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最新研究表明2.52亿年前物种大灭绝事件实际仅导致81%海洋生物灭绝
    ?最新研究表明2.52亿年前物种大灭绝事件实际仅导致81%海洋生物灭绝(化石网报道)据腾讯科学(悠悠/编译):英国每日邮报报道,2.52亿年前的物种大灭绝事件被称为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物种大灭绝,当时地球上差不多所有物种都灭绝消失,但是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大灭绝事件”并非之前预想的那么糟糕,之前研究认为该灭绝事件导致96%海洋生物消失,然而最新研究显示实际仅有81%海洋生物消失,暗示着此次灭绝事件并未导致绝大多数生物消失。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美国夏威夷大学古生物学家、进化生物学家史蒂芬-斯坦利(Steven Stanley)对已知重大灭绝事件中消失的物种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灭绝事件间隔时间越长,将出现更多的“背景灭绝(background extinction)”。大灭绝事件消失的生物通常是由于遭遇不可战胜的危机,例如:新的掠食者或者环境变化。二叠纪-三叠纪物种灭绝事件也叫做“大灭绝事件”,持续了大约6万年,之前科学家认为该时期导致96%海洋生物灭绝,70%陆地生物灭绝。许多人认为此次物种大灭绝事件是超级火山活动或者多次大型小行星碰撞地球导致的,这使地球变得更温暖,海洋酸化日益严重。但是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即使大灭绝事件未发生,其中一些生物也会自然消亡。为了验证这一观点,专家对2.52亿年前的大灭绝事件进行了关联分析,减去被认为属于背景灭绝的生物。基于这项计算,研究人员指出,220种海洋生物很可能在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81%的海洋生物灭绝,这比之前预计的96%海洋生物灭绝消失相差很大。斯坦利说:“之前对该物种灭绝事件的误差评估是由于背景灭绝生物的计算失误,之所以评估生物灭绝率较高,主要是基于此次灭绝事件对所有分类生物群的等概率错误假设。”
    2016-10-13
  • 5600万年前大型陨星碰撞地球促使最早的灵长类动物进化形成




    5600万年前大型陨星碰撞地球促使最早的灵长类动物进化形成(化石网配图)(化石网报道)据腾讯太空(悠悠/编译):英国每日邮报报道,5600万年前出现地球历史上最极端的全球转暖时期,产生的突然气候变化促使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灵长目动物。目前,最新证据表明,一颗较大陨石或者彗星碰撞地球引发此次全球性突然升温,并在地球上形成大面积野火。地质学家指出,现已发现北美洲境内出现5600万年前碰撞残骸,存在较重的木炭沉积物,伴随着森林大火,大量炭物质向外释放。研究人员评估称,此次森林大火导致侵蚀性增大,大量沉积物质冲刷至海洋,这很可能导致一场物种大灭绝事件,使生活在海底的40-60%深海生物灭绝消失,但同时促进海平面浮游生物的生长。这一时期哺乳动物快速发展,首次出现在欧洲和北美洲境内,科学家认为,包括马和人类进化树分支的灵长目动物的许多新哺乳类生物出现在这一时期。这项最新研究表明,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事件之后几百万年出现的一次陨星碰撞促使人类最早祖先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的进化出现不仅与一次陨星碰撞有关,而是两次陨星碰撞。研究负责人、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地质学家摩根-沙勒(Morgan Schaller)博士指出,这一时期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从古新世末期至始新世早期,全球表面气温升高了6摄氏度。之前有多种理论解释这一重大气候变化,其中包括:大型火山喷发、泥煤燃烧或者海洋沉积层释放甲烷气体等。但是摩根-沙勒博士和同事的最新研究表明,一颗大型陨星或者彗星碰撞,导致该时期全球气温显著升高。