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新网】中国科学家发现约五千万年前亚洲大陆琥珀生物群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4日发布,由该所研究员张海春领衔的科研团队认定抚顺琥珀是目前世界上种类最丰富的琥珀生物群之一,此项研究填补了始新世时期(约5千万年前)亚洲大陆琥珀生物群的空白,也表明5千万年前欧亚大陆两端已经存在广泛的生物交流。
张海春介绍,通过20余年的野外考察和收集,研究团队共采集获得2000多块抚顺琥珀原料。研究发现,抚顺琥珀中昆虫最为丰富,包括至少16目、79科、上百个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双翅目(包括各种苍蝇和蚊子),约占总数量的70%。
“抚顺琥珀中的昆虫不仅保存非常完整,而且异常丰富,很好地反映出当时的环境、气候条件,而且也使其成为世界上种类最丰富的琥珀生物群之一。其中,捻翅目、缨翅目的蓟马,还有蜱虫等,是首次发现。”张海春告诉记者。
据介绍,研究团队通过宏体化石、微体化石、红外光谱、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手段,首次确认了抚顺琥珀的植物起源为柏科植物,且以水杉为主。
此项研究前,科学界已发现了白垩纪的西峡琥珀群,以及中新世的漳浦琥珀群,而处于这两段时期之间的始新世则是一片空白。此次研究的抚顺琥珀保存有始新世时期亚洲大陆唯一的琥珀生物,很好地填补了始新世时期亚洲大陆琥珀生物群的空白。
“我们还发现抚顺琥珀内的蚂蚁、蜂类等社会性和外寄生性昆虫同波罗的海生物群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说明早在5千万年前欧亚大陆两端已经存在广泛的生物交流,为我们了解当时欧洲-亚洲-印度生物分布格局提供了直接依据。”张海春说。
据介绍,抚顺琥珀形成于始新世早期的一个重要温室效应时期,当时抚顺的气候为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年均温15-20度,年降水量1000毫米。这些都将为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气候变暖下生物群的群貌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抚顺琥珀产自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抚顺西露天煤矿,该露天煤矿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2.2公里。 新华网南京7月14日电(王珏玢、肖琼琼)
2021-05-10
-
-
-
-
【科技日报】琥珀封存1亿年前被子植物甲虫传粉起源秘事
科技日报南京4月12日电 (记者张晔)甲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化身成为被子植物的“红娘月老”?4月12日在植物学顶级刊物《自然—植物》刊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一项新发现:一枚9900万年前的琥珀化石中包裹着的短翅花甲及花粉、粪便,为白垩纪甲虫取食花粉的生态关系的建立提供了直接证据。
陆地生态系统中被子植物(也称开花植物)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大多数被子植物是依靠昆虫或其它动物传粉来维持植物种群的繁衍。被子植物的传粉者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例如蜜蜂、蝴蝶、蛾子、甲虫、蝇类等访花昆虫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目前人们对被子植物的虫媒传粉模式的起源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阳研究员指导布里斯托大学的学生Erik Tihelka,并与李丽琴博士等人合作,通过对大量中生代甲虫化石的系统收集和研究,在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枚极其罕见且保存精美的甲虫化石。该化石被鉴定为短翅花甲科的1新属1新种,即新生粉花甲。
琥珀中发现的新生粉花甲与现生类型十分相似,在其身体结构上进化出了与访花和取食花粉相适应的特征,如下颚须末端的感受器、跗节腹面用于攀附的柔毛以及腹部背面密布的可携带花粉的柔毛等。研究人员还在这枚甲虫的身体表面和虫体附近发现了许多高等被子植物的花粉和花粉簇。
研究团队对琥珀标本打磨处理后,利用实体显微镜、生物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发现甲虫被超过100枚花粉颗粒包围,甲虫附近有四个聚集而成花粉簇。这些花粉属于典型的三沟型花粉。经鉴定属于真双子叶植物,与菊亚纲和蔷薇亚纲植物的花粉接近。
更为重要的,研究人员首次在琥珀化石中发现了两枚三维保存的、由三沟型花粉组成的长柱状粪便,与甲虫距离最近的粪化石不到2毫米。通过对粪化石形状、大小、组分等综合研究表明其与现生甲虫粪便十分相似。
以上一系列证据证明了白垩纪中期甲虫与高等真双子叶植物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直延续至今的传粉关系,揭示了白垩纪中期高等被子植物传粉甲虫的多样性,为研究现代陆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被子植物的协同演化关系的演化提供了关键例证。
202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