虽然有很多风暴,却比现在要暗30%。
      在一篇相关的新闻与观点文章中,美国康奈尔大学拉美西斯·拉米雷斯写道,该论文中提出的过程,可能也对火星早期环境产生了影响,并且对那些环绕着其他年轻恒星的类地行星来说,这一过程对其气候和是否能存在生命也产生了类似的重要作用。
    2016-05-27
  • 尼安德特人和人类的多数骨骼差异是在出生时确立的
      (化石网报道)据EurekAlert!:一项研究提出,尼安德特人的婴儿出生时具有成年尼安德特人的许多骨骼特征。尽管已知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类的颅骨在出生地时候存在许多差异,尚不清楚身体的其他部分是否也存在这类差异。
      Tim Weaver及其同事测量了两具最完整的尼安德特人新生儿骨骼的手臂、腿和骨盆骨的长度和宽度,这两具骨骼一具来自俄罗斯,一具来自法国。这组作者把这些骨骼特征与来自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近来的非洲裔和欧洲裔美国人胎儿骨骼的样本进行了比较。与近来的人类样本相比,这些尼安德特人的样本的髋骨与腿骨的长度比较大,这表明了一个宽的身体。
      与现代人类相比,来自俄罗斯的尼安德特人的耻骨与髋骨的尺寸比较大,而且与现代人相比,这些尼安德特人的长骨末端的宽度与长度比更大。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类新生儿骨骼的这些差异也类似于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成年人的差异。
      这组作者说,这些结果提示,尼安德特人和人类的多数骨骼差异是在出生时确立的。
    2016-05-27
  • 人类智力可能因为对育儿的需求做出响应而进化
      (化石网报道)据EurekAlert!:一项研究提出,人类智力可能因为对育儿的需求做出响应而进化。仍然不清楚为什么人类认知与我们最近的进化亲缘物种差异如此显著。
      Steven Piantadosi和Celeste Kidd开发了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生孩子与育儿的理由驱动了智力的进化。根据这个模型,如果儿童出生时的头尺寸超过了一个临界阈值,儿童就不太可能存活。因此,选择压力偏爱在头小的发育早期分娩。这样的未成熟儿童存活到成年期的概率随着父母智力的增加而增加,而父母的智力与大脑和头的尺寸有联系。因此,偏爱大的大脑和出生年龄早的选择压力可能变得自我强化,在缺乏其他选择压力的情况下导致了高智力和未成熟后代的失控的进化。
      为了支持这个模型,这组作者观察到了在断奶时间——这是后代未成熟程度的一个替代指标——和对23个灵长动物属的一般智力的测量数据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即便在控制了可能造成混淆的变量之后也是如此。这组作者说,在这个模型中观察到的智力的失控的进化同时需要活产和大的大脑。
      这项发现提示了人类水平的智力在哺乳动物中间出现而且没有在其他动物类别里出现的原因。
    2016-05-27
  • 晨晓弥曼鱼再研究为解开辐鳍鱼类起源之谜提供新证据

    晨晓弥曼鱼生态复原图(澳大利亚Flinders大学Brian Choo绘制)。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16年5月19日,《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课题组卢静等与英国牛津大学同行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借助高精度CT扫描技术,他们对4.1亿前的晨晓弥曼鱼脑颅结构进行了重新研究,揭示了弥曼鱼内颅具有典型的辐鳍鱼类特征,如侧颅管与喷水管,为解开辐鳍鱼类起源谜团提供了最新证据。该研究还发现“整列层”结构不但见于肉鳍鱼类,也存在于某些早期辐鳍鱼类,修订了“整列层”是肉鳍鱼类特有结构的传统假说。
      硬骨鱼类是脊椎动物演化的主干。硬骨鱼类分两大支系,即肉鳍鱼类和辐鳍鱼类。大约在3.8亿年前的晚泥盆世,肉鳍鱼类开始登上陆地,演化出包括人类在内的陆地脊椎动物。然而,留在水中的肉鳍鱼类逐渐式微,辐鳍鱼类成为地球水域的征服者。今天的辐鳍鱼类拥有庞大的物种数(32219种,约占脊椎动物物种总数的一半),占领了从雨后水塘到深海火山口的各种生态环境。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鱼类,绝大多数属于辐鳍鱼类。
