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70.9万年前曾有古人类在菲律宾吕宋岛使用石制工具剖解犀牛
       
       
      70.9万年前曾有古人类在菲律宾吕宋岛使用石制工具剖解犀牛
       
    (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网:英国《自然》杂志2日刊发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菲律宾出现古人类的时间大幅提前,缘由是大约70.9万年前,曾有古人类在吕宋岛使用石制工具剖解一头犀牛。
       
      先前在菲律宾发现的最久远古人类遗迹是一根足骨,距今6.7万年。
       
      研究人员最近在吕宋岛北部卡林阿地区挖出57枚石制工具和超过400根巨蜥、棕鹿、淡水龟和剑齿象等动物的遗骨,借助电子自旋共振,确定它们的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距今70.9万年。
       
      法新社报道,发现的石制工具是敲击或凿削工具,包括49片类刀薄片和两把锤子。
       
      这次考古最大发现是一副犀牛骨架,完整程度大约75%,上有13处切口和敲击痕迹,显示曾有古人类肢解、分食这头犀牛。不清楚古人类是猎杀这头犀牛,还是只是发现它的尸体。
       
      研究报告第一作者、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副教授托马斯·因吉科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远离大陆的菲律宾岛屿上发现中更新世早期的古人类遗迹,说明那些古人类“不大可能是智人”。智人是现代人类始祖。
       
      因吉科说,研究人员对这一时期东南亚古人类行为知之甚少。吕宋岛卡约地区先前发现的古人类足骨显示身材矮小的特征,与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霍比特”人、即弗洛勒斯人相似。
       
      因吉科推断,古人类身材逐渐缩小、继而形成新人种的进化过程可能同样在吕宋岛上演。不过,人们在卡约地区发现古人类足骨,没有发现工具,与卡林阿地区的新发现“有巨大时间缺口,留下不少疑问”。
       
      最新发现引出的另一个疑问是,卡林阿那些古人类是否聪明到可以制作航海工具,从大陆漂流至吕宋岛。
       
      因吉科认为,古人类制造漂流筏的可能性“眼下无法排除”。另一种可能是,台风等极端天气提供了红树等天然漂流筏,帮助他们跨海。
    2018-05-14
  • 最古老的鸟喙属于近1亿年前居住在北美洲的Ichthyornis dispar
       
       
       
       
       
      最古老的鸟喙属于近1亿年前居住在北美洲的Ichthyornis dispar 
      (化石网报道)据cnBeta:外媒SlashGear报道,耶鲁大学古生物学家Bhart-Anjan Bhullar近日发表研究成果称,Ichthyornis dispar是世界上拥有最古老的鸟喙的生物。Bhullar表示:“第一个鸟喙是在下颚末端的角覆盖的钳形尖端。下颚的其余部分充满了牙齿。”
      
       
      Bhullar称:“喙最初是一种精确抓握机制,可以在肢体进化为翅膀时作为替代肢体。”这项研究提供了早期鸟类与现代鸟类之间的连接点。这项研究的动物可能看起来像一个现代的海鸥 - 但它的嘴里有一大堆锋利的牙齿。
      
       
      Ichthyornis dispar最早在1870年发现,并首先由自然学家OC Marsh描述和命名。在接下来的100年左右科学家没有发现这只鸟的重要部分。到目前为止,当Bhullar和船员报告了一个新的完整的头骨和两块以前“被忽视的”头骨碎片化石。他们发现的化石几十年来一直被放置在耶鲁的藏品中。
      
       
      该研究的共同主要作者、巴斯大学米尔纳进化中心的Daniel Field表示:“化石记录提供了我们唯一的直接证据,证明了引起现代形式的进化转变。这个非凡的新标本揭示了类似恐龙的特征在Ichthyornis头骨中的滞留时间 - Ichthyornis是来自爬行动物时代的现代鸟类中已知关系最密切的近亲之一。”
      
       
      该研究的共同主要作者还包括耶鲁大学的Michael Hanson、堪萨斯大学的David Burnham,海斯堡州立大学的Laura Wilson和Kristopher Super,阿拉巴马州自然历史博物馆的Dana Ehret以及McWane科学中心的Jun Ebersole。
      
