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内乌肯发现食草恐龙新物种Lavocatisaurus
       
      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内乌肯发现食草恐龙新物种Lavocatisaurus
       
    (化石网报道)据cnBeta:来自西班牙与阿根廷的合作考古小组确定了巴塔哥尼亚内乌肯的一种以前未被发现的恐龙物种,这种物种的生活将超过1.1亿年前。新恐龙属于Rebbachisauridae家族,一种食草四足动物类别。他们所发现的化石是来自一头大约10至12米长度的成年恐龙,以及两头长度在六到七米之间的青年恐龙。据“独立报”报道,恐龙很可能吃了叶子和草,他们一起旅行并且一并死亡。
       
      “我们发现了大部分的颅骨:鼻子,下颚,很多牙齿,以及可以被识别为眼窝的骨头,这样,我们就能够创造出几乎完全重建的效果,”Jose Luis Carballido ,Egidio Feruglio博物馆的一名研究员告诉法新社。 “我们在一个难以找到化石的地区发现新物种,而且头骨几乎完整。”
       
      1.1亿年前的内乌肯地区据称是一片沙漠,这意味着大多数人认为该地区不太可能找到化石。
       
      根据Clarin的说法,新物种被命名为Lavocatisaurus,法国古生物学家RenéLavocat20世纪50年代在撒哈拉沙漠发现了第一只Rebbachisauridae恐龙。
       
      Rebbachisauridae已在欧洲和非洲被发现,这一最近在南美大陆的发现进一步支持了这些大陆在数百万年前联系在一起的理论。
       
      这些化石现在位于Neuquén的Zapala的Olsacher自然科学博物馆。
    2018-11-08
  • 彩色蛋只演化出一次 现代鸟类的蛋壳色素沉着机制源自恐龙
      
      彩色蛋只演化出一次 现代鸟类的蛋壳色素沉着机制源自恐龙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报(冯维维):一项新研究报告称,彩色蛋只演化出一次,现代鸟类的蛋壳色素沉着机制源自恐龙。这一新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在现存的羊膜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产卵哺乳动物)中,鸟类是唯一会产下彩色蛋的物种。最近在某些化石恐龙蛋壳中发现了和彩色鸟蛋一样的红棕色和蓝绿色色素。然而,对于鸟类是从其恐龙祖先那里遗传了蛋壳着色机制,还是单独演化出这种机制,却一直不甚清楚。
       
      美国康涅狄格州耶鲁大学的Jasmina Wiemann及其同事使用拉曼光谱仪分析了一组化石蛋壳,其中包括所有主要恐龙的代表,以便寻找色素沉着的证据。他们在所有手盗龙蛋壳中都发现了保留下来的色素痕迹,进而绘出斑点图案(手盗龙是一种小型双足恐龙,通常长有羽毛)。研究者判定,它们的色素沉着方式应该和现代鸟蛋中的色素一样。
       
      相比之下,鸟臀目恐龙和蜥脚类恐龙(鸟类远亲,包括三角龙和梁龙)有着无色素的蛋壳,这证实了这些恐龙的蛋一直是无色的,而不是因为蛋壳石化失去了色彩。综合而言,这些发现表明,彩色蛋在类鸟的兽脚亚目恐龙中只演化出一次,这些色素从那时起一直延续至今。
    2018-11-08
  • 尼安德特人胸部虚拟三维重建:呼吸机制可能与现代人有所不同
       
       
      尼安德特人胸部虚拟三维重建:呼吸机制可能与现代人有所不同
       
    (化石网报道)据科技日报(张梦然):英国《自然·通讯》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科学家对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成年男性尼安德特人的胸部进行了虚拟三维重建。分析显示,尼安德特人的胸部与现代人的胸部大小相似,但形状不同。基于这一发现,科学家推断,尼安德特人的呼吸机制可能与现代人的呼吸机制有所不同。
       
      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DNA序列和现代人类的DNA序列非常相似。他们从12万年前开始“统治”着整个欧洲、亚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但在24000年前,这些古人类却消失了。
       
      自150多年前首次发现尼安德特人的肋骨以来,科学界对尼安德特人的胸部大小和形状一直存在争议。有些观点认为尼安德特人的胸部形态与现代人无异,有些则认为具有显著差异。
       
