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恐龙分为“鸟臀目”“蜥臀目”的分类方法或不再有效 恐龙可能起源于北半球而非南半球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报(赵熙熙):3月22日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期将恐龙分为“鸟臀目”恐龙(例如剑龙)和“蜥臀目”恐龙(包括腕龙和霸王龙)的分类方法可能不再有效。而在恐龙系谱图的其他变化中,长脖子的植食性且通常体型庞大的蜥脚类恐龙(例如腕龙)将不再与两足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例如霸王龙)像在之前的框架下那样拥有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科学家还提出恐龙可能起源于北半球而不是传统认为的南半球。
       
      考虑到恐龙的起源和分类已有了较成熟且主流的学术观点,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Thomas Holtz认为:“如果这种提法最终能够取得胜利,将是对教科书提出的挑战。”他说:“尽管这只是一项分析结果,但它却是一个非常彻底的改变。”
       
      主持该项研究的英国剑桥大学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Matthew Baron表示,新的研究评估了74个恐龙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这些恐龙跨越了整个系谱图,在超过450个解剖特征上存在类似或差异。
       
      多年来,科学界认为恐龙在演化过程中有两大分支,即骨盆与鸟类相似的鸟臀目恐龙和骨盆与爬行动物相似的蜥臀目恐龙。前者包括禽龙等鸟脚亚目恐龙以及三角龙和剑龙等恐龙,后者包括电影中经常看到的霸王龙等肉食性兽脚亚目恐龙以及梁龙等巨大的蜥脚亚目恐龙。
       
      来自剑桥大学及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对恐龙演化关系史进行了重新梳理,分析了大量早期恐龙在解剖学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提出的新假说对恐龙分类进行了调整。他们认为鸟臀目和兽脚亚目恐龙应该被归在一个新分支中,因为这两种恐龙其实有多项特征是源自同一个祖先。此外,新假说将蜥脚亚目恐龙与一种被称为艾雷拉龙的早期肉食性恐龙分在一起,研究人员认为这些肉食性恐龙中的类似特征可能是各自独立演化出来的。
       
      在整理资料过程中,研究人员还提出另一个观点,即恐龙的起源应该是北半球的劳亚古陆。这同样挑战了传统观点,因为至今发现的最古老恐龙化石来自南美洲,传统上认为恐龙源自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不过研究人员也表示,远古的各个大陆在地理上都非常靠近。
       
      报告作者之一、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Paul Barrett说,这项研究彻底改变了恐龙的谱系,“如果最终证明我们是正确的,就能解释学术界对恐龙解剖学和演化关系认识上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同时这也凸显了多个与恐龙起源的速度和地理背景相关的疑问”。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Kevin Padian在其撰写的一篇文章中,称该研究团队的发现“是对恐龙起源及关系的一个原始而令人兴奋的重新评估”。同时他强调,由于Baron及其同事使用了被广泛接受的方法,因此这项研究成果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个不同的意见或纯粹的投机。Padian在文章中表示:“这将把人们送回起点。”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史密森学会下属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Hans-Dieter Sues认为这项研究将引发讨论。但他表示:“我反对现在就完全重组恐龙的系谱图。”Sues强调:“在全世界的很多地方,还有很多我们尚未发现的化石记录。”
    2017-03-31
  • 英国《自然》杂志:恐龙谱系树可能需要重写 可能起源于北半球
       
       
       
       
      英国《自然》杂志:恐龙谱系树可能需要重写,可能起源于北半球
       
    (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社伦敦3月23日电(张家伟):恐龙的起源和分类已有了较成熟且主流的学术观点,但英国一个研究团队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假说不仅重新对恐龙进行分类,还提出恐龙可能起源于北半球而不是传统认为的南半球的观点。
       
      多年来,科学界认为恐龙在演化过程中有两大分支,即骨盆与鸟类相似的鸟臀目恐龙和骨盆与爬行动物相似的蜥臀目恐龙。前者包括禽龙等鸟脚亚目恐龙以及三角龙和剑龙等恐龙,后者包括电影中经常看到的霸王龙等肉食性兽脚亚目恐龙以及梁龙等巨大的蜥脚亚目恐龙。
       
