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 南京古生物所研讨落实中科院2022年度重点工作

      3月1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组织召开贯彻落实中国科学院2022年度重点工作机关办公会。南京古生物所班子成员、党委委员、所务委员以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主持。 
      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首先在会上宣读了《关于加强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国资行政与财务专项工作的通知》,决定王博同志为所务委员会委员,协管科学研究专项工作;赵方臣同志为所务委员会委员,协管科学传播和国资行政专项工作。会议强调了培养锻炼后备干部的重要性,要求两位新任所务委员要加强学习、提高站位、克己奉公,积极投入精力推动研究所相关管理工作,各分管领导及各部门要认真配合、全力支持两位新任所务委员的工作。 
      随后,詹仁斌带领与会人员围绕中国科学院2022年度重点工作部门分工,就其中13个方面60条重点内容逐一进行了研讨,明确了研究所对接落实相关工作的职能部门。他要求,分管协管领导要明晰各自职责,统筹抓好重点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积极对接,贯彻落实工作要求,推动研究所发展务求取得实效。 
      会议还对积极推进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等重要任务进行了部署。 
    18
    2022-03
  • 南京古生物所三项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2022年3月10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北地质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选。其中,由南京古生物所领衔完成的三项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本次入选十大进展的成果包括:1)解锁东亚长时间尺度下古人群动态演变和适应性基因演化;2)化石证据揭示苔藓动物门起源于寒武纪早期;3)热河哺乳形动物的挖掘趋同演化与脊柱的演化发育意义;4)内蒙古早白垩世新化石揭示被子植物起源之谜;5)古生物脂类对不同古气候因子的重建和示踪;6)晚古生代化石宝库“植物庞贝城”系统研究;7)雪球地球冰期结束后全球古海洋环境的精细刻画;8)古-中生代之交大气CO2浓度升高与陆地生态系统扰动;9)中国发现晚更新世一个新人种:龙人及其独立第三演化支序;10)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涉及年代
      由南京古生物所领衔完成的三项成果包括:史恭乐研究员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完成的“内蒙古早白垩世新化石揭示被子植物起源之谜”,王军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晚古生代化石宝库‘植物庞贝城’系统研究”,以及庞科副研究员领衔的早期生命团队完成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现场
      南京古生物所三项成果入选代表领奖合影
      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的评选活动旨在激发古生物学者的科研热情,宣传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学各个分支方向上所取得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同时,促进我国古生物学的科学普及,推动古生物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化石保护工作。 
      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于1929年,至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之一。自2017年始,“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的评选和发布工作已举办六届,每次评选受均到学界、社会广泛关注,极大促进了我国古生物学的发展。 
        
