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缅甸琥珀中发现原位立体保存的甲虫肌肉

      肌肉、神经等软组织为重建生物的演化历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信息。然而在一般的印痕化石中,内部软体组织极为罕见。即使偶有保存,也通常表现为被压扁的痕迹,立体信息几乎完全丢失。 
      琥珀作为一种特异埋藏化石,具有远高于印痕化石的保存潜力。此前研究者已从新生代波罗的海琥珀、多米尼加琥珀、瓦兹琥珀中的多种昆虫化石中识别出肌肉组织。但在年代更为久远的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昆虫肌肉仅有过一次报道,发现于一种膜翅目昆虫中。 
      为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助理李言达、蔡晨阳研究员等人对缅甸琥珀中的原鞘亚目甲虫开展了一系列形态解剖学和分类系统学研究(Li et al., 2020a,b, 2021a,b)。近日,在对灭绝的副齿边眼甲属(Paraodontomma Yamamoto, 2017)一新种的研究中,发现了甲虫体内原位立体保存的肌肉。该项研究成果已于2021年6月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动物学期刊Papéis Avulsos de Zoologia上。 
      研究采用了荧光、激光共聚焦成像等方法对新种薄脊副齿边眼甲(Paraodontomma leptocristatum Li, Yamamoto & Cai, 2021)及前人报道的同属物种进行观察,获得细致的外部形态机构信息。研究发现该副齿边眼甲属的鞘翅缘折不具翅室,可能不属于网眼甲族(Brochocoleini)。该属的不同种类的鞘翅均具有横脊,同时鞘翅上还具有一种近圆形小鳞片,此前未在其他眼甲科物种中报道过,可能是该属的自有衍征。 
      通过显微CT扫描,揭示了薄脊副齿边眼甲标本保存较好的内部软组织结构,其中后胸部分的肌肉保存最为完好。在显微CT下,缅甸琥珀中的昆虫标本通常表现为一个空腔或一个同质的高吸收度实体,内部结构的保存非常罕见。这些肌肉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皱缩,可能表明其保存时经历了快速的干尸化过程。本次肌肉的发现还进一步证明了缅甸琥珀潜在的埋藏学价值。 
      本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 
      Li, Y.-D., Yamamoto, S., Huang, D., Cai, C.*, 2020a. A miniaturized ommatid beetle in mid-Cretaceous Burmese amber (Coleoptera: Archostemata: Ommatidae). Papéis Avulsos de Zoologia 60, e20206063. https://doi.org/10.11606/1807-0205/2020.60.63 
      Li, Y.-D., Tihelka, E., Yamamoto, S., Huang, D., Cai, C.*, 2020b. A close affinity of the enigmatic genus Stegocoleus with Lepidomma revealed by new fossil evidence (Coleoptera: Archostemata: Ommatidae). Palaeoentomology 3(6), 632–640. https://doi.org/10.11646/palaeoentomology.3.6.15 
      Li, Y.-D., Huang, D., Cai, C.*, 2021a. Revisiting the morphology and systematic placement of the enigmatic Cretaceous ommatid beetle Bukhkalius lindae (Coleoptera: Archostemata: Ommatidae). Papéis Avulsos de Zoologia 61, e20216128. https://doi.org/10.11606/1807-0205/2021.61.53 
      Li, Y.-D., Yamamoto, S., Huang, D., Cai, C.*, 2021b. New species of Paraodontomma from mid-Cretaceous Burmese amber with muscle tissue preservation (Coleoptera: Archostemata: Ommatidae). Papéis Avulsos de Zoologia 61, e20216153. https://doi.org/10.11606/1807-0205/2021.61.53 
      薄脊副齿边眼甲(Paraodontomma leptocristatum)的整体形态,普通反射光     
       
      薄脊副齿边眼甲(Paraodontomma leptocristatum)的形态细节,激光共聚焦显微图像 
      薄脊副齿边眼甲(Paraodontomma leptocristatum)的显微CT切面,示立体保存的肌肉组织 
    21
    2021-06
  • 青藏科考发现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
    2020年7月,南京古生物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在对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开展野外科学考察的过程中,首次在柴达木板块北缘的全吉山地区发现了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这是继湖北三峡地区之后,在中国发现的第二个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产地;也是迄今为止在青藏高原发现的最古老的化石生物群。
      青藏高原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重点研究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南京古生物所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古生物学、地层学和古地理学研究,以及探讨高原隆升过程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以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青年科学家为主的地层古生物研究团队,正在执行我国第二次青藏的科考任务。 
      2020年7月,南京古生物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在对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开展野外科学考察的过程中,首次在柴达木板块北缘的全吉山地区发现了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这是继湖北三峡地区之后,在中国发现的第二个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产地;也是迄今为止在青藏高原发现的最古老的化石生物群。相关成果于2021年6月1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地学类综合性期刊《地质学》(Geology)。 
       