      来自剑桥大学及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对恐龙演化关系史进行了重新梳理,分析了大量早期恐龙在解剖学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提出的新假说对恐龙分类进行了调整。他们认为鸟臀目和兽脚亚目恐龙应该被归在一个新分支中,因为这两种恐龙其实有多项特征是源自同一个祖先。此外,新假说将蜥脚亚目恐龙与一种被称为艾雷拉龙的早期肉食性恐龙分在一起,研究人员认为这些肉食性恐龙中的类似特征可能是各自独立演化出来的。
       
      在整理资料过程中,研究人员还提出另一个观点,即恐龙的起源应该是北半球的劳亚古陆。这同样挑战了传统观点,因为至今发现的最古老恐龙化石来自南美洲,传统上认为恐龙源自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不过研究人员也表示,远古的各个大陆在地理上都非常靠近。
       
      报告作者之一、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保罗·巴雷特说,这项研究彻底改变了恐龙的谱系,“如果最终证明我们是正确的,就能解释学术界对恐龙解剖学和演化关系认识上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同时这也凸显了多个与恐龙起源的速度和地理背景相关的疑问”。
       
      相关报道:演化史新假说“撼动”恐龙演化谱系树 
      (化石网报道)据科技日报(张梦然):英国《自然》期刊22日发表的一篇化石学论文,提出了一种与恐龙演化关系史相关的新假说。这一假设挑战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固有观点,提出了将恐龙重新分为两大新类别这一根本性的新分类方式。如果这一假说得到确立,恐龙谱系树可能需要重写。
       
      约130年来,恐龙一直被分为两大演化分支:骨盆与鸟类相似的鸟臀目恐龙,以及骨盆与爬行动物相似的蜥臀目恐龙。鸟臀目恐龙包括禽龙等鸟脚亚目恐龙,以及三角龙和剑龙等有甲恐龙;蜥臀目恐龙包括霸王龙等肉食性的兽脚亚目恐龙,以及梁龙等巨大的蜥脚下目恐龙。
       
      此次,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马修·巴伦及其同事研究了大量早期恐龙,包括74个分类群,共分析了457种特征,以检测解剖学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根据继承自一个共同祖先的21项特征,比如颌骨上尖锐的纵脊、特别的跖骨和许多其他的共同特征,他们归纳出了一个新的分支,并将鸟臀目和兽脚亚目恐龙一同归在了这一支中。另一个分支则将蜥脚下目恐龙与一种被称为艾雷拉龙的早期肉食性恐龙,而不是肉食性的兽脚亚目恐龙分类在一起。论文作者提出,以往认为的这些肉食性恐龙中的类似特征,可能是各自独立演化出来的。
       
      这一新模型还提供了有关恐龙演化的新线索,如它表明早期恐龙是杂食性的,体型较小,用两条腿走路,还有能抓握的前肢。此外,分析表明,恐龙更可能起源于北半球而非冈瓦那大陆。但研究团队指出,恐龙演化的时机和地理环境仍然需要经过重新评估。
    2017-03-31
  • 5600万年前地球突然升温 始祖马体型随之缩小
       
       
      5600万年前地球突然升温,始祖马体型随之缩小
       
    (化石网报道)据ETtoday: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5600万年前的地球突然升温,约涨了摄氏5至8度,维持17万年,让那段时期的始祖马Sifrhippus体型小了30%。因此他认为,温度影响物种的体型大小,这跟认知中的「热涨冷缩」的观念大不相同,这项有趣的研究已经发表于美国「科学先端」(Science Advances)期刊。
       
      新罕布什尔大学(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研究生德安布洛西亚(Abigail D’Ambrosia)研究5600万年前的气温升高了摄氏5~8度,让他比对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牙齿化石与下颚时,证实温度会造成哺乳类侏儒化;「始祖马」(Sifrhippus)的体型确实在暖化期间小了30%,等到气温恢复正常后,始祖马的体型又增加了76%。
       
      有了这论点之后,她好奇,5400万年前的小规模地球暖化是否也会让哺乳类「缩水」,于是搜集了4种哺乳动物的化石来比较差异。其中发现,身形如狗的马Arenahippus pernix,体型因为气温升高而缩减了14%,变得如同猫的大小。他解释,或许这是符合柏格曼法则(Bergmann's rule)的红狐研究,小体型的物种散热快,大体型的散热慢,生长于寒带都比热带的大只。
    2017-03-31
  • 葡萄牙南部阿罗埃拉的岩石中发现40多万年前人类头骨化石


