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 20
    2023-11
    学术沙龙(11月23日)
              报告题目: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的由来和展望报告人:张建平 教授报告人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遗迹研究中心 国际地科联国际地质遗迹委员会时间:2023年11月23日(周四)下午02:30报告地点:南京古生物所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主办:综合处、科技处、人教处报告人简介张建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遗迹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地质公园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教学和研究。主持并完成大量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各级地方政府委托的科学研究项目和一些国际合作项目(IGCP-731),发表专著50余部、论文100余篇。在古生物学、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研究、保护和保育、地质公园申报、建设、推广、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领导和参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遴选和评估工作,目前担任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质遗迹委员会副主席、地质遗产地遴选和投票专家组成员、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理事会副主席和主席团成员(2018-202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资深评估员等。
  • 14
    2023-11
    学术沙龙(11月15日 下午02:00)
    报告题目:地球系统科学与金属稳定同位素报告人:黄方 教授报告人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间:2023年11月15日(周三)下午02:00报告地点:南京古生物所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主办:古生物学与油气地层应用重点实验室、科技处、青促会、人教处报告人简介黄方,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深空探测实验室副主任。1999和200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获得地球化学本科和硕士学位,2007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8-2011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苏黎世高等理工做博士后,2011至今在中国科大任教。主要从事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关注地球和行星的形成和演化等重要问题。担任GCA等国际期刊的副主编,在金属稳定同位素的方法体系和应用、矿物-熔体间微量元素分配系数、俯冲带岩浆作用的过程机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共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Nature、PNAS、EPSL、GCA、Geology等刊物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约70篇。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曾获侯德封青年科学家奖、孙贤鉥奖、中国青年科技奖(2013)、教育部青年科学奖(2016)、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3,第一完成人)。
  • 13
    2023-11
    学术沙龙(11月17日)
    报告题目:The largest collision in late solar system history and its effects on climate and life on Earth: The breakup of the L-chondrite asteroid 470 Myr ago报告人:Birger Schmitz 教授报告人单位:Department of Physics, Lund University时间:2023年11月17日(周五)下午02:30报告地点:南京古生物所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主办:科技处、国家重点实验室、青促会、人教处报告人简介:Prof. Birger Schmitz is professor of Geology at Lund University, focused on the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mainly about reonstructing the history of the solar system by studies of Earth's sedimentary record. Up to now,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200 scientific articles and edited volumes on accretion of extraterrestrial matter on Earth as well as on the warm climates of the early Paleogene.报告简介:The most common type of meteorite that falls on Earth today, the L chondrites, originate from the largest documented collision in the solar system the past 3 billion years. This collision happened in the asteroid belt during the Ordovician period when the circa 150 km large parent body of the L chondrites was hit by another object, possibly a comet. As the parent body broke up the solar system was filled with dust from the collision.The signature of this event can be studied in Earth's sedimentary record. More than 130 fossil L-chondritic meteorites, 1-21 cm large, have been recovered during quarrying of Ordovician limestone in southern Sweden. From Earth's record of impact craters we see that a shower of asteroids, 0.1-1 km large, hit Earth during the 30 Myr after the breakup event. In mid-Ordovician strata in Baltoscandia the precise level corresponding to the breakup event has been located by extraterrestrial relict minerals, mainly chromite, representing abundant micrometeorites that reached Earth after the collision. The flux of extraterrestrial dust to Earth increased by at least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The dust kept some sunlight out, leading to cooling and an ice age, as evidenced by the onset of an eustatic sea-level fall.The Yangtze Platform contains the world's best Ordovician strata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is asteroid breakup. We have located the stratigraphic level corresponding to the breakup event in the Kuniatan Formation in the Puxi River section near Yichang. We now plan studies of the Shihtzupu Formation to get a better idea of sea-level changes after the asteroid breakup.Left: A fossil meteorite and orthoceratite shell in Ordovician limestone plate from Sweden.Right: Darriwilian strata at Kinnekulle, Sweden, with the time of the asteroid breakup and sea-level fall marked
  • 08
    2023-11
    学术沙龙(11月15日 上午10:00)
