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拉萨地块中二叠世特色有孔虫组合为古地理重建提供依据

      青藏高原复杂的古地理演化一直是众多学科研究的焦点。青藏高原整体是由众多地块在不同时期逐渐拼合而成,其中拉萨地块的古地理演化长期备受争议。了解青藏高原上特色的古生物地理对于二叠纪时期古地理重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团队张以春研究员课题组对拉萨地块中部扎布耶茶卡湖北面中二叠统地层中的有孔虫动物群开展了系统研究。该研究在线发表于《三古》(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期刊上。
      研究发现该有孔虫动物群中含有重要的Shanita-Hemigordiopsis组合。该生物组合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缅甸发现,但其时代一直无精确约束,一般都认为是中晚二叠世。本研究中发现了与其伴生的Kahlerina、Neoschwagerina等类,这些的时代明显为中二叠世。
      另外,科研人员对Shanita-Hemigordiopsis生物组合在全球的分布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研究,证实了该组合只分布于基墨里陆块和部分冈瓦纳大陆北缘。这种特殊的古地理分布很难单纯地用古生物地理的纬向差异来解释。通过结合Shanita的演化、生长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证据,研究提出了控制Shanita-Hemigordiopsis组合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洋流,沿新特提斯洋的洋流对Shanita-Hemigordiopsis的扩散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该模式也进一步证明了新特提斯洋在中二叠时期就已经打开。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国科学院先导战略专项B类项目共同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Ju Q., Zhang Y.C., Qiao F., Xu H.P., 2021. A Middle Permian assemblage of smaller foraminifera (Shanita-Hemigordiopsis assemblage) from the central Lhasa Block and its paleo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572, 110417. 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1.110417.
      Shanita, Hemigordiopsis等有孔虫
      Shanita-Hemigordiopsis组合的分布图
      
    06
    2021-05
  • 机关一支部联合驻地社区党委开展“党史学习”主题党日活动

      为推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按照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部署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学党史、讲党史、懂党史,4月29日上午,南京古生物所机关一支部联合驻地玄武门街道台城花园社区党委一同开展了“党史学习”主题党日活动。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杨涛到会指导,机关一支部书记陈孝政主持会议。
      会上,杨涛对台城花园社区党委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对社区长期以来在研究所园区安全、疫情防控和博物馆开放等方面的支持表示感谢,希望双方以联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交流,共同提高。玄武门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郭旭和台城花园社区党委书记于英梅分别介绍了街道和社区的相关情况,并表示将积极推动联合共建工作,合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活动。
      随后,机关一支部党员王丹带领与会党员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围绕为什么学党史、具体学什么、应当怎么学三个方面进行了宣讲,并明确了支部学习党史活动的具体安排。陈孝政带领与会党员开展了第一期党史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的历史。报告分别介绍了在建党与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我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及期间凝练的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重要精神财富,号召与会党员不忘初心,传承精神,共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与会党员就学习体会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这一段党史的学习,大家更加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建立独立、民主、自由、文明的新中国。同时,大家也认识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一致表示,将认真按照党中央、院党组和所党委的部署要求,扎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在下一步的学习工作中,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强化理论武装;学史增信,坚定理想信念;学史崇德,赓续精神血脉;学史力行,做到知行合一。
    06
    2021-05
  • 南京古生物所团委开展党史学习主题团课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共青团中央、共青团江苏省委的工作部署,按照《关于在全省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团委积极开展“团干部上讲台”党史学习教育集中宣讲活动。本次主题团课于2021年4月28日下午在南京古生物所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召开,在宁的共青团员共32人参加学习。学习会由团委副书记彭辉平主持,党委委员曹长群到会指导。
      所团委特邀了南京分院团委书记杨绒作“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主题团课。报告向大家详细展示了长征史实材料,长征中的那些经典的战役以及感人的事迹,是一次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杨绒还带领大家充分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征精神的重要讲话,鼓励全所共青团员胸怀理想、艰苦奋斗,接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随后,团委书记胡妍妍给大家作了“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主题团课。报告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富强,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百年辉煌历史。鼓励全所团员青年做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品德,不断创新,取得佳绩。
      曹长群在总结中补充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具体史实,结合安徽泾县茂林“皖南事变”和延安整风运动,深刻阐释了党在军队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强调无论是战争时代还是和平年代,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取得更大成就,成功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本次党史主题团课的开展将进一步系统强化广大团员青年对党史学习的成果、深入感悟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深刻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推动广大团员青年牢记使命,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以实际行动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
    06
    2021-05
  • 西峡县政府到访南京古生物所交流合作座谈会

