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南京日报】2亿年前昆虫化石,“重塑”蝈蝈叫声

发布时间:2022-12-15 打印

  本报讯(记者 马金 通讯员 盛捷)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建立了首个化石直翅目形态特征数据库,以中生代螽斯化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类群声音器官的形态特征,并重建了其鸣声频率的宏演化历史。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12月13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

  螽斯俗称蝈蝈。包括蝈蝈在内的直翅目昆虫,是现今多样性最高的鸣声生物。该研究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许春鹏在王博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重塑”了蝈蝈的叫声,让人们得以聆听2亿年前的“交响乐”。

  “此次研究主要取得了五项成果。”许春鹏介绍,研究团队重建了中生代螽斯的鸣声频率,发现了最古老的昆虫听器和复杂声学行为,研究了中生代螽斯的类群转换和声学演化,为螽斯和早期哺乳动物的声学共演化假说提供了证据,也为中生代的声学景观提供了新认识。 

  记者了解到,研究团队对南非和哈萨克斯坦标本研究发现,早在三叠纪中期螽斯就已经可以发出高频的鸣声,这也是整个动物界最古老的高频声音记录。而高效的声音交流能力很可能是中生代早期螽斯辐射演化的驱动因素之一。“我们还在侏罗纪鸣螽化石中发现了保存精美的听器。”许春鹏说,研究表明,早在侏罗纪雄性螽斯间的复杂声学行为,即争斗和领地行为已经出现。 

  本研究总结和梳理了动物重要声学演化事件,发现中生代声学景观与现代完全不同:在三叠纪由昆虫尤其是螽斯的鸣声占据主导;早侏罗世青蛙和晚侏罗世鸟类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声音;直到白垩纪,森林中的声学景观才接近现代面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