    报告题目:白垩纪-古近纪界限时期南雄盆地的陆地高温记录报告人:张来明 副教授报告人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时间:2023年11月15日(周三)上午10:00报告地点: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主办: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处、青促会、人教处报告简介白垩纪—古近纪(K- Pg)界限时期发生了地质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之一,重建该时期气候演化历史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理解深时气候演化规律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相比海相剖面而言,基于陆相剖面的白垩纪—古近纪界限时期古气候重建研究开展较晚,相关成果缺乏系统总结和集成。研究系统回顾了全球陆相白垩纪—古近纪界限剖面的分布情况和事件年代学新进展,总结了前人重建的定量古气候记录和德干火山喷发记录,建立了该时期长周期的陆地年平均温度和大气CO2浓度记录。此外,目前基于气候代用指标和基于气候模拟获得的陆地温度记录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且在低纬度地区更加明显,这阻碍了深入理解低纬度陆地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应用团簇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汞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手段,对中国南雄盆地上白垩统-下古新统地层开展了研究,在排除了重结晶和固态重排这两种成岩作用的影响后,结果指出白垩纪-古近纪界限时期低纬度地区的年平均陆地温度约为30 C,明显高于前人重建结果,暗示该时期热带范围发生明显扩张,甚至超出了生物能够承受的阈值,驱使生物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迁徙。研究认为该时期较为炎热的气候可能与德干火山活动密切相关,而南雄盆地汞元素的保存可能受到了炎热和干旱气候的影响,因此汞元素浓度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报告人简介张来明,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深时陆地气候与古地貌重建研究,聚焦晚中生代以来若干“关键地质时期”的古地貌、古气候和古生物事件,揭示了大气二氧化碳和中国东部古地貌演化的陆地气候响应及其对生物的重要影响。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10余项,已发表论文30篇,其中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Geology、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刊物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17篇。
  • 08
    2023-11
    学术沙龙(11月13日)
    报告题目:1、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沉积成矿作用一一以贵州陡山沱组磷矿为例2、中国铝土矿成矿作用的物质来源与深时环境因素报告人:杜远生 教授,余文超 特任教授报告人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时间:2023年11月13日(周一)下午02:50报告地点:南京古生物所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主办: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处、综合处、人教处、国科大南京学院报告人简介:杜远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期从事造山带及邻区沉积地质学、事件沉积学和锰矿、铝土矿、磷矿、页岩气等沉积矿产研究,发表论文280余篇,编(著)教材和著作8部。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贵州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2012年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013年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各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余文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古地理学报》编委、《地球科学》与Journal of Earth Science青年编委、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古地理学会理事等学术职位。主要从事沉积学及沉积矿产研究,重点对我国锰矿和铝土矿沉积开展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篇,EI及中文核心论文11篇,参与编写学术专著3部,教材1部。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基金、重点研发课题项目各1项。获得省部级、学会奖励6次。
  • 01
    2023-11
    学术讲座(11月7日)
    报告题目:Good Writing Is HardBetter Writing Is Easier---Some Tips on English Writing报告人:李荣玉 教授报告人单位:Brandon University时间:2023年11月7日(周二)上午09:30报告地点:南京古生物所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主办: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处、青促会、人教处、国科大南京学院报告人简介:李荣玉,加拿大Brandon University地质系教授、前系主任;2004年进入BrandonUniversity,2007年成为终身教授。多年来,教授普通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环境地质学脊椎古生物学、沉积学、地层学、地球生物学。其研究得到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基金(NSERC)、Brandon University科研委员会(BURC)、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资助,在古生物学、古生态学、生物古地理学学、地层学、地球化学等方面发表论文30余篇和专著1本。
  • 30
    2023-10
    学术沙龙(11月2日)
    报告题目:白垩纪“金钉子”新进展及对中国白垩纪地层研究的启示报告人:席党鹏 教授报告人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时间:2023年11月2日(周四)上午10:30报告地点:南京古生物所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主办:国家重点实验室、青促会、科技处、人教处、国科大南京学院报告人简介:席党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维也纳大学访问学者,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111计划“深时生命与环境演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员。主要从事白垩纪-古近纪微体古生物与古环境、海陆地层对比、生态系统演化和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目前担任国际地层委员会白垩系分会选举委员、国际介形类学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委员会委员、全国地层委员会白垩系工作组成员等职务。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中心项目外协课题、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aleogeogaphy, Paleoclimatology, Paleoecology, Lethai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Science China Earth,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等刊物发表SCI论文21篇,担任Earth Science Review、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等多个刊物的审稿人。
  • 30
    2023-10
    学术沙龙(11月2日)
    报告题目: Fundamentals, Principles and Perspectiv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Late Mesozoic non-marine Ostracoda报告人: Dr. Benjamin Sames报告人单位: Department of Geology, University of Vienna时间:2023年11月2日(周四)上午9:30报告地点:南京古生物所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主办:国家重点实验室、青促会、科技处、人教处、国科大南京学院报告人简介:Dr. Benjamin Sames studied Geology and Paleontology at the Freie Universit?t Berlin (Berlin, Germany) where he also made his PhD in 2009. He currently is a Senior Post-Doc Researcher at the Department of Geology,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Dr. Sames is micropaleontologist with main focus on non-marine Mesozoic (Jurassic to Cretaceous) Ostracoda of the world and their application – including collaborations with Chinese colleagues. His other interests and works span a wide range of integrated topics related to different aspects of Cretaceous stratigraphy, marine to non-marine correlations, ocean-land interactions (aquifer-eustasy), and paleoclimate. He is author and coauthor of more than 58 publications in journals such as Earth Science Reviews, Palaeo 3, Cretaceous Research,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 Special Publication, Paleoceanography and Paleoclimatology, PNAS and others. Dr. Sames has been secretary for the UNESCO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 IGCP 609 “Climate-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s during greenhouse phase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hort-term Cretaceous sea-level changes” (2013–2017/2018). Currently he is conducting a project on Brazilian Pre-Salt ostracods for PETROBRAS (Rio de Janeiro, Brazil).
