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 【扬子晚报】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在南京发布

      扬子晚报网3月17日讯(通讯员 盛捷 记者 于丹丹)2023年3月17日上午,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长安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选。
      此次入选的“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包括:
      (1) 志留纪化石库揭示早期有颌脊椎动物崛起与多样性
      (2) 古基因组揭示新疆五千年来人群的形成历史
      (3) 超微结构揭示云南虫具有原始脊椎动物咽部骨骼
      (4) 皱囊虫是早期蜕皮动物,而不是最早的后口动物
      (5) 性选择促进长颈鹿类头颈部特异性演化
      (6) 四万年前东亚现代人的颜料加工和创新性复合工具使用
      (7) 中生代昆虫关键生态行为的演化
      (8) 世界首例老虎古基因组
      (9)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揭秘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机制
      (10) 晚古生代冰室气候下的全球变暖及海洋缺氧(并列进展十)
      (10)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火山作用与陆地生态系统波动影响(并列进展十)
      每一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的评选和发布展示该年度中国在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推动中国乃至国际古生物学的发展和科学传播。
      校对 盛媛媛
    2023-03-21
  • 【中国科学报】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在南京发布

      3月1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长安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科研成果入选。
      此次入选的“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包括志留纪化石库揭示早期有颌脊椎动物崛起与多样性、古基因组揭示新疆五千年来人群的形成历史、超微结构揭示云南虫具有原始脊椎动物咽部骨骼、皱囊虫是早期蜕皮动物而不是最早的后口动物、性选择促进长颈鹿类头颈部特异性演化、四万年前东亚现代人的颜料加工和创新性复合工具使用、中生代昆虫关键生态行为的演化、世界首例老虎古基因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揭秘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机制、晚古生代冰室气候下的全球变暖及海洋缺氧(并列进展十)、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火山作用与陆地生态系统波动影响(并列进展十)。
      据了解,每年度的“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和发布,主要展示该年度中国在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以推动中国乃至国际古生物学的发展和科学传播。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3-03-20 第3版 综合)
      
    2023-03-21
  • 【南京电视台】2022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南古所五项成果入选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avascript, 璇峰惎鐢╦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2022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南古所五项成果入选]
      
