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中心组学习会暨党史学习教育第三次专题学习会
    6月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召开2021年第四次中心组学习会暨党史学习教育第三次专题学习会。所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党支部书记、工会职代会主席团代表、妇委会代表、团委代表及中层领导干部等共19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主持。 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淮安新安小学少先队员的回信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等。会上还通报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带领与会人员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和“小康”战略目标的提出、到党的十二大召开后各项事业继续按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取得各项重要成就和继续前进的锦绣前程,以及改革开放的未来思考等5个方面进行了学习。詹仁斌强调,伟大成就的背后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新时代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被不断续写。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随后,杨涛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淮安新安小学少先队员的回信精神,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大力传承和弘扬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孕育的伟大革命精神;要担当好“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杨涛还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会上,詹仁斌还带领大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回顾了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总结了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分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化趋势,明确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点任务;并对更好发挥两院院士和中国科协作用提出殷切希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 南京古生物所纪委书记张建成还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进行了通报,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四风”问题的顽固性、复杂性,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案为戒、知戒守规,把模范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切实走在前、做表率。临近传统端午佳节,张建成强调,要坚决杜绝违规吃喝送礼、餐饮浪费等问题,确保廉洁过节。 在研讨阶段,地层古生物咨询中心主任王怿和科技处处长吴荣昌分别围绕初心、使命以及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作了重点发言。 会议最后还对“基层组织提升年”活动进行了进一步部署。 
    24
    2021-06
  • 南京古生物所第二次青藏科考临时党支部开展党史学习

      5月27日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第二次青藏科考临时党支部在西藏阿里无人区科考营地召开党史教育专题学习会。支部6名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及科考队民主党派、群众等共同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临时党支部书记张华主持。 
      本次青藏科考任务主要聚焦于藏西北阿里无人区的晚古生代地层,剖面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由于无人区交通不便,队员们需在工作区扎营住宿。时值五月末,营区仍降雪频繁,夜间温度可降至零下十几度。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为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员同志组织生活不中断,激励科考队员“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临时党支部组织召开了此次会议。 
      会上,张华带领大家梳理了党史,回顾了党从成立之初的星星之火、到以燎原之势蓬勃发展、到新中国的成立、再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并结合现阶段全球新冠疫情形势和在西藏科考中的见闻,总结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引发了大家的广泛讨论。随后,陈吉涛讲述了第一批援藏干部的动人事迹。大家被援藏干部舍生忘死、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深深触动,纷纷表示党史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更是将学习领会到的精神体现在行动上,学史力行。 
      科考路上,大家目睹边疆到处飘扬着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雪域高原保家卫国和支援地方建设的场景,感受到他们传递的理想信念与力量,并将其转化为对科考工作的热情与动力。这次西藏科考让青年科研人员充分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辛和援藏干部的不易,学习他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科学家精神和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援藏干部精神,并激励自己在以后工作中要不断攻坚克难。最后,大家一致表示,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要继续继承并发扬老一辈科学家不畏艰辛、为国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再攀科学高峰。 
      在路过班公湖时,本次科考全体人员还深切缅怀了在去年中印边界发生冲突牺牲的4位烈士。 
    22
    2021-06
  • 缅甸琥珀中发现原位立体保存的甲虫肌肉