他们在美国东海岸大西洋边缘沉积层中发现二氧化硅构成的透明球体,同时,这种球体包含着仅形成于极端高温条件的石英碎片,以及在极端震动下形成的晶体结构。沙勒博士指出,这表明一次大型陨星碰撞事件发生在古新世末期至始新世早期的热量最大期,由此开始对地球生物进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大量碳物质进入地球大气层,引发长时期的全球变暖,使地球上的冰层完全消融。大量碳物质显著改变了海洋碳同位素的平衡性,迄今地质学家仍能在沉积岩中发现相应的迹象。然而,科学家目前并不清楚碰撞陨星或者彗星的大小,以及具体的碰撞地点。沙勒博士和同事进行的另一项研究表明,木炭层之上也包含着这种透明球体。他们推测,很可能陨星碰撞地球引发全球性火灾,导致大量植物被烧焦。大火之后将改变土壤渗透性,显著增大径流量和侵蚀性,导致大量土壤损失。在洪流冲刷过程中,已燃陆地植物物质和被侵蚀的森林土壤将逐渐转移至海洋架。
    2016-10-13
  • 加拿大乔金斯化石断崖发现3亿年前远古多足虫新物种化石
      (化石网报道)据腾讯科学(悠悠/编译):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杂志报道,目前,科学家在加拿大悬崖发现0.3米长的远古新物种多足虫化石,其历史可追溯至3亿年前。
      这项发现是2015年科学家在乔金斯化石断崖偶然发现的,该断崖在芬迪湾延伸数公里,目前该化石样本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实验室进行分析。据悉,乔金斯化石断崖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自19世纪以来,该区域获得了许多发现,其中包括2.1米长的多足虫物种化石。
      克利夫兰国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乔-汉尼拔(Joe Hannibal)称,最新发现的新物种体形并不大,大概0.3米长。这种多足远古生物很可能是素食动物,它们在远古森林中爬行,同时,这些化石部分保存在树干化石岩中。
      最新发现的远古多足虫物种的历史可追溯至3亿年前,因此它们生活在上石炭纪或者宾夕法尼亚纪时期,这一时期经常被称为“煤炭时期”,因为世界上煤炭资源源自该时期的有机沉积物。
      事实上,过去人们曾在乔金斯化石断崖开采煤炭,矿工爆破砂岩和页岩层时发现一些远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包括其它多足虫物种。汉尼拔指出,最新发现的多足虫化石很可能是一至三种不同物种,它们可能属于archipolypods。之前科学家在美国伊利诺斯州、捷克共和国和英国境内相继发现archipolypods远古生物化石。
      虽然这种生物的多数腿都保存完好,但是它身体顶端腿部外形已被破坏。汉尼拔说:“因此我们并不知道它身体顶端腿部结构,很可能带有体刺,像其它近亲物种一样。”
      目前新的疑问是这种远古多足虫新物种与其它多足虫的亲缘关系。《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杂志探险家奥尔顿-杜利(Alton C. Dooley)从年多年远古生物研究工作,他是加州西部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他指出,远古多足虫新物种化石是一项令人兴奋的发现,意味着当前仍有大量的相对大型远古生物化石有待发现。
    2016-10-04
  • 蒙古-日本联合考察队在蒙古国戈壁沙漠挖掘出106厘米长恐龙足迹化石
       
      蒙古-日本联合考察队在蒙古国戈壁沙漠挖掘出106厘米长恐龙足迹化石
      (化石网报道)据腾讯科学(悠悠/编译):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考古学家在蒙古戈壁上挖掘发现一个巨大的恐龙足印化石,其大小接近于人体,该发现提供了庞大体形恐龙数千万年前在地球上存活的最新线索。
      一支蒙古-日本联合考古小组发现了这个恐龙足印化石,它长度为106厘米,宽度为77厘米。这是蒙古戈壁沙漠地区发现的远古生物巨大足印化石之一,这块化石是今年8月份发现的,位于7000万-9000万年前地质层之间。
      这个恐龙足印化石是自然铸形而成,伴随着沙子流入恐龙足迹凹陷处,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足印。研究人员指出,这个恐龙足印应当是一只庞大的雷龙留下的,它长着较长的脖颈,体长达到30米,身高达到20米。
