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奥陶纪末大灭绝后华南腕足动物居群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3-04-01 打印

奥陶纪末大灭绝对全球生态系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后的复苏期是否已适合生物生存?华南在该次灭绝事件后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引起很多学者的兴趣。已有的相关研究通常以群落或动物群为研究目标,很少关注对环境颇为敏感的居群(population)。我所黄冰副研究员、戎嘉余院士以及英国Durham大学的David Harper教授于贵州湄潭地区发现了有笔石证据证明是志留纪初鲁丹期(Rhuddanian)中晚期的腕足动物群,并对这一奥陶纪末大灭绝后复苏期的腕足动物进行了居群研究,挖掘了其古生态及其古生物地理意义,从更深层次探索了灭绝事件后复苏期腕足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特征情况。相关研究成果最近在美国Journal of Paleontology发表。

该文主要研究了湄潭牛场组下部(图1)新发现的腕足动物Dicoelosia属的一个新种。传统上,该属是一个生态指示分子,大都来源于深水栖息地。然而对该居群进行分析后,暗示其生存环境的不理想。此外,通过计算标本的平均EI(Emargination index)值,应用已有规律证明了该居群更可能是浅水产物。另外根据伴生物种的多样性及丰度也支持了它的较浅水生态属性。该研究从古地理的角度分析了相关居群在大灭绝后复苏期这一特殊背景下的浅水意义(图2,3)。该动物群来自黔中古陆北缘,是该时期已知距古陆最近的一个化石产地,而上扬子海属于陆表海,在其海岸附近很少出现突然的水体加深情况,结合前述证据,该动物群应属于近岸环境。

这一浅水腕足动物群的认识,对理解华南奥陶纪末大灭绝事件后的环境变化及其古生物地理影响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同时对Dicoelosia在灭绝前后全球的出现信息进行了全面厘定,其中它在华南仅发育在本研究涉及区域,表明它是从其它板块迁移到研究区域来的,同时说明大灭绝时华南可能是它的一个避难所,揭示了华南在该时期腕足动物古生物地理的特殊性。

论文相关信息:Huang Bing, Rong Jiayu, Harper D A T, 2013. A new survivor species of Dicoelosia (brachiopoda) from Rhuddanian (Silurian) shallower-water biofacies in South Chin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87 (2), 232-242.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