    葡萄牙南部阿罗埃拉的岩石中发现40多万年前人类头骨化石
    ?(化石网报道)据参考消息网(编译/刘丽菲):西媒称,2014年7月15日,三位考古学家使用液压破碎机在葡萄牙南部阿罗埃拉的岩石中偶然发现了一些骨头化石。经过两年半的细致研究,科学家还原出40多万年前的人类头骨化石,揭开了这个不为人知的人类发展阶段的面纱。
    据西班牙《国家报》3月13日报道,由于骨头化石已经嵌在周围的岩石中,因此阿罗埃拉矿区的负责人决定将包裹着化石的石块整体挖掘出来。随后石块被送往马德里人类发展与行为中心。化石修复师玛丽克鲁斯·奥尔特加表示:“我在职业生涯中从未遇到过如此艰巨的挑战,不但是因为这批化石至关重要,更因为要从岩石中提取化石非常困难。”该中心发表新闻公报称,必须利用牙钻展开细致工作,在不破坏头盖骨的前提下,将骨头化石从岩石中提取出来。接下来科学家利用医用扫描仪对骨头化石进行扫描,以便重建头盖骨的三维立体模型。
    此项研究成果已于3月13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上。根据通过岩石年代测定法得出的结论,这是一个生活在40万年前的人类右半边头盖骨化石。在发现这个人类的头盖骨的同时,科学家还在其身旁发现了那个时代的“智能手机”——一把双刃石斧,而考古学上通常将这种石器工艺技术称之为“阿舍利文化”。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些烧过的骨头,但目前尚无法确定这些原始人是否已经掌握使用火的技巧。由于这个头盖骨属于意外发现,因此在其顶部还清晰保留着液压破碎机留下的钻孔。
    在整个欧洲发现的这个时期的人类化石当中,这些人类遗骨的发现地最靠近西方。这些骨头的主人来自一个阿舍利文化原始部落,曾经与西班牙阿塔普埃尔卡山和法国托塔韦勒的原始部落生活在同一时期。巴塞罗那大学研究员、此项研究的带头人若昂·齐良表示,这个原始人综合了该时期人类的所有特征,在某些方面类似于阿塔普埃尔卡山的原始人,但某些方面又不像。
    由于这个原始人的特征与以往发现的所有人种都不相同,因此发现者尚未确定其属于哪个人种。这种情况类似于在阿塔普埃尔卡山发现的人类遗骨,但目前这个人种已经被命名为海德堡人,并被认为是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在葡萄牙发现的原始人与海德堡人非常相似,但又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齐良表示,这些人种都是直立人的后代,是在100万年前最早离开非洲的人类。他们在欧洲不断进化,变成了阿塔普埃尔卡山的先驱人,在数十万年后又进化成尼安德特人。他还认为,新的发现促使科学界放弃旧有观点,即某个人种曾经战胜另一个人种,或者说智人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产物。
    此项发现的另一个重要之处在于,在发现人类遗骨的同时还发现了工具,并且能够准确测定其年代,而这是在阿塔普埃尔卡山的发现中无法实现的。此项研究的合作者胡安·路易斯·阿苏瓦加指出,这个原始人的脑容量约为1200立方厘米,低于现代人的1300立方厘米,更低于尼安德特人的脑容量。这个时期的欧洲是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各个原始部落之间纷争四起,时有部落全体灭亡的情况发生。新发现的化石将有助于了解这段历史。至于化石的发现和提取过程,他表示此前在欧洲和亚洲都从未出现过类似情况。
    参与提取化石的科学家霍安·道拉和蒙特塞拉特·桑斯表示,提取工作异常艰难,甚至一度中断,因为只有用从德国运来的一把特制的电圆锯才能切开坚硬的岩石。化石提取工作就像在修复一件工艺品。
    古人类学家玛丽亚·马丁农-托雷斯表示,葡萄牙原始人的发现让科学界彻底放弃了尼安德特人的发展史是一个线性进化史的观点。过去的观点认为,尼安德特人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其特征的。然而,此项研究表明,在更新世时期的欧洲,每个人种都是使用相同的材料但通过不同方式调制出来的特制鸡尾酒。因此所谓的尼安德特人的起源并非只有一个人种,因为这个人种是不同人种相结合的产物。是冰河时期的严寒让这些原始人部落逐渐孤立,天气转暖后这些人种再次相遇并有机会繁育后代。因此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依然保留在现代人的身上。
    2017-03-21
  • 瑞典科学家在印度岩石中发现世界上迄今最古老的植物化石 距今16亿年