      肌肉、神经等软组织为重建生物的演化历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信息。然而在一般的印痕化石中,内部软体组织极为罕见。即使偶有保存,也通常表现为被压扁的痕迹,立体信息几乎完全丢失。 
      琥珀作为一种特异埋藏化石,具有远高于印痕化石的保存潜力。此前研究者已从新生代波罗的海琥珀、多米尼加琥珀、瓦兹琥珀中的多种昆虫化石中识别出肌肉组织。但在年代更为久远的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昆虫肌肉仅有过一次报道,发现于一种膜翅目昆虫中。 
      为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助理李言达、蔡晨阳研究员等人对缅甸琥珀中的原鞘亚目甲虫开展了一系列形态解剖学和分类系统学研究(Li et al., 2020a,b, 2021a,b)。近日,在对灭绝的副齿边眼甲属(Paraodontomma Yamamoto, 2017)一新种的研究中,发现了甲虫体内原位立体保存的肌肉。该项研究成果已于2021年6月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动物学期刊Papéis Avulsos de Zoologia上。 
      研究采用了荧光、激光共聚焦成像等方法对新种薄脊副齿边眼甲(Paraodontomma leptocristatum Li, Yamamoto & Cai, 2021)及前人报道的同属物种进行观察,获得细致的外部形态机构信息。研究发现该副齿边眼甲属的鞘翅缘折不具翅室,可能不属于网眼甲族(Brochocoleini)。该属的不同种类的鞘翅均具有横脊,同时鞘翅上还具有一种近圆形小鳞片,此前未在其他眼甲科物种中报道过,可能是该属的自有衍征。 
      通过显微CT扫描,揭示了薄脊副齿边眼甲标本保存较好的内部软组织结构,其中后胸部分的肌肉保存最为完好。在显微CT下,缅甸琥珀中的昆虫标本通常表现为一个空腔或一个同质的高吸收度实体,内部结构的保存非常罕见。这些肌肉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皱缩,可能表明其保存时经历了快速的干尸化过程。本次肌肉的发现还进一步证明了缅甸琥珀潜在的埋藏学价值。 
      本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 
      Li, Y.-D., Yamamoto, S., Huang, D., Cai, C.*, 2020a. A miniaturized ommatid beetle in mid-Cretaceous Burmese amber (Coleoptera: Archostemata: Ommatidae). Papéis Avulsos de Zoologia 60, e20206063. https://doi.org/10.11606/1807-0205/2020.60.63 
      Li, Y.-D., Tihelka, E., Yamamoto, S., Huang, D., Cai, C.*, 2020b. A close affinity of the enigmatic genus Stegocoleus with Lepidomma revealed by new fossil evidence (Coleoptera: Archostemata: Ommatidae). Palaeoentomology 3(6), 632–640. https://doi.org/10.11646/palaeoentomology.3.6.15 
      Li, Y.-D., Huang, D., Cai, C.*, 2021a. Revisiting the morphology and systematic placement of the enigmatic Cretaceous ommatid beetle Bukhkalius lindae (Coleoptera: Archostemata: Ommatidae). Papéis Avulsos de Zoologia 61, e20216128. https://doi.org/10.11606/1807-0205/2021.61.53 
      Li, Y.-D., Yamamoto, S., Huang, D., Cai, C.*, 2021b. New species of Paraodontomma from mid-Cretaceous Burmese amber with muscle tissue preservation (Coleoptera: Archostemata: Ommatidae). Papéis Avulsos de Zoologia 61, e20216153. https://doi.org/10.11606/1807-0205/2021.61.53 
      薄脊副齿边眼甲(Paraodontomma leptocristatum)的整体形态,普通反射光     
       
      薄脊副齿边眼甲(Paraodontomma leptocristatum)的形态细节,激光共聚焦显微图像 
      薄脊副齿边眼甲(Paraodontomma leptocristatum)的显微CT切面,示立体保存的肌肉组织 
    21
    2021-06
  • 青藏科考发现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
    2020年7月,南京古生物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在对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开展野外科学考察的过程中,首次在柴达木板块北缘的全吉山地区发现了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这是继湖北三峡地区之后,在中国发现的第二个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产地;也是迄今为止在青藏高原发现的最古老的化石生物群。
      青藏高原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重点研究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南京古生物所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古生物学、地层学和古地理学研究,以及探讨高原隆升过程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以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青年科学家为主的地层古生物研究团队,正在执行我国第二次青藏的科考任务。 
      2020年7月,南京古生物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在对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开展野外科学考察的过程中,首次在柴达木板块北缘的全吉山地区发现了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这是继湖北三峡地区之后,在中国发现的第二个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产地;也是迄今为止在青藏高原发现的最古老的化石生物群。相关成果于2021年6月1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地学类综合性期刊《地质学》(Geology)。 
       