      4月26日下午,西峡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金贵一行来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双方人员在南京古生物所行政楼一楼会议室举行了交流合作座谈会。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科学传播中心、地层古生物咨询中心及科研人员代表等参加了座谈。杨涛主持座谈会。
      杨涛首先热烈欢迎了王金贵一行的到来,并简要介绍了南京古生物所的发展概况。希望今后双方增进交流合作,为地质遗迹保护、科普教育等工作做出贡献。
      随后,王金贵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西峡县概况以及西峡恐龙蛋化石遗迹保护情况。2000年西峡恐龙蛋化石遗迹被纳入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恐龙蛋化石群集稀有性、唯一性、典型性、自然性和系统完整性于一身,也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他强调恐龙蛋化石保护离不开地质地层研究工作,希望后续能与南京古生物所加强合作,将化石产地的地质地层及古生物资源分布等研究工作开展得更加全面、细致,同时也想邀请所内研究人员前往现场勘探,帮助解决实际遇到的难题。西峡恐龙蛋管理局局长王勇也在会上汇报了恐龙蛋化石保护的相关工作,表示希望能就化石保护机制、野外观测站建设方案、科学传播等具体内容与科研人员深入交流学习。
      会上,双方参会人员结合自身经验就自然保护区未来的规划发展、资源调查、化石保护、科普研学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深入讨论,为今后的交流合作工作厘清了思路。
    30
    2021-04
  • 西北大学与南京古生物所推进深入合作

      4月23日上午,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等一行来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就推动双方深入合作举行交流座谈。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副所长王军以及相关科研人员代表和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王军主持座谈会。
      詹仁斌首先热烈欢迎了王亚杰一行的到来,并简要介绍了南京古生物所的历史沿革、发展概况和专业优势。南京古生物所几代人长期致力于地层学与古生物学的基础前沿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研究化石门类齐全,专业队伍成熟,取得丰硕成果,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目前研究所拥有本学科领域最好最全的技术支撑平台,并努力打造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为龙头的科学传播体系,讲好生命演化故事。詹仁斌还回顾了研究所与西北大学由来已久的合作关系,2003年曾共同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与西北大学长期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研究所也有数十位科研人员及研究生曾在西北大学接受本科或研究生教育。希望双方能够在2019年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建立生命演化与环境科教融合中心,在开展多领域合作研究、建立常态化学生互访交流机制、合作共享技术支撑平台、联合开展博物馆科普交流等方面有更加深入的合作。
      王亚杰在听取詹仁斌的发言后,积极肯定了南京古生物所建所7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研究所作为科研国家队实力雄厚,历来也有很多西北大学的学生通过研究所的平台取得了卓越的成长。他完全赞成詹仁斌就未来深化合作所提出的四个方面内容,强调双方要以建立生命演化与环境科教融合中心为抓手,从长远战略层面将双方合作机制固定下来,在学科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资源共享、科学传播等方面将双方合作推向深入,努力打造高校与科研机构科教融合的典型示范,实现无差别、无障碍、全方位合作。
      常江发言指出,西北大学与南京古生物所的合作源远流长,起点高,互补性强,潜力大。后续将认真落实双方领导要求,研究成立生命演化与环境科教融合中心,提出深化合作的具体措施。随后参会人员纷纷就强化双方科教融合系列措施献计献策,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建议。
      杨涛在会议最后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西北大学与南京古生物所拥有着共同的责任和目标,双方通过真诚交流也提出非常好的合作构想,希望双方尽快推动成立生命演化与环境科教融合中心,在中心的机制下落实具体工作措施,确保取得实效。会议还就推动后续务实合作确立了双方负责人和联系人。
      西北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周超,高层次人才项目办公室主任陈峰,科技处处长杨涛,校长助理、地质学系党委书记杨晶,陕西省早期生命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兴亮,地质学系主任张志飞、副主任龙晓平、副主任李青彦等参加会议。
    30
    2021-04
  • 支撑支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2021年4月9日至1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支撑党支部前往安徽泾县开展党史学习及“清明祭英烈”主题党日活动,支部12人参加活动。
      泾县茂林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七千余名新四军将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长眠在东流山下。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无数革命先辈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战斗诗篇。
      本次活动,支部党员依次参观“4117”广场、“新四军军部旧址”、“政治部旧址”、“司令部旧址”、“叶挺军长纪念馆”、“皖南事变陈列馆”和“烈士陵园”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并祭拜了“皖南事变主战场纪念碑”,深入了解了“五次反围剿”斗争历程、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发展迁徙路线、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皖南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党在军队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皖南事变之后延安整风运动的党建思想等内容。
      在新四军政治部旧址,全体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并上了意义非凡的微党课;在烈士陵园,大家在“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前默哀,向革命先烈致以深切哀思和崇高敬意;在陈列馆里,大家认真观看了馆内现存的珍贵图像、实物、资料,无不感慨当年新四军的艰苦卓绝。在旧址和陈列馆中,大家看着那些锈迹斑驳的作战武器、粗糙简陋的生活环境和一张张意志坚定的面孔,都被先烈们克服万难、坚持到底的革命精神所感动,那一件件实物触动着在场的每一位党员。
      在认真听了解说员对当时历史浴血奋战等有关事迹的介绍,观看了新四军有关事迹材料的录像,大家深切感受到叶挺、项英等同志带领新四军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创下光辉业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的革命才会取得不断胜利。
      此次参观学习活动,使参与活动的支部党员们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红色洗礼,大家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被革命先烈为国为民浴血奋战的精神深深震撼。大家表示要向革命先烈学习,牢记责任和使命,立足岗位,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本次活动还结合了泾县地区的野外地质工作情况,实地踏勘志留系举坑群建组地质剖面,学习地质知识,并通过老一辈地质学家野外工作的艰苦事例的讲解,与先烈的革命信念、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相融合,深化了本次“清明祭英烈”、“学党史悟思想”的学习教育意义。
    29
    2021-04
  • 山东胶莱盆地晚白垩世最晚期腹足动物群的发现