    瑞典科学家在印度岩石中发现世界上迄今最古老的植物化石,距今16亿年
    ?(化石网报道)据科技日报(刘霞):英国《独立报》15日报道,瑞典科学家在来自印度中部奇特拉库特的一块岩石中,发现了世界上迄今最古老的植物化石,将地球上复杂生命的出现时间前推了4亿年。
    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特蕾泽·塞勒斯特德借助显微镜对这块看起来毫不起眼、可追溯到16亿年前的微生物化石进行观察时,发现了某些独特的、似乎远比这一时期高级的东西:一个巨大的肉质丛,类似复杂的多细胞红藻。她描述称:“与周围的细菌化石相比,我看见的化石真的非常大,其内部井然有序,在真核生物出现之前的化石样本中不会看到这种情况。我意识到,这是一种比细菌更加高级的生物。”
    他们的研究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杂志上。塞勒斯特德说:“我们发现这一有机物与现代真核藻类,尤其是红藻拥有很多共同点。”
    以前,科学界普遍认为,红藻或任何形式的复杂或真核生命的化石来自12亿年前。塞勒斯特德在接受《独立报》采访时解释说:“这一化石表明,复杂生命在16亿年前就已出现在地球上,只不过要等到6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动物在地球上才遍地开花。为什么复杂生命会慢慢进化,然后耗费10亿年才真正在地球上站稳脚跟?这是个未解之谜,我猜它们在等待合适的环境。”
    “可见生命的时代似乎比我们想象的早得多”,塞勒斯特德同事、古动物学教授斯特凡·本杰斯顿谨慎地表示。不过,尽管现在证据充分,但人们对这么古老的化石进行评估时,仍会有所质疑,“你不可能百分之百确定这一古老时期的物质,因为没有DNA(脱氧核糖核酸)残留,但其形态与结构与红藻非常吻合”。
    2017-03-21
  • 加拿大发现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微生物化石
      科学家发现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微体化石,具有约37.7亿年历史。?  (化石网报道)据腾讯科学(过客/编译):国外《数字期刊》网站报道,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们在加拿大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微生物化石。研究人员是在Nuvvuagittuq地壳带的石英层中发现的化石。Nuvvuagittuq地壳带是一处丰富的化石资源地,而且含有已知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积岩。  这些岩石形成于一个富含铁的深海热泉。深海热泉为地球上的第一批生命形式提供了栖息地,时间可以追溯到大约37.7亿年到43亿年前。这一发现不仅在化石年代测定方面非常重要,而且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底热泉的理论提供了证据。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细菌在地球形成之后不久就出现了。    这一新发现的化石在年代上早于之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微体化石。此前最古老的微体化石发现于西澳大利亚,大约有着34.6亿年的历史。这些微体化石的发现也引发了争执,有科学家认为它们是非生物起源的史前岩石。这一科学领域属于微体古生物学,而且微体化石是地质编录常见的特征。    科学家们对新发现的化石进行了仔细的检查,来确认其来自于生物学起源还是非生物学起源。为了进行评估,科学家们使用了各种方法进行研究,还考虑到了气温和压力的影响。这些分析结果都表明了化石的生物学起源。特别是化石中的赤铁矿结构与今天热液喷口附近发现的铁氧化细菌有着相同的特征。热夜喷泉通常存在于火山活跃区域、板块构造区域和海洋盆地等区域。    研究负责人Dominic Papineau博士解释称:“我们已经发现了地球最古老生命形式之一存在的证据。这一发现帮助我们将地球历史与地球上的生命联系到一起,而且将帮助我们识别宇宙中的生命痕迹。”研究人员提出,这一发现表明地球上生命形成时火星和地球在表面都拥有液态水。这就表明火星上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或者至少在某一时期曾经存在生命形式。    相关报道:地球最古老生物化石有助于发现神秘地外生命  (化石网报道)据腾讯太空(悠悠/编译):太空新闻网站报道,近日,研究人员宣称发现地球最古老的生命化石残骸,这项发现或将帮助科学家发现地外星球潜在的生命形式。  目前,科学家对地球海洋地壳的一个罕见原始岩石样本进行了分析,发现微米等级的管状和细丝状结构,很可能是38-43亿年前食铁细菌的化石残骸 ,科学家认为这种食铁细菌生活在海底热液喷口处,因为这种化石结构类似于现今热液喷口附近的氧化铁细菌。    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暗示着地球早期生命可追溯至38-43亿年前,当时地球很可能并非太阳系唯一孕育生命的行星。近年来,科学家掌握到大量证据,表明火星远古时期曾存在水池,甚至广阔海洋,同时还有密集大气层,存在孕育微生物的所有化学成分。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行星科学家杰弗里-约翰逊(Jeffrey Johnson)说:“不同于地球和金星,火星远古表面存在一些独特区域,能有利于保存远古生物化石证据,同时是搜寻远古宜居环境的最理想环境,它们包含着鲜明的生物特征。”