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辽西凌源四合当九佛堂组发现几乎完整的剑头翼龙新材料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吕君昌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辽西凌源四合当九佛堂组发现几乎完整的剑头翼龙新材料。该研究成果于2016年6月1日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
    我国辽西地区近几年发现了大量保存精美、种类繁多的翼龙化石,对于研究翼龙的演化、生活习性、生殖生理、多样性原因探讨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辽西成为世界上翼龙研究最为重要的地区。本次发现的剑头翼龙属于梳颌翼龙类,是一具幼年个体,两翼展宽只有52厘米左右,口腔内具备密集尖锐的牙齿,说明它以鱼类为食。
    此前在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梳颌翼龙类共有9个属,但是这9个属的化石材料保存的不是头部就是头后骨骼,从未发现两者兼具的情况,这对梳颌翼龙类的比较研究造成一定困难。本次发现的的标本则具有头骨和几乎完整的头后骨骼,是目前热河生物群中发现最为完整的梳颌翼龙类,对于研究剑头翼龙的形态学特征以及个体发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新材料,厘定了剑头翼龙的鉴定特征,如:吻部细长;具有大的顶骨脊;牙齿总数为50;鼻眶前孔小,占头骨总长的13%;最长颈椎椎体的长宽比率为4:1;股骨与胫骨长度之比为0.61;胫骨与第一翼指骨长度相等,等。
    该材料的发现为研究剑头翼龙早期发育以及与亚成年个体正型标本的肢骨微观构造对比,提供了重要素材;同时拓展了该类群的时代分布范围,增加了该地区翼龙组合的多样性。
    2016-06-20
  • 阿根廷著名化石宝库发现最早的剑齿虎足迹化石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报(徐徐):阿根廷一座著名的化石宝库最近发现了新的宝藏:迄今报道的最早的剑齿虎足迹化石。这4个于去年发现的足迹比今天的孟加拉虎脚印大,其中一个有19.2厘米。这约是一个成年人将手指伸开时的宽度。
      这些足迹是在约5万年前地球最近一次冰河时代的中期形成的。当时,全球海平面要低很多,而这座如今位于阿根廷米拉马尔附近海岸、不断被海浪冲刷着的宝库,当时离海边有几公里。近日,研究人员在第30届阿根廷古脊椎动物学会议上报告了这一发现。
      这些古代足迹可能是一般剑齿虎留下的。该物种比今天的孟加拉虎重约20%,并且已知仅生活在南美地区。不过,由于很难将诸如足迹等化石同产生它们的动物明确联系在一起,因此这些最新发现的足迹将根据长期存在的科学传统,获得自身的物种名称。
      该团队建议将名字定为smilodonichnum miramarensis。这是一个希腊短语,大约可被贴切地翻译成“来自米拉马尔的剑齿虎足迹”。
    2016-06-20
  • 霍比特人100万年前抵达印度尼西亚佛洛勒斯岛 演化缩小身形以适应资源缺乏
      (化石网报道)据中新网:10多年前在印度尼西亚佛洛勒斯岛,发现被昵称为“霍比特人”的人类骨骸之后,考古学家如今解释了霍比特人为何如此娇小的原因。
      据报道,8日刊载于《自然》期刊的两篇研究报告指出,学者根据约70万年前的部份下颚骨及6颗牙齿推测,霍比特人可能在约100万年前抵达印度尼西亚佛洛勒斯岛,且或许因为岛上资源缺乏,导致其“在数万年内”随着演化缩小身形以生存,推断成年霍比特人身高只有76厘米。
      考古学家莫伍德2003年在印度尼西亚佛洛勒斯岛梁布亚洞穴发现上述下颚骨及6颗牙齿,并推测这些化石属于至少一名成人和两位孩童。
      这项发现在当时造成轰动,但对人类演化的解释不尽明朗。莫伍德2013年逝世,未能见证支持他最初评估的最新研究。
      《自然》杂志上的报告写道,“这个下颚骨看起来像直立人,而非健壮的人类始祖‘巧人’”。
      日本东京的国立科学博物馆人类史专家海部阳介说:“牙齿化石的形态显示,人类后裔代表了直立人在佛洛勒斯岛上被孤立而侏儒化。”
      不过,有部分科学家仍未被伯格的说法说服。美国纽约石溪大学人类学教授强格说:“我不认为这些拼凑而成的牙齿标本完整地解释了人类的起源。”
    2016-06-20
  • 弗洛勒斯岛上发现比“霍比特人”更古老的“小矮人”古人类骨骼化石






