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是什么因素使蜥脚类恐龙长得如此巨大
       
    (化石网报道)据科技日报(陆成宽):近日,电影《侏罗纪世界2》在内地上映,剧中码头边被火山灰和岩浆吞没的腕龙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也让人记住了这个悲伤无助的“大个子”。
       
      腕龙属于蜥脚类恐龙,这类恐龙都是植食性恐龙,也是地球历史上最大的陆生动物。在蜥脚类恐龙中像腕龙这样体型庞大的还有很多,目前已知最大的身长可达54米。虽然目前的研究还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蜥脚类恐龙长得如此巨大,但研究人员从外部环境与恐龙自身特征等角度对比得出了多种解释。
       
      解释一:顺应进化规律,长得大有生存优势
       
      一个多世纪前,美国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林克·柯普通过观察化石记录的信息发现,动物的躯体随着进化发展而不断增大,刚开始时个体一般较小,随着时间推移,后代会变得越来越大。生物学家把生物的这种体型趋于增大的进化趋势称为“柯普法则”。比如,马是从和狗一般大小的动物持续进化而来的。
       
      “依据‘柯普法则’,很多动物的体型都有变大的趋势,这是生存的需要,体型越大,自卫能力越强,越不容易成为被捕食的对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也就是说,可能是生存竞争使得蜥脚类恐龙长成了“巨无霸”,这样它在攻击、逃避、觅食、确立势力范围、争夺雌性等时,都处于有利地位,同时也不用担心自己受到食肉动物的攻击。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表示,蜥脚类恐龙主要生活在侏罗纪,那个时期的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比如银杏、松柏类等,这些树木高大,为了要吃到这些枝叶,恐龙也会逐渐进化出庞大的体型。
       
      但是,也有人疑惑为什么现在的动物没有长到像蜥脚类恐龙那么大呢?
       
      解释二:省去咀嚼时间,吃得多才能长得大
       
      有观点认为,现在的哺乳动物之所以没有像蜥脚类恐龙一样庞大的“身板”,是因为它们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长了。这与它们每天有限的进食量有关。比如,虽然大象每天用于进食的时间多达18个小时,但是它在进食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咀嚼,这就决定了它每天的进食量是有限的,事实上大象每天吃掉的食物约为200千克。
       
      然而,蜥脚类恐龙每天却能吃掉1吨食物。“一般认为蜥脚类恐龙在进食时不需要进行咀嚼,它们用牙齿咬下树叶和树枝,然后将食物直接吞下,这样就省去了大量用于咀嚼的时间,因而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吞下更多的食物。同时,它的肠道容积也很大,并且依靠一个庞大的菌群消化,整个肠道就像发酵池,这样的特点使得它每天的进食量远远超过现在的哺乳动物。”徐星说。所以,它的体型也就长得特别大。
       
      此外,在恐龙生活的时期,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与较高的气温使得当时的地球植物茂盛,这也为蜥脚类恐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供应。
       
      解释三:呼吸系统像鸟,氧气足够身躯所需
       
      动物的生存、生长不仅需要食物,也需要氧气。体型越大,其需氧量也就越多。因此,蜥脚类恐龙如此庞大的身躯没有一个好的呼吸供氧系统是肯定不行的。
       
      在徐星看来,蜥脚类恐龙独特的呼吸系统是维持其庞大体型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呼吸的效率上讲,现在的鸟类是呼吸效率最高的类群之一。蜥脚类恐龙拥有与鸟类一样的肺部结构,呼吸效率远高于哺乳动物。当它们吸气时,肺部和气囊中充满空气;当它们呼气时,气囊里的新鲜空气涌出取代肺部的空气,这意味着肺部始终拥有新鲜空气。鸟类每呼吸一次获得的氧气量是哺乳动物的2.5倍。”
       
      与此同时,与鸟类十分相似的呼吸系统,对支撑蜥脚类恐龙庞大的身躯多有助益。气囊位于脊椎附近,有利于减轻恐龙四肢所承担的重量,有研究发现蜥脚类恐龙的脊椎骨上布满了气囊形成的空腔。
       
      解释四:新陈代谢旺盛,幼年增长速度惊人
       
      有些研究发现,蜥脚类恐龙体型庞大也可能与其生长速度有关。“在某个特定时期,恐龙的生长速度特别快,每年增加的体重很多,而且也有证据显示,其高速生长期较长,新陈代谢旺盛。”徐星说。
       