      此次,西班牙巴斯克大学科学家阿塞尔·高莫兹-奥利凡西亚及其同事,基于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成年尼安德特人Kebara 2(K2)的骸骨,对其胸部进行了虚拟三维重建,发现重建后的胸廓大小与现代人的相似,但下段更宽。
       
      研究团队指出,K2胸部下段直径较大,导致了横隔膜表面也更大。分析显示,下段较宽的胸腔在吸气时体积会产生更多增量(呼吸量)。他们因此假定,尼安德特人的呼吸机制相比现代人更依赖横隔膜收缩。
       
      研究人员表示,只有发现更多化石并进一步研究,才能真正理解这一解剖部位的演化。
    2018-11-08
  • 美国德州挖出最古老矛头 或改写北美人类狩猎史
       
      美国德州挖出最古老矛头 或改写北美人类狩猎史
       
    (化石网报道)古代人类狩猎,往往要透过利器攻击野兽。美国人类学家近日在德州中部、约有1.55万年历史的沉积物内,挖掘出一个矛头,相信当时北美人已懂得使用利器狩猎,或从此改写历史。不过有考古学家认为鉴定方法存在漏洞,质疑其年份或较想像为近。
       
      德州农工大学的首席研究员沃尔特斯(Michael Walters),联同贝勒大学和德州大学组成团队,在奥斯汀北部约63公里处挖掘出该矛头。由于矛头埋在有过万年历史的沉积物内,故此他们相信,有史前人类较最早抵达北美、约在公元前1.3万年出现的克洛维斯人(Clovis),更早使用利器狩猎。
       
      是次发现已经刊登在《科学进展》内。惟阿拉斯加州费尔班克斯大学的考古学家波特(Ben Potter)质疑有关推断并不准确,又指矛头经放射性碳定年法等,便可得出更精确的年分。
    2018-11-08
  • 4亿多年前古生代鱼类的祖先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浅水中
      (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社华盛顿10月27日电(周舟):美英两国研究人员发现,4亿多年前的古生代,鱼类的祖先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浅水中,经过漫长进化后才向深海和淡水中扩散。
       
      作为地球上第一种脊椎动物,鱼类已知最早出现在约4.8亿年前的奥陶纪,但鱼类化石直到4.2亿年前才大量出现,这之间的空白期鱼类在何处此前尚不清楚。刊登于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填补了进化史研究上缺失的这一环。
       
      研究人员考察了古生代中期2700多个有颌或无颌鱼类化石记录,通过数据建模的方式预测它们的栖居地类型。结果显示,鱼类在近岸浅水中获得了丰富的适应性。
       
      论文共同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古生物学家劳伦·萨兰说,从早期的无颌甲胄鱼到鲨鱼,再到人类祖先,都起源于海岸附近,比珊瑚礁离海岸更近。
       
      研究显示,身体柔软的鱼类机动性好,在随后约2000万年的时间中定居到深海。但身负甲胄、灵活性差的鱼则依然生活在近岸,还有部分鱼类移居到淡水生活,其中一些进化成早期的四足类陆生脊椎动物。
       
      研究人员认为,浅海地区的波浪作用可能将化石击成碎片,因此很难找到完整的早期鱼类化石。
       
      论文共同作者、英国伯明翰大学古生物研究者伊万·桑塞姆说,目前还不清楚早期的近岸浅水环境为何会成为鱼类进化的大本营,但这里肯定是进化的“热点”地区,产生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桑塞姆说,这还说明生态脆弱的近岸地区对物种进化至关重要,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过度捕捞和污染等因素都将给未来的物种多样化带来有害影响。
    2018-11-08
  • 德国采石场发现已知最早的肉食鱼类化石 已有1.5亿年历史
       
     
       
       
      德国采石场发现已知最早的肉食鱼类化石 已有1.5亿年历史
      (化石网报道)据环球网科技:近日,在德国采石场发现了已知最早的肉食鱼类化石 - 被认为已有1.5亿年的历史。鱼化石残骸可见锋利的牙齿,用于攻击其他鱼类。研究人员还找到了它的受害者。在德国Ettling采石场的同一石灰岩矿床中发现了其他明显被蚕食的鱼类。科学家说,恐龙在陆地上漫游的同时,这种“非凡”的硬骨鱼生活在海里。
    2018-10-26
  • 地球上第一批脊椎动物起源于浅水泻湖并在那里变得多彩多姿
       