    弗洛勒斯岛上发现比“霍比特人”更古老的“小矮人”古人类骨骼化石(化石网配图)
    (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网(张家伟):印度尼西亚岛屿上曾出土引起科学界极大关注的古人类弗洛勒斯人骨骼化石,围绕其演化历史的学术争论一直不断,如今新的考古发现或许能为这一谜团带来新的启示。
    2003年发现的化石显示,成年弗洛勒斯人身高仅110厘米左右,被科学家昵称为“霍比特人”。最新观点认为,他们距今约19万至5万年前生活在印尼弗洛勒斯岛的梁布亚岩洞。
    两个国际团队8日分别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说,研究人员在弗洛勒斯岛上新发现了比“霍比特人”年代更久远的古人类骨骼化石,可追溯至大约70万年前。从考古证据推测,这些古人类的体型甚至比“霍比特人”还要矮小。
    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和印尼的研究人员在第一篇论文中说,他们2014年从距梁布亚岩洞东侧70公里处的苏阿盆地中一处名为马塔门格的地方发现了新的古人类化石。这些化石包含了颌骨碎片和6颗牙齿,至少来自3个小型古人类个体。其中下颌骨碎片来自一名成年人,经分析发现,他比此前发现的最小的“霍比特人”下颌骨还要小20%;牙齿化石则是两名古人类幼童的“乳牙”。
    在第二篇论文中,澳大利亚学者领衔的一个国际团队对这些化石样本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认为,这些古人类当时的生活环境是炎热干燥、类似稀树草原的地区,但也拥有一些湿地环境,与弗洛勒斯人的生活环境类似。
    这个团队说,目前收集的考古学证据还不足以为这次新发现的古人类指定一个分类单元,但基于化石的大小和形状,他们推测这些古老的小矮人或许是“霍比特人”的祖先。
    至今,对于梁布亚岩洞中古人类的演化历史还没有一个清晰结论。一个假说认为,他们来自一个身体高大的直立人群落,迁至弗洛勒斯岛后逐渐演化出矮小的身材。
    第一篇论文作者之一、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学者格里特·范登伯格说,这些小矮人的进化过程非常快,在其他岛屿上还没有找到类似的化石可与之比较。
    研究人员目前推测,直立人抵达这座岛屿后为了适应岛上资源稀缺的环境,在进化过程中不断“缩小”体型。然而,最大的疑问是这些最早的直立人如何抵达这座岛屿?直立人没有建造船只的能力,也不可能游泳游到岛上。一种观点认为,他们可能是被巨浪冲到岛上。
    范登伯格表示,新发现至少排除了“霍比特人”是由于疾病导致体型不断缩小的说法。
    2016-06-13
  • 3.2亿年前化石中发现已知最古老的植物根尖干细胞群
     
      3.2亿年前化石中发现已知最古老的植物根尖干细胞群(化石网配图)
       
    (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社伦敦6月5日电(张家伟):英国研究人员在最新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在一块历经3.2亿年岁月洗礼的化石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植物根尖干细胞群。
      报告作者之一、牛津大学博士生赫瑟林顿说,他在观察牛津大学标本馆中来自古代雨林的土壤化石时,发现其中包含的植物根尖中存在这些干细胞。这块化石将3.2亿年前还在生长中的植物根茎干细胞完整保存了下来。
      植物干细胞群又称分生组织,是具有持续或周期性分裂能力的细胞群。分生组织是产生和分化其他各种植物组织的基础,一小部分能持续保持高度分裂的能力,大部分则陆续长大并分化为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细胞。
      据介绍,牛津大学标本馆中发现的这些古老植物干细胞与如今的植物干细胞有很多不同,比如细胞分裂的规律,这说明以往控制植物根尖生长的一些机制如今已不复存在。
      研究人员表示,这块化石中包含了古老地球上热带雨林植物的根茎结构信息,他们能够通过这些信息研究古代地球经历的重大气候变化事件。
      他们认为,随着根尖体系的进化,岩石中硅酸盐矿物的化学风化作用也会提升。在这一作用过程中,大气的二氧化碳会被吸收,最终导致地球温度下降。地球上出现的冰期或许与这个因素有关。
    2016-06-13
  • 狗可能在欧亚西部和东亚分别进化了两次
     
      狗可能在欧亚西部和东亚分别进化了两次(化石网配图)
       
    (化石网报道)据EurekAlert!:一项新的研究描述了某个远古狗的基因组,它提供了有关人类最好的朋友——狗的群体和驯化信息。狼如何变成我们如今的伴侣——狗的历史一直存在争议,这些争议涉及狗进化的次数及狗是在哪里进化的。某些基因研究得出结论:狗的驯化可能只有一次,但在科学界就这一进化是否发生在欧洲、中亚或东亚还有分歧。那么,人类最好的朋友起源于何时何方呢?
      为了得到更多的了解,Laurent Frantz分析了59个线粒体DNA序列——它们来自生活在1万4000年前至3000年前的远古欧洲狗,他们也分析了一条生活在约4800年前的远古纽格兰奇(属爱尔兰)狗的全部基因组序列,并将这些基因组数据与数百条不同品种现代狗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比较。他们的分析揭示了现代东亚狗和西部欧亚狗间的一个深刻隔裂,它发生在已知的欧洲和东亚狗第一次出现的数千年之后。
      尽管研究人员无法排除早期传输至欧洲之后欧亚狗有着单一来源的可能性,但他们注意到,生活在两个中亚区域间的狗的考古学证据缺乏,这提示狗可能在欧亚西部和东亚分别进化了两次。作者们说,某些狗的品种——如格陵兰的雪橇犬或西伯利亚哈士奇似乎拥有来自欧亚西部和东亚狗世系的混合血统。
    2016-06-13
  • 通过北美无冰走廊的人类和史前野牛运动