       
      相关报道:大自然已知的最早鸟喙属于一种恐龙
      
       
      (化石网报道)据cnBeta:外媒New Atlas报道,耶鲁大学的科学家们认为他们已经发现最古老的鸟喙。它属于近1亿年前居住在北美洲的Ichthyornis dispar。科学家认为它的喙可以在肢体进化为翅膀时作为替代肢体。然而在其他方面,这个生物仍然是一只恐龙。
      
       
      Ichthyornis dispar的第一批化石于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发现,但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现在发现了Ichthyornis dispar第一个完整的头骨部分及两个头盖骨部分,这两个头盖骨部分是耶鲁原始标本的一部分,但之前被忽视。这一发现为大自然的第一种鸟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
      
       
      这个生活在晚白垩纪时期的生物是现代鸟类中已知关系最密切的近亲之一,类似海鸥或燕鸥,以及今其他海鸟。Ichthyornis的意思是“ 鱼鸟 ”,因为它的背骨类似于鱼,因此得名。这是第一种被发现有牙齿的早期鸟类。
      
       
      研究人员使用CT扫描来分析颅骨,发现“头骨中类似恐龙的特征的滞留时间令人惊讶”。虽然它有一个进化的鸟类般的大脑,但它有类似在恐龙中发现的下颌肌肉构型。颞区也更像恐龙。
      
       
      但是喙本身是什么?耶鲁大学古生物学家Bhart-Anjan Bhullar解释说:“第一个鸟喙是在下颚末端的角覆盖的钳形尖端。下颚的其余部分充满了牙齿。喙最初是一种精确抓握机制,可以在肢体进化为翅膀时作为替代肢体。”
      
       
      该研究的合著者Michael Hanson补充说:“除非嘴巴张开,否则可能不会看到牙齿,其覆盖着某种类似嘴唇的口腔外组织。”
      
       
      这项研究是对鸟类起源和具有鸟类特征的恐龙研究的最新成果。另一位研究人员Daniel Field表示:“化石记录提供了我们唯一的直接证据,证明了引起现代形式的进化转变。”
      
       
      该团队的研究已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2018-05-14
  • 和恐龙有关的奇特化石:拥有天鹅脖颈的恐龙新种
       
      马氏北方盾龙
       
      犄龙
       
    (化石网报道)据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翟冬冬):今年6月,一副新种恐龙化石将在法国巴黎阿居特拍卖行拍卖。这副恐龙化石2013年出土于美国怀俄明州,站立高度2.6米,长9米,完整程度达70%,历史可追溯至1.55亿至1.48亿年前,拍卖行工作人员估价达120万至180万欧元(约合930.8万至1396.2万元人民币)。没想到一副恐龙的化石居然贵到令人咋舌,不过这也没什么,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发现的一些和恐龙有关的化石,因其独特稀有恐怕要算是无价之宝了。
       
      拥有天鹅脖颈的恐龙新种
       
      如果一种恐龙拥有像天鹅一样的脖颈和鳍一样的前肢会是什么样子?在《自然》杂志去年12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就描述了这样一个恐龙新物种。这种恐龙生活在白垩纪坎帕期(约7500万至7100万年前),目前蒙古国所在的区域。研究人员将这种全新的物种命名为埃氏哈兹卡盗龙。
       
      当意大利地质博物馆研究人员使用高分辨率同步辐射扫描方法对埃氏哈兹卡盗龙的化石进行非侵入性研究后,其许多精妙的类鸟特征得以显现。这些奇特的特征,大部分是非鸟类手盗龙所没有的,但是水生或半水生的爬行类群和鸟类群却有。
       
      哈兹卡盗龙脖颈修长,占了全身长度的一半,它们还长着许多适合吃鱼的细小牙齿,以及鳍状的前肢。有人认为这些特征证明,该恐龙是一种水陆两栖的兽脚类恐龙新种,它们靠双腿在陆上行走,姿势类似短尾鸟类,但是利用鳍一样的前肢在水中活动,并依靠长长的脖颈觅食。
       