      三项入选成果信息: 
      内蒙古早白垩世新化石揭示被子植物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史恭乐研究员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2021年5月在《自然》杂志发表了有关被子植物起源的最新研究。被子植物起源是演化生物学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化石记录显示被子植物在早白垩世突然大量出现,达尔文对此困惑不解,称之为“讨厌之谜”。研究团体在我国内蒙发现了一个早白垩世硅化植物群。植物群中一种新的绝灭种子植物,其包裹种子的弯曲托斗类似被子植物原始类群倒生胚珠的外珠被。谱系发育分析显示内蒙具托斗植物和具有相似弯曲托斗的绝灭种子植物是被子植物的近亲。这一大类被子植物近亲类群可追溯至晚二叠世,表明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在距今约2.6亿年就已经出现。 
      SHI Gongle*, HERRERA Fabiany., HERENDEEN Patrick S., CLARK Elizabeth G., CRANE Peter R., 2021. Mesozoic cupules and the origin of the angiosperm second integument. Nature 594, 223–226. (corresponding author) .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598-w 
      晚古生代化石宝库“植物庞贝城”系统研究 
      煤作为一种植物化石能源,被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粮食,是18世纪以来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那么形成煤的远古森林包括哪些植物?森林的面貌是怎样的呢? 
      “植物庞贝城”位于乌海市境内乌达煤田,保存面积大约35平方公里。距今约三亿年前,这片成煤沼泽森林被火山喷发所落下的炙热的火山灰封存,因保存方式与意大利庞贝古城颇为相似,故名“植物庞贝城”。这种特异埋藏不仅有利于复原植物个体,而且能够实际复原森林景观。因此,对这座化石宝库的发掘和研究,能够很好地回答上述问题。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军研究员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对“植物庞贝城”的形成时代、埋藏过程、物种构成、生态链条以及森林景观面貌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进展。特别是,其中对于华夏植物群的特色类群瓢叶目的相关研究,明确了其属于前裸子植物的系统分类位置,破解了困扰古植物学200年的谜团。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和欧洲《古植物学和孢粉学论评》(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专辑。 
      Jun Wang, Jason Hilton, Hermann W. Pfefferkorn, Shijun Wang, Yi Zhang, Jiri Bek, 2021. Ancient noeggerathialean reveals the seed plant sister group diversified alongside the primary seed plant radi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8: e2013442118. https://doi.org/10.1073/pnas.2013442118. 
      Jun Wang, Hermann W. Pfefferkorn, Stanislav Oplustil, Hans Kerp, 2021. Wuda Tuff Flora: A Permian peat-forming T0 plant assemblage from Wuda Coalfield, Inner Mongolia.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Special Issue, Volume 29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vol/294/suppl/C.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埃迪卡拉化石是寒武纪大爆发前夕非常重要的一类宏体软躯体生物化石。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领衔,和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组成的合作研究团队于2021年10月1日在《地质学》(Geology)上报道了第二次青藏科考的过程中在柴达木盆地发现的典型埃迪卡拉化石。这是在中国西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产地,也是迄今为止在青藏高原发现的最古老的化石生物群。全吉山地区元古宙地层序列的综合分析对比为探讨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在前寒武纪末期的古地理关系及当时全球古地理格局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PANG Ke*, WU Chengxi, SUN Yunpeng, OUYANG Qing, YUAN Xunlai, SHEN Bing, LANG Xianguo, WANG Ruimin, CHEN Zhe*, ZHOU Chuanming*. 2021. New Ediacara-type fossils and late Ediacaran stratigraphy from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China): pale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Geology, 49(10): 1160–1164. DOI: 10.1130/G48842.1. (corresponding authors). https://doi.org/10.1130/G48842.1.   
    10
    2022-03
  • 南京古生物所举办“与美同行”三八节主题活动

      为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进一步丰富研究所广大女职工文化生活,提升艺术鉴赏力,3月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妇联、工会、女工委以及党群工作处在图书馆三楼报告厅联合举办了“与美同行,生活于趣味”美学主题活动,在所的近50名女职工参加了活动。活动由南京古生物所妇联主席季承主持。 
      活动伊始,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代表党政领导班子为女同胞们送上了节日的祝福,感谢广大女职工长期以来为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希望大家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强化作为国家队的使命担当,始终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风采,继续发挥巾帼精神,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充分发挥女科技工作者胸怀家国勇担当的巾帼之志、立足岗位做贡献的巾帼之美。 
      随后,本次活动特邀的美育老师从“艺术与科技”、“经典艺术与现当代艺术”,以及“传承与当下”三个方面着手,以近期南京开设的美术展览为切入,带领大家学会发现并欣赏生活中的美。 
      在绘画环节中,女职工们展开画纸,尽情挥洒。在国画老师们的指导帮助下,大家创作出的作品或浓淡相宜,独具匠心;或色彩斑斓,丰满耐看。大家把自己对春天的憧憬融入到作品中,也表达了自己对工作生活的美好期盼。大家通过绘画创作进一步放松了身心、愉悦了精神,也将带着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 
      此次活动为中国科学院妇女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的“科苑女性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同期活动还包括:3月7日,南京古生物所妇联组织研究所女职工集中收看由中科院妇女工作委员会举办的《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先进事迹报告会暨表彰大会》视频会议;接下来研究所还将组织开展“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的学习和分享交流等活动。 
    09
    2022-03
  •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调研南京古生物所