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质学家约翰-葛罗辛格(John Grotzinger)强调称,如果古微生物学家对这项最新发现进行认真分析,或将类比分析火星沉积物系统,目前我们已发现硅和氧化铁。据悉,葛罗辛格之前是美国宇航局“好奇号”火星任务的首席科学家,他指出,好奇号火星车勘测分析了火星“默里结构”,这是加勒陨坑的一个地质层,能够形成湖床淤泥沉积物。    在热液喷口处发现远古生命存活证据或将有助于在太阳系其它星球的地下海洋中搜寻潜在生命,例如:木卫二和土卫二,科学家认为这两颗卫星存在与岩石核接触的含盐海洋,这与地球海洋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环境状况有着相似之处。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博士生马休-多德(Matthew Dodd)和同事指出,基于最新证据,远古海底-深海热液喷口系统可作为地球生命起源的潜在地点,并作为搜寻地外生命的主要目标。然而当前并未发现地外生命,如果它们存在,应当类似于地球生物。
    2017-03-21
  • 中国古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许昌人”颠覆“非洲起源说”?
    ?(化石网报道)据科技日报(付丽丽):尽管提取“许昌人”化石DNA的探索仍在继续,但即使“许昌人”真的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距离终结“非洲起源说”也依旧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日前,一篇题为《中国许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类头骨研究》的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论文称,人类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10多万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许昌县灵井遗址的“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这一说法再次挑战了所谓的“非洲起源说”,也为研究现代人类,特别是东亚地区现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再添重要证据。
    现代人类到底从哪来?是像“非洲起源说”指出的那样都是非洲现代人类的后裔,还是像“多地起源说”指出的那样是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各自进化成现代人的?“许昌人”的研究发现让这个一直悬而未解的谜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许昌人”到底何许人也?
    经过连续12年发掘,考古学家共发现45件“许昌人”头骨化石,并将其修复、拼接,复原制作了“许昌人”1号和“许昌人”2号。
    “‘许昌人’上承周口店北京猿人,下连中国北方早期现代人,终结了中国北方现代人来自非洲的假说。”论文第一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占扬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2005年,李占扬领导的考古队便开始了对灵井“许昌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灵井位于许昌县西北,距许昌旧城大约15公里。
    尽管过去了将近10年,李占扬仍清楚地记得“许昌人”头骨化石发现时的情景。那是2007年12月17日上午,原本计划在15日就要停工的他们,因出土了几件正形石器标本,其中有非常精致的尖状石器和刮削器,觉得就此停工实在可惜,因此打算延期发掘,但寒流将至,只能延续两日。
    “真是天公作美。往年一进入12月,不是封冻就是雨雪,可2007年最低温度仍在零度左右,这无疑是适合发掘的天气。同时,当时正在发掘的探方进入第十一层后,土质也变得松软,出土的化石和石器突然增多。”回忆起这些,李占扬仍是很兴奋。
    17日上午刚一上工,就有人说:“今天人头该出来了!”和往常一样,人们只是把这话当作戏言而已。但此时,大家心里都明白,已经到了发掘的最后关头。
    这时候有人发现了一个头骨化石,技工赶紧过去帮助清理化石上面的泥土。化石的轮廓顿时清晰起来:骨头呈淡黄色,表面光圆,更重要的是一侧边上已清楚地显露出了骨缝(这是人以外其它任何动物化石都不具有的特征)。
    经过连续12年发掘,考古学家共发现45件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2014年以来,李占扬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领导的研究小组对许昌人头骨化石进行修复、拼接、复原和研究,分别制作了“许昌人”1号和“许昌人”2号人头骨虚拟及实体的复原头骨及颅内膜。1号头骨复原后保留有脑颅的大部分及部分底部,来自一个年轻男性个体;2号复原后保存有脑颅后部,来自一成年个体。
    “许昌人”竟是中欧混血?