      似装甲堡垒的恐龙木乃伊
       
      众所周知,埃及有木乃伊,但你知道吗,恐龙也有木乃伊。所谓恐龙木乃伊,指的是保存有软组织化石的恐龙尸骨,是极其少见的。不过,去年5月人们就有幸见到了这样一具恐龙木乃伊。这是一具保存非常完好的马氏北方盾龙前半身的木乃伊化石,也是目前为止保存最为精致的恐龙木乃伊。自2011年在加拿大艾伯塔省被发现以来,经过了长达5年的艰苦修复。
       
      马氏北方盾龙的体长达5.5米,体重超过1吨,且身覆重甲,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移动的装甲堡垒。由于没有受到外力破坏,北方盾龙的每一片甲片几乎都保留了其原始的形态,甚至连胃容物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主要得益于北方盾龙死后被海底沉积物迅速掩埋,泥土将尸体严实地包裹起来。
       
      除了保存精美的外部结构,北方盾龙的化石还向我们揭示了它生前的皮肤色素,显示它活着的时候身体呈现红棕色,这也是首次还原非羽毛恐龙之外的恐龙体色。北方盾龙的背部呈现出偏红的颜色,而腹部的颜色较浅。在研究论文中,古生物学家特别分析了北方盾龙的体色,并且认为其具有“隐身”的功能。在许多动物(包括部分恐龙)的体色分布上都拥有类似的伪装策略,可以让自身在光线的照射下弱化立体感,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
       
      像牛一样长角的恐龙远亲
       
      在二叠纪末期,地质史上最大规模的大灭绝事件之后,三叠纪的生物演化方式开启了疯狂实验模式,在这段时间内出现了许多稀奇古怪又独一无二的搭配组合,2017年发现的印度犄龙就是其中一例。犄龙在分类上属于主龙型类动物,虽然不是恐龙,但与恐龙的祖先是亲戚。
       
      犄龙生存于距今2.47至2.42亿年前,可以说是当时最大的动物之一,以植物为食,体长可达4米,体重100—200公斤,类似于现代世界的大型牛科动物。这个“大块头”和今天的巨蜥有点像,只不过它的眼睛上方长了一对弯曲向前的短角,身体前部的肩膀有力地隆起,后背线条弯曲起伏,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有科学家认为,它看上去像是犀牛和科莫多龙的“爱情结晶”。
       
      既然是吃素的,那么犄龙脑袋上的角肯定不是捕猎用的。古生物学家认为犄龙脑袋上的角是雄性的视觉展示物,也应该是雄性间搏斗的工具,所以只有雄性犄龙才长着角。
    2018-05-14
  • 尼安德特人大脑中与语言和社会活动相关的小脑分区相对较小可能是他们灭绝的原因
       
       
       
      尼安德特人大脑中与语言和社会活动相关的小脑分区相对较小可能是他们灭绝的原因
      (化石网报道)高知工科大学(日本)人类学家赤沢威和他的同事在《科学报道》(Scientific Reports)上刊文称,尼安德特人的大脑不比克罗马农人的大脑小,但与语言和社会活动相关的小脑分区相对较小,这可能是他们灭绝的原因。
       
      现在,人们对第一批欧洲原住民的灭亡时间有几种不同的猜测,有说5万零450年前的,还有说3万年前的。
       
      支持尼安德特人3万年前灭绝的人认为,他们的灭绝是因为人类祖先有更先进的劳动工具、文化、更清楚的语言和更多的杂食性。
       
      近年来,一系列发现证实,尼安德特人会说话,制造石楔、矛和骨制工具的能力也不弱于克罗马农人,这使得许多人类学家开始怀疑先前的说法。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尼安德特人的大脑发育与现代人的神经系统发育并不相同。赤沢威和他的同事推测,尼安德特人的大脑虽然与克罗马农人的大脑大小相似,但可能构造完全不同。为了验证这一想法,他们制造了一个“标准的”人类大脑模型,将它与尼安德特人的颅骨复制品对比。
       
