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 南京古生物所举办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活动暨科普视频发布

      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举行了相关主题科普活动,包括《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科普视频的发布仪式以及达尔文大讲堂。活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 
      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戎嘉余,南京市科协一级调研员许光明,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傅梅、总编辑郁宝平,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副所长王军、党委副书记张建成等来自市、区科协领导、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出版团队及南京古生物所科学家代表和青年科研骨干、科学传播专家等五十余人现场参与此次活动。会议由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主持。 
      张建成在致辞中对嘉宾致以诚挚的欢迎,他表示,南京古生物所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一直以来,以世界地球日等为契机,多年来持续组织各类科普活动。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包括《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科普视频发布,以及达尔文大讲堂等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其中《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是凤凰·南古联合科学传播中心启动的首个融媒体合作出版项目。“科技强国,科普为民”。南京古生物所将积极开拓思路,让大众能更深入的了解科研成果并参与科学现场,让科学家背后的故事能够走进媒体大众。同时,南京古生物所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配合“双减”工作,通过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和创作更多科普作品,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和科技创新意识。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为强劲有力支撑! 
      傅梅在致辞中表示,几十年来,南京古生物所与江苏科技社一直保持着密切合作,联合出版了一系列好书,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项目是借助视频媒体手段,基于大量化石证据,从不同侧面作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带领读者探索远古生命的密码。既向公众科普了科学知识,又展示了中国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现如今,《大讲堂》项目已经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重点出版工程。这是国家对项目的高度认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凤凰˙南古”合作平台的高起点、高立意。为了更好促进《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的科学传播,出版社精选了部分内容,采用二维码的形式嵌入配套出版的《化石密语》科普图书中,带给了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同时,视频将在B站、青鸟新知抖音号/微信视频号、化石网、凤凰优学微信号、凤凰易学APP等平台陆续上线。 
      2020年7月,南京古生物所本着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暨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成立了“凤凰-南古联合科学传播中心”。《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则是由戎嘉余院士领衔,集结二十位古生物学家与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精心制作的二十余期古生物科普视频,是中心首个启动的融媒体合作出版项目。视频中包含《认识演化论——一个古生物学者的视角》《飞向蓝天的恐龙》《植物庞贝城的发现》《青藏高原上——沉睡的远古海洋》《忽冷忽热的地球》等20个主题,看似相互独立,实质却有内在的高度一致性。 
      《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视频发布现场,由戎嘉余、许光明、傅梅、詹仁斌为系列科普视频进行揭幕,随后嘉宾一同观看精选片段。 
      本次达尔文大讲堂由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赵方臣以《寒武纪大爆发与特意埋藏化石库》为题带来精彩讲座,向公众讲述距今5.3亿年前后,整个地球生命进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寒武纪大爆发以及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发现。 
      [video:图书视频发布]
      
    24
    2022-04
  • 南京古生物所荣获“中科院第十届‘全民健身日’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中国科学院体育协会近日表彰了“中国科学院第十届‘全民健身日’活动先进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此荣誉称号。
      2021年是中科院“全民健身日”十周年,也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启动之年。在院体协的统一部署下,南京古生物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由研究所党政领导带头,鼓励和动员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日”活动,研究所健身氛围浓厚。党政领导还大力推动研究所健身房升级改造,配备多项运动器械,不断丰富职工文体生活,强健职工体魄。
      今后,南京古生物所将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为全面推进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力健康支撑。
    15
    2022-04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安全暨信息化工作会议