      联合考察队伍在全吉山 
      埃迪卡拉生物群生活在距今约5.75~5.39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晚期,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夕全球分布范围最广的复杂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包括多种类型的宏体软躯体生物,它们不仅对理解早期动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不同的化石组合也是埃迪卡拉纪晚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标志。同时,对全吉山地区元古宙地层序列的综合分析对比,可为探讨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在前寒武纪末期的古地理关系及当时全球古地理格局提供重要证据。 
      全吉山剖面野外照片,其中全吉山生物群产于皱节山组紫红色砂岩底部 
      全吉山地区位于柴达木板块北缘的欧龙布鲁克微陆块。全吉群在该区域发育良好,与下伏古元古代达肯大坂群变质岩和上覆寒武纪小高炉群均为不整合接触。全吉群上部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红藻山组、黑土坡组、红铁沟组和皱节山组。其中红铁沟组为冰川发育时期沉积的冰碛岩。联合考察队伍在全吉山剖面皱节山组发现大量宏体化石,将该化石组合命名为全吉山生物群。 
      本次在皱节山组新发现的埃迪卡拉化石以恰尼虫(Charnia)为代表。恰尼虫是埃迪卡拉纪晚期固着生长于海底的叶状体生物,也是埃迪卡拉生物群中最为典型的化石之一。其最早出现于距今约5.74-5.6亿年的阿瓦隆组合,最晚出现于距今约5.5-5.4亿年的纳玛组合。虽然埃迪卡拉生物群的亲缘关系尚存争议,但最近的研究证据表明,至少它们中的一部分可能是后生动物的祖先,和现生的动物门类存在联系,其中就包括恰尼虫。 
       
      全吉山生物群的代表性埃迪卡拉化石恰尼虫(A-C)和陕西迹(E-G) 
      此外,皱节山组产出数量更为丰富的陕西迹(Shaanxilithes)化石。陕西迹是一种具有密集排列横纹的条带状化石。陕西迹普遍发现在距今5.5~5.39亿年的地层中,包括华南、华北、印度、西伯利亚以及纳米比亚,是一种埃迪卡拉纪末期潜在的标准化石分子。 
      恰尼虫和陕西迹在皱节山组的共同出现,说明皱节山组的沉积时代很可能为距今5.5-5.39亿年前。在全吉山地区,皱节山组底部盖帽白云岩和下伏红铁沟组冰碛岩呈连续沉积,其间没有发生沉积间断,表明红铁沟组冰期沉积发生的时间是埃迪卡拉纪晚期,且很可能晚于约5.8亿年前的噶斯奇厄斯(Gaskiers)冰期(新元古代最后一次冰期)。 
      柴达木板块全吉群上部与华北地台西缘和南缘的新元古代地层非常相似。在宁夏贺兰山地区,新元古代地层由正目观组(冰碛岩)和兔儿坑组(粉砂质板岩)组成;在豫西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则由罗圈组(冰碛岩)和东坡组(粉砂岩)组成。它们与全吉群上部的红铁沟组(冰碛岩)和皱节山组(细砂岩)组合非常相似,并且在碎屑岩地层中都产出陕西迹化石。同时,在上述地区,冰碛岩和碎屑岩地层的组合与上覆寒武纪和下伏古-中元古代地层均呈不整合接触。 
      柴达木盆地全吉山、华北板块西缘贺兰山及南缘豫西地区代表性剖面地层对比关系 
      这些相似性表明,柴达木板块在埃迪卡拉纪晚期可能位于华北板块附近,华北板块的正目观组和罗圈组冰碛岩也代表了晚于噶斯奇厄斯冰期的冰川沉积。在新元古代雪球地球时期,冰川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育,而显生宙的冰期,如晚奥陶纪冰期和石炭纪-二叠纪冰期,冰川仅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这一模式可能在埃迪卡拉纪晚期已经开始。华北板块和柴达木板块埃迪卡拉纪晚期冰川的发育,表明该时期这两个板块很可能处于中-高纬度地区,而非此前认为的低纬度地区。 
       