    2023-03-21
  • 【光明日报】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这些古生物之谜被揭开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姬尊雨
      “从鱼到人”演化关键环节是在何时、何地,又是如何发生的?长颈鹿的脖子为何那么长?距今43500年前的古代老虎长什么样?3月1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江苏南京发布“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如上谜题被一一解答。
      本次入选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长安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十大进展”从31项提名成果中选出,进展涉及自寒武纪到第四纪的多个地质年代。
      “自2017年‘十大进展’首次发布以来,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已经成为世界古生物学的一个风向标。”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张元动告诉记者,除古生物学外,本次“十大进展”还涉及非常多的相关学科,例如地层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地球化学以及大地构造学等,是十几个学科融合交叉的研究进展。
      云南虫生态复原图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供图
      迄今最原始脊椎动物为5.18亿年前云南虫
      现代脊椎动物从何而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什么?在地球生命演化的历程中,有关脊椎动物起源的问题始终是最吸引人的科学热点。
      演化生物学家通常根据现生头索动物文昌鱼的特征,推测脊椎动物的祖先是一类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的后口动物。然而,这一假想的脊椎动物祖先始终没有得到化石证据的支撑。
      这些重大古生物学问题的谜底,藏在位于我国云南的澄江动物群中。2022年7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领导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研究团队和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姜宝玉课题组密切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研究发现,5.18亿年前的寒武纪澄江动物群产出的云南虫,其咽弓具有脊椎动物独有的细胞软骨结构,确认了云南虫是脊椎动物的最原始类群。
      研究团队利用三维X射线断层扫描显微镜、傅立叶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多种现代实验技术手段,从微观解剖学结构上重新研究了一种此前分类存疑的动物:云南虫。
      通过对127块云南虫标本的鳃弓结构的再分析,研究团队首次在云南虫咽弓上发现了微纳尺度三维保存的叠盘状细胞结构和蛋白微原纤维构造,证明云南虫具有脊椎动物独有的、由细胞软骨构成的咽弓,表明云南虫属于原始脊椎动物。
      “研究成果支持了云南虫是一种干群脊椎动物,为脊椎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对脊椎动物咽颅关键特征演化的探索将产生深远影响。”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方臣表示,从另一个角度看,该研究再一次展示了澄江动物群化石具有保存微纳尺度精细生物学结构的潜力。
      5.35亿年前化石表明皱囊虫更可能是蜕皮动物
      5年前,一种只有毫米大小、长着一张大口的动物登上了《自然》杂志封面,一度引发热议。当时的一项研究认为,这种名为“皱囊虫”的微体生物是最原始的后口生物,被认为是人类远祖的至亲。
      但2022年8月,由长安大学、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陕南约5.35亿年前的微体化石皱囊虫的深入研究,证实具有囊形体构的皱囊虫(约5.35亿年前)是蜕皮动物,揭示了囊形的体构在蜕皮动物祖先类型中出现,为蜕皮动物体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证实了皱囊虫不是最早的后口动物,后口动物亚界化石的首现时间仍应在约5.18亿年前(澄江动物群)。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皱囊虫曾被解释为最早的后口动物的关键特征,是此前研究认为皱囊虫具有“腮孔”。“皱囊虫没有腮孔,曾被解释为腮孔的结构很可能是封闭的具刺骨板在化石化过程中磨损形成的孔状结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华侨告诉记者,同时,皱囊虫的发育表皮、上皮不具纤毛、末端的口和环口的辐射对称排列的结构表明它和蜕皮动物有更近的亲缘关系。由此,研究团队认为,皱囊虫更可能是蜕皮动物,而不是后口动物。
      蜕皮动物是原口动物的一个分支,包括环神经动物(鳃曳虫、蛔虫等)和泛节肢动物(三叶虫、蜘蛛、虾等)。已知最早的蜕皮动物出现在寒武纪“幸运期”,但都是环神经动物,皱囊虫为已知最早的蜕皮动物增添了全新类型。同时,皱囊虫的“囊形”体构明显有别于其他蜕皮动物的“蠕形”体构,这表明“蠕形”并不是蜕皮动物唯一的体构类型,蜕皮动物的最晚共同祖先也可能并非蠕形。
      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1.志留纪化石库揭示早期有颌脊椎动物崛起与多样性
      2.古基因组揭示新疆五千年来人群的形成历史
      3.超微结构揭示云南虫具有原始脊椎动物咽部骨骼
      4.皱囊虫是早期蜕皮动物,而不是最早的后口动物
      5.性选择促进长颈鹿类头颈部特异性演化
      6.四万年前东亚现代人的颜料加工和创新性复合工具使用
      7.中生代昆虫关键生态行为的演化
      8.世界首例老虎古基因组
      9.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揭秘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机制
      10.晚古生代冰室气候下的全球变暖及海洋缺氧(并列进展10)
      10.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火山作用与陆地生态系统波动影响(并列进展10)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0日 04版)
      [ 责编:田媛 ]
    2023-03-21
  • 【CCTV-4】超500枚琥珀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出
    近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对外展出超500枚琥珀化石标本,其中不乏罕见的世界级标本。虽远隔上亿年,这些定格在琥珀里的昆虫、植物依然栩栩如生。
      近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对外展出超500枚琥珀化石标本,其中不乏罕见的世界级标本。虽远隔上亿年,这些定格在琥珀里的昆虫、植物依然栩栩如生。#定格于琥珀中亿万年的花朵#什么样?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avascript, 璇峰惎鐢╦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特展《时光胶囊-琥珀与时光的故事》]
      