      联合考察队伍在全吉山 
      埃迪卡拉生物群生活在距今约5.75~5.39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晚期,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夕全球分布范围最广的复杂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包括多种类型的宏体软躯体生物,它们不仅对理解早期动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不同的化石组合也是埃迪卡拉纪晚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标志。同时,对全吉山地区元古宙地层序列的综合分析对比,可为探讨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在前寒武纪末期的古地理关系及当时全球古地理格局提供重要证据。 
      全吉山剖面野外照片,其中全吉山生物群产于皱节山组紫红色砂岩底部 
      全吉山地区位于柴达木板块北缘的欧龙布鲁克微陆块。全吉群在该区域发育良好,与下伏古元古代达肯大坂群变质岩和上覆寒武纪小高炉群均为不整合接触。全吉群上部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红藻山组、黑土坡组、红铁沟组和皱节山组。其中红铁沟组为冰川发育时期沉积的冰碛岩。联合考察队伍在全吉山剖面皱节山组发现大量宏体化石,将该化石组合命名为全吉山生物群。 
      本次在皱节山组新发现的埃迪卡拉化石以恰尼虫(Charnia)为代表。恰尼虫是埃迪卡拉纪晚期固着生长于海底的叶状体生物,也是埃迪卡拉生物群中最为典型的化石之一。其最早出现于距今约5.74-5.6亿年的阿瓦隆组合,最晚出现于距今约5.5-5.4亿年的纳玛组合。虽然埃迪卡拉生物群的亲缘关系尚存争议,但最近的研究证据表明,至少它们中的一部分可能是后生动物的祖先,和现生的动物门类存在联系,其中就包括恰尼虫。 
       
      全吉山生物群的代表性埃迪卡拉化石恰尼虫(A-C)和陕西迹(E-G) 
      此外,皱节山组产出数量更为丰富的陕西迹(Shaanxilithes)化石。陕西迹是一种具有密集排列横纹的条带状化石。陕西迹普遍发现在距今5.5~5.39亿年的地层中,包括华南、华北、印度、西伯利亚以及纳米比亚,是一种埃迪卡拉纪末期潜在的标准化石分子。 
      恰尼虫和陕西迹在皱节山组的共同出现,说明皱节山组的沉积时代很可能为距今5.5-5.39亿年前。在全吉山地区,皱节山组底部盖帽白云岩和下伏红铁沟组冰碛岩呈连续沉积,其间没有发生沉积间断,表明红铁沟组冰期沉积发生的时间是埃迪卡拉纪晚期,且很可能晚于约5.8亿年前的噶斯奇厄斯(Gaskiers)冰期(新元古代最后一次冰期)。 
      柴达木板块全吉群上部与华北地台西缘和南缘的新元古代地层非常相似。在宁夏贺兰山地区,新元古代地层由正目观组(冰碛岩)和兔儿坑组(粉砂质板岩)组成;在豫西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则由罗圈组(冰碛岩)和东坡组(粉砂岩)组成。它们与全吉群上部的红铁沟组(冰碛岩)和皱节山组(细砂岩)组合非常相似,并且在碎屑岩地层中都产出陕西迹化石。同时,在上述地区,冰碛岩和碎屑岩地层的组合与上覆寒武纪和下伏古-中元古代地层均呈不整合接触。 
      柴达木盆地全吉山、华北板块西缘贺兰山及南缘豫西地区代表性剖面地层对比关系 
      这些相似性表明,柴达木板块在埃迪卡拉纪晚期可能位于华北板块附近,华北板块的正目观组和罗圈组冰碛岩也代表了晚于噶斯奇厄斯冰期的冰川沉积。在新元古代雪球地球时期,冰川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育,而显生宙的冰期,如晚奥陶纪冰期和石炭纪-二叠纪冰期,冰川仅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这一模式可能在埃迪卡拉纪晚期已经开始。华北板块和柴达木板块埃迪卡拉纪晚期冰川的发育,表明该时期这两个板块很可能处于中-高纬度地区,而非此前认为的低纬度地区。 
       