      他表示,研究发现恐龙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生理现象。幼年恐龙新陈代谢效率与成年恐龙差别非常大,差距远大于其他动物虽然幼年哺乳动物与成年哺乳动物在新陈代谢上也有些差别,但不会太大。而幼年恐龙新陈代谢率却明显高于成年恐龙,也从侧面反映了恐龙在幼年时生长速度极快。
       
      为了解恐龙增长速度,古生物学家利用显微镜对恐龙骨骼的切片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多数恐龙的骨骼上都有类似树木年轮的生长线。根据这些生长线,古生物学家们能够推测恐龙的年龄,用结合体重数据,就能推测恐龙的生长速率。德国波恩大学古生物学家马丁·桑德的研究团队在系统研究蜥脚类恐龙后,认为它们的新陈代谢很快,使它们可以相对快速地获得庞大体型。他说:“其它类型的恐龙都没有蜥脚类恐龙这么高的增长速度。”
       
      他们对一种名为马门溪龙的亚洲蜥脚类恐龙的研究结果表明,马门溪龙体重一年最多可以增加2吨,而非洲象的体重一年不过增加200千克。
       
      解释五:产卵繁殖后代,“能生”很重要
       
      20世纪90年代,美国布朗大学古生物学家克里斯丁·贾尼斯研究发现,蜥脚类恐龙身躯庞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独特的繁殖方式。和其他恐龙一样,蜥脚类恐龙也是卵生。贾尼斯说:“大型恐龙可以同时拥有许多蛋和幼崽。虽然恐龙体型在不断增长,可幼崽的数量并没有减少。”
       
      一般来说,哺乳动物的体型越大,其后代的数量就越少,繁殖间隔期也越长。这样一旦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就容易导致种族灭绝。如今,地球上最大的陆生动物非洲象每4年会产下一头幼崽,而在相同的时间里,恐龙则能够产下数百个蛋。在蜥脚类恐龙面临危机时,这种繁殖方式能够使它们的数量快速反弹。
       