    2023-02-16
  • 【扬子晚报】第十四届“奥妙地球与奇特生命”古生物绘画大赛颁奖典礼在南京举行
    2月12日,第十四届“奥妙地球与奇特生命”古生物绘画大赛颁奖典礼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报告厅举行。
      扬子晚报网2月13日讯(通讯员 盛捷 记者 于丹丹)2月12日,第十四届“奥妙地球与奇特生命”古生物绘画大赛颁奖典礼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报告厅举行。
      该活动以奥妙地球与奇特生命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和化石爱好者对古生物化石和远古生命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公众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迄今为止已经连续举办了14届,是南京市科协的重点品牌科普活动,深受广大青少年和学生们的关注和喜爱。本届绘画大赛由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应用协会和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主办,化石网、《生物进化》杂志和《科学大众》杂志协办,并得到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南京市玄武区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
      根据大赛要求,参赛的青少年学生纷纷通过画笔,勾勒出自己想象的远古生命形象以及奇特地球场景,创作出了许多非常精彩的绘画作品,体现出青少年的对远古地球生命演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次大赛共收到来自中小学生的绘画作品约170幅,经过专家评审小组的遴选,最终评选出绘画作品一等奖11名,二等奖26名,三等奖34名,优秀奖、鼓励奖若干名以及组织奖9名。据悉,在颁奖典礼上,获奖同学还收获精美的优秀作品集、科普图书和科普杂志,获奖的优秀作品在博物馆展墙将向公众展示一年,一等奖作品还将刊登在著名科普杂志《生物进化》和《科学大众》。
    2023-02-14
  • 【金陵晚报】《地球的生命故事》正式发行
    2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戎嘉余院士领衔,会集30余位知名的古生物学家,共同编纂了《地球的生命故事——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发现之旅》第一辑在南京正式发行。
      本报讯(记者 余梦娇 通讯员 盛捷)2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戎嘉余院士领衔,会集30余位知名的古生物学家,共同编纂了《地球的生命故事——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发现之旅》第一辑在南京正式发行。
      该丛书是中国古生物学家送给青少年的一份有关生命演化的科普启蒙礼物,第一辑“神秘远古”入选2022年“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项目,已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共包括4个分册,分别是《认识演化论——一个古生物学者的视角》《三峡埃迪卡拉化石发现记》《重返远古海洋——鱼龙》《飞上蓝天的恐龙》。
      本丛书作者团队都在古生物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且大多在国际级别的学术协会担任重要职务,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为了让这套丛书实现从专业的学术语言到通俗的科普话语,作者团队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在出版过程中,他们数易其稿,努力把略显枯燥的生命演化故事,做到了既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又科学精准、严谨而不出格,集科学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身。比如,《重返远古海洋——鱼龙》一书就用了“鱼龙宝宝出生记”“鱼龙是个大胃王”等青少年能读懂、易接受的语言作为章节的标题。再如,为了提升阅读体验,每一章都设置了“古生物小百科”,将相关科普知识进行了拓展。
      为展现科学家野外考察和室内探索工作,更好地讲述化石故事、还原演化历程,本丛书采用了融媒体的出版形式,邀请作者们录制了科普视频。书中附设二维码,翻阅本丛书的读者,可以扫码观看视频,跟随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的专家学者一道,开启这场神奇的远古探险,体验古生物学者的探索历程,领略科学发现的神奇魅力,理解生命演化的历程与真谛。
    2023-02-14
  • 【扬子晚报】蚊子交配瞬间“封印”变琥珀,1亿年后被“围观”
    一亿年前的缅甸热带雨林,两只蚊子正在交配,恰好一滴树脂滴落在它们身上,将它们团团包裹住并永久地“封印”,经历了沧海桑田,它们变成了一枚琥珀。这一段曾经的“恋爱时光”就永远被记录了下来,并在一亿年后被人类“围观”。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avascript, 璇峰惎鐢╦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蚊子交配瞬间“封印”变琥珀,1亿年后被“围观”]
      一亿年前的缅甸热带雨林,两只蚊子正在交配,恰好一滴树脂滴落在它们身上,将它们团团包裹住并永久地“封印”,经历了沧海桑田,它们变成了一枚琥珀。这一段曾经的“恋爱时光”就永远被记录了下来,并在一亿年后被人类“围观”。
      包裹亿万年的岁月,琥珀化石如同贮存时光的胶囊。2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办,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承办的《时光胶囊—琥珀与时光的故事》琥珀特展正式揭幕,来自世界各地保存精美的各类琥珀化石标本500余块首次对外展出。
       