      4月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召开安全暨信息化工作会议。南京古生物所领导班子成员、安全工作委员会、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及重点岗位安全员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主持。 
      会议分两个部分进行。首先召开研究所安全工作会议。传达中国科学院近期下发的《中国科学院安全管理责任清单参考表(试行)》、《中国科学院安全检查参考表》、《中国科学院2022年科技安全工作要点》等系列文件精神。对标工作要求,会议就研究所当前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2022年安全工作要点进行了梳理和研讨。会议要求,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切实以如履薄冰的心态,落实安全管理“一岗双责”;要进一步完善研究所安全责任体系,细化落实全员签署安全责任书,强化全员岗位安全意识,确保安全监管无缝隙全覆盖;要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抓实各类安全操作规程,健全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要坚决落实疫情防控有关工作要求,确保研究所中心工作正常开展。 
      在接下来的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传达了中国科学院近期有关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相关通知要求,围绕研究所近期信息化工作重点进行了研讨和部署。2022年南京古生物所将着重围绕科学数据中心、网站与自媒体、网上办公平台、园区网络环境和网络安全建设等方面开展系列工作,培养打造专业人才队伍,积极提升网络基础环境,推动全所信息化应用,确保网络安全环境。 
    12
    2022-04
  • 孙卫国荣获埃迪卡拉系地层分会终身荣誉委员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孙卫国研究员被国际地层委员会埃迪卡拉系地层分会评选为终身荣誉委员。这一科学荣誉是对孙卫国在埃迪卡拉系地层研究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的认可。此前曾获这一荣誉的两位科学家分别是美国的Andy Knoll教授和澳大利亚的Malcolm Walter教授。 
      孙卫国主要从事晚前寒武纪和寒武纪古生物学、地层学及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在埃迪卡拉动物群、淮南生物群、澄江动物群、多细胞生物早期演化与寒武纪大爆发、晚元古代地层学、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古海洋同位素特征与古地理等方面获得系列重要成果。其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对晚前寒武纪和寒武纪这一生命进化关键时期的理解。 
    11
    2022-04
  •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近日,中国科协发布“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入选。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由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农业、安全、自然资源、旅游等领域机构兴办,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科普和教育功能的示范性场所,每五年评审一次。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提升社会化科普工作能力,2021年10月,中国科协启动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工作。经过初评、终评和公示等程序,共计800个单位被中国科协认定入选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见附件),有效期至2025年。 
      近年来,南京古生物所深入开展落实科学传播和科普教育工作,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作为研究所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在院党组专项经费的支持下,自2021年元旦开始向公众免费开放,深受公众和媒体好评。研究所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与认定管理办法》,不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并围绕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积极对接学校课后服务需要,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宣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附件: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
    07
    2022-04
  • 南京古生物所开展"追思老一辈科学家 传承科学家精神"活动

      4月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组织全体在所研究生党员、团员前往所史馆开展清明追思活动,致敬老一辈科学家在艰苦卓绝的年代为祖国的地层古生物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励青年党员、团员不忘初心,勇攀科技高峰。活动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主持,在宁的所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参加活动。 
      全体青年党员、团员在李四光先生铜像前聆听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讲述先生生平事迹。詹仁斌提到,李四光先生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新中国第一批杰出科学家。先生青年时期远渡重洋,先学造船,后学采矿,再转地质。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拒绝功名诱惑、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决然投身到祖国的地质学建设中,大家深切地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报国、救国、爱国的坚守与决心。詹仁斌用先生的名言“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和“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勉励广大青年党员、团员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传承“爱国奉献、学用兼优,严谨创新、勇攀高峰”的南古精神,做真正肩负起时代赋予重任的第五代南古人。 
      杨涛则以文天祥拒绝诱降,至死不屈的民族精神以及清朝骆成骧以“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获殿试状元的故事激励广大青年党员、团员要以“国忧臣辱,国辱臣死”的决心,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大任,呼吁广大青年党员、团员要牢固树立家国情怀,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时刻牢记“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矢志报效祖国。 
      党员代表向李四光先生铜像敬献鲜花,全体同志怀着崇敬的心情,肃立默哀,向以李四光先生为代表老一辈科学家们致敬。 
      此次活动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侯建国院长在中科院2022年度工作会议报告上提出的“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科研生态”讲话精神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作为弘扬老科学家精神基地的常规性活动。 
    02
    2022-04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2022年度第一次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3月3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图书馆报告厅召开2022年第一次中心组学习扩大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国两会精神和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等。南京古生物所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所务委员、党支部书记、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工会职代会主席团、妇委会、团委、中层领导干部及各民主党派代表等3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主持。  
      杨涛带领与会人员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和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着眼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持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把党史学习教育创造的好经验、展现的好作风,转化成推动研究所改革创新发展的强大力量。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对年轻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研究所要强化年轻干部的培养,注重为年轻干部搭建平台,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力度。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带领学习了《中国科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全所上下要深入学习领会并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院工作会议精神和院“十四五”规划精神,按照院党组的决策部署,增强大局意识,以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全面加强建制化基础研究,抓好重大科技任务协同攻关,培养集聚高水平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作风学风建设,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作用,推动研究所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南京古生物所副所长王军带领学习了全国两会精神,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要求。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指出,要把学习"两会"精神与具体工作实际相结合,将学习激情、发展信心迅速转化成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工作实效,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领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全面落实“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落实落细相关工作部署,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研究所风清气正的创新发展环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与会人员结合学习主题,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研究所“十四五”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南京古生物所国资行政与财务处副处长吴德明和综合处副处长王丹做了重点发言。 
      会议还集体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并对中科院“基层组织建设见成效”活动和研究所2022年的党建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02
    2022-04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会议部署全面强化疫情防控工作