      非海相腹足类化石是研究中生代陆相生物地层学和古生态学的重要化石门类之一。山东胶莱盆地是中、新生代环太平洋构造带上的典型陆相盆地,自上白垩统到古新统,其陆相地层发育良好,腹足类化石丰富,是研究该时期腹足动物群的理想地区。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俞婷婷在李莎副研究员、张海春研究员的指导下,与新西兰国家博物馆的Rodrigo B. Salvador博士、德国吉森大学的Thomas A. Neubauer博士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万晓樵教授合作,首次报道了山东胶莱盆地晚白垩世最晚期的腹足动物群。该研究为我们了解白垩纪最晚期腹足动物的演化过程以及胶莱盆地的古环境变迁提供了新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
      研究中的腹足类化石采自山东省胶州市北部的鲁科1井(山东白垩—古近系界线地层科学钻探岩心)。科研人员以居群为单位对腹足类化石壳体进行了测量,并通过种内形态变化分析和区分幼体、成体化石。通过鉴定,该胶莱盆地胶州组中坎潘期最晚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的腹足动物群包括:Truncatella jiaozhouensis Yu et al., 2021、?Pomatiopsidae gen. et sp. indet、?Hydrobia datangensis Yü, 1977、Valvata jiaolaiensis Yu et al., 2021和Physa sp.。其中,?Hydrobia datangensis还见于广东省南雄盆地上白垩统至古新统。
      本次研究还报道了两个新种:胶州截螺Truncatella jiaozhouensis Yu et al., 2021和胶莱盘螺Valvata jiaolaiensis Yu et al., 2021。胶莱盆地中产出大量的Valvata,而现生的Valvata通常生活在河流或湖泊的底部,尤其是在水下植物茂盛的基底,这与我们在钻孔中发现Valvata与大量轮藻植物共生的现象一致。总之,通过腹足类化石和沉积相的分析皆表明了胶莱盆地当时是以浅湖沉积环境为主。
      相关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类的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Yu, T. T, Salvador, R. B., Wang, H., Fang, Y. N., Neubauer, T. A., Li, S., Zhang, H. C., Wan, X. Q. (2021). A latest Cretaceous gastropod fauna from the Jiaolai Basin of East Asia. Cretaceous Research, 121, 104736. https://doi.org/10.1016/j.cretres.2020.104736
      图1 胶莱盆地胶州组腹足类和轮藻生物地层,轮藻生物带修改自Li et al., 2020
      图2 胶莱盆地胶州组非海相腹足类化石
      