      日本冈山大学研究人员指出,这是一项非常罕见的发现,保存完好的一个恐龙足印超过一米长,并且留下了爪子的痕迹。据悉,这项考古研究是日本冈山大学和蒙古科学院合作的。
      雷龙是一种食草素食恐龙,生活在6700万年前,不包括脖颈和头部,身体可生长至4.57米高。科学家指出,刚出生的雷龙非常小,与人类婴儿差不多大小,大约2.7-3.6公斤,但是几个星期之后,其体长至少达到金毛猎犬,体重32公斤,当它们生长至20岁时,身体将超过一辆学校巴士。
      相关报道:日本和蒙古团队挖出全球最大的恐龙足迹 
      (化石网报道)据中新网:日媒报道,日本冈山理科大学于本月29日宣布,在位于蒙古国的戈壁沙漠东南部挖掘出长106厘米的恐龙足迹化石。
      据报道,全球范围内超过100厘米的足迹化石也较为稀少。此次挖掘出的化石保存状态良好,甚至还残存有爪部痕迹。挖掘团队认为,这是一次了解巨大恐龙生存状态的重大发现。
      据悉,该化石是由日本冈山理科大学与蒙古国科学院古生物学地质学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调查队于今年8月21日挖掘而出。
      日本方面的领队、冈山理科大学教授石垣忍介绍称,在白垩纪后期、约7000万至90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到化石。他判断这是以植物作为主食的大型恐龙(蜥脚类)左后脚的足迹。
      石垣教授表示:“尚未在蒙古国境内发现过残存有如此巨大足迹的大型恐龙全身骨骼。期待今后发现骨骼化石。”
      相关报道:蒙古戈壁发现106公分恐龙足迹化石 爪部清晰 
      (化石网报道)据中时电子报(谢雅柔):日本冈山理科大学( the Okayama University of Science )考古团队日前在蒙古戈壁沙漠发现106公分的恐龙足迹化石,年代至少可追溯至7000万年前。
      据报导,这次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约长106公分,宽77公分,其保存状态良好,残存的爪部痕迹仍清晰可见。 「此为了解巨大恐龙生存状态的重大发现。」
      日本冈山理科大学石垣忍(Shinobu Ishigaki)教授表示,化石在白垩纪后期,约7000万至9000万年前的地质层中发现,判断是长颈草食泰坦巨龙的左后足。石垣忍指出,在蒙古国境内还未发现这么巨大的大型恐龙的骨骼。 「本次发现相当具价值,有助了解这种恐龙的行走方式及当时生活状况。」
    2016-10-04
  • 格陵兰岛发现5.2亿年前长着12条腿的海洋生物化石“Pambdelurion”
      
      格陵兰岛发现5.2亿年前长着12条腿的海洋生物化石“Pambdelurion”
      (化石网报道)据腾讯科学(悠悠/编译):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科学家在格陵兰岛北部发现一种远古生物化石,它的嘴部长着多排锋利牙齿,颇似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的神秘生称沙拉克虫。
      这种远古生物生活在5.2亿年前的海洋环境,古生物学家称,体长1米的蠕虫状远古生物被命名为“Pambdelurion”,它长着12条腿和可怕的嘴部,令人联想到科幻电影中的怪兽生物,它将有助于揭晓远古生物嘴部如何最早实现进化的。
      类似的嘴部结构也存在于现代物种,例如:阴茎虫。多年以来,科学家对于这种复杂嘴部结构的进化起源观点不一。一些专家认为,该嘴部结构最初起源于奇虾,这是寒武纪时期最大的海洋掠食者,而其他专家表示,可能是由肢吻动物分支进化而成,肢吻动物是一种海洋蠕虫,在寒武纪时期出现进化分支。
      目前,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和国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掌握到确凿证据,表明地球早期生物复杂嘴部结构进化源自Pambdelurion。研究负责人雅各布-温瑟尔(Jakob Vinther)博士说:“Pambdelurion的嘴部结构颇似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的怪异生物沙拉克虫。”