      
       
      通过北美无冰走廊的人类和史前野牛运动(化石网配图)
      
    (化石网报道)据EurekAlert!:科研人员报告了北美的一条无冰走廊的年表以及它对于人类史前的后果。人们已经提出,沿着落基山脉、在大型大陆冰原之间的一条无冰走廊是更新世末期人类和动物在阿拉斯加和育空地区与北美其他地方之间迁徙的一条道路。然而,关于这条走廊何时被使用以及如何被使用的数据有限。
      Beth Shapiro及其同事使用来自野牛化石的放射性碳测年数据与线粒体DNA序列,重建了这条走廊的年表。此前的研究表明。从大约2.1万年前开始,冰原的接合关闭了这条走廊。在这个走廊区域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牛化石属于一个特别的进化枝,它起源于在这条走廊关闭时期这个冰原的南部。这组作者测定出这些化石大约是1.34万年前的。在这条走廊里发现的来自其他进化枝的化石的年代测定为大约1.3万年前,这提示了此时有一个完全打开且能够穿过的走廊。
      考古学证据提示, 人类走出阿拉斯加和育空地区向南的迁移出现在1.5万年前之前,这早于这条走廊的打开。这组作者说,这些结果提示,这条无冰走廊没有被用于人类最初的向南进入北美的扩散,但是可能被用于后来的向北和向南的扩散。
    2016-06-13
  • 古代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
      (化石网报道)据EurekAlert!:科研人员报告了一个古代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2001年的一项研究报告了来自古代澳大利亚原住民遗骸的线粒体DNA序列,它提出其中一些遗骸不是当代人类世系的一部分。这项研究挑战了所有现代人类来自单一非洲起源的观念。
      David Lambert及其同事分析了2001年的那项研究审视的来自Willandra湖地区的同一组遗骸中的4个的线粒体DNA。这组作者使用比此前的那项研究使用的技术更先进的第二代DNA测序技术。发现其中只有2个标本含有人类DNA。来自已知最古老的澳大利亚人Mungo人的样本含有5种不同的欧洲人的序列,这提示所有这些序列代表了样本污染。这组作者在其余的样本中组装出了两个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其中一个属于一个澳大利亚人的世系,另一个属于一个欧洲人的世系。
      这组作者还重新分析了来自2001年的那项研究的另一个样本,结果得到的序列不同于此前发表的序列。这组作者说,这些研究提示,使用先进的测序技术,可以从古代澳大利亚原住民的遗骸中重新获取有意义的遗传信息。
    2016-06-13
  • 研究指超级太阳风暴协助原始地球孕育生命
     
      
      研究指超级太阳风暴协助原始地球孕育生命
      (化石网报道)地球是个充满生机的星球,至于为何它的环境如此适合生物居住,科学界也未有统一定论。美国太空总署(NASA)一项最新的研究就指,在地球生成初期,由于发生强大的太阳风暴,冲击地球气候变暖,生物得以在这茁壮生根。
      天文学家通过哈勃和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观察远方星系的恒星风暴,推测出太阳过往的历史。专家指,约在40亿年前,太阳光度只有现时的三分之二,输出的能量仅为现时的70%,未足以为地球提供足够热力,以致冷得不适合生物存活。而地球当时磁场亦比现时弱得多,无法抵受宇宙物质的冲击。
      当时发生的一系列强大的太阳风暴,其威力是一般太阳风暴的10倍,能量粒子穿过地球的磁场,在南北极地区进入大气层,使地球的大气发生化学反应,出现大量一氧化二氮(N2O)及氰化氢(HCN)。一氧化二氮是强力温室气体,留住热力的效果比二氧化碳强300倍,令地球温度上升,有机会出现液态水和生命;而氰化氢可为氨基酸等生物分子提供氮,使脱氧核糖核酸(DNA)有机会出现,孕育生命。
    2016-06-01
  • 发现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哺乳动物新属种-罗氏晚萌齿兽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16年5月24日出版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报道了中科院古脊椎所和临沂大学科研团队合作研究的发现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哺乳动物新属种-罗氏晚萌齿兽(Anebodon luoi)。化石是对齿兽类的基干物种,臼齿数目比之前发现的同属对齿兽的张和兽和毛兽少,与现生兽类相同,表明现生兽类的齿式在早白垩世就已经形成,为人们研究现代兽类的演化关系和牙齿同源性提供了关键证据。
      新标本发现于辽宁陆家屯早白垩世义县组,距今1.25亿年,是一件三维保存带有下颌的头骨化石。之前发现于辽西的张和兽和毛兽化石都是压扁的板状化石,缺失关键的头骨特征,罗氏晚萌齿兽首次描述了对齿兽的头骨形态学特征。对齿兽基干物种被认为是中生代哺乳动物类群真三尖齿兽、多瘤齿兽和现生兽类的祖先类型,新的头骨特征对研究中生代哺乳动物和现生兽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和性状极性有着重要意义。
    201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