    “许昌人”头骨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三位一体”的混合特征,可能是中国北方古老人类与欧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结果。
    通过对“许昌人”头骨化石的研究,吴秀杰表示,他们发现“许昌人”头骨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三位一体”的混合特征,可能是中国北方古老人类与欧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结果。
    “‘许昌人’可能是人类进化中出现的一个新人种。”李占扬说。不过,科学家目前还没有成功地对“许昌人”头骨化石进行DNA分析。
    低矮的头骨穹隆、扁平的脑颅、最大颅宽的位置靠下、短小并向内侧倾斜的乳突,“许昌人”具有周口店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中国北方古老人类的原始及共同特征。
    同时,许昌人还呈现向早期现代人过渡的重要特征,如脑容量增大、头骨变薄、眉脊较为纤细、头骨结构呈现纤细化等。1号头骨的颅容量约为1800毫升,2号头骨虽然小于1号,但也位于晚更新世人类的变异范围平均值之上。
    尼安德特人是以德国尼安德特地区命名的古人类,生活在欧洲、北非和西亚地区,繁盛期为距今13万年至3万年,其头骨具有与世界上其他人种完全不同的两个独特性状——枕骨上有结构性凹窝、颞骨内耳迷路模式,“许昌人”头骨上具有与其相似的特征。此外,科学家并没有发现“许昌人”与非洲古人类之间的相似性。
    “这种情况,是尼安德特人活动区域以外第一次集中发现,暗示了两个人群之间基因交流的可能性。”吴秀杰说,“‘许昌人’混合型体质特征,可能是东西方两大人群基因交流或杂交的结果。”
    至于在何种情况下“许昌人”和尼安德特人进行了基因交流,李占扬推断:“许昌人”之前,东亚大陆极度寒冷,“许昌人”先辈向气候温和的欧洲迁移,同早期尼安德特人相遇、杂交。距今12.8万年至7.4万年间,气候转暖,这批古人类重返家园。因为那里有大西洋暖流的庇护,或许一度成为人类的“避难所”。
    “许昌人”颠覆“非洲起源说”?
    有专家指出,以“许昌人”化石外貌与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相似性,来终结“非洲起源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现代人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非洲起源说”,一种是“多地起源说”,两种观点对峙多年,但以“非洲起源说”占上风。
    “非洲起源说”出现于1987年,当时3位美国生物学家选择了来自非洲、欧洲、亚洲等地的147名妇女,从她们生产后的婴儿胎盘中提取出线粒体DNA。分析发现,这些线粒体DNA都可以追溯至约20万年前一位非洲妇女(被称为“夏娃”)。此外,从遗传学上看,各大洲人的基因差异极小,不可能是分别发展而来。
    但李占扬表示,“许昌人”头骨是2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重要的古人类化石之一。其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如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安徽和县猿人等的一些特征,又有向现代人过渡的进步特征,此外还有欧洲尼安德特人特征。这就说明,这些化石同以往发现的其他人类化石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已经构成了一个新人种的要素。根据前两个特征我们可以说“许昌人”是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外来的。这就支持了现代人“多地起源说”,而对“非洲起源说”造成冲击。
    “现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都是非洲现代人的后裔,看起来很有问题,20多年来还未有一例得到证明,目前已经有分子遗传学专家发出质疑。” 李占扬说,“这次研究成果为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了一些新证据,这些证据是支持‘多地起源说’的,起码在中国华北地区是这样。当然,这次研究还解决不了所有的起源问题。”
    然而,也有专家表示,中国相信“多地起源说”,论证“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的学者,大都是通过从蓝田人、北京人,乃至“许昌人”化石上体质的相似性(即“形态学”),来推断化石间的关联,远不及基因检测的科学性。现在所说“许昌人”和尼安德特人有关系,也只是通过观察“枕骨上有结构性凹窝、颞骨内耳迷路模式”等实现的,并未被DNA检测所证实。
    尽管提取“许昌人”化石DNA的探索仍在继续,但即使“许昌人”真的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距离终结“非洲起源说”也依旧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为世界各地发现古人类化石的机会实在太少。“任重而道远!”李占扬如是说。
    相关链接
    “许昌人”老宅将建遗址公园