      支持贾尼斯这一论断的证据来自于对恐龙蛋化石的研究。蜥脚类恐龙留下了令人吃惊的恐龙蛋和窝的详细记录,有时里面还有保存完好的胚胎。
       
      以上这些解释可能都对,也可能有些因素并不重要。或许蜥脚类恐龙如此巨大并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它们才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庞大身躯。
    2018-07-04
  • 恐龙复活成真?利用鸡的基因复制最快5年实现
    ?(化石网报道)据ETtoday:电影《侏罗纪世界》中的恐龙让许多人印象深刻,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Jack Horner)表示,鸡的基因其实与恐龙相当类似,透过发达的基因工程,复制出恐龙已不是难事,未来5到10年内就有机会可以成功。研究团队认为,鸡其实只是退化的恐龙,翅膀原先是恐龙的手部,尾巴则因为演化,所以不明显。
    综合外媒报导,担任《侏罗纪世界》顾问的杰克霍纳表示,电影中从琥珀中取出蚊子血液复制恐龙的桥段,其实用鸡的基因即可复制成功,「我们可透过基因逆向的工程,修复鸡只基因,生长成与恐龙相似的外观。」
    报导指出,鸟类与恐龙的基因最为接近,有研究团队认为,鸡其实只是退化的恐龙,翅膀原先是恐龙的手部,尾巴则因为演化,所以不明显。研究团队打算创造出一群鸡恐龙(Chickenosaurus),从较简易的部位慢慢修复,将鸡的嘴重新塑造成恐龙的口鼻,最困难的则是恐龙尾巴。
    杰克霍纳强调,未来5到10年内就能让恐龙成功复活,「我们用一个胚胎,决定这个特殊的基因在某个阶段启动或关闭,调整后就可以培育出长尾巴的鸡。」
    杰克霍纳指出,电影里帝王暴龙与迅猛龙基因合体,创造出帝王迅猛龙,但从化石来看,迅猛龙未必迅速,可能一点也不凶猛,体型仅相当于一只公火鸡,现在拜科技所赐,恐龙可能复活,真实长相可能与人类想像的完全不同。
    2018-07-04
  • 《侏罗纪世界2:殒落国度》揪出的5大错误:恐龙并不会吼叫
    ?(化石网报道)据中时电子报(林郁庭):《侏罗纪世界:殒落国度》是「侏罗纪」科幻系列电影的第五部,再度掀起恐龙热潮!不过也有许多人吐槽,电影公司似乎一直没有搞懂恐龙实际上是什么样的物种,国外网站就归类出5大不太符合科学事实的部分。
    据外媒《Business Insider》网站报导,《侏罗纪世界:殒落国度》里有以下不正确的恐龙描述,但这毕竟这是电影,只要观眾看得开心,惊心动魄的剧情仍让它赚饱票房,目前全球票房已经突破7亿美元。
    一、许多恐龙都拥有羽毛,但电影里的恐龙大多是以鳞片覆盖,就像鱷鱼和蜥蜴一样。虽然电影中也有出现一只带有一些羽毛的恐龙,但这只恐龙的外貌依然算是虚构的,离真实恐龙的样貌还很遥远。
    二、基改恐龙「帝王迅猛龙」是不可能存在的,相似的物种能够交配,像是老虎和狮子可以生下狮虎、马和驴可以生下骡,但是狮子就不可能和狼生下物种!在电影中的新混血物种「帝王迅猛龙」,号称是迅猛龙及帝王暴龙的混合体,但实际上,此两物种差距太大,导致DNA、基因等根本完全不相容。
    三、恐龙并不会吼叫,《侏罗纪世界》首集中,帝王暴龙混合许多动物的叫声,《侏罗纪世界:殒落国度》恐龙叫声也是如此,但其实恐龙其实是鸟类的亲戚,因此其叫声应该会比较趋近于鸟类。
    四、迅猛龙应该长有翅膀,或是保有翅膀状,即使无法飞翔,也不会变成如同电影中的迅猛龙「小蓝」那种样子。迅猛龙的前爪不会像电影中一样,呈现「下垂」状态,《Business Insider》表示,大概只有「骨折」才会让迅猛龙的前爪变成那样。
    五、恐龙的外貌其实应该是五彩缤纷的,古生物学家发现,恐龙应该就和鸟类有些相似,并非只有像电影中呈现的偏暗色系的灰黑、土色、绿色等,有些恐龙甚至拥有鲜艳的彩色羽毛。《Business Insider》还因此吐槽,「拜托!下次请至少替恐龙多增加一点顏色吧!」
    2018-07-04
  • 真实的侏罗纪世界:迅猛龙其实只有火鸡大
       
      真实的迅猛龙与人类的大小对比,其实它只有火鸡大,外表可说是长满牙齿的火鸡。
       
      现在古生物学家对驰龙科恐龙的復原图,确定它们都全身披满羽毛。
       
    (化石网报道)据中时电子报(江飞宇):好莱坞新片侏罗纪世界:殒落国度正在上映,在前作当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迅猛龙「小蓝」有了更重要的地位。在整个侏罗纪公园电影世界中,迅猛龙是最欢迎的恐龙,然而电影中的迅猛龙,与真实世界的有很大的落差。
       
      迅猛龙是电影译名,学术的称呼是伶盗龙(敏捷的盗贼,Velociraptor),属于蜥臀目兽脚亚目驰龙科恐龙。所有驰龙科的恐龙都是如鸟类一般的双足步行,身体的平衡构造也相当类似鸟类,1993年的电影侏罗纪公园中,主角葛兰博士(山姆尼尔饰演)提到「 这种驰龙后来演化成鸟类」所言非虚,那已经是现在恐龙学的主要看法,特别是有愈来愈多带羽毛的恐龙出土后,更是印证驰龙科恐龙与鸟类确实存在继承关系。
       
      但是伶盗龙其实只有40公分高,体态与火鸡一般大,不过尾巴很长,可以达到1.5公尺。电影中那种与成年男子一般高的恐龙,其实比较类似恐爪龙(Deinonychus),平衡恐爪龙有130公分~160公分高,是驰龙科当中较大型的。而最新电影侏罗纪世界:殒落国度当中出现体态有3公尺高的「帝王迅猛龙」,体型则与驰龙科最大的「犹他盗龙」(Utahraptor)很类似。
       