      交配的蚊子琥珀
       
      琥珀化石物种收藏数量世界第一
      南古所首次展出500多枚珍贵化石
      “其实在我们琥珀研究人的眼里,琥珀就是古代的植物树脂化石。”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员介绍说,我们平常所见到的松树,还有一些水杉植物都可以产生树脂。这些树脂被分泌出来以后,在沿着树皮往下滴落的过程中,偶尔会包裹进去一些小蚊子、小草等生物体。在很偶然的情况下,被埋入到土壤等沉积物中,经历了上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地质作用,然后形成的最后产物就是我们见到的琥珀。
      如同一枚枚“时光胶囊”,琥珀在古生物学、古生态学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记者了解到,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亦简称“南京古生物所”)目前收藏有世界上最大物种数量的琥珀化石,近年来陆续取得了一批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新发现。
      此次特展由南京古生物所一线科学家领衔策展,结合了近年来研究所对琥珀化石最新科研成果,除了首次对外展出的500多块琥珀化石标本,还通过展板介绍、标本展示、琥珀化石艺术墙、琥珀艺术摄影、多媒体等方式,系统和全面地介绍琥珀的由来及形成过程,世界上主要的产地、分布和地史记录,人类对琥珀的认识历程,以及琥珀中所含动植物化石所揭示的生命演化历史等科学知识。
       
      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一楼的特展厅,那些远古时代的蜗牛、马陆、蜘蛛、丽蛉、蚊子、蟑螂、蚂蚁以及各类传粉甲虫等,还有各种植物叶片、花朵,被瞬间被包埋在了小小的琥珀胶囊中,历经亿万年漫长时光,仍可以窥视这些史前生物栩栩如生的全貌。
      据介绍,此次展出的还有一些珍稀的琥珀标本,比如定格于琥珀中的花朵、正在交配和正在产卵的蚊子、伪装的脉翅目幼虫以及大量各种类群昆虫的集合等,非常值得一看!
       
       
       
      如同三维相机,定格远古瞬间
      琥珀为人类了解远古提供更“清晰”和“立体”的线索
      研究琥珀,有何重要意义?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科学家从琥珀包裹的蚊子血中提取出DNA复活了恐龙,把一亿年前的恐龙世界呈现在眼前。
      当然,这只是一部科幻电影。“通过琥珀里面的生物体恢复远古生物现阶段人类还是实现不了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副馆长傅强告诉记者。不过这也反映出,琥珀能为人类了解远古的生物样貌和环境变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线索。
       
