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古生物所研究成果入选《自然》杂志2023年度最佳科学图片
近日,顶级科学期刊《自然》(Nature)公布了2023年度最佳科学图片(https://www.nature.com/immersive/d41586-023-03872-z/index.html),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华侨研究发现的5.35亿年前的肌肉化石照片入选。近日,顶级科学期刊《自然》(Nature)公布了2023年度最佳科学图片(https://www.nature.com/immersive/d41586-023-03872-z/index.html),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华侨研究发现的5.35亿年前的肌肉化石照片入选。该枚标本在中国陕西被发现,保存较好,这个直径约2毫米的化石呈现“五环”状结构,从顶到底由5个直径逐渐增大的环组成。这个标本大约有5.35亿年的历史,可能属于包括蛔虫在内的环神经动物,展示了早期动物保存完好的肌肉结构的罕见例子。通过对该化石的研究揭示了早期动物肌肉系统的演化,并彰显了肌肉系统的重要演化意义。相关进展介绍:5.35亿年前的微体化石揭示了已知最早的环神经动物的肌肉系统的演化
-
南京古生物所领导赴中石油大庆油田调研交流
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詹仁斌,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副所长王军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等一行8人赴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专题调研活动。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詹仁斌,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副所长王军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等一行8人赴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双方就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大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基础地层问题、古龙页岩油烃源岩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座谈交流。大庆油田集团公司高级专家王凤兰、企业首席专家伍晓林,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白雪峰等领导和专家等共40余人参加座谈。会上,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陈吉涛首先就“古生物学与油气地层应用重点实验室”重组和建设进行了简要介绍,通过面向国家油气资源的综合地层研究实现重点实验室从“象牙塔”到“主战场”的转变。随后,大庆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斌会、勘探开发研究院技术专家邵红梅分别介绍了“多资源协同陆相页岩油绿色开采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筹建情况,以及“松辽及川渝探区中生代基础地质研究进展”项目情况。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们围绕全国重点实验建设、检视两家“全重”自身优势和短板、思考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开展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交流。会上,詹仁斌表示,南京古生物所与大庆油田有着长期深厚的合作友谊,“古生物学与油气地层应用重点实验室”重组给双方合作增添了新使命、新机遇、新挑战。王凤兰、伍晓林、白雪峰等高度评价南京古生物所为大庆油田的发现所做的突出贡献,强调今后双方将充分融合发挥各自优势,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合作平台,以大庆油田为国民经济主战场试验田,在科研、生产、人员培训、学科化建设、科普宣传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深度合作。会后,詹仁斌等一行还参观调研了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岩心馆、实验中心和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
南京古生物所2023年国际科学传播工作取得佳绩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发布2023年度全院国际科学传播成效情况通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评国际科学传播总体工作年度优秀单位、院英文网站群综合表现年度优秀单位、向院英文主站推送稿件年度优秀单位、科研成果传播效果年度优秀单位。为进一步提高中国科学院国际科学传播工作成效,提升国际影响力,近日,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发布2023年度全院国际科学传播成效情况通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评国际科学传播总体工作年度优秀单位、院英文网站群综合表现年度优秀单位、向院英文主站推送稿件年度优秀单位、科研成果传播效果年度优秀单位。南京古生物所一贯高度重视国际科学传播工作,在全所科研人员的大力支持下,2023年,南京古生物所积极报道并向院里推送系列重要科研进展成果。其中,刘锋研究员等关于臭氧层破坏导致二叠纪末陆地生物大灭绝、马俊业副研究员等关于威尔士特异埋藏动物群、Dany Azar研究员等关于黎巴嫩琥珀中蚊子化石等研究成果在院英文网站头条发布。接下来,研究所将持续协调组织科研资源、提前策划科研选题、深度挖掘科研成果、加强国际科学传播,进一步扩大研究所国际影响力。
-
第三届“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颁奖典礼在南京举办
11月27日,第三届“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颁奖仪式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31届学术年会闭幕式上举行。11月27日,第三届“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颁奖仪式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31届学术年会闭幕式上举行。大赛围绕“我身边的化石”这一主题,面向全国征集科普创作作品,形式包括视频类、文学类、美术类、摄影类。本次大赛有千余选手参赛,经科学传播专家,美术界、出版界、传媒界等专家从艺术性、科学性、创意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审后,203件作品入围全国总决赛。最终,评委选出获奖作品52件。其中,《史前巨兽-一块化石的新发现》《古脊椎动物(蜥脚亚目恐龙)骨骼化石》等两件作品获得特等奖,《探秘化石之旅》《千年串珠的前世今生》《我对恐龙化石的热爱》《参观博物馆》《恐龙侦探》等作品获得一等奖。闭幕式上,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宋海军和王旭日为获奖者颁奖。本次大赛分赛区涵盖全国16家博物馆以及科普机构。其中,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大连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山西地质博物馆、北京学而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化石网获评“优秀组织奖”。据了解,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的“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发起于2017年,大赛旨在推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的重要指示,推动中国古生物学会的科普工作。第三届“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于2023年7月正式启动。大赛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与化石网共同承办,北京学而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赞助。
-
南京古生物所三项成果获2022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