      2月25日下午,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一行来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调研。中科院南京分院分党组书记朱怀诚、院长杨桂山陪同调研。南京古生物所在宁所领导班子接待了韩立明一行。 
      调研过程中,韩立明参观了南京古生物所园区、所史馆和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认真听取了有关研究所历史沿革、研究领域和取得成果等情况的介绍。参观过程中,韩立明对南京古生物所在基础前沿研究和国民经济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提升南京市民科学素质方面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她表示,当前南京正在加快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离不开广大在宁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希望研究所进一步发挥中科院高端人才和科研平台等优势,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同时,更加精准对接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南京市委有关领导、南京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28
    2022-02
  • 江苏省副省长胡广杰调研南京古生物所

      1月12日,江苏省副省长胡广杰、南京市代市长夏心旻一行调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参观了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和所史馆,听取了研究所相关工作进展报告。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陪同调研。南京古生物所领导班子接待了胡广杰一行。 
      调研中,胡广杰赞扬了南京古生物所在地层古生物学基础研究、科学传播、对国家能源资源勘探等方面做出的贡献。他指出,南京古生物所长期以来为地质资源勘探特别是“三桶油”做出了重要贡献,充分体现了“国家队”的作用。他希望研究所广大职工能够继续传承以李四光先生为代表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不忘建所初心,持续服务国家需求,勇攀科学高峰。 
      江苏省科技厅、发改委、财政厅、南京市科技局等主要负责领导陪同调研。 
    28
    2022-02
  • 南京古生物所多位青年科技人才获院青促会支持

      近日,据中国科学院人事局相关通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史恭乐、殷宗军两位研究员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青促会)优秀会员,李莎、要乐、周卫明三位副研究员入选2022年度院青促会会员。 
      中国科学院青促会成立于2011年,旨在进一步加强对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支持,造就新一代学术技术带头人。青促会会员资助期为4年,对表现突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质、具有团队组织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积极发挥了会员作用的可评为优秀会员,由院提供专项经费支持,资助其加速成长为学术技术领军人才。 
      截止目前,南京古生物所已有23名青年科技人才先后入选青促会:王博(2011)、徐洪河(2013)、赵方臣(2014)、刘锋(2015)、张以春(2016)、张华侨(2016)、史恭乐(2017)、殷宗军(2017)、王伟(女)(2018)、郄文昆(2018)、蔡晨阳(2018)、吴荣昌(2019)、王亚琼(2019)、李启剑(2019)、王光旭(2020)、万明礼(2020)、季承(2020)、梁艳(2021)、庞科(2021)、卢建峰(2021)、李莎(2022)、要乐(2022)、周卫明(2022)。 
    28
    2022-02
  • 南京古生物所机关一支部走进南京市档案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南京是一座红色之城,拥有大量珍贵的红色档案。2月2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机关一支部11位党员走进南京市档案馆开展了“传承革命精神,牢记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作为支部普通党员参加活动。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党员们首先来到档案馆大厅内的南京红色档案展。展厅以时间为线索,主要分为“初心如磐”“中流砥柱”“黎明破晓”“激情岁月”“圆梦小康”5个部分。每一张老照片、每一件老物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真实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烈、英模群体坚定理想信念,对党无限忠诚,顽强战斗的作风和崇高的精神风范。参观过程中,党员们随着时间线身临其境地追忆着中国共产党在南京的探索足迹。 
      随后,在南京市档案馆副巡视员张军的带领下,党员们又来到特藏库。这里既有最早的清道光二年(1822年)的地契,又有2015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部分南京大屠杀档案;既有珍贵的纸质档案,又有特色的实物档案。其中还包括:中山陵档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档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民国时期南京户籍卡档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档案、南京民族工商业档案等。档案是历史的见证者,透过一张张历史档案和照片,大家认真回顾了那段枪林弹雨中的红色历程,深切感受到祖国今天的和平环境和繁荣富强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 
      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立足自身工作岗位,顽强拼搏,把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化作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动力。 
    28
    2022-02
  • 朱茂炎等论文入选《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1年度热点论文