      在25年前的侏罗纪公园电影是影坛杰作,导演史蒂芬史匹伯引进了当年最新的恐龙学发现,提出了恐龙恒温、平衡体态,以及较高的智力,然而却没有为伶盗龙披上羽毛,这一点相当可惜,现在古生物学家几乎确定,所有驰龙科的盗龙都有羽毛,而且羽毛之是是柔软的皮肤,这在最新出土的小盗龙(Microraptor)化石中得到确认。5月25日,古生物学家在一张1.2亿年前的小盗龙化石上发现现存最古老的皮屑痕迹,从显微镜下观察,小盗龙的皮屑构造与现存鸟类是一样的,都以角质细胞与韧皮细胞组成。
       
      更遗憾的是后来的几部续作,就很少再沿用真实的恐龙学发现,到了2015年重开机的侏罗纪世界,更是直接在剧情中说明「复制恐龙是迎合人们对恐龙印象制作出来的,并非原本样貌」,使电影与科学彻底脱节,也就失去了寓教娱乐的用意,剩下的仅是庸俗的惊悚灾难片情节而已。试想若将「恐龙」改换成其他种类的猛兽(或是怪兽),剧情不会有任何区别,实在感到可惜。
    2018-06-20
  • 从地质考古学视角对“许昌人”遗址的形成过程进行深入分析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常临水而居,考古材料在埋藏过程中难免受到水流等外动力的扰动。因此,了解和重建考古遗址的形成过程,是研究考古材料的第一步,也是研究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浩与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占扬、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Matt Lotter以及南非金山大学Kathleen Kuman合作,从地质考古学的视角对“许昌人”遗址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该遗址不同地质层位的沉积环境及其对遗址本身的改造程度和影响。相关成果6月1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考古学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上。这是地质考古理念和方法在中国旧石器遗址研究中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许昌人”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镇,是一处由泉水形成的水塘或小型湖泊(滨湖相)遗址。遗址出土的两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兼具中更新世古老型人类、早期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的特征,光释光测年结果为距今约12.5-10.5万年,相关成果于2017年3月发表在美国Science杂志。但是,在该遗址的沉积环境及形成过程研究方面,尚未开展详细的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2017年5-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再次发掘。
      遗址形成过程分析可从地层沉积物、考古材料以及古地貌景观重建等方面入手。在“许昌人”遗址形成过程的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了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和矿物成分等沉积物指标,以及石制品尺寸分布、化石和石制品的产状(长轴方向和倾角)与空间分布等考古材料指标。结果显示,“许昌人”生活时期的沉积环境经历了三个阶段:下部(第3沉积层)灰绿色粉砂层,沉积物粒径较细,Fe3+/ Fe2+比值较小(还原性强),磁化率和CIA(化学蚀变指数)值较低,指示缺氧环境下水域平静,水动力较弱的沉积环境,气候可能以相对干冷为主;中部(第2沉积层)棕红色粉砂层,不含钙积层,沉积物粒径较粗、Fe3+/ Fe2+比值呈波动增加(氧化性增强)、磁化率和CIA值较高,指示水域波动频繁,水动力较强的沉积环境,气候可能以暖湿为主;上部(第1沉积层)浅棕红色粉砂层,不含钙积层,Fe3+/ Fe2+比值显著增加,但磁化率和CIA值降低,可能指示相对冷湿的气候环境,水动力仍然较强。整体来看,不同沉积阶段的考古遗存都曾经历水下埋藏环境,而整个剖面以粉砂为主的沉积物粒度特征说明水动力总体上并不大,以低能量水流为主(尽管存在水流强弱的相对变化)。
      遗址出土石制品的尺寸分布显示,小于2cm石制品所占比例最高(69.5%),但仍低于打制实验结果(87.1%),指示文化遗物经历了一定程度筛选和搬运。产状方面,化石和石制品呈现一定W-E和NNE-SSW优势长轴方向,倾角集中在0-10°,指示其经历了低能量水流动力的扰动。
      综合来看,“许昌人”遗址2017年度发掘区域的考古遗存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较低程度的水动力改造,大部分人类行为和活动信息得以保留,为进一步分析遗址性质、古人类技术及环境适应行为等提供了良好条件。
      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5440318302243
      