      地球上第一批脊椎动物起源于浅水泻湖并在那里变得多彩多姿
       
    (化石网报道)据EurekAlert!:新的研究发现,地球上的第一批脊椎动物起源于浅水泻湖并在那里变得多彩多姿,这些泻湖是沿着中古生代海岸线排布的。该研究的结果可帮助填补对了解早期脊椎动物多样化过程中的空白。尽管人们对脊椎动物是如何及何时演化的已经知道很多,但这些脊椎动物在远古时期最先生活的栖息场所则仍然是一个基本未被探索的题目。
       
      对物种在海洋中多样化的大部分了解基本源自无脊椎动物,而脊椎动物的最初家园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有关这一话题的看法包括从淡水区至开阔的海洋,而其所本的常常是在演化上距今遥远的物种或所选的少量化石样本。然而,由于缺乏早期的脊椎动物化石及远古栖息场所的资料,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的环境背景一直难以确定,尽管其对了解脊椎动物的早期多样化有着根本的重要性。
       
      为了论述这一问题,Lauren Sallan和同事分析了跨越中古生代(480-360 Mya,Mya=百万年)的脊椎动物化石,以及表明其远古栖息地的环境标志。据Sallan等披露,这些结果表明,早期脊椎动物的所有主要群体(包括有颌鱼和无颌鱼)源自近岸的潮间带和潮下带环境中,并在这些环境中变得多样化,其时间跨度为一亿年。随着这些近岸种群的多样化,这些脊椎动物的体型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令它们弥散至其它的环境之中。作者提出,强健的脊椎动物仍然会留在近岸或淡水栖息场所中,而体型轻盈的脊椎动物则会定居到较深的水域以避开日益激烈的竞争,因为表浅和受限的近岸栖息地中充斥着各种生命体。
       
      Catalina Pimiento在相关的《视角》中强调了近岸环境作为持续性物种多样化摇篮的作用,即使到现在也是如此。Pimiento写道:“Sallan等人的研究向我们显示,如果没有浅水栖息场所,像我们这样的脊椎动物可能不会发生演化。令人担心的是,这些生态系统正是受到人类活动改变最严重的地方。”
    2018-10-26
  • 蓝鲸没有牙齿的祖先进化出帮助其捕食浮游动物的鲸须
       
      蓝鲸没有牙齿的祖先进化出帮助其捕食浮游动物的鲸须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报(徐徐):蓝鲸及其表亲是地球上利用鲸须捕食的唯一生物。这些巨大的角蛋白“梳子”每天能过滤几百万升水。但鲸的早期祖先拥有牙齿,很像今天的逆戟鲸。科学家一直试图解释它们的进食系统是如何进化的。如今,一块罕见的化石提供了答案:古代鲸可能先是失去了牙齿并且吸入食物,正如鲑鱼和一些其他鱼类那样,然后进化出鲸须。
       
      曾有研究提出,从牙齿到鲸须的过渡涉及一个缓慢的无缝转变。例如,一块在美国华盛顿发现的3000万年前的古老鲸化石拥有“尖木桩”——像栅栏一样的牙齿,中间则长有能过滤食物的小缝隙。另一种假设认为,鲸曾在某段时间同时利用牙齿和鲸须进食。近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举行的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年会上,研究人员展示了一块近乎完整的鲸头骨。对头骨进行的分析均同上述两种理论相矛盾。
       
      美国弗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GMU)古生物学家Carlos Peredo和同样来自GMU的Mark Uhen表示,这块于上世纪70年代在俄勒冈州发现的化石表明,鲸失去了它们的牙齿并在随后独立进化出鲸须,两者在时间上并未有重叠。
       
      该团队利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窥见了这块有着3000万年历史且尚未被命名的古老头骨的内部。他们既未发现牙齿,也未看到支撑鲸须所需的骨头结构。但当Peredo仔细观察时,他吃惊地意识到,这块头骨的结构揭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进食方法:吸食。
       