      埃迪卡拉纪末期(5.5亿年前)柴达木板块与华北板块在全球古地理中的位置 
      本研究得到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新元古代-古生代重要转折期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演化”专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Pang K*, Wu C, Sun Y, Ouyang Q, Yuan X, Shen B, Lang X, Wang R, Chen Z*, Zhou C*, 2021. New Ediacara-type fossils and late Ediacaran stratigraphy from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China): pale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Geology, 49, https://doi.org/10.1130/G48842.1 
    18
    2021-06
  • 山西地质博物馆与南京古生物所交流座谈会

      6月4日下午,山西地质博物馆副馆长王锁柱、副总工程师续世朝来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双方人员在南京古生物所行政楼一楼会议室举行了座谈会。南京古生物所副所长王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相关科研人员代表及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张建成主持座谈会。 
      会上,王锁柱对山西地质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发展规划等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南京古生物所是国内地质古生物研究领域的顶尖机构,山西地质博物馆当前古生物研究相对薄弱,希望在未来的古生物研究工作中得到南京古生物所的支持。 
      王军在听取了对方的介绍后指出,山西地区地质古生物化石资源富集,特别是华夏植物群的古植物化石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双方具有很好的合作潜力,推动双方科研科普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双方参会人员结合实际就山西古生物资源勘察、人才培养、科普合作、展品交流等方面展开交流,为今后加强各方面合作厘清了思路。 
      会后,王锁柱一行还参观调研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07
    2021-06
  • 南京古生物所接受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中期财务检查

      按照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中期检查工作总体部署,5月24日-28日,专项中期财务检查组一行5人对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持的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关键地史时期生物与环境演变过程及其机制”的21个课题项目进行了中期财务检查。 
      在5月24日举行的启动会上,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介绍了先导项目的总体进展情况及近年来取得的代表性成果。中期财务检查组组长罗可就此次检查组的总体安排、检查重点和有关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 
      随后,专家组对各课题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了认真检查,分别查阅了课题经费决算表、收支明细账、课题合同任务书、年度计划及预算等,并调阅了部分财务凭证。同时,还检查了研究所在贯彻执行国家及中国科学院科技经费管理制度,以及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在5月28日召开的总结会上,检查组表示本次专项财务检查总体情况良好,但同时也指出了相关单位在规章制度建设、专项经费报销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举一反三,及时进行整改,同时在后续项目开展过程中切实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做好自查自纠,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专项办要做好相关沟通、协调和督查工作。 
      杨涛在总结会上要求科技处牵好头,各相关部门及课题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整改工作,落实专项经费管理要求。此次检查对于规范专项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课题负责人提高财经法规意识、预算管理意识和经费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07
    2021-06
  • 南京市副市长胡万进调研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5月27日下午,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胡万进一行来到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调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和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负责人等接待了胡万进一行。 
      调研过程中,胡万进听取了关于南京古生物所的情况介绍,考察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展陈内容、运营机制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胡万进对升级改造后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展示地球进化史和生物演化史,传播最新科学知识、展示精美化石标本以及开展多样化科普活动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积极评价,对博物馆在推动南京市民和青少年科学普及工作中所做出的贡献予以肯定。 
      胡万进强调,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要发挥南京古生物所化石标本齐全、科研成果丰硕、人才队伍辈出的优势,规划科学传播的未来发展,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启发科学精神,更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与价值观,增强社会公众参与科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处长李冰冰,南京市科协一级调研员许光明、科普部部长张天宝等陪同调研。 
    07
    2021-06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中心组学习会暨党史学习教育第二次专题学习会
    5月2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召开2021年第三次中心组学习会暨党史学习教育第二次专题学习会。所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党支部书记、工会职代会主席团代表、妇委会代表、团委代表及中层领导干部等共24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主持。 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传达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和副院长阴和俊在南京分院调研的讲话精神等。 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带领与会人员学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张建成首先综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阶段及特征,随后分别对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历程、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问题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阐述。张建成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摸索中前进,因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走弯路、出现失误。也正因如此,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历史证明,必须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随后,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委员曹长群带领大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赓续革命传统中坚定理想信念。 会上还传达了侯建国、阴和俊在南京分院调研时的讲话精神,要求全所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进一步聚焦科技创新主责主业,按照“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的重要要求,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现实紧迫感,奋力推进“十四五”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在研讨阶段,古动物室主任李建国和机关二支部书记、国资处副处长王溱分别围绕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以及对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刻认识作了重点发言。 会上还对“基层组织提升年”活动进行了部署。 
    07
    2021-06
  • 江苏省科协领导调研南京古生物所