      结果表明,尼安德特人的大脑有几处与人类祖先不同的特征。首先,大部分尼安德特人的大脑半球比克罗马农人略大,后部和侧面结构有几处不同;其次,尼安德特人的小脑明显比现代人小,特别是与语言和交流有关的右半部分。
       
      日本人类学家认为,这一切都说明,人类祖先拥有更高级的智力,比尼安德特人语言能力更好,能更好地互相沟通。研究文章的作者们认为,这些小差异也许可以解释,人类祖先如何在与欧洲第一批原住民的竞争中获胜。
    2018-05-14
  • 匿名买家在法国巴黎以140万欧元竞走两具恐龙骨架化石
      
      
      意大利科学顾问组装异特龙骨架化石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文物网:日前,在巴黎举办的拍会上,两具恐龙骨架化石(其中一具是梁龙遗骨化石,另一具为异特龙遗骸化石)分别以超过14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086.27万元)的高价顺利拍出,但拍行目前尚未透露买家国籍与身份。
      
      
      德鲁奥(Drouot)拍行表示,“同一位外国藏家竞得了这两具恐龙化石”,尽管拍卖成交价格未创下历史新高,但也令人感到振奋。
      
      
      据悉,此次上拍的梁龙(一种巨型食草恐龙,从鼻子到尾巴长达12米)骨架化石成功竞得144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117.29万元),而肉食性异特龙(小型恐龙,身长仅为3.8米)化石则拍得141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094.02万元)。
      
      
      这两具恐龙化石历史悠久,曾生活在大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
      
      
      每年全球只有约5具恐龙骨架化石得以上拍,其中大多数均被欧洲或美国超级富有的收藏家或博物馆收入囊中。但拍卖商已经注意到在中国掀起的竞拍热潮。
      
      
      化石销售专家莱高普?布莱亚诺 (IacopoBriano) 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像画作一样,恐龙化石已经成为了炫酷、时尚的真实装饰品”,并指出好莱坞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和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均为此类超大型史前装饰品的粉丝。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麦当劳和沃特?迪士尼捐款83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483.1万元),帮助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购买了史上最完整、保存最好的雷克斯霸王龙 Sue。
    2018-04-27
  • 诸城国家恐龙地质公园小型兽脚类恐龙正式命名为“赵氏怪脚龙”
       
      诸城国家恐龙地质公园小型兽脚类恐龙正式命名为“赵氏怪脚龙”
       
    (化石网报道)据齐鲁网(闪电新闻记者 王亮家 周明秀 李涛 通讯员 潍坊台 潍坊报道):日前,在诸城国家恐龙地质公园,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被正式命名为“赵氏怪脚龙”。这是继“巨型诸城暴龙”之后,在诸城市发现的又一种兽脚类恐龙,至此在诸城市发现并命名的恐龙化石新属种已达10个。“赵氏怪脚龙”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诸城市恐龙化石种类的多样性,也为系统研究白垩纪时期的古生物、古环境、古地理提供了重要的科研信息。
       
      “赵氏怪脚龙”属窃蛋龙类近颌龙科,体长大约3米,重约40公斤。其属名的含义是“奇怪的脚”,是为了纪念我国已故著名古生物学家赵喜进教授而命名。
       
      著名恐龙专家徐星介绍说,赵氏怪脚龙属于窃蛋龙类,但是它的后腿跟其它的窃蛋龙类明显不一样,比如说它的脚显示像快速奔跑的一种形状;它的后肢其它方面特征也跟大多数窃蛋龙不太一样,这说明在白垩纪晚期,存在着一类大家原来没有认识到的一类窃蛋龙属种。“赵氏怪脚龙的发现,应该说填补了大家对于恐龙多样性方面的一个认识,知道赵氏怪脚龙属于窃蛋龙类,窃蛋龙类属于和鸟类非常相像的恐龙,这对于研究鸟类起源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这次在诸城发现了窃蛋龙类化石,应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诸城因其境内出土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而被誉为“中国龙城”。据了解,截至目前,在诸城市发现并命名的恐龙化石新属种已达10个。“巨大诸城龙”、 “诸城中国角龙”、“意外诸城角龙”、“巨型诸城暴龙”等恐龙新属种,构成了诸城庞大的“龙氏家族”,在为研究古环境、古地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的同时,也向世界递交了一张靓丽的“中国龙城”名片。
       