    2018-06-20
  • “侏罗纪公园”是一个世界 而“侏罗纪世界”则是一个公园
      (化石网报道)据北京晨报(郁晓东):《侏罗纪世界2》上映3天就超过了它的前作《侏罗纪世界1》首周的票房成绩,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差不多一周或者一周多点,它就可以超过《侏罗纪世界1》的总票房纪录。当然,如果凭此就断言2比1好,还有点早,毕竟比《侏罗纪世界2》较早上映的《复仇者联盟3》首个周末的票房成绩要好于《侏罗纪世界2》。从这些娱乐大片的票房成绩能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实在太好。从2015年夏天到今年夏天,短短3年时间,差不多同量级的影片,票房总量就能“扩容”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翻个番都很容易。这也说明广大观众对于娱乐产品的需求仍然旺盛,我们的电影工业需要迅速赶上,不断提供更高质量的娱乐产品。当然,生产的同时不能忽略其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品质和主流价值观的要求。
       
      《侏罗纪世界》系列,故事的缘起是来自于《侏罗纪公园》。在那部由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完成的科幻大作中,所有的人类演员都成了配角,而主角是来自远古基因的再造物——恐龙。虽然《侏罗纪公园》系列在科幻领域的思想性概念突破方面,并没有特别创造性的地方,但是从电影技术的角度来说,首次将恐龙塑造得如此真实生动,则是一个创举。这也使得《侏罗纪公园》成为科幻电影史上的一部里程碑作品,当时的评价都集中在斯皮尔伯格创造出了一个真实的“恐龙世界”,这些集中了当代古生物学成就和集机械、电子、材料等多项现代科技成果于一体的电影特技制作的产物,不仅满足了无数电影观众的需求,更支撑起了玩具工业的一个新的产品分类。自从《侏罗纪公园》以后,人们再想了解恐龙的时候,已经不满足于博物馆里的骨头架子和书本上的二维图画了,连纪录片都不得不跟上时代脚步,以更多的电脑3D制作,来还原“真实的”恐龙。斯皮尔伯格像卢卡斯定义太空世界一样,用自己的电影定义了恐龙世界,后来者可以不断升级,但想完全突破它,非常难。
       
      《侏罗纪世界》系列从第一部上映以来,口碑总体上是向好的,其关键并不在于科幻或者制作上,虽然随着电脑制作技术的发展,现在的“侏罗纪”,从视觉效果上肯定是大大优于之前的“侏罗纪”,但是《侏罗纪世界》系列比起《侏罗纪公园》,改变的更多的是视角。如果说斯皮尔伯格开创的《侏罗纪公园》系列,是以一种大师的眼光,在严肃而认真地审视着人类与这个星球,在历史、空间、生存与兴衰等方面的宏大主题的话,那么《侏罗纪世界》系列,则更像从一个平民视角,去看待这些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生物和普通人一辈子也遇不到的问题。相比于《侏罗纪公园》的惊悚,《侏罗纪世界》显得平和欢乐了许多,不仅仅是第一部里那令人难忘的游乐园般的和谐场面,更在于这一部中,火山灾难中那些惊慌失措的巨兽们,也少了那种对于人类的威胁感,反而更近似于宠物般的亲切。连影片的BUG(漏洞)都支持这种情绪——在太空科技、人工智能、能量技术、生物工程突飞猛进的时代,把自然进化的失败者恐龙改造成武器,得有多弱智才能想出这种招数?干这事的坏人就跟当年的引进剧《大西洋底来的人》里的科学狂人舒拔一样可爱——坏到很笨的那种喜剧感。
       
      影片结局的那一幕,清晰地点明了《侏罗纪世界2》的价值观,身为克隆人的小女孩毫不犹豫地按下了开门按钮,把一众危险的恐龙放生,对她来说,这些克隆生物是否对世界造成灾难,不是她需要考量的问题,同为克隆生物的情感因素超越了所有的理智判断。让一位未成年且没有父母而是被女管家养大的少女,来决定人类的命运,充分说明《侏罗纪世界》是一部更加娱乐化更加富有浪漫色彩的作品。相对《侏罗纪公园》是以一个公园来观照世界,《侏罗纪世界》则更像是把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公园,把那些环保啊生存啊人性啊之类的大话题变成了游乐场里发生的浪漫故事。当然,在这样一个转换的过程中,电影其实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有的人物关系也没有择得很清楚。在将视角从克隆恐龙的威胁转化为对已经存在的克隆恐龙的生存权的认可的同时,对于人类的生存权和恐龙可能造成的威胁之间的平衡,处理得不太好,感觉有点自己给自己下绊子,而且,恐龙并不是一个整体,不同种类的恐龙生存能力和对人类的威胁是不同的,再加上一个人造的“武器恐龙”,观众的感官上多少有点乱。
       