1月27日,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31届学术年会上,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发布了“2022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国内十余家科研院所、博物馆、高校、文创企业领衔完成的一批极具社会影响力的地质古生物科普成果入选。其中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导及参与的三项成果入选。11月27日,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31届学术年会上,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发布了“2022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国内十余家科研院所、博物馆、高校、文创企业领衔完成的一批极具社会影响力的地质古生物科普成果入选。其中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导及参与的三项成果入选。此次获奖的三项南京古生物所成果分别是: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暨‘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展”、天目地学博物空间与化石网的湖南矿博会“探秘地球”科普之旅系列活动,以及南京古生物所和北京微创博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海峡两岸和平小天使交流活动”。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的评选由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办,每年评选一次。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全国古生物科普工作,大力宣传古生物科普知识,提升地质古生物科学传播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反映古生物科普教育基地在一年内所取得的重要工作进展。本年度评选工作由委员或者单位推荐优秀成果、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全体委员投票,最终评选出“2022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入选结果。
-
中国古生物学会召开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31届学术年会
11月25-2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31届学术年会在南京溧水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办。11月25-2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31届学术年会在南京溧水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北大学、云南大学、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古生物学会、安徽省古生物与地质遗迹学会、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浙江省常山县人民政府等协办,并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直接指导和亚洲古生物协会的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谢树成、张水昌、徐星,国际地层委员会、亚洲古生物协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等机构的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博物馆、化石保护、科普基地、地质公园、出版等行业以及地质、石油、煤炭等系统的180余个单位90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此外,会议还与亚洲古生物协会联合举办“亚洲古生物青年论坛”以及联合野外考察,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蒙古、泰国、巴基斯坦、黎巴嫩、印度、伊朗以及英国、俄罗斯等10国的20多位古生物学专家学者与会,以进一步推动中国古生物学研究与交流的国际化进程。古生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曾经只是为满足人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而建立,却因服务地质资源勘探开发而繁荣发展,因研究生命起源演化而走向世界科技前沿。以李四光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古生物学者,秉承科学报国、严谨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建立了古生物学各门类研究,完成了中国各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解决了化石能源和其它矿产资源生产实践中的系列关键科学难题;在生命起源与早期演化、生物辐射-灭绝与复苏、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发展、“从鱼到人” 探源研究、全球地层“金钉子”等前沿领域做出了系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有力推动中国古生物学研究走上了世界学术舞台,为我国科技界赢得了一系列国际荣誉。在这期间,中国古生物学会作为团结全国古生物工作者的最重要的学术组织,为中国古生物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古生物学会更是把开展科学普及、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学会的一项重点工作内容,通过建设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组织系列科普研讨培训、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活动等方式,做好地质科研成果向科普服务转化,因地制宜发展科普+文旅融合产业创新,为推动我国地层古生物科普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活力动力。南京是中国古生物学会的源头据点。中国古生物学会于1929年在北京成立,在经历多年战乱后,于1947年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地点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了中国古生物学会“复活”大会,20多位古生物学泰斗们汇聚在南京,通过了学会章程并选出理事会监事会,共谋发展。自1948年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召开第一届学术年会以来,已经历75个春秋。本次会议期间,古生物学者们再次来到这里,叙旧话新,交流互鉴,进一步推动中国古生物学向前发展。在本次大会的开幕式上,还向戎嘉余院士颁发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这是第九位获此殊荣的古生物学家。此外,王永栋、王元青、张志飞等三位学者获颁第九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庞科、沈俊、邢松、高太平、田宁等五位学者获颁第六届“青年古生物学奖”。本次大会围绕“融合国家重大需求与世界科技前沿:古生物学迈向新时代”主题开展系列学术交流。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558篇,安排8个大会特邀学术报告,设立30个专题论坛,安排40余个分会场,417个口头学术报告,76个主题报告,79个展板报告。研讨内容反映了我国古生物学在近年来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即涵盖了古无脊椎动物学、微体古生物学、古植物学与孢粉学、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等传统古生物学科内容,也包括了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地层古生物与油气资源勘探、深时大数据与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内容,还包括化石保护与科普教学等的工作进展,可以说是内容丰富,领域广泛,形式多样,精彩纷呈。会议闭幕式上,詹仁斌宣布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和第二届监事会名单。王军当选为新一届理事长,刘俊、刘建波、张志飞、宋海军和王旭日当选为副理事长,万斌当选为秘书长,詹仁斌当选为新一届监事长。会上颁发研究生优秀学术报告奖、“中国古生物学会活动积极分子”证书。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向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随后,会上发布了2022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第三届“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各类奖项。会前,学会安排了赴皖南-浙西的1条野外地质考察路线;会后也组织参会学者前往江苏徐淮地区、安徽巢湖-潜山、云南澄江-曲靖-禄丰等地的3条地层古生物野外地质考察路线。本次会议举办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地质古生物学研究、学术交流、科普教育、人才培养以及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促进我国古生物学事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南京古生物所科普作品获奖