      徐星表示,这十种新物种的发现,为大家理解白垩纪晚期恐龙动物群的组成提供了很多新的信息。恐龙在白垩纪晚期的多样性非常高,所以对诸城恐龙动物群的研究,它的发现不光是一个地点的发现,而是揭示了在白垩纪晚期,存在着一个属种丰富、形态多样的恐龙动物群;而这个动物群的演化、组成跟世界上其它同时期恐龙动物群的关系,将为大家理解整个白垩纪晚期恐龙的演化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
    2018-04-27
  • 早期陆生植物适应性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双编码基因YAN/AltYAN的基因结构及演化过程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关艳龙):早期陆生植物形态结构相对简单,却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先前的研究表明,特有基因往往对于物种适应特殊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这些基因的起源及其功能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欠缺。
      最近,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黄锦岭研究组与昆明植物所孙航研究员、刘莉研究员、胡金勇研究员,扬州大学杨泽峰教授及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 Mark P. Running教授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小立碗藓hemerythrin基因起源于真菌向早期陆生植物的水平基因转移事件,hemerythrin基因在小立碗藓中通过改变蛋白编码顺序(Shifting of reading frames),演化出一个新双编码基因(Dual-coding gene)YAN/AltYAN。 分子遗传学及生理生化证据表明,YAN/AltYAN通过参与小立碗藓脂肪酸、油体、蜡质结晶等脂类代谢过程,介导了小立碗藓的脱水耐受生物学过程。令人惊奇的是,现有的证据显示hemerythrin也极可能同样参与到植物油体形成与抗干旱过程。该研究对于认识物种特有基因的演化方式以及揭示陆生植物如何适应特殊环境提供了新的理论观点及实验证据。
      该研究结果以“Gene refashioning through innovative shifting of reading frames in mosses”为题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DOI:10.1038/s41467-018-04025-x)。 关艳龙博士及刘莉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黄锦岭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引进人才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2018-04-27
  • 数码技术复原旧石器时代日本人的面部 轮廓接近中国南方人及越南人
      (化石网报道)据环球网:日本时事通信社4月22日报道,日本冲绳县立埋藏文化财中心近日公开了利用数码技术复原的旧石器时期日本人的面部复原雕像。
       
      此前,研究人员在距今约2.7万年的“百保竿根田原洞穴”遗址发现了日本国内最古老的全身人骨。该遗址同时出土了至少19具保存良好的旧石器时代人骨,其中4具面部骨骼保存较为完整。
       
      研究小组随后尝试利用数码技术对这4具面部骸骨进行复原:先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模型,再用黏土刻画面部。最终再现了脸骨主人的面貌。
       
      其中,4月20日公开的是4号面部骸骨的复原图。这是一位大概30至40岁的中年男性。他的面部轮廓凹凸鲜明,额头宽大,鼻子山根较低,眼睛和嘴巴等面部器官较为集中。据研究人员表示,这种长相近似于当时中国南方、越南等“南方系人种”的长相。
       
      研究小组负责人、琉球大学原副教授土肥直美表示,虽然旧石器时期日本人长相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但百保竿根田原洞穴遗址中人类遗骨及牙齿出土量更大,研究团队计划对这些遗骨进行综合分析,以复原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及生存环境。
       
      旧石器时期日本人面部复原雕像从4月20日起在国立科学博物馆展出。
    2018-04-27
  • 沙特阿拉伯史前湖泊一块8万8000年前手指骨将人类迁徙时程往前推
       
      阿尔乌斯塔(Al Wusta)发现的白色沉积物表示这处遗迹曾经是一座淡水湖。 PHOTOGRAPH BY KLINT JANULIS
       
    (化石网报道)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Sarah Gibbens 编译:石颐珊):来自沙特阿拉伯一处史前湖泊遗址的这项发现挑战了现代人直到6万年前才离开非洲的说法。
       