      日前,2021年度《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热点论文”和“最佳论文”评选结果揭晓。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等撰写的《中国寒武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Cambrian integrative stratigraphy and timescale of China”文章获评“热点论文”二等奖。 
      本次评选遵循科学计量指标定量评价与同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热点论文和最佳论文评选办法”,评选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1年度“最佳论文”和“热点论文”各10篇。评选范围分别为2019~2020年和2016~2018年发表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的文章。 
      《中国科学》系列刊物是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50年,是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学术刊物之一。历经70年的发展,《中国科学》由1辑发展成包括《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英文版在内的17辑,记载了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在报道科研成果,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促进科研事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1430-017-9291-0 
    24
    2022-02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2022年重点工作部署动员会

      2月15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召开2022年重点工作部署动员会。研究所领导班子成员、所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及各部门负责人等共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主持。 
      詹仁斌首先在会议上深入解读了1月20日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所作的年度工作报告。报告强调,面对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创新和中科院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面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承担的新使命新任务,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危机感,在前期“定位”“定标”基础上,以“定事”为重点,明确改革创新发展新任务、新举措;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从加强科技创新协同性、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提升科研院所治理能力、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等方面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深化改革、稳中求进,努力实现体系化重构、系统化重塑、整体性变革,进一步强化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作用。报告指出,2022年中科院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标“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聚焦主责主业、狠抓工作落实,以“强基础、抓攻关、聚人才、促改革”为重点,着力强化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着力抓好重大科技任务攻关,着力培养集聚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着力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加强作风学风建设,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在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会上,南京古生物所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以及各部门负责人依次汇报了2022年的部门重点工作计划以及下一阶段目标。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就科研诚信和“巡视回头看”等工作进行了专题发言,副所长王军就重大项目争取和研究生培养等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各部门要站在研究所的高度积极配合做好全年重点工作。 
      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发言指出,新的一年里,要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研究所凝聚力。要广泛开展深入调研和谈心谈话,优化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干部职工服务国家需求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强所党委与各民主党派的联系,做好项目聘用人员的管理和组织建设。要主动参与谋划重大事项,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十四五”规划等重点工作。要积极关注人才培养和引进,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全面加强支部建设,提升支部组织力、战斗力。 
      詹仁斌在会上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2022年对于南京古生物所是极为重要的一年,面临着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等重要任务。各部门要围绕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优秀人才培养与引进、重大任务争取和重大原创成果产出等四个方面做好2022年重点工作。他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党对研究所工作的全面领导,各党支部及全体党员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全所广大职工学生撸起袖子加油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研究所可持续发展赢得更为广阔的空间。 
    17
    2022-02
  •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虎年春节举办丰富多彩科普活动

      2022年春节恰逢中国农历虎年,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围绕“虎年大吉”主题,从2月1日(大年初一)到2月10日,组织开展了虎年主题系列公益科普活动。通过“虎年说虎”使观众了解了虎的前世今生和演化奥秘,在“卧虎藏龙”之地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体验打卡“龙腾虎跃”和“虎虎生威”的乐趣。 
      期间,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举办了与“剑齿虎”有关的珍稀化石专题展览,首次对公众展示一件研究所收藏的“巴氏剑齿虎”头骨化石,结合14块展板,系统介绍了剑齿虎家族的分类、分布、演化和绝灭等科学知识。为了配合剑齿虎头骨化石的展出,博物馆联合上海自然博物馆,在3D电影厅每日两次免费播映“剑齿王朝”古生物科普影片,使观众更生动直观地了解了600万年前,巴氏剑齿虎兄弟在当时中国甘肃和政大草原上繁衍生活的科学故事。此外,春节期间古生物博物馆的达尔文实验站化石修复活动、古生物公益专业讲解、科学咖啡厅和文创商店等,均有与虎和龙有关的品鉴和体验等活动,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开馆期间,博物馆全体员工和志愿者克服春节低温雨雪天气、就餐不便等困难和影响,坚守岗位、热情服务,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定时除雪保洁及安全消杀等举措,保证了博物馆开馆运行安全平稳有序。据统计,春节期间开馆10天,博物馆共接待入馆参观观众14250人,其中有超过660人次参加了博物馆的系列公益科普活动。 
      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平台对虎年春节期间的各类科普体验活动内容做了全面推送。人民日报、新华社、扬子晚报、南京电视台以及南京新闻综合广播等媒体就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虎年春节系列活动进行了报道。 
    17
    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