    “许昌人”遗址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发现于1965年,2005年首次进行考古发掘。2007年12月,河南省文物部门在此发现了人类头盖骨化石,学术界认为这是研究中国现代人类起源的重大发现,将其命名为“许昌人”,该遗址因此得名为“许昌人”考古遗址。2014年4月,文物部门在“许昌人”旧石器遗址又发现一个较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和其他个体的头骨碎片,较完整的头骨被称为“许昌人”2号。
    2015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许昌人”旧石器遗址在出土两个基本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之后,又发现两块古人类肢骨化石。这次发掘还出土一件顶骨化石断块,其性状和2014年发现的“许昌人”2号头骨接近,属于灵井“许昌人”旧石器遗址第十一层,地层年代经测定为距今10万年左右。
    近日,许昌市文广新局透露,今年,许昌市将启动“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和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初步规划遗址公园总控制面积约220万平方米,力争5至10年建成。届时将利用遗址公园内的博物馆举行出土文物标本展,将“许昌人”遗址出土的标本全部展出,让人们一睹“许昌人”的风采。据悉,河南省目前有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河南殷墟考古遗址公园、洛阳隋唐考古遗址公园、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将是河南省第4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7-03-21
  • 现存鳄鱼和齿鲸在进化学上分开近3亿年 头骨和鼻子形状有着惊人相似性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报(冯维维):对比图中大鳄鱼(上)和亚马逊河豚(下)的头部,你可能会发现一些惊人的相似点。至少科学家是如此。研究人员对超过75种现存活鳄鱼物种和齿鲸的颅骨和下颌骨进行对比后发现,尽管它们在进化学上分开了近3亿年,但这些生物头骨和鼻子的形状有着广泛且惊人的相似性。
    总体来看,拥有较宽鼻子和相对大而结实颅骨的捕食者,如鳄鱼和逆戟鲸,能够抵抗掠食的压力——稳得住体型较大的猎物的挣扎,该团队在3月7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的文章中报告了这一成果。
    但是水栖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则有着长而细的鼻子,它们在应对大型猎物时相对困难,因此主要以小鱼为食。这一分析结果将有助古生物学者推断古水生生物的猎物喜好及其进食模式,特别是拥有类似于今天捕食者颅骨比例的物种。
    2017-03-21
  • 浙江绍兴出土旧石器时代石器 将当地人类历史往前推了10万年
          ?  ?  ?  浙江绍兴出土旧石器时代石器,将当地人类历史往前推了10万年  (化石网报道)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嵊州市文物管理处日前在对绍兴嵊州市域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时,在嵊州崇仁杭绍台高速施工段附近,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距今至少十万年,这一发现,为探讨曹娥江流域史前人类的适应模式和生存行为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嵊州市文物管理处主任王鑫君表示,3月1日,在嵊州崇仁安江村下安田自然村兰山庙南侧的网纹红土中发现一块旧石器时代的石核,随后在安江村江村自然村大田山、赵马外寺山、钳口大坪岗等地的网纹红土中,又有多处重大发现,发现石核、石片等多种类型的旧石器。    网纹红土,是一种灰白色网格状的红色粘土,浙江网纹红土形成年代大约在12.6万年至100万年以前,从这些土层中出土的石器至少在10万年以前由古人类打制而成,正值旧石器时代。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民介绍,这说明嵊州至少在10万年以前就有人出现了,这无论从考古学来说,还是对历史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石核是古人类对砾石或者岩块进行锤击、敲打或碰摔,进而剥离下各种形状的石片,用以加工成不同种类的工具。如嵊州安江村江村自然村大田山出土的石核,手掌大小,留有3块非常明显的人工打击疤痕。    嵊州旧石器的发现,是继新石器时期嵊州小黄山遗址发掘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把绍兴乃至曹娥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历史往前推进了至少十万年,间接证明这一带环境自古适合人类居住,填补了绍兴地区旧石器时代的空白。    相关报道:嵊州发现“旧石器” 将绍兴人类活动历史向前推了十万年    (化石网报道)继嵊州小黄山遗址发掘后,近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嵊州市文物管理处在对嵊州市域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时,又有惊喜发现:在嵊州崇仁杭绍台高速施工段附近,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距今至少十万年。