      3月16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全面强化研究所疫情防控工作。南京古生物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会。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主持。 
      会议就南京市疫情防控形势、中科院及地方关于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以及研究所具体情况进行了通报。南京市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市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指挥部连续发布多份通告,对疫情防控政策及时进行优化调整。会议据此就进一步加强研究所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讨论和部署,要求相关职能部门根据会议精神,及时调整发布疫情防控措施并组织各部门贯彻落实。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发言强调,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落实“四方责任”,加强工作报备,积极组织部门人员贯彻落实地方及研究所相关疫情防控措施,确保研究所人员安全,确保研究所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为进一步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做好疫情防控及相关工作,南京古生物所近期还专门约谈了园区物业公司负责人,对部分物业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整,完善了工作对接机制,提出了明确的质量要求。 
      附:关于全面强化南京古生物所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2022年3月16日) 
    18
    2022-03
  • 南京古生物所研讨落实中科院2022年度重点工作

      3月1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组织召开贯彻落实中国科学院2022年度重点工作机关办公会。南京古生物所班子成员、党委委员、所务委员以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主持。 
      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首先在会上宣读了《关于加强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国资行政与财务专项工作的通知》,决定王博同志为所务委员会委员,协管科学研究专项工作;赵方臣同志为所务委员会委员,协管科学传播和国资行政专项工作。会议强调了培养锻炼后备干部的重要性,要求两位新任所务委员要加强学习、提高站位、克己奉公,积极投入精力推动研究所相关管理工作,各分管领导及各部门要认真配合、全力支持两位新任所务委员的工作。 
      随后,詹仁斌带领与会人员围绕中国科学院2022年度重点工作部门分工,就其中13个方面60条重点内容逐一进行了研讨,明确了研究所对接落实相关工作的职能部门。他要求,分管协管领导要明晰各自职责,统筹抓好重点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积极对接,贯彻落实工作要求,推动研究所发展务求取得实效。 
      会议还对积极推进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等重要任务进行了部署。 
    18
    2022-03
  • 南京古生物所三项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2022年3月10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北地质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选。其中,由南京古生物所领衔完成的三项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本次入选十大进展的成果包括:1)解锁东亚长时间尺度下古人群动态演变和适应性基因演化;2)化石证据揭示苔藓动物门起源于寒武纪早期;3)热河哺乳形动物的挖掘趋同演化与脊柱的演化发育意义;4)内蒙古早白垩世新化石揭示被子植物起源之谜;5)古生物脂类对不同古气候因子的重建和示踪;6)晚古生代化石宝库“植物庞贝城”系统研究;7)雪球地球冰期结束后全球古海洋环境的精细刻画;8)古-中生代之交大气CO2浓度升高与陆地生态系统扰动;9)中国发现晚更新世一个新人种:龙人及其独立第三演化支序;10)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涉及年代
      由南京古生物所领衔完成的三项成果包括:史恭乐研究员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完成的“内蒙古早白垩世新化石揭示被子植物起源之谜”,王军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晚古生代化石宝库‘植物庞贝城’系统研究”,以及庞科副研究员领衔的早期生命团队完成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现场
      南京古生物所三项成果入选代表领奖合影
      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的评选活动旨在激发古生物学者的科研热情,宣传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学各个分支方向上所取得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同时,促进我国古生物学的科学普及,推动古生物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化石保护工作。 
      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于1929年,至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之一。自2017年始,“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的评选和发布工作已举办六届,每次评选受均到学界、社会广泛关注,极大促进了我国古生物学的发展。 
        