      5月26日下午,在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临之际,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陈文娟一行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进行考察调研,并慰问科技工作者。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和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及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等陪同调研。 
      陈文娟首先代表江苏省科协,向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南京古生物所全体科技工作者表示节日的慰问,并向古生物所科普工作者代表冯伟民研究员献上花篮。 
      随后陈文娟等一行参观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詹仁斌就博物馆升级改造后的展陈和运营情况进行了详实的介绍。陈文娟充分肯定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科学普及方面所做出的成绩,并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展陈及科普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希望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科学传播工作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做出表率。同时,陈文娟也仔细了解了博物馆在免费对外开放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表示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做好工作预案,省科协也会给予积极支持和帮助,共同推进科普工作取得新进展。 
      江苏省科协组人部副部长宋红群、科普部部长严道明等领导陪同调研。 
    07
    2021-06
  • 内蒙古新化石为被子植物起源之谜提供关键证据
    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是植物界最进化、种类最丰富的植物大类群,在现今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都是演化生物学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
      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是植物界最进化、种类最丰富的植物大类群,在现今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都是演化生物学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而被子植物化石在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地层中突然大量出现,似乎与进化论的观点“生物演化是渐进的”相悖,达尔文对此感到困惑不解,称之为“讨厌之谜”。 
      近日,南京古生物所史恭乐研究员领衔的由中、美两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在我国内蒙古发现了一个特异埋藏的早白垩世植物化石群,通过对其中保存精美的硅化植物标本的研究并结合谱系发育分析,发现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早在距今约2.5亿年前就已经出现。相关研究进展于2021年5月26日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 
      分子谱系学重建的种子植物系统发育认为,现生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是远亲。所以,回答被子植物起源的问题,需要在绝灭化石类群中寻找被子植物的近亲。
      本次在内蒙古发现的硅化植物化石,不仅完整的保存了植物器官的三维形态,还保存了植物体组织和细胞的细节信息。通过重建化石植物的三维外观形态和内部解剖结构,发现其中已绝灭的一类种子植物——盔籽,具有类似被子植物原始类群外珠被的结构——包裹种子的弯曲壳斗。裸子植物的种子仅有一层珠被,而被子植物的种子则具有两层珠被,这被认为是被子植物区别于裸子植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基于已发表的种子植物形态数据矩阵和本次研究的新认识,研究团队重新构建了一个包括31个分类群和83个性状的形态数据矩阵,通过不同方法的谱系发育分析均显示,包括盔籽植物、开通植物等在内的,具有相似弯曲壳斗的绝灭种子植物是被子植物的近亲,并很可能包括了被子植物的直接祖先。这一大类绝灭种子植物的化石可追溯至晚二叠世,表明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早在距今约2.5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并不是在白垩纪突然出现的。 
      相关研究是中国古植物学对被子植物演化理论认识的重要突破,为理解被子植物白垩纪之前的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部分程度上回答了达尔文的“讨厌之谜”。 
      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Gongle Shi, Fabiany Herrera, Patrick S. Herendeen, Elizabeth G. Clark, Peter R. Crane. (2021) Mesozoic cupules and the origin of the angiosperm second integument. NATURE. https://dx.doi.org/10.1038/s41586-021-03598-w.
      内蒙古霍林河盆地早白垩世硅化植物化石剖面 
      内蒙古早白垩世硅化的盔籽植物解剖结构
      利用分割显微断层扫描数据三维重建的内蒙古早白垩世盔籽植物
      