    29
    2021-04
  • 基础部党支部召开“缅怀先烈,崇尚英雄”主题党日活动

      4月1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基础部党支部在古动物室会议室开展“缅怀先烈,崇尚英雄”主题党日活动。
      会议伊始,支部书记王博同志带领大家一起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缅怀英烈,崇尚英雄”的重要论述。论述中强调了党员同志一定要牢记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与会党员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时代楷模的重要指示,即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英雄模范的表彰;我们要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
      会上,王博还与在座的党员们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和认识。缅怀英烈、崇尚英雄一直是党和国家的良好风尚,无论何时都是不能放弃。目前,国内偶有对英烈与民族英雄、历史人物抹黑的言论,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在历史观、民族观、价值观等问题上有应有存有底线,这是绝不能碰触的。
      围绕学习材料,各党小组纷纷结合当前国内外和所里的实际情况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大家要乐、庞科、李建国、季承和宋俊俊代表支部各小组对习近平“缅怀先烈,崇尚英雄”的讲话分别汇报了学习心得。大家一致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无论什么时候,国家和社会都需要英雄;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先辈血与火的考验,但每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党员都应当崇尚英雄、争做英雄。“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每个人把自己的学科做好,就是一种贡献,就会成为英雄。
    26
    2021-04
  • 南京古生物所团委联合研究生党支部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2021年4月15号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团委联合研究生党支部一同前往溧水中山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团日、主题党日活动。在宁的38名团员和27名研究生党员参加了此次活动,分管青年工作的党委委员曹长群以及党群处相关人员也一同参加。
      中山烈士陵园内青松翠翠,苍柏依依。党员赵真、团员谢媛代表在刻有“死难烈士万岁”纪念碑处献花,并带领大家依次缓步慢行纪念碑一周,向为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事业献身的革命先烈致以深切哀思和崇高敬意。曹长群深情讲述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烈士们坚定选择了民族和人民解放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事迹,他们不惧苦难和死亡,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生命。正是他们坚定的选择才有了我们现在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我们纪念逝去的英烈,也憧憬着民族的未来。
      党史蕴含着建党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历程、心血的结晶,学习党史就是在思想上把先辈的光辉历程再经历一遍,是思想上的“重走长征路”,能够充分领悟革命精神、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坚定我们的选择。
      此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广大党员、团员爱党爱国的情感,更进一步增强了大家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广大青年必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认真努力工作,为建设科技强国奉献青春力量!
    20
    2021-04
  • 缅甸琥珀揭示被子植物甲虫传粉的直接证据