这一发现,为探讨曹娥江流域史前人类的适应模式和生存行为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3月1日,在嵊州崇仁镇安江村下安田自然村兰山庙南侧的网纹红土中,专家们发现了一块旧石器时代的石核。随后,在安江村江村自然村大田山、赵马外寺山、钳口大坪岗等地的网纹红土中,又多处发现石核、石片等多种类型的旧石器。专家介绍,网纹红土是一种灰白色网格状的红色黏土,浙江网纹红土形成年代大约在12.6万年至100万年以前,从这些土层中出土的石器,至少在10万年以前由古人类打制而成,正值旧石器时代。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民介绍,这说明嵊州至少在1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出现了,这无论从考古学来说,还是对历史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专家介绍,石核是古人类对砾石或者岩块进行锤击、敲打或碰摔,进而剥离下各种形状的石片,用以加工成不同的工具。嵊州安江村江村自然村大田山出土的石核,手掌大小,留有3块非常明显的人工打击痕迹。嵊州旧石器的发现,把绍兴乃至曹娥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历史往前推了至少十万年,间接证明这一带环境自古适合人类居住,填补了绍兴地区旧石器时代的考古空白。    嵊州小黄山遗址是绍兴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遗址,距今有一万年。而这一次重大发现,将绍兴人类活动历史向前推进了十万年。接下来,省文物专家将着手在嵊州作专题性全面调查。
    2017-03-14
  • 加拿大发现40亿年前微生物化石 或佐证外星生命
          加拿大发现40亿年前微生物化石,或佐证外星生命  (化石网报道)据财新网(记者 苑苏文 实习记者 吴美微):天地玄黄,宇宙洪荒。45亿年前地球诞生时,漫山遍野的火山喷发和滚烫的岩浆,与古书中的场景并无二致。又过了几亿年,这颗炙热的星球温度才慢慢下降,地核和稀薄的大气逐渐形成。这段时间,被地质学家看做“地狱时代”。    彼时,太阳系刚形成不久,地球的兄弟火星也正在进行类似的演变。21世纪,人类探测器“好奇号”登陆火星,好奇号的探测结果表明,40多亿年前的火星拥有与当时地球相似的气候,后来还出现了海洋与河流。    生命物质可以离开氧气生存,但绝不能离开水。因此,科学家认为,水的存在代表了生命的踪迹。那么,如果能够证明40亿年前地球存在生命,是否意味着当时类似地球的火星上也有生命?    最近,外国科学家发表研究,称果真发现了“地狱时代”的生命。地质学专家告诉财新记者,这不止佐证了外星人猜想,也让人们离揭示生命起源更近了一步。    最古老微生物出现在加拿大    3月1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文章指出,由伦敦、美国和挪威等国的地质和古生物学家组成的团队,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区发现了一些距今37.7亿年至42.8亿年的细菌化石,这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生命证据    据了解,加拿大魁北克的岩石含有大量赤铁矿,形成化石的微生物仅仅是人类头发丝的十分之一粗,并以铁为食物。    这意味着,这些微生物就诞生在地狱时代,当时,恶劣气候和来自小行星的碰撞看起来并不适合生命的存在。    据西班牙《国家报》报道,参与这项研究的伦敦学院大学科学家马修?多德表示,这项发现对生命是在地球诞生后不久,萌芽于深海热喷口的理论提供了支持。这也与此前发现的一些距今37亿年的微生物相吻合。    微生物被发现的地带包含了地质学领域已知的最古老的沉积岩,而这些沉积岩是一个富含放射性铁的深海热液喷口的一部分。很多科学家认为,这些能源和矿产丰富的地方,孕育了40亿年前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    生命迅速萌发    此次发现同时还意味着,地球形成后几亿年间,就出现了生命的形式。几亿年在进化长河中并不漫长。    “生命体的一个细胞,结构都很复杂,那么是如何从简单的碳、氢、氧组装成了如今复杂的生命体呢,这个生命起源的过程人类始终不知道?”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华洪用“垃圾箱”比喻40多亿年前的环境说,“就好比垃圾堆里有一对螺丝帽零件,乱七八糟的,突然,他们自动组装成了一台汽车。”    地球生物或许并不孤独。1974、1976年,美国科学家在南极发现的陨石,找到了6种非生物来源的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而蛋白质可构成生命体。    但仍然难以证实是“天外来客”为地球带来了生命。不过,华洪指出,近40亿岁的微生物化石的发现,证明从无机物到生命的进化速度是非常快的。“只花了几亿年就进化出了生命,并不像人们以前认为的那么复杂、漫长。”    除了对生命从无到有的追问,华洪认为,生物从低等到高等的发展的证据也有待地质学家去寻找。“这个大千繁杂的世界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都存在研究的意义。”
    2017-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