      三项入选成果信息: 
      内蒙古早白垩世新化石揭示被子植物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史恭乐研究员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2021年5月在《自然》杂志发表了有关被子植物起源的最新研究。被子植物起源是演化生物学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化石记录显示被子植物在早白垩世突然大量出现,达尔文对此困惑不解,称之为“讨厌之谜”。研究团体在我国内蒙发现了一个早白垩世硅化植物群。植物群中一种新的绝灭种子植物,其包裹种子的弯曲托斗类似被子植物原始类群倒生胚珠的外珠被。谱系发育分析显示内蒙具托斗植物和具有相似弯曲托斗的绝灭种子植物是被子植物的近亲。这一大类被子植物近亲类群可追溯至晚二叠世,表明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在距今约2.6亿年就已经出现。 
      SHI Gongle*, HERRERA Fabiany., HERENDEEN Patrick S., CLARK Elizabeth G., CRANE Peter R., 2021. Mesozoic cupules and the origin of the angiosperm second integument. Nature 594, 223–226. (corresponding author) .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598-w 
      晚古生代化石宝库“植物庞贝城”系统研究 
      煤作为一种植物化石能源,被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粮食,是18世纪以来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那么形成煤的远古森林包括哪些植物?森林的面貌是怎样的呢? 
      “植物庞贝城”位于乌海市境内乌达煤田,保存面积大约35平方公里。距今约三亿年前,这片成煤沼泽森林被火山喷发所落下的炙热的火山灰封存,因保存方式与意大利庞贝古城颇为相似,故名“植物庞贝城”。这种特异埋藏不仅有利于复原植物个体,而且能够实际复原森林景观。因此,对这座化石宝库的发掘和研究,能够很好地回答上述问题。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军研究员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对“植物庞贝城”的形成时代、埋藏过程、物种构成、生态链条以及森林景观面貌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进展。特别是,其中对于华夏植物群的特色类群瓢叶目的相关研究,明确了其属于前裸子植物的系统分类位置,破解了困扰古植物学200年的谜团。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和欧洲《古植物学和孢粉学论评》(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专辑。 
      Jun Wang, Jason Hilton, Hermann W. Pfefferkorn, Shijun Wang, Yi Zhang, Jiri Bek, 2021. Ancient noeggerathialean reveals the seed plant sister group diversified alongside the primary seed plant radi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8: e2013442118. https://doi.org/10.1073/pnas.2013442118. 
      Jun Wang, Hermann W. Pfefferkorn, Stanislav Oplustil, Hans Kerp, 2021. Wuda Tuff Flora: A Permian peat-forming T0 plant assemblage from Wuda Coalfield, Inner Mongolia.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Special Issue, Volume 29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vol/294/suppl/C.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埃迪卡拉化石是寒武纪大爆发前夕非常重要的一类宏体软躯体生物化石。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领衔,和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组成的合作研究团队于2021年10月1日在《地质学》(Geology)上报道了第二次青藏科考的过程中在柴达木盆地发现的典型埃迪卡拉化石。这是在中国西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产地,也是迄今为止在青藏高原发现的最古老的化石生物群。全吉山地区元古宙地层序列的综合分析对比为探讨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在前寒武纪末期的古地理关系及当时全球古地理格局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PANG Ke*, WU Chengxi, SUN Yunpeng, OUYANG Qing, YUAN Xunlai, SHEN Bing, LANG Xianguo, WANG Ruimin, CHEN Zhe*, ZHOU Chuanming*. 2021. New Ediacara-type fossils and late Ediacaran stratigraphy from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China): pale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Geology, 49(10): 1160–1164. DOI: 10.1130/G48842.1. (corresponding authors). https://doi.org/10.1130/G48842.1.   
    10
    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