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双壳类研究揭示东特提斯南北缘生物古地理亲缘性

发布时间:2022-06-24 打印

  白垩纪至古近纪,作为新特提斯洋的分支,由地中海至塔里木盆地发育一横跨欧亚大陆的陆缘海,其东端被称为塔里木海。在晚白垩世,塔里木海发生过两次海侵事件:第一次海侵事件沉积了森诺曼期早期至土伦期库克拜组;第二次海侵事件形成了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早期依格孜牙组。依格孜牙组有较为丰富的固着蛤双壳类化石记录,前期研究认为,该双壳类组合多为地方性属种,分布局限于包括塔里木、塔吉克、费尔干纳、阿莱等沉积盆地的中亚区域。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饶馨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通过对塔西南晚白垩世依格孜牙组已发表和新采集的双壳类化石进行研究,并与特提斯区域其他陆块进行对比后发现:塔西南晚白垩世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早期依格孜牙组双壳类组合,不仅与中亚各沉积盆地同时期双壳类组合极为相似,还可与伊朗、阿富汗、以及阿拉伯地区的阿联酋、阿曼同时期双壳类组合可进行对比。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期刊《远古世界》(palaeoworld)上。 

  饶馨等重点对依格孜牙组Glabrobournonia minor (Pojarkova)进行了系统古生物学研究,该种化石在前人研究中被归入Biradiolites属,但通过结构分析和对比研究,饶馨等将该种化石归入Glabrobournonia属。在此之前,Glabrobournonia仅报道于阿联酋与阿曼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地层中。饶馨等经研究认为Glabrobournonia起源于地中海区域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Biradiolites ingens (Des Moulins) 

  在晚白垩世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上述中亚各沉积盆地以及伊朗、阿富汗等地均位于新特提斯洋东段的北部,而阿拉伯地区则位于新特提斯洋南部。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晚白垩世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新特提斯洋东段北部和南部双壳类化石组合的相似性和生物古地理亲缘性;从生物古地理角度,也为新特提斯洋演化和古地理重建等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本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类)、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X. Rao, P. W. Skelton, S. Sano et al., Taxonomy and paleo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 of Glabrobournonia Morris and Skelton (Hippuritida, Radiolitidae)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Yigeziya Formation,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Palaeoworld, https://doi.org/10.1016/j.palwor.2022.05.003 

1. a. 中亚产出晚白垩世双壳类固着蛤的塔里木盆地及周边盆地的地理位置;b. 塔西南地质图,示化石产地;c. 依格孜牙剖面上白垩统岩性柱状图,示化石产出层位

2. 塔西南晚白垩世依格孜牙组Glabrobournonia minor (Pojarkova)。比例尺代表10 mm

 

3. 坎潘期晚期古地理图 示Glabrobournonia在特提斯东段南北缘的分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