      据悉,研究人员在格陵兰岛北部发现Pambdelurion化石标本,这种远古灭绝生物与现代蜘蛛是近亲物种,它们生活在5.2亿年前的海洋环境。研究人员认为,它们的体长至少可达到1米。
      分子证据证实节肢动物是蛔虫、铁线虫、泥龙虫和阴茎虫的近亲物种,它们都长着类似的嘴部结构。该研究报告合著作者格雷格-埃奇库姆(Greg Edgecombe)说:“我们在这种节肢动物祖先生物化石标本上发现它的嘴部结构类似于阴茎虫,具有环状牙齿和吸盘,我们认为它是现代节肢动物的最后共同祖先。看到这种神秘远古生物化石,我仿佛时间穿越至寒武纪时期,在神秘的远古海洋世界,丑陋的Pambdelurion会潜伏在海底,伺机向猎物发动攻击。”
    2016-10-04
  • 鱼类化石挑战进化学“都市传奇”
      (化石网报道)据科学网(宗华):想象一下半吨重的金枪鱼被摆在码头上,旁边是海马、鲦鱼和海鳝。这只是在一种被称为真骨鱼的鱼类中发现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多样性一瞥。目前,真骨鱼类拥有3万个物种,比所有现存的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种类还要多。过去十几年里,很多研究人员推断,之所以真骨鱼类进化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体型,是因为它们的直接祖先以某种方法重复了整个基因组,从而使整组基因得以随心所欲地承担其他功能。
      如今,对鱼类化石记录进行的分析挑战了这一观点。尽管在约1.6亿年前重复了基因组,但真骨鱼类在最初的1.5亿年里坚守了一些传统体型。与此同时,一个从未经历过基因组加倍的相关种群——全骨鱼类进化出多样性惊人的身体构造。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进化生物学家Michael Lynch介绍说,基因重复和多样性之间的关联似乎是如此的直观,以至于它“几乎成为一种‘都市传奇’”。典型案例是拥有惊人多样性的真骨鱼类和目前仅拥有8个物种、两种体型的全骨鱼类之间的对比。开花植物也充满了此类重复,并且是植物中的多样性之王。在这两个案例中,进化生物学家均假定,一些DNA复制“怪癖”令基因组加倍。随后,在先已存在的基因维持物种存活的同时,额外的基因拷贝会进化出新功能,并因此加速了进化改变。
      目前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古生物学家的John Clarke决定通过比较化石记录中真骨鱼类和全骨鱼类的多样性,测试这一“传说”。他探访了全球15座博物馆,测量了来自2.5亿~1亿年前的样本并拍下它们的照片。随后,Clarke比较了它们的多样化速度,并且作出“真骨鱼类并非总是如此特别”的论断。正如他和同事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所报告的,真骨鱼类在最初的1.5亿年里拥有缓慢的开始。与此同时,全骨鱼类进化出各种形状和大小,其中大多数自此以后走向灭绝。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化鱼类学家Michael Alfaro表示,不具备重复基因组的鱼类在多样化方面也做得很好,多样化速度和真骨鱼类相当,甚至要更快一些。
    2016-10-04
  • 地球轨道和倾斜角的轻微变化影响古人类迁移 或与人类走出非洲有密切关系
      
       
       
      地球轨道和倾斜角的轻微变化影响古人类迁移,或与人类走出非洲有密切关系(化石网配图)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社会科学报(闫勇/编译):《自然》(Nature)杂志9月21日刊登了美国夏威夷大学国际太平洋研究中心的阿克塞尔·蒂默曼(Axel Timmermann)和托比亚斯·弗里德里希(Tobias Friedrich)等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称,地球轨道和倾斜角的轻微变化影响了古人类的迁移,或与人类走出非洲有密切关系。
