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奥陶纪综合地层学研究中,碳同位素地层学已作为生物地层学的重要补充和验证方法,并在高精度划分对比地层、识别地层间断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华南奥陶纪碳同位素地层研究主要集中于中—晚奥陶世若干个显著碳同位素事件,缺乏贯穿整个奥陶纪的连续的碳同位素变化分析,未能建立华南地区可依据的碳同位素地层框架标准;另一方面,其在详细地层框架下可对华南扬子台地碳同位素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也可为探究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环境背景变化提供信息。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荣昌、龚方怡博士,与瑞典隆德大学Mikael Calner、德国埃尔朗根大学Oliver Lehnert等学者合作,对华南扬子台地边缘的奥陶纪科研钻探岩心的综合地层学开展了深入研究。通过整理分析前人资料,本次研究建立了在标准地层框架下的华南奥陶纪碳同位素变化曲线,识别多个可全球对比的碳同位素事件;并针对碳同位素变化特点,初步探讨了海洋环境变化的关键节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地学期刊《全球和行星变化》(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此次研究选取位于湖南永顺地区的科研浅探石堤-1井为研究材料,对岩心材料中南津关组至五峰组底部地层进行高分辨率碳同位素地层与牙形类生物地层研究,得到完整连续的特马豆克期至凯迪晚期的碳同位素变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石堤1-井可识别五次明显的碳同位素变化事件,分别为分乡组上部碳同位素正漂、紫台组下部碳同位素持续增长、紫台组顶部碳同位素负漂、牯牛潭组顶部碳同位素正漂以及宝塔组碳同位素正漂。
进一步综合华南其他地区已报道碳同位素数据,在标准地层框架下,研究人员建立了华南扬子地区奥陶纪碳同位素变化综合曲线,并与中国以及全球其他板块综合曲线进行对比分析,识别并命名了五个可区域及全球对比的碳同位素变化事件,分别为特马豆克早期碳同位素正漂事件(TSICE)、特马豆克晚期碳同位素正漂事件(LTICE)、弗洛晚期碳同位素持续增长趋势(Late Floian Rise)、达瑞威尔中期碳同位素正漂事件(MDICE)以及宝塔组碳同位素正漂事件(PICE)。
此外,通过对扬子区不同时期碳同位素数据分异度分析以及全球不同地区碳同位素变化趋势对比,研究发现,大坪期\达瑞威尔期可能是海洋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大坪期及之前,不同古地理区碳同位素数值差异大,不同板块碳同位素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地区性;自达瑞威尔初期,扬子台地不同古地理区碳同位素数值大致相当,全球碳同位素变化基本趋于一致。相对应的,奥陶纪生物多样性在达瑞威尔初期达到第一次峰值、达瑞威尔期气候达到相对适宜状态、大气氧含量的增长开始于达瑞威尔期等,这些因素的耦合性进一步提示大坪期\达瑞威尔期可能是探究奥陶纪环境变化的关键时期,为未来奥陶纪生物环境协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以及中国科学院青促会的经费支持。
论文相关信息:Fangyi Gong, Xiaocong Luan, Mikael Calner, Oliver Lehnert, Yuchen Zhang,Guanzhou Yan, Xin Wei, Rongchang Wu*, 2024. High resolution Ordovician carbon isotope chemostratigraphy in South China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global correlation.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40, 104523. https://doi.org/10.1016/j.gloplacha.2024.104523.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