      “琥珀像一架照相机,将远古一个个很瞬时的场景给捕获下来。”王博研究员说,过去他研究的是岩石中的昆虫化石,岩石中的昆虫化石都是二维的,如同一个平面,很多细节看不到,琥珀里面保存的标本都是三维的、立体的,而且非常精细。
      “所以我在研究琥珀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侦探。”王博解释说,“琥珀里边蕴藏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琥珀,来了解过去的生物长什么样,了解过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这些信息为我们了解现代的生物类群,还有保护我们现在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在昨天的开展仪式上,王博研究员做了一场关于琥珀研究的科普报告。王博在报告中介绍说,他们在琥珀化石“定格”的“瞬间”中,曾经发现过远古昆虫的求偶行为、育幼行为、伪装行为等。团队曾在2019年报道过一枚集齐了“海陆空”的罕见琥珀化石,包括蟑螂、甲虫、蜘蛛、蚊子、菊石等四十多种生物,统统聚集在一个比矿泉水瓶盖大不了多少的琥珀里。“通过这枚标本,我们就能重建当时的琥珀森林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南京专家“十年磨一剑”的大发现
      漳浦琥珀生物群成为世界级化石宝库
      提到琥珀,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缅甸琥珀。但此次展出的琥珀化石中,有不少是来自我国的福建漳浦。漳浦琥珀生物群是世界四大琥珀生物群之一,而记者了解到,它的发现背后也包含着南京古生物所专家“十年磨一剑”的心血。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多名专家组成的联合团队,于2010年在福建东南沿海漳浦县佛昙群地层首次发现了漳浦生物群。王博介绍说,团队历经10年持续的野外采集工作,获得了25000余枚含虫琥珀和逾5000块植物化石标本,在福建漳浦揭开了一个世界级化石宝库的神秘面纱。
      该生物群的发现在当年是一项重磅成果,它是近百年来新发现的最丰富的琥珀生物群,该研究为我们了解现代亚洲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演化,及其如何响应未来气候变暖提供了参考。
      “我国是化石资源极其丰富的大国。但琥珀在我国发现很少,广为人知的只有一个抚顺琥珀产地。”王博告诉记者,漳浦琥珀生物群的发现彰显了我国是一个琥珀资源富饶的国家。王博说,更重要的是,漳浦琥珀生物群也是最丰富的用于科研采集而非商业开采的琥珀生物群,完整保留了初始的古生态和埋藏学信息,为其他琥珀生物群的古生态恢复和埋藏学偏差矫正提供了珍贵的对比数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视频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校对 李海慧
    2023-02-14
  • 【紫牛新闻】汇集30余位古生物学家 《地球的生命故事》在南京正式发行
    2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戎嘉余院士领衔,汇集30余位知名的古生物学家,共同编纂了《地球的生命故事——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发现之旅》第一辑在南京正式发行。该丛书是中国古生物学家送给青少年的一份有关生命演化的科普启蒙礼物,第一辑“神秘远古”入选2022年“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项目,已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avascript, 璇峰惎鐢╦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地球的生命故事》在南京正式发行]
      2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戎嘉余院士领衔,汇集30余位知名的古生物学家,共同编纂了《地球的生命故事——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发现之旅》第一辑在南京正式发行。该丛书是中国古生物学家送给青少年的一份有关生命演化的科普启蒙礼物,第一辑“神秘远古”入选2022年“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项目,已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第一辑“神秘远古”共包括4个分册,分别是《认识演化论——一个古生物学者的视角》《三峡埃迪卡拉化石发现记》《重返远古海洋——鱼龙》《飞上蓝天的恐龙》。
       