  • 27
    2023-10
    学术沙龙(11月1日)
    报告题目:火星地质环境演化报告人:赵宇鴳 研究员报告人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时间:2023年11月1日(周三)上午10:00报告地点:南京古生物所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主办:国家重点实验室、青促会、科技处、人教处、国科大南京学院个人介绍:赵宇鴳 研究员,成都理工大学行星科学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成员。曾参与美国多个火星就位探测任务的数据解译和机理研究。现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科学团队骨干成员,并参与我国火星采样返回、金星探测任务的科学论证。主持和参与了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中科院西部青年学者人才项目、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预研项目、中科院先导B子课题等多个项目。在国际综合性和专业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近30篇,包括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Nature Astronomy (NA)、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GCA)、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EPSL)等。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青年理事、青年行星论坛理事、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星探测与行星表面地质环境演化,关注古火星沉积过程与水环境演化、火星挥发分分布与循环、有机物/生命标志物保存潜力与探测、行星冰冻圈特征及演化等。报告主要内容:报告将首先介绍火星地质环境演化的大背景,特别是对火星早期气候和水环境条件的认识与争论。进而结合课题组近年来在火星水-岩-盐相互作用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认识,着重从火星表面卤盐(氯、溴)地球化学循环,早期铁的迁移转化和近期“天问一号”祝融号火星车就位探测进展三个方面,探讨火星液态水的特征及其所指示的环境变化。
  • 26
    2023-10
    学术沙龙(10月30日)
    报告题目: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机制 & 矿物-地球共演化的基本原则报告人:滕辉 教授报告人单位: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报告时间:2023年10月30日(周一)上午10:00报告地点: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主办: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处、人教处、国科大南京学院报告人简介:滕辉,天津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获得者(2005)。2018年全职回国,曾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环境资源政策项目主任、绿色环境化学项目主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低温和地球生物项目主任。长期从事低温矿物界面地球化学研究,研究兴趣为矿物溶解和晶体生长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生物矿化作用和矿物/有机分子表面络合机制、地质微生物和生物-矿物界面反应机理,在碳酸盐矿物结晶溶解方面享有国际盛誉。近年来着重于研究矿物封存及微生物-矿物反应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在Science, Nature, PNAS,JACS和Geology等TOP杂志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 18
    2023-10
    学术沙龙(10月20日)
    报告题目:Small ferns and small lycopsid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everwet Cathaysian Permian forest报告人:Josef Psenicka教授报告人单位:捷克西波西米亚博物馆报告时间:2023年10月20日(周五)上午10:00地点: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主办: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处、人教处、综合处、青促会报告人简介:Josef Psenicka是捷克西波西米亚博物馆古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主任,同时也是捷克西波西米亚大学地理系的授课教师以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主要从晚古生代真蕨化石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在PNAS、Current Biology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Josef此次受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交流计划的延续资助,来华进一步开展早二叠世“植物庞贝”的合作研究工作。
  • 07
    2023-10
    学术沙龙(10月12日)
    报告题目:仿生古生物学:从化石脱胎的生物力学模型及机器人报告人:吴嘉宁 副教授报告人单位:中山大学先进制造学院报告时间:2023年10月12日(周四)上午9:30报告地点: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主办: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处、人教处、综合处、青促会报告人简介:吴嘉宁,中山大学先进制造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仿生机械与仿生智能机器人方面的科研工作,提出了“动物行为-力学机制-仿生机器人”三层仿生机构研究方法。在仿生界面及智能机器人相关领域,发表Nature Nanotechnology, PNAS, Soft Robotics及IEEE RAL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0余篇,被Nature、Science、Current Biology等正面引用或报道,Google Scholar引用近1300次。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在相关研究成果被科学网、机器人大讲堂、国际仿生学会ISBE官微、New York Times、Tech Xplore、Discover网站、Advanced Science News、Science主页、New Scientist、Physics.org等报道。相关研究获《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30余家媒体平台报道。
  • 07
    2023-10
    学术沙龙(10月11日)
    报告题目:How to build a thrombolite报告人:Professor Robert Riding报告人单位: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报告时间:2023年10月11日(周二) 上午 10:00报告地点: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主办:地层古生物咨询中心、沉积盆地研究中心、科技处、人教处报告人简介:Robert Riding教授,国际知名的化石藻类、微生物碳酸盐岩和沉积地球化学专家,目前任教于美国田纳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并兼任英国卡迪夫大学地质学荣誉教授,曾赴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国访问交流。其研究聚焦于微生物碳酸盐岩及其地质历史,以及微生物碳酸盐岩如何反映地球气候、海平面、海水化学等的长期变化,已在Nature、Science、Earth-Science Review、Geology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 27
    2023-09
    学术沙龙(10月9日)
    报告题目:Meteorite in – Dino’ s out. The impact of impact: Last updates from IODP-ICDP 364 Chicxulub drilling (陨石撞击与恐龙灭绝:来自IODP-ICDP 364 Chicxulub钻探的最新研究)报告人:Philippe Claeys 教授报告人单位: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报告时间:2023年10月9日(周一) 9:30报告地点: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主办: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处、综合处、人教处、青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