      埃迪卡拉纪末期(5.5亿年前)柴达木板块与华北板块在全球古地理中的位置 
      本研究得到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新元古代-古生代重要转折期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演化”专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Pang K*, Wu C, Sun Y, Ouyang Q, Yuan X, Shen B, Lang X, Wang R, Chen Z*, Zhou C*, 2021. New Ediacara-type fossils and late Ediacaran stratigraphy from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China): pale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Geology, 49, https://doi.org/10.1130/G48842.1 
    18
    2021-06
  • 山西地质博物馆与南京古生物所交流座谈会

      6月4日下午,山西地质博物馆副馆长王锁柱、副总工程师续世朝来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双方人员在南京古生物所行政楼一楼会议室举行了座谈会。南京古生物所副所长王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相关科研人员代表及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张建成主持座谈会。 
      会上,王锁柱对山西地质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发展规划等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南京古生物所是国内地质古生物研究领域的顶尖机构,山西地质博物馆当前古生物研究相对薄弱,希望在未来的古生物研究工作中得到南京古生物所的支持。 
      王军在听取了对方的介绍后指出,山西地区地质古生物化石资源富集,特别是华夏植物群的古植物化石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双方具有很好的合作潜力,推动双方科研科普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双方参会人员结合实际就山西古生物资源勘察、人才培养、科普合作、展品交流等方面展开交流,为今后加强各方面合作厘清了思路。 
      会后,王锁柱一行还参观调研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07
    2021-06
  • 南京古生物所接受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中期财务检查

      按照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中期检查工作总体部署,5月24日-28日,专项中期财务检查组一行5人对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持的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关键地史时期生物与环境演变过程及其机制”的21个课题项目进行了中期财务检查。 
      在5月24日举行的启动会上,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介绍了先导项目的总体进展情况及近年来取得的代表性成果。中期财务检查组组长罗可就此次检查组的总体安排、检查重点和有关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 
      随后,专家组对各课题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了认真检查,分别查阅了课题经费决算表、收支明细账、课题合同任务书、年度计划及预算等,并调阅了部分财务凭证。同时,还检查了研究所在贯彻执行国家及中国科学院科技经费管理制度,以及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在5月28日召开的总结会上,检查组表示本次专项财务检查总体情况良好,但同时也指出了相关单位在规章制度建设、专项经费报销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举一反三,及时进行整改,同时在后续项目开展过程中切实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做好自查自纠,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专项办要做好相关沟通、协调和督查工作。 
      杨涛在总结会上要求科技处牵好头,各相关部门及课题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整改工作,落实专项经费管理要求。此次检查对于规范专项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课题负责人提高财经法规意识、预算管理意识和经费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07
    2021-06
  • 南京市副市长胡万进调研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5月27日下午,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胡万进一行来到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调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和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负责人等接待了胡万进一行。 
      调研过程中,胡万进听取了关于南京古生物所的情况介绍,考察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展陈内容、运营机制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胡万进对升级改造后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展示地球进化史和生物演化史,传播最新科学知识、展示精美化石标本以及开展多样化科普活动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积极评价,对博物馆在推动南京市民和青少年科学普及工作中所做出的贡献予以肯定。 
      胡万进强调,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要发挥南京古生物所化石标本齐全、科研成果丰硕、人才队伍辈出的优势,规划科学传播的未来发展,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启发科学精神,更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与价值观,增强社会公众参与科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处长李冰冰,南京市科协一级调研员许光明、科普部部长张天宝等陪同调研。 
    07
    2021-06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中心组学习会暨党史学习教育第二次专题学习会
    5月2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召开2021年第三次中心组学习会暨党史学习教育第二次专题学习会。所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党支部书记、工会职代会主席团代表、妇委会代表、团委代表及中层领导干部等共24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主持。 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传达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和副院长阴和俊在南京分院调研的讲话精神等。 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带领与会人员学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张建成首先综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阶段及特征,随后分别对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历程、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问题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阐述。张建成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摸索中前进,因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走弯路、出现失误。也正因如此,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历史证明,必须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随后,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委员曹长群带领大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赓续革命传统中坚定理想信念。 会上还传达了侯建国、阴和俊在南京分院调研时的讲话精神,要求全所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进一步聚焦科技创新主责主业,按照“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的重要要求,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现实紧迫感,奋力推进“十四五”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在研讨阶段,古动物室主任李建国和机关二支部书记、国资处副处长王溱分别围绕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以及对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刻认识作了重点发言。 会上还对“基层组织提升年”活动进行了部署。 
    07
    2021-06
  • 江苏省科协领导调研南京古生物所