      说服Peredo和Uhen的是这块头骨的形状。它为吸入鱼类猎物所需的强大面部肌肉提供了支撑。同时,这头鲸的年代恰好位于齿鲸和须鲸之间。
       
      研究鲸进化的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进化古生物学家Alistair Evans表示,最新理论“是极其可能的”。Evans因2016年关于一头长有牙齿且被命名为Alfred的须鲸的研究而出名。当时的研究发现,尽管长有牙齿,但鲸也会采取吸食方式。“最新研究同我们的预测相吻合,并且完美地填充了化石记录中的空白。”Evans说。
    2018-10-26
  • 最新研究表明霸王龙短小前肢的作用可能远比我们所认为的更重要
      (化石网报道)据新浪科技(叶倾城):国外媒体报道,霸王龙的细长前肢十分明显,庞大的身体竟然长着如此短小的前肢,让人们感到匪夷所思。最新研究表明,霸王龙短小前肢的作用可能远比我们所认为的更重要,也更可怕!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霸王龙短小前肢能够让它们紧紧地抱住猎物,然后在最理想的状况下撕咬猎物。
       
      一项针对已灭绝的兽脚亚肉食恐龙远亲物种的研究显示,它们的复杂前肢肘关节所能做的活动范围远远超过哺乳动物。
       
      来自美国新泽西州斯托克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近期召开的第78届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年会上公布这项发现,研究人员研究分析了家养火鸡(Meleagris gallopavo)和美洲短吻鳄的前肢活动情况。
       
      这项研究便于他们分析软组织活动,通常恐龙的软组织在石化过程中会消失,因此科学家们只能从恐龙的现代远亲物种中发现证据。
       
      科学家使用一种叫做“X射线运动形态学重建技术(XROMM)”检测了恐龙现代远亲物种的尺骨和肱骨,从而确定兽脚类恐龙的前肢肘关节可能具有复杂的运动能力。
       
      研究员克里斯托弗·兰格尔(Christopher Langel)和马修·邦南(Matthew Bonnan)指出,它们可能会将掌心向内侧和、向上旋转,这样当前肢肘部弯曲时,掌心就会朝向胸前。我们猜测这样的动作(前脚和掌心向胸部旋转)可能会让霸王龙将猎物送到嘴前撕咬。
       
      多年以来,仅凭化石分析恐龙是如何移动,对研究人员带来了许多挑战,有时也会导致人们对恐龙身体工作方式产生长期性误解。
       
      目前,科学家发现从霸王龙现代近亲物种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数百万年前霸王龙是如何移动和狩猎的,即使这意味着将重新改变我们对霸王龙的认知。
       
      研究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前肢骨骼能在肘部左右摇摆的幅度很大,让我们感到非常惊讶,这种运动幅度对于哺乳动物而言是无法做到的。从本质上讲,短吻鳄和火鸡可以像我们一样将手掌朝向内侧向上翻转,但是它们要通过更复杂的肘部骨骼动作来完成。
    2018-10-26
  • 人类造成的哺乳动物灭绝速度远远超过地球物种能够恢复的速度
      (化石网报道)据中新网:外媒报道,科学家在一份新的研究报告中警告称,人类造成的哺乳动物灭绝速度,远远超过地球物种能够恢复的速度。
       
      据报道,令人担忧的最新预测显示,以未来50年哺乳动物灭绝的预期速度来看,即便是在最好的情况下,哺乳动物要恢复到目前的生物多样性水平,至少得用要500万年。
       
      研究人员还指出,除非人类加强保护,否则哺乳动物演化的速度将追不上消失的速度。
       
      丹麦奥胡斯大学和瑞典哥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的新研究报告,参考庞大的哺乳动物数据库,涵盖智人出现以来已灭绝和现存哺乳动物,对未来哺乳动物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评估。
       
      研究人员警告,大型哺乳动物目前面临的全面灭绝的风险,不成比例地高。
       
      领导这项研究的奥胡斯大学古生物学家马特?戴维斯表示:“约1万年前逐渐灭绝的大型哺乳动物或巨型动物群,例如地懒和剑齿虎,在演化上相当独特。因为它们的近亲很少,一旦灭绝,代表地球演化树的整片树枝被砍断。”
       
      戴维斯还说:“鼩鼱有数以百计种,能克服少数种灭绝。但剑齿虎只有4个种,如今已全数灭绝。”
       
      根据戴维斯和其团队的研究,自从现代人类出现后,哺乳动物遭遇的生物多样性损失,将需要500万到700万年才能恢复。即使人类停止破坏行为,哺乳动物要恢复到目前的生物多样性,也得费时300万到500万年。
       
      研究还称,未来50年,地球还可能失去数种哺乳动物,包括黑犀牛和亚洲象都可能在本世纪结束前消失殆尽。
    201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