      据卢静博士介绍,晚志留世至早泥盆世(约4.3亿年前到4亿年前)是硬骨鱼类演化的关键阶段,肉鳍鱼类和辐鳍鱼类也在这一时期分道扬镳。在地质历史上,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地球环境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多次改变。旧的生物类群衰落下去,创造了新的演化机会。长着上下颌的鱼类朝着不同方向发展出许多新的类群,奠定了之后四亿年中脊椎动物演化的基础。“鱼类的时代”开始了。
      然而,辐鳍鱼类在这一时期留下的化石却极其稀少。过去对最早期辐鳍鱼类的认识主要来自3.9-3.8亿年前的鳕鳞鱼化石,这是一种长可超过半米,体型流线,长着大的口裂和锋利牙齿的掠食者。它在欧洲和北美都留下数量众多,保存完好的化石材料。可是,鳕鳞鱼已经拥有了辐鳍鱼类的绝大多数典型特征,跟辐鳍鱼类与肉鳍鱼类的最近共同祖先相比,它们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一段缺口。在过去至今的一百多年古生物学史中,这一缺口一直是困扰学界的一个大谜团。
      卢静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填补这个演化缺口,解开辐鳍鱼类起源谜团的关键证据也许已经被发现。
      据文章通讯作者朱敏研究员介绍,晚志留世到早泥盆世,我国的云南东部还是一片处于赤道附近的热带浅海,这片水域成为了早期硬骨鱼类的演化摇篮。4.1亿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曲靖西屯动物群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多种多样的早期肉鳍鱼类,它们的数量和种类都很多,可能以体型较小的盔甲鱼和盾皮鱼类为食。这些肉鳍鱼类中有斑鳞鱼、杨氏鱼、奇异鱼等一系列古生物学的“明星物种”,为研究肉鳍鱼类的早期演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窗口。
      西屯动物群的化石证据表明,在硬骨鱼演化的早期,各个类群的分野并没有那么明显。比如像斑鳞鱼那样的肉鳍鱼类,同时也具有一些辐鳍鱼类的特征。这说明西屯动物群已经相当接近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演化道路的分歧点。
      进入21世纪,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动物课题组在持续多年的野外工作中,陆续找到了几块不太起眼的头颅化石,在数量和保存完好程度上都无法与斑鳞鱼、杨氏鱼等明星物种相比。然而,它即将为辐鳍鱼类的起源提供重要的证据。这条鱼就是最初被归入到肉鳍鱼类的晨晓弥曼鱼。
      晨晓弥曼鱼的正型标本是一片薄薄的“凸”字形骨片,鱼活着的时候,它构成脑颅的顶盖。骨片的表面有无数的细孔,这种带细孔的硬组织结构被称为“整列层”,一直被认为是早期肉鳍鱼类独有的特征。最早曾把弥曼鱼归入肉鳍鱼类,主要依据的就是整列层的存在。然而,原始肉鳍鱼类的脑颅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而弥曼鱼的脑颅却和原始辐鳍鱼类一样浑然一体。弥曼鱼的归属因此成为学界悬而未决的一个问题。要确定弥曼鱼的归属,还必须寻找更多的证据。
      把骨片翻过来后,露出层层叠叠,像丘陵等高线般复杂而不规则的,已经石化的构造,这些构造代表了四亿年前古老鱼类的脑腔、血管、神经和内耳等精细结构的形态。利用高精度CT技术对这些结构进行的研究表明,弥曼鱼还具有好几种辐鳍鱼类才有的特征,而最关键性的证据来自它的喷水孔——人类耳道的前身。
      《庄子》中有则神话:混沌是上古的帝神,没有七窍;他的朋友倏和忽给他凿出七窍,凿完混沌就死了。头颅上的孔窍攸关性命,在演化史上也基本保持着稳定,人的眼、鼻、口,在脊椎动物历史的早期就都出现并已初具雏形。只有耳朵是个例外,它经历了最大的演化重组和改变。