      顶尖的中国科学家团队倾情创作
      本丛书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领衔,汇集了30余位一线核心中、青年学者科研骨干,他们都在古生物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且大多在国际级别的学术协会担任重要职务,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可以说,作者团队不仅阵容强大,而且专业权威。
      为了让这套丛书实现从专业的学术语言到通俗的科普话语,作者团队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在出版过程中,他们数易其稿,努力把略显枯燥的生命演化故事,做到了既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又科学精准、严谨而不出格,集科学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身。
      比如,《重返远古海洋——鱼龙》一书就用了“鱼龙宝宝出生记”“鱼龙是个大胃王”等青少年能读懂、易接受的语言作为章节的标题。再如,为了提升阅读体验,每一章都设置了“古生物小百科”,将相关科普知识进行了拓展。
      讲述中国科学家的探索故事
      1949年以后,为了支持国家基础建设发展,我国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不畏艰险,努力开拓,做了大量奠基性的研究,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和古生物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或惊险或精彩的化石故事。
      《三峡埃迪卡拉化石发现记》一书记载了三代地质工作者在三峡寻找埃迪卡拉化石的艰难科研之路。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张录易、陈孟莪、孙卫国等老一辈的地质工作者就开始在三峡地区进行研究,他们在几十年的野外考察中,能上去的山头都上去过,能摸到和看到的石头都仔细观察过,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埃迪卡拉化石。承接着这一梦想的袁训来研究员的团队,每年都会多次前往三峡继续寻找。在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在三峡找到了埃迪卡拉化石,也让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璀璨发光。
      展示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不同时期、种类繁多的化石资源,为世界所瞩目。在国家发展大好形势下,新一代古生物学家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取得了一系列赢得国际古生物学界赞誉的优秀成果。
      演化是什么?化石的演化价值是什么?生物只是从简单到复杂演化吗?自然选择就是“优胜劣汰”或“弱肉强食”吗?人类是最高等、最优秀的吗?演化等于进步、趋于完美吗?这些有关生命演化的谜题和我们之间仿佛隔着一扇神秘的门,真相难以一窥究竟。而在戎嘉余院士的《认识演化论——一个古生物学者的视角》中,青少年们可以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且对演化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化石是打开生命演化这扇神秘大门的金钥匙。通过了解对科学家如何研究化石,如何研究化石的生存年代与环境,青少年们能够开启探秘远古生命的大门。
      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化石、了解地球的历史,本丛书还绘制了精美的复原图,以便把生命演化的更多信息传递给中小学生。如《飞上蓝天的恐龙》一书中,原始中华龙鸟、始祖鸟等一系列恐龙的复原图都是科学家的手绘画,从外形到配色到细节极其精美,经得起推敲。
      采用全新的融媒体出版形式
      为展现科学家野外考察和室内探索工作,更好地讲述化石故事、还原演化历程,本丛书采用了融媒体的出版形式,邀请作者们录制了科普视频。书中附设二维码,翻阅本丛书的读者,可以扫码观看视频,跟随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的专家学者一道,开启这场神奇的远古探险,体验古生物学者的探索历程,领略科学发现的神奇魅力,理解生命演化的历程与真谛。
       
      通讯员 盛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2023-02-14
  • 【科学网】《地球的生命故事》在南京发行
    2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领衔,30余位知名的古生物学家共同编纂的《地球的生命故事——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发现之旅》第一辑在南京正式发行。
      2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领衔,30余位知名的古生物学家共同编纂的《地球的生命故事——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发现之旅》第一辑在南京正式发行。
      这套丛书是中国古生物学家送给青少年的一份有关生命演化的科普启蒙礼物,已经出版的第一辑“神秘远古”入选2022年“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项目,共包括4个分册:认识演化论——一个古生物学者的视角》《三峡埃迪卡拉化石发现记》《重返远古海洋——鱼龙》《飞上蓝天的恐龙》。
      其中,《认识演化论——一个古生物学者的视角》通过介绍科学家如何研究化石,如何研究化石的生存年代与环境,为读者开启探秘远古生命的大门。《三峡埃迪卡拉化石发现记》记载了三代地质工作者在三峡寻找埃迪卡拉化石的艰难科研之路。《飞上蓝天的恐龙》书中的原始中华龙鸟、始祖鸟等一系列恐龙的复原图都是科学家的手绘画,从外形到配色到细节极其精美。
      据悉,为了让这套丛书实现从专业的学术语言到通俗的科普话语,在出版过程中,作者团队数易其稿,努力把略显枯燥的生命演化故事,做到了既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又科学精准、严谨而不出格,集科学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身。
      丛书还采用了融媒体的出版形式,邀请作者团队录制科普视频,读者可以扫码观看视频,体验古生物学者的探索历程,领略科学发现的神奇魅力,理解生命演化的历程与真谛。
    2023-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