      基于考古资料和古化石数据,考古学家提出了现代人的祖先在距今12万—5万年之间分批走出非洲的假说。这些古人类穿过非洲东北部植被茂盛、洪灾频发的走廊,进入中东地区并且向亚欧大陆扩散开来。不过,古人类迁出非洲的原因,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蒂默曼和弗里德里希等人注意到,大约每隔2.1万年,地球的轨道和倾斜角就将发生轻微的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米兰科维奇循环”(Milankovitch cycles)。“米兰科维奇循环”会改变地球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影响到降雨量进而改变某地区可供养的人口数量。
      目前,学者已开发出一种新的计算机模型来模拟“米兰科维奇循环”是如何影响地球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降雨量、温度、冰川、植被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研究人员表示,这个模型模拟的结果与现有的古代气候方面的数据能够较好地吻合。
      研究人员发现,在距今10.6万年—2.9万年中的四个时间段中,非洲东北部、阿拉伯半岛和地中海东岸降雨量的周期性增加使得该地区成为了适宜人类居住的绿色走廊。蒂默曼表示:“这为现代人祖先离开非洲东北部,前往欧亚大陆、澳洲和美洲的大规模迁移创造了条件。如果过去12.5万年间气候一成不变,那么我们将以一个非常不同的方式进化。”
      模型还显示,现代人祖先几乎在距今9万—8万年前同时抵达中国南部和欧洲,但是目前所知的中国南部最古老的现代人祖先的化石要比欧洲早4万—3.5万年。研究者认为,现代人进入欧洲的速度相对缓慢,可能是由于当地生活着尼安德特人。
    2016-10-04
  • 考古学家在冲绳岛山洞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鱼钩 距今23000年前
      
    考古学家在冲绳岛山洞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鱼钩,距今23000年前
      (化石网报道)据环球网:英国广播公司9月19日报道,《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一份报告说,考古学家在冲绳岛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鱼钩。
      这一对鱼钩由海螺壳雕刻而成,其使用年代在大约23000年前,同时发现的还有其他古代文物。尽管冲绳岛资源匮乏,但据信在大约30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最新的这项发现显示,人类在这一时期使用较先进海洋技术的时间远比先前认为的要早。现代人类据信是在大约50000年前开始从大陆走向沿海岛屿的。对于世界各地的这些人类来说,打鱼是基本的生存手段。
      但是,考古学家仅在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数量有限的考古遗址发现一些有关打鱼技术发展的证据。
      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报告说,“新证据显示,沿太平洋西海岸向北直至中纬度地区,存在着地理上分布更为广泛的早期海洋技术发展。”
      这次在冲绳发现鱼钩的年代超越了此前在帝汶发现的距今16000年的鱼钩,和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的距今18000年的鱼钩。
      考古学家同时在这个山洞里发现的还有两个尚未刻制完工的鱼钩、工具、珠子和残留食物。
      这份报告的作者甚至表示,当时到访这个山洞的人只是在某种螃蟹最好吃的时候季节性地来到这里。
      
    2016-09-22
  • 英国科学家在化石中发现一种可变色的恐龙——中国鹦鹉嘴龙
      
      
      英国科学家在化石中发现一种可变色的恐龙——中国鹦鹉嘴龙  
      (化石网报道)据环球网(实习编译:佟昱文):英国《每日邮报》9月17日报道,近日,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化石中发现了一种可变色的恐龙——中国鹦鹉嘴龙。
      据悉,中国鹦鹉嘴龙是三角龙的近亲,长约5英尺(约1.52米), 脸庞颜色鲜艳,啄与鹦鹉相似,长的像“外星人ET”。腿部有网状纹路且表面有黑点。这类生物是双足食草动物,生活在1.33亿年-1.2亿年前的中国东北地区。它们在遇到危险时会运用“反荫蔽”(动物保护色的一种类型,身体下部颜色变浅,上部的颜色变深)来保护自己。