      从欣赏性来说,《侏罗纪世界2》还是体现了“大片”所具备的基本元素,充足的视觉效果,足够紧张的情节,既有幽默的小桥段,也有催泪的小水弹。尤其是几个核心恐龙的形象,比人类演员们要深入人心得多了,相信绝大多数观众都和我一样,最喜欢那个撞墙又撞人的坏脾气小家伙——硬脑壳恐龙,学名大家自行百度吧,以前还真没注意过有这个物种,这下印象深刻了,有机会可以养一只。
       
      新闻链接
       
      IMAX大银幕实现侏罗纪恐龙“复活”
       
      (化石网报道)据北京晨报(王琳):随着“侏罗纪系列”全新篇章《侏罗纪世界2》上周末登陆全国超500家IMAX影院,中国恐龙迷们比北美观众提前一周与他们的爱宠们见面了。影片公映当天,IMAX在包括北京英皇电影城在内的全国26个城市的IMAX影院举办了“IMAX再掀侏罗纪狂潮 26城冒险一触即发”主题观影活动。
       
      《侏罗纪世界2》由西班牙导演胡安·安东尼奥·巴亚纳执导,他为电影带来了全新的哥特元素和惊险刺激的情节。片中许多建筑和场景都充满了哥特风格,给宏大场面著称的“侏罗纪系列”注入了幽闭惊悚元素:雨夜下棱角分明的阴森古堡,帘幕后从黑暗中伸出的恐龙巨爪,留着唾液在女孩床边徘徊的恐龙,都让观众感到既害怕又想看。而在IMAX影院强大的音响系统的加持下,不论是窗外的暴雨声、恐龙的嘶吼声,还是孩童的啜泣声都得以精准还原,充满穿透力的逼真声音能瞬间激发观众的肾上腺素,让人不自觉地屏住呼吸,仿佛自己就是片中那个孤立无助的小孩,强忍着泪水和恐惧,担心被暴虐迅猛龙发现。
       
      IMAX 3D版《侏罗纪世界2》最过瘾之处莫过于身临其境地穿越到了恐龙世界。为了让这些恐龙在IMAX大银幕上“复活”,导演团队在特效浪潮中逆流而行,特地采用了全新的拍摄手法,给大部分片中出现的恐龙都制作了相当逼真的机械仿真恐龙模型,以还原一个真实的恐龙世界。在IMAX影院顶天立地的大银幕上,恐龙鳞状皮肤上的沟壑和纹路都将清晰可见;融合了霸王龙和迅猛龙DNA的暴虐迅猛龙,时而会露出狡黠的神情,时而又十分机敏,这些微小的神情细节都将在IMAX大银幕上被淋漓尽致地展现。
    2018-06-20
  • 南非3.6亿年四足动物化石或改写生物进化史
      (化石网报道)南非一个研究团队,早前于南非东南部近南极圈地方,发现于三亿六千万年前而成的四足动物化石,为国内首次重大发现。这些化石较早前于热带地区陆地发现的同类化石年代更久远,团队认为需重新评估生物由在海洋生活,进化至在陆上生活的年代。
       
      古生物学家格斯(Robert Gess)及其团队于南非东开普省的格拉罕镇,发现两块名为“Tutusius”及“Umzantsia”的四足动物化石,相信该动物于三亿六千万年前的泥盆纪时期,由鱼类进化而成,并居于当时的南极洲一带。这些动物的年代,较过去发现、于七万年前形成的四足脊椎动物化石年代更加久远。
       
      目前大部分泥盆纪化石均来自未分裂前的欧美大陆板块,主要散布于北美、格陵兰及欧洲等地,惟南部的冈瓦那大陆,即现时非洲、南美、澳洲,及南极洲等地,仅发现颚骨及脚印。是次发现亦显示,远古由鱼类演变而来的四足动物,并非只是在欧美大陆独有。有关发现已在周四(7日)刊于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内。
    2018-06-20
  • 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发现旧石器时期赭石彩绘岩画 万年前猛犸象依稀可辨
      (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网(曹霁阳):经黑龙江省文化厅组成的专家组初步认定,在黑河市发现的一处赭石彩绘岩画,是旧石器时期彩绘艺术作品,距今至少1.2万年,在小兴安岭地区尚属首次发现。
       