      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阳研究员(兼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荣誉研究员)指导布里斯托大学大一学生Erik Tihelka,并与李丽琴博士等人合作,在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距今约9900万年前)中发现了一枚极其罕见的短翅花甲化石,还在其身体表面和附近发现了高等被子植物的花粉和花粉簇,以及两枚由大量花粉组成的甲虫粪便,为白垩纪甲虫取食花粉的提供了直接证据,揭示了白垩纪中期被子植物传粉甲虫的多样性。相关成果于2021年4月12日在植物学顶级刊物《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
      自然界五彩斑斓、万紫千红。陆地生态系统中被子植物(也称开花植物)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大多数被子植物是依靠昆虫或其它动物传粉来维持植物种群的繁衍。被子植物的传粉者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蜜蜂、蝴蝶、蛾子、甲虫、蝇类等访花昆虫对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作、全球农业生产和为人类提供营养物质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目前人们对被子植物的虫媒传粉模式的起源知之甚少。有助于阐释被子植物传粉起源的化石证据更是极其罕见。
      甲虫是自然界种类最多、分布广泛、适应性强的一类昆虫,有着漫长的演化历史,因而常被认为是被子植物最早的传粉者。白垩纪甲虫和被子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促进了这两大类群的辐射演化。目前,甲虫传粉的化石证据大都基于传粉昆虫与花粉粒保存在一起,或是基于与传粉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或是根据以花粉为食的现生类型进行推断,这导致了解释甲虫和早期被子植物相互作用的化石记录具有不确定性。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生代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的蔡晨阳研究员和黄迪颖研究员系统收集和研究了大量缅甸琥珀昆虫化石,初步揭示了“白垩纪陆地革命”以来(距今1.25亿年~8000万年前),被子植物逐渐替代裸子植物而主宰陆地过程中昆虫与植物之间的传粉关系。
      例如,黄迪颖等人于2016年报道了缅甸琥珀发现的腹部中保存有大量紫树花粉的二叠啮虫,首次揭示了白垩纪中期昆虫与高等被子植物的传粉关系。蔡晨阳等人于2018年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类独特的扁甲及其取食的苏铁(俗称铁树,裸子植物)花粉,证明了甲虫与苏铁之间传粉关系的建立不晚于侏罗纪早期,远早于被子植物及其传粉者的起源和兴盛。美国学者Stephen Carmichael撰文评价道:“蔡晨阳等首次证明了化石记录中的昆虫传粉行为出现得远比之前认识的早”。随后,王博研究团队于2019年报道了缅甸琥珀中携带大量高等被子植物花粉的原始花蚤,证明真双子叶植物的虫媒传粉机制已经于1亿年前出现。
      此次,蔡晨阳、黄迪颖等通过对大量中生代甲虫化石的系统收集和研究,在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枚极其罕见且保存精美的甲虫化石。该化石被鉴定为短翅花甲科(Kateretidae)的1新属1新种,即新生粉花甲(Pelretes vivificus)。
      短翅花甲科是鞘翅目扁甲总科中一个较小的科,已描述14个现生属,约95种,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短翅花甲的幼虫和成虫都是食花的:在交配期和产卵期成虫是专一的访花者(只访问同科的花),而在其他时间是非专性的,可以访问多种花。幼虫的食花专一性很强,同属的甲虫只访问同属或几个近缘属的花。
      琥珀中发现的新生粉花甲与现生类型十分相似,在其身体结构上进化出了与访花和取食花粉相适应的特征,如下颚须末端的感受器、跗节腹面用于攀附的柔毛以及腹部背面密布的可携带花粉的柔毛等。研究人员还在这枚甲虫的身体表面(腹部、腿部等)和虫体附近发现了许多高等被子植物的花粉和花粉簇。
      研究团队对琥珀标本打磨处理后,利用实体显微镜、生物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发现甲虫被超过100枚花粉颗粒包围,甲虫附近有四个聚集而成花粉簇。这些花粉属于典型的三沟型花粉,花粉颗粒呈椭圆形,直径约20μm。经李丽琴博士鉴定,可归入化石形态属Tricolpopollenites中,Tricolpopollenites属于真双子叶植物,与菊亚纲和蔷薇亚纲植物的花粉接近。植物花粉簇的形成表明其很可能是一类虫媒植物。而风媒植物的花粉通常是以单粒的形式散播。
      更为重要的,研究人员首次在琥珀化石中发现了两枚三维保存的、由三沟型花粉(Tricolpopollenites)组成的长柱状粪便,与甲虫距离最近的粪化石不到2 mm。通过对粪化石形状、大小、组分等综合研究表明其与现生甲虫粪便和在植物化石中发现的甲虫粪便十分相似。
      以上一系列证据为白垩纪中期甲虫取食花粉这一生态关系的建立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证据,证明了白垩纪中期甲虫与高等真双子叶植物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直延续至今的传粉关系,揭示了白垩纪中期高等被子植物传粉甲虫的多样性,为研究现代陆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被子植物的协同演化关系的演化提供了关键例证。
      本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项目的共同资助;感谢孙捷先生绘制生态复原图。
      论文信息:Erik Tihelka, Liqin Li, Yanzhe Fu, Yitong Su, Diying Huang, Chenyang Cai* (2021) Angiosperm pollinivory in a Cretaceous beetle. Nature Plants, 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1-00893-2
      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发现的新生粉花甲(Pelretes vivificus)及其传粉相关的适应性特征(绿色为激光共聚焦图)
      缅甸琥珀中与新生粉花甲保存在一起的三沟型花粉簇以及两枚由同样花粉组成的甲虫粪便化石(绿色为激光共聚焦图)
      甲虫为早期高等被子植物传粉的生态复原图
      
    14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