近日,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举办的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大赛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第九届江苏省科普公益大赛圆满结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比赛中荣获两个“青年之星优秀奖”和一个“公益大赛三等奖”。近日,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举办的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大赛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第九届江苏省科普公益大赛圆满结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比赛中荣获两个“青年之星优秀奖”和一个“公益大赛三等奖”。其中,由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王冠群、潘浩晨创作的科普视频《一只鱿鱼的的独白》,以及由潘浩晨、王冠群撰写的科普文章《8000年前的钱塘江弄潮儿——跨湖桥人去了哪儿?》分别荣获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大赛优秀视频奖和优秀文章奖。同时,由王冠群和潘浩晨创作的科普视频《雪球地球》获得第九届江苏省科普公益大赛三等奖。此外,王冠群获得了江苏科普场馆协会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个人”称号。
-
江苏省古生物学会第十届第四次理事会在南京溧水召开
11月25日晚,江苏省古生物学会第十届第四次理事会会议在南京溧水召开。学会理事长王军和副理事长傅强参加会议,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朱怀诚列席会议。会议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学会秘书长吴荣昌主持会议。11月25日晚,江苏省古生物学会第十届第四次理事会会议在南京溧水召开。学会理事长王军和副理事长傅强参加会议,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朱怀诚列席会议。会议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学会秘书长吴荣昌主持会议。吴荣昌在会上就学会2023年度工作做了总结,并就2024年工作计划进行了汇报。2023年,学会在保障学术活动较为充实的前提下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在科技周科普日等组织大型科普活动,成为今年学会的亮点工作。同时,2023年学会在学术和科普荣誉上也是斩获颇丰,获得了10多项荣誉,2024年学会将进一步强化科普和科研学术活动的有机结合。在听取工作报告后,王军积极肯定了学会在学术交流和科普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希望学会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争取再上新台阶。王军表示,2024年是学会成立60周年,恰逢学会换届,希望学会届时能够提前策划,组织好相关学术和科普活动,积极邀请相关兄弟学会参会交流。随后,朱怀诚对学会未来的发展提了指导意见建议。他指出,学会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调动和利用好自有资源,增强学会会员和其他学会的交流;同时依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等平台,开展更加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等。他强调,学会应当积极弘扬和践行南京古生物所一代代传承的科学家精神,同时也应当多“走出去”,积极对接教育资源,探索合作机制,让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精神走进校园。会上,学会的诸位参会理事、监事就学会工作进行了深入地交流探讨。
-
南京古生物所开展2023年度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11月1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报告厅举办2023年度消防安全主题教育培训。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以及在宁职工和学生共计130余人参加活动。2023年11月是全国第32个消防安全月,今年消防安全月的主题是“预防为主,生命至上”。为提高研究所职工、学生的消防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预防火灾事故发生和发生火灾后应急疏散能力,11月1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报告厅举办2023年度消防安全主题教育培训。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以及在宁职工和学生共计13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伊始,杨涛在讲话中强调,安全工作重在提高责任意识和防范技能,不容马虎。近期研究所出台了一系列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希望大家认真学习,严格遵守。消防安全培训是年度系列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希望大家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自身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本次主题教育培训特别邀请了玄武区消防救援大队参谋余健作安全教育报告。余健以近期国内发生的多起案例短片开启此次培训,通过触目惊心的火灾现场画面,大家真切感受到火灾的危险性和残酷性。随后,余健从消防法律法规扩展到火灾预防、火灾自救、消防器材使用等日常生活中大家应当熟知的消防安全的知识,在详细的讲解中不断强调安全防范意识重要性,需要时时紧绷消防安全弦。安全培训报告后,参训人员还参加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应急疏散演练。为尽可能模拟真实场景,提升安全应急能力,博物馆当天正常开放接待游客,在响起紧急疏散撤离讯号后,博物馆各岗位工作人员立即疏散引导馆内游客迅速从5个出入口同时撤离,得到了游客们的积极配合和高度评价。最后,参训人员还在研究所中楼门前广场开展了灭火器实操演练。通过实操,大家基本掌握使用灭火器的规范操作,学会如何冷静面对火灾并快速做出正确行动,从而保证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本次消防安全主题教育培训,提升了研究所职工和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增强了大家面对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接下来,研究所将持续做好线上线下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所人员安全防范意识,筑牢研究所安全防线。
-
民盟南京古生物所支部在扬州开展主题学习活动
11月11日,中国民主同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支部前往扬州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活动,在宁的15名盟员参加活动。11月11日,中国民主同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支部前往扬州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活动,在宁的15名盟员参加活动。盟员们首先前往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里不仅是运河文化的聚集地,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象征。盟员们参观了博物馆内部分展区,了解了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了古老水道的历史魅力,对中国古代的交通、经济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午,盟员们前往许晓轩故居学习。许晓轩烈士是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他不畏牺牲的英雄事迹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意义。在故居中,盟员们不仅参观了许晓轩生活过的场所,还通过图文资料了解了他在监狱中和敌对分子斗智斗勇的事迹。盟员们对烈士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主题教育学习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通过参观、思考以及交流,盟员们对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大家纷纷表示,将会把这次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学科的进步、民盟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