      专家组组长、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晓东表示,岩画作为重要的考古学研究资料,可以直观生动反映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这次发现不仅对研究小兴安岭地区旧石器时期人类生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为黑龙江地区乃至更大范围人类文明进程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这处岩画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罕达汽镇附近的一处岩壁上。今年5月末,黑龙江省文化厅获悉有关线索后,责成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专家组,对这处岩画进行现场调查和科学辨识。
       
      据专家组成员、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评春介绍,现场可以看到,岩石上南北横向分布着一些彩绘图案。提取现场资料后,通过技术手段辨识形成的纹样墨迹图显示,这处岩画上共有13种赭石彩绘纹样,初步认为,反映的是原住民猎获场景。
       
      他介绍,岩画的年代确定一直是国内外学界难题,这次有了重大突破,那就是通过对这处岩画彩绘纹样的辨识,对其形成的年代有了较为明确的结论。纹样中包括三头猛犸象,据此可以初步判断这些彩绘岩画作品至少形成于猛犸象在当地灭绝以前,即至少有1.2万年历史。
       
      赵评春认为,这处岩画属手指彩绘艺术作品。所使用的颜料中,赭石在当地很难获得,而且单一赭石是无法形成颜料涂抹在岩石上长久留存的。岩画因使用了由赭石和动物胶质调和而成的颜料,才得以经历了万年洗礼留存至今。
       
      他说,创作一幅彩绘作品,在当下不是难事,但在使用石制生产工具、以渔猎和采集为生的旧石器时代,远古先民是如何做到使用调和颜料作画来反映生产生活的,还是个谜。
       
      目前,专家对其余纹样的研究和辨识还在继续。
    2018-06-20
  • 西班牙遗址发现的欧洲最古老人类化石或可以追溯到约100万年前
       
    (化石网报道)据cnBeta:外媒CNET报道,在西班牙北部Atapuerca Gran Dolina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化石一直被认为是最古老的人类化石之一。但现在研究人员已使用牙齿化石测定其年龄。
       
      这个牙齿取自西班牙Atapuerca Gran Dolina遗址中发现的化石,据认为可能可以追溯到在77.2万年前至94.9万年前之间。基于遗传证据,这项结果与先前对化石年龄的猜测一致。
       
      在该研究中,碳定年法受到限制。研究人员使用电子自旋共振测定牙齿的年龄。该技术此前只用于大型哺乳动物,但最近已被用于通过非破坏性程序测定人类牙齿年龄。
       
      由来自澳大利亚、中国、法国和西班牙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团队合作进行这项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Direct》上。
    2018-06-20
  • 意大利北部发现世界最古老蜥蜴化石
       
      意大利北部发现世界最古老蜥蜴化石
       
    (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大约2.4亿年前,一只小动物连同许多树叶被热带暴风雨卷进海里,沉积埋藏变成化石,直到本世纪初在意大利北部的多洛米蒂山被发现。一个国际古生物学团队最近确认,这只动物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蜥蜴。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发布的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与多国同行进行的这项新研究显示,蜥蜴和蛇等有鳞目动物起源于二叠纪,比原先认为的更早,这解决了长期困扰古生物学界的一个难题。
       
      有鳞目动物是爬行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别,包含1万多种蜥蜴、蛇和蚯蚓,其特点是身体较长、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
       
      此前发现的最早有鳞目动物化石属于1.68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但分子遗传学数据显示,有鳞目动物起源应该比这早7000多万年。新发现的这种蜥蜴填补了时间差,使形态学与分子遗传学的结论首次达成一致。
       
      由于该化石嵌在岩石中,许多重要特征没有显露,此前人们不确定它是否属于有鳞目。研究小组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化石进行了高精度CT扫描,观察头骨、肢体、上腭和肩部特征,并与其他有鳞目动物化石进行比较,确认它是一种蜥蜴化石。
       
      研究人员还绘制了相关动物的进化树,发现壁虎是现存蜥蜴中最古老的类群,体型较大的鬣蜥则诞生得比原先认为的更晚。
       
      新研究认为,所有蜥蜴和蛇的共同祖先可能诞生于2.57亿年前,就在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之前不久。二叠纪末大灭绝是地质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有鳞目动物祖先如何熬过这次灾难还不清楚。
    2018-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