      5月26日下午,在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临之际,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陈文娟一行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进行考察调研,并慰问科技工作者。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和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及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等陪同调研。 
      陈文娟首先代表江苏省科协,向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南京古生物所全体科技工作者表示节日的慰问,并向古生物所科普工作者代表冯伟民研究员献上花篮。 
      随后陈文娟等一行参观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詹仁斌就博物馆升级改造后的展陈和运营情况进行了详实的介绍。陈文娟充分肯定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科学普及方面所做出的成绩,并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展陈及科普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希望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科学传播工作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做出表率。同时,陈文娟也仔细了解了博物馆在免费对外开放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表示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做好工作预案,省科协也会给予积极支持和帮助,共同推进科普工作取得新进展。 
      江苏省科协组人部副部长宋红群、科普部部长严道明等领导陪同调研。 
    07
    2021-06
  • 内蒙古新化石为被子植物起源之谜提供关键证据
    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是植物界最进化、种类最丰富的植物大类群,在现今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都是演化生物学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
      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是植物界最进化、种类最丰富的植物大类群,在现今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都是演化生物学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而被子植物化石在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地层中突然大量出现,似乎与进化论的观点“生物演化是渐进的”相悖,达尔文对此感到困惑不解,称之为“讨厌之谜”。 
      近日,南京古生物所史恭乐研究员领衔的由中、美两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在我国内蒙古发现了一个特异埋藏的早白垩世植物化石群,通过对其中保存精美的硅化植物标本的研究并结合谱系发育分析,发现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早在距今约2.5亿年前就已经出现。相关研究进展于2021年5月26日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 
      分子谱系学重建的种子植物系统发育认为,现生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是远亲。所以,回答被子植物起源的问题,需要在绝灭化石类群中寻找被子植物的近亲。
      本次在内蒙古发现的硅化植物化石,不仅完整的保存了植物器官的三维形态,还保存了植物体组织和细胞的细节信息。通过重建化石植物的三维外观形态和内部解剖结构,发现其中已绝灭的一类种子植物——盔籽,具有类似被子植物原始类群外珠被的结构——包裹种子的弯曲壳斗。裸子植物的种子仅有一层珠被,而被子植物的种子则具有两层珠被,这被认为是被子植物区别于裸子植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基于已发表的种子植物形态数据矩阵和本次研究的新认识,研究团队重新构建了一个包括31个分类群和83个性状的形态数据矩阵,通过不同方法的谱系发育分析均显示,包括盔籽植物、开通植物等在内的,具有相似弯曲壳斗的绝灭种子植物是被子植物的近亲,并很可能包括了被子植物的直接祖先。这一大类绝灭种子植物的化石可追溯至晚二叠世,表明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早在距今约2.5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并不是在白垩纪突然出现的。 
      相关研究是中国古植物学对被子植物演化理论认识的重要突破,为理解被子植物白垩纪之前的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部分程度上回答了达尔文的“讨厌之谜”。 
      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Gongle Shi, Fabiany Herrera, Patrick S. Herendeen, Elizabeth G. Clark, Peter R. Crane. (2021) Mesozoic cupules and the origin of the angiosperm second integument. NATURE. https://dx.doi.org/10.1038/s41586-021-03598-w.
      内蒙古霍林河盆地早白垩世硅化植物化石剖面 
      内蒙古早白垩世硅化的盔籽植物解剖结构
      利用分割显微断层扫描数据三维重建的内蒙古早白垩世盔籽植物
      
    27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