      超过8万5千年前,阿拉伯半岛的样貌和现在浩瀚广袤的沙漠很不一样。
       
      这个地区曾经是丰美的草原,绿意随着季节性降雨涌现,草原点缀着上百座淡水湖。学者已经在砂土中找到水生与半水生哺乳动物的证据,例如通常与非洲大陆南部联想在一起的河马。他们也在半岛上找到石器,显示早期有人类活动,但是并没有直接化石证据——直到现在为止。
       
      2016年,沙特阿拉伯一处名为阿尔乌斯塔(Al Wusta)的古代湖泊遗迹中发现了一根人类手指骨头,根据刊于《自然-生态学与演化》(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的一篇新研究,这根人骨目前定年在大约8万8千年前。
       
      为了找出沙特阿拉伯久远绿色过去的遗存,考古学家开始从该地区的卫星影像中寻找史前淡水水体的证据。
       
      「我们已经在阿拉伯找到1万个古代湖泊。我们去过大约200个,其中约八成有考古证据,」任职于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Max Planck Institute)的麦可.佩查格利亚(Michael Petraglia)说,他是研究计画主持人,也是详述该发现的论文作者。
       
      这个区域应该大多是季节性湖泊,佩查格利亚解说,它们周期性地于干季萎缩,在雨季满水。然而阿尔乌斯塔很可能终年都有淡水。根据研究共同作者修.格鲁卡特(Huw Groucutt),考古学家也在阿尔乌斯塔湖遗址发现数百件石器碎片。
       
      早期出走
       
      考古学家和史前人类学家对于人类切确何时开始离开非洲意见不一。许多学者说,直到6万年前都没有人类大规模往北或往西迁出非洲次大陆的可靠证据。
       
      2007年,佩查格利亚提出争议性论述,主张现代人早在7万4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在远至印度的东方。
       
      「我身陷论战超过十年了,」他说。
       
      「我们当时主张智人在那个时间点以前就抵达南亚了。论述基础在于石器,但我没办法提出化石佐证,」他补充。
       
      2014年,他着眼阿拉伯半岛。由于此处曾经是足以支撑狩猎采集人群的草原,他推论半岛可能是离开非洲的天然跳板。
       
      摩洛哥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将人类放置于30万年前的西非,但是在这块大陆以外却很少发现超过6万年的化石。然后,今年1月,一块18万年前的人类颌骨于以色列出土。
       
      佩查格利亚和格鲁卡特都说沙特阿拉伯发现的人类指骨暗示人类迁徙在地理上的多样性高于先前估计。
       
      「我们大概已经去过阿拉伯100个不同的遗址,几乎每一个都有石器,」格鲁卡特说。 「一下车就一定会找到石器。挑战在于找出有人类遗骸的地点。」
       
      研究团队对这根3公分长的骨头所知甚少。它究竟属于男性或女性,以及手指主人的年纪,都需要更多证据才能定论。
       
      「这根指骨是否来自现代人,我不认为光靠这么一根骨头就能判断,」约翰.霍克斯(John Hawks)谨慎道,他是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人类学家,并未参与这项研究。 「所以要说这是现代人散布的纪录还言之过早。」
       
      「我认为这清楚显示我们应该多加探索阿拉伯半岛,那里还会找到更多发现。」
       
    2018-04-27
  • 古生物学家在肯尼亚西北部的Natodomeri发现最大穴狮头骨化石
    (化石网报道)古生物学家在肯尼亚西北部的Natodomeri发现穴狮(Panthera leo spelaea)头骨,据推测,这头狮子的体型要比任何已知的现存非洲狮或出土的古狮化石都要大。
       
      这一发现证明,大约20万年前,非洲生活着巨型狮子,而其巨大的体型可能与其猎物体型大有关。古生物学家认为,当时这些狮子猎捕的食草动物也要比自己现存的后代要大得多。
       
      古生物学家测量牙齿和头骨其他细节后推测,该穴狮可能高1.7米左右。
    2018-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