    27
    2021-05
  •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放射虫研究新进展
    放射虫(Radiolarian)是一类单细胞的海洋原生生物,营浮游生活,一般具有结构精致的硅质骨架。其种类繁多,演化迅速,分布广泛,从寒武纪到现代一直都是具有重要生物地层学意义的化石门类,尤其是在确定深海相地层的时代及其古地理环境方面能够起到独特作用,同时在解决板块缝合带中复杂的蛇绿岩套的时代与形成环境等问题上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放射虫(Radiolarian)是一类单细胞的海洋原生生物,营浮游生活,一般具有结构精致的硅质骨架。其种类繁多,演化迅速,分布广泛,从寒武纪到现代一直都是具有重要生物地层学意义的化石门类,尤其是在确定深海相地层的时代及其古地理环境方面能够起到独特作用,同时在解决板块缝合带中复杂的蛇绿岩套的时代与形成环境等问题上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的标志,残留了一些已消失的新特提斯洋的地质记录,是研究新特提斯洋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热点地区。根据其中蛇绿岩的地域展布特征,该缝合带从东至西大致可划分为三段,即东段(曲水至墨脱段)、中段(昂仁至仁布段)和西段(萨嘎以西至中印边境段)。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以往大多数放射虫研究主要集中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中、东段地区,而西段的研究则相对匮乏。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罗辉研究员课题组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的放射虫化石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研究,在缝合带内的混杂岩中采获了一些保存精美的侏罗-白垩纪放射虫化石。近期,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崔肖辉等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Jonathan C. Aitchison教授合作,系统报道了普兰地区姜叶玛剖面层状硅质岩中发现的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至晚巴雷姆期放射虫化石。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地学研究期刊《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 
      研究人员从中识别出2个放射虫化石带(Cecrops septemporatus zone和Aurisaturnalis carinatus zone)和2个亚带(Aurisaturnalis carinatus carinatus subzone和Aurisaturnalis carinatus perforatus subzone),并与西特提斯及日本等地同期放射虫化石带进行了详细对比,补充完善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早白垩世放射虫生物地层格架,为已俯冲至欧亚板块之下的新特提斯洋壳提供了可靠的时代约束。同时,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地层凝灰岩的SiO2含量在79.84%到94.65%之间,平均为89.39%。依据硅质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还进一步阐明了姜叶玛剖面含放射虫硅质岩可能形成于靠近大陆边缘的深水盆地环境。这说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新特提斯洋深水相沉积可以从中三叠世一直持续到早白垩世晚巴雷姆期,它们记录了新特提斯洋相对完整的演变历史。
      相关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共同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 Cui X.H., Luo H., Aitchison J.C., Li X., Fang P.Y., 2021. Early Cretaceous radiolarians and chert geochemistry from western Yarlung Tsangpo suture zone in Jiangyema section, Purang county, SW Tibet. Cretaceous Research 125, 104840. https://doi.org/10.1016/j.cretres.2021.104840. 
      图1.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普兰地区地质简图
      图2 早白垩世放射虫化石组合(带)对比表
      图3. 姜叶玛剖面早白垩世放射虫化石
      图4. 姜叶玛剖面早白垩世放射虫化石
      
    24
    2021-05
  • 阴和俊调研南京古生物所
    古生物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不仅涉及生命起源演化等基础科学问题,而且有助于人类认识地球、珍爱地球,合理利用好、保护好地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5月1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调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阴和俊先后来到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调研,了解南京古生物所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革以及强化支撑平台建设等情况。在调研中,阴和俊不时提问,就关心的问题与科研人员进行交流。 
      在调研座谈会上,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从研究所的历史概况、近期重要工作进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十四五”发展规划等四个方面,汇报了研究所的总体情况。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汇报了研究所党建工作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打算。相关人员做了补充发言。 
      阴和俊认真听取了南京古生物所工作情况汇报和大家的意见建议,对研究所贯彻落实党中央和院党组的决策部署要求,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新班子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不规避矛盾、勇于担当”的气魄给予肯定,对研究所近年来发展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 
      阴和俊指出,古生物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不仅涉及生命起源演化等基础科学问题,而且有助于人类认识地球、珍爱地球,合理利用好、保护好地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阴和俊强调,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复杂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坚持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作出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全面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中科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要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创新再创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阴和俊指出,科学家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承载者,科学家最重要的素质是品德、作风、能力和贡献。论文是科学研究交流的载体,发表论文不应成为科研工作的终极目标。要坚决“破四唯”,打破传统观念,将发现自然规律、提高社会生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作为科研工作的真正目的。基础研究永无止境,必须打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根基,同时要将科学探索与科技应用结合起来,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做到“要用的东西赶紧学,能用的东西尽快用”。要主动了解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方面的重大需求,发挥中科院多学科、建制化优势,组织引导科研人员干事创业,为国家分忧,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阴和俊强调,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要切实把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院党组部署要求不折不扣地在基层贯彻落实。要扎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学习和继承李四光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报国为民的崇高品格,教育和激励科研人员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科技报国,以实实在在的贡献践行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 
      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直属机关党委、南京分院相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20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