      我们的耳孔,在原始水生脊椎动物中叫做喷水孔,由靠前的一对鳃孔演化而来。喷水孔名不副实,和喷水没有多大关系,它的功能在于呼吸和感觉。鲨鱼和鳐鱼的喷水孔里有用来辅助平衡感的感觉器官,同时也可以用来吸入新鲜的水流。现生的多鳍鱼在缺氧的水体中生活,会利用头顶部的喷水孔,像鼻孔那样吸进空气。鱼类登上陆地之后,喷水孔变成了连接内耳和外界声源的通道,成为我们听觉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当一部分辐鳍鱼类的喷水孔和其他鱼类都不一样,它在脑颅顶盖的底部形成了一段骨质的封闭管道,称作喷水管。弥曼鱼的脑颅化石上也显示了同样的特征。此外,它的脑颅在内耳部分还有一个特殊的空腔,这也是只有辐鳍鱼类才有的特征。在现生的鲟鱼(属于较原始的辐鳍鱼类)中,这个空腔用来容纳造血器官。凭借这些新证据,卢静等人将弥曼鱼归入到了辐鳍鱼类,弥曼鱼也因此成为目前已知最原始,也是最早的辐鳍鱼类,它将辐鳍鱼类最早的没有争议的化石记录向前推了2千万年。
      在“鱼类时代”刚刚拉开帷幕的那个纪元中,水中生活着多种多样古怪的硬骨鱼类,最早的辐鳍鱼类也许就在其中,只是外表很可能与后来的典型辐鳍鱼类不太一样。随着更多更完整的原始硬骨鱼类化石材料的发现,辐鳍鱼类,这些地球水域征服者的起源,将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科技部973项目的支持。
    2016-05-23
  • 最新基因研究揭晓长颈鹿独特身体结构形成之谜 具有“涡轮增压心脏”
      (化石网报道)据腾讯科学(悠悠/编译):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科学家最新基因研究揭晓了长颈鹿独特身体结构的形成之谜,证实其修长的身体与“涡轮增压心脏”密切相关。
      长颈鹿的长脖颈进化形成于2000多万年前,科学家首次绘制了长颈鹿的完整基因,发现一些基因促使它们具备这种特殊身体结构。研究人员希望识别与长颈鹿独特身体相关的基因变化,例如:为什么长颈鹿短跑速度可达到60公里每小时。
      研究结果表明,长颈鹿的长脖颈形成与“涡轮增压心脏”有关,它们的心脏可加压血液穿过2米长的脖颈抵达头部。长颈鹿独特身体结构与过去数千万年形成的几十种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研究报告第一作者、宾夕法尼亚大学道格拉斯-加温尔(Douglas Cavener)教授说:“一些调控基因与长颈鹿独特身高和增压心血管系统的形成有关。”
      同时,研究人员对长颈鹿近亲物种霍加狓进行了基因序列研究,从而对比揭晓了长颈鹿的基因变化。长颈鹿拥有较长的脖颈和腿部,身高可达到6米,进化历程中需要一定的基因变化来维持它们高速短跑,以及强大的心血管功能。例如:它的心脏必须非常强大,加压血液穿过2米长的脖颈抵达头部,为头部提供充足的血液供给。
      很可能长颈鹿心脏进化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左心室,血压是其它哺乳动物的两倍。加温尔教授说:“霍加狓的基因序列非常类似于长颈鹿,这是因为它与长颈鹿是大约1200万年前由同一祖先物种进化而来。尽管它们两者是近亲物种,但是霍加狓更像是斑马,没有长颈鹿那样修长的身体和强大的心血管系统。基于这两个特征,霍加狓的基因序列可用于识别长颈鹿独特的基因变化。”
      长颈鹿较长脖颈和腿部的部分骨骼与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相似,此外,长颈鹿有特殊的饮食习惯,喜欢吃金合欢树叶和种荚,它们具有较高的营养,但对于其它哺乳动物是有毒性的。研究人员指出,长颈鹿进化形成一种新陈代谢金合欢树叶的基因,从而规避了它的毒性。下一步将通过实验方法识别其它“候选基因”。
    2016-05-23
  • 新发现认为美洲在上个冰河末期已经有人类居住
      (化石网报道)考古学家一直认为,最早踏足美洲大陆的人,是于1.3万年前从西伯利亚抵达阿拉斯加的克洛维斯人(Clovis)。惟美国一批考古学家近日在佛罗里达州一处沉洞,挖掘出一批石器工具和兽骨,有可能改写历史,将人类踏足美洲的时间提早约1500年。
      掘出石器工具和兽骨的沉洞遗址,位于佛州塔拉哈西的奥西拉河(Aucilla River)。早于1987至1997年间,已有考古学家在当地掘出8件石器工具和史前乳齿象牙,惟由于当时对压住这些东西的沉积泥土年代存疑,故为考古学家忽略。直至2012年,数间大学的考古学家再次到该沉洞挖掘。结果在2年间掘出更多石器工具,包括一柄双刃面的石刀。
      考古学家同时掘出一根乳齿象牙,其表面有平行的槽纹,反映当时是有人用双刃石刀将之从象头上割下来,这证明当时人类与在这种巨型动物并存至少2000年。
      考古学家又用放射性碳定年法,检测掘出的文物和兽骨,发现它们的历史可以远溯至14550年前。这或可证明美洲大陆在上个冰河时代末期,已经有人类居住,令人类踏足美洲大陆的时间可以提早1500年。
    2016-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