      专家推测鹦鹉嘴龙应该生活在森林里,而且是白垩纪时期大部分食肉动物的“盘中餐”。
      相关报道:英国科学家复原恐龙模型称"最精确" 外形呆萌被质疑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网(彭文丽):外媒报道,在许多人的想象中,恐龙是一种动动脚就能让人不寒而栗的巨型生物。但近日,英国科学家利用来自中国的化石构建了一组真人大小的恐龙3D模型,并称这是最精确的恐龙模型。这组恐龙模型颠覆了恐龙在人们心中的传统形象。
      它的脸上长了两个角,眼睛像受到惊吓的猫的眼睛,嘴似Foghorn Leghorn(美国卡通电影《小鹰抓大鸡》里的人物)的嘴。美国科技资讯网(CNET)的一名评论员发文称“这个模型恐龙看起来更像Jar-Jar Binks(《星球大战》里的人物),而不是独步侏罗纪公园的巨型恐怖生物。”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讲师Jakob Vinther和他的同事对白垩纪早期即1.2亿年前的一副鹦鹉嘴龙化石进行了多年研究,发现了一幅软组织保留完整的骨架,甚至皮肤色素和生物泄殖腔(生物排便、排尿、生殖的部位)也都保留得十分完整。
      布里斯托大学发表声明指出由于化石已被压碎,研究人员在构建模型时不得不小心测量骨骼,仔细研究保留下来的鳞屑和肌肉组织。通过对比模型投射的阴影和化石中保留的色素图案,科学家们推测该恐龙有可能生活在森林里。
      Jakob Vinther的这项研究成果于周四发表在了《当代生物学》杂志上,但该研究成果遭到了质疑。美国科技资讯网(CNET)的评论员称这项研究成果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如果恐龙真长这样,那它的消失也就不足为怪了。Jakob Vinther则告诉《卫报》记者他的研究是完全按照化石给出的证据进行的,没有加入丝毫自己的猜想。
    2016-09-22
  • 被电视画面里的石头吸引 考古学家赶到拍摄地点找到近200件旧石器
      (化石网报道)据大河网(首席记者 刘广超 实习生 康飞文图):央视播出的一个画面,让正在漯河家中吃午饭的马宝光灵光一闪,他很快奔赴画面拍摄地安徽淮南市,发现近200件旧石器时代的石质文物。
      漯河市回族考古学者马宝光,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生产工具史学家荆三林教授的入室弟子,他几十年如一日进行考古调查和研究,多次荣获省市社会科学奖和考古学会优秀论著奖。
      几年前,他带领学生对河南岩画——凹穴天书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先后在16县市发现岩画天书几万处,被北京大学具茨山岩画课题组组长,博士生导师宋豫秦先生誉为“中外岩画考古之里程碑”,同时受北京大学邀请在该校交流中心大厅做了考古与艺术学术报告。此后,又被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聘为客座研究员。
      今年6月以来,他带领学生对河南旧石器进行了专题排查,在淅川、南召、方城、叶县、泌阳发现旧石器数千件。
      9月10日中午,他在家看《今日说法——不归打鱼人》时,对一特写镜头判断:打捞网中,有几块石头应是旧石器。由于他常年搞野外调查炼就了火眼金睛,对这一镜头信息紧抓不放,第二天即乘车到达安徽阜阳又转车淮南,几经转折找到了电视中拍摄的地点:安徽省淮南市公安局毛集分局焦岗湖。如他所料,他在湖区周边找到了旧石器近200件。
      这些旧石器中,既有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又有各种大小刃型及盘状刮削器和三角形尖状器等。这些石器的石质有青灰石英岩、红砂岩和石灰岩多种。从这些旧石器类型组合及打制精粗程度初步判断,高度呈现旧石器中晚期文物特质。
      “天道酬勤,马宝光先生这种超强的专业观察力、雷厉风行紧抓不放的工作作风,令人敬佩!”昨晚,漯河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马宝光的收获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
    2016-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