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中国科学院院刊】复兴路上的科学家精神——新时代·新青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科考突击队
    不畏艰险  勇攀高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科考突击队(以下简称“突击队”)现有成员23人,其中党员人数16人。突击队秉承李四光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数次前往高海拔的藏北羌塘无人区进行科考。突击队员们无数次挑战个人生理极限,在风雪中扎营、在低温中踏勘,成功获取大量第一手地层古生物资料,对探索重要科学难题、开展羌塘地区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实现“双碳”目标及人类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极端气候提供了地质历史借鉴。李四光(1889—1971年)是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领导者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科技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元勋;创立地质力学和陆相生油理论,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和“两弹”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矿产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所首任所长等重要职务。李四光突击队在藏北无人区的工作剖面平均在海拔5000米以上,队员们克服无人区工作条件恶劣和高原反应严重等重重困难,采集了数以吨计的岩石和古生物化石样品,获得大量基础地质和古生物资料。突击队提出“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口号,牢记使命,勇担“国家队”职责,践行科学家精神。做好科普工作,也是突击队的重要职责。科考途中,突击队员还走进偏远藏区学校,为中学生们带去精彩的科普课程,并获得广泛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突击队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取得了许多原创性、创新性的重要突破,为三江特提斯复合成矿系统提供理论基础,为羌塘盆地油气资源勘探提供重要支撑,为“双碳”计划实施和人类如何应对可能的极端气候提供借鉴。1年多以来,突击队紧紧围绕青藏高原生命演化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探索青藏高原地层格架、古地理演变和古环境变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突击队员以第一作者或者通信作者身份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英文科技期刊发表论文86篇,其中自然指数期刊论文14篇,相关成果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24
    2024-07
  • 南大与南京古生物所联合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布,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沈树忠领衔,南京大学教授樊隽轩、张飞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华、张以春等联合完成的“泛大陆关键转折期生物与环境演化”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大约2.6亿年前地球各陆块汇聚形成了贯通南北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伴随泛大陆的形成和随后的裂解,地球内、外圈层发生剧烈的物质能量交换,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空前激烈,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导致地球生命与环境演化发生多次重大事件。精确研究该关键转折期生物和环境重大灾变事件发生的过程及其原因,对深入理解地球系统演变和科学评估与应对当今全球变化造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项目组依托特提斯区域丰富的地层和化石材料,通过地层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大数据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取得三方面突出进展:一是建立了晚古生代高分辨率地层框架,为卡定泛大陆关键转折期生物和环境演变和重大事件发生的过程提供了高精度的时间标尺,其中二叠纪时间框架被纳入《国际年代地层表》;二是通过大数据、自主开发人工智能算法等,重建了全球第一条高分辨率的3亿多年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曲线,精细刻画了晚古生代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过程;三是发现重大事件发生期间有明显的碳循环波动、快速升温、海洋缺氧、酸化等一系列地球化学指标的异常,从而揭示与泛大陆聚合和裂解相关的大规模岩浆和火山活动是造成当时全球气候剧变、海陆环境恶化和生物剧变的原因。项目成果分别发表在《科学》(Science)、《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地质学》(Geology)、《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国际国内知名刊物上。其中两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技进展新闻”等,部分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遴选为“中国科学家具有影响力的部分工作”,相关内容被编入美国大学生物学教材。项目组成员还获得国际地层委员会个人金奖(ICS Medal),欧洲地球化学协会豪特曼斯奖、何梁何利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李四光地质科技奖、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优秀青年以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27
    2024-06
  • 【新闻联播】凝聚创新合力 为建成科技强国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前进方向。与会代表表示,新征程上,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建成科技强国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建设科技强国是全党全国的共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鼓励自由探索,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以深化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一定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26
    2024-06
  • 【新闻联播】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科技创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新方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部署推进一系列重大科技发展和改革举措,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阐述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基本要求,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科学指引、注入强大动力。他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按照总书记的部署,我国不断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形成近中远结合的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编制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形成了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的新格局。2023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增长9.3%,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连续5年超过6%。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蛟龙入海、悟空问天、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嫦娥六号将实现首次月背采样返回,我国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建成“中国天眼”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量子信息、铁基超导等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按下深化改革的快进键。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础日益坚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不断完善。从奔驰在神州大地的复兴号高铁,到完成全球组网的北斗卫星,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速推动。修订《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一批批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2年600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6.15万亿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研人才创新活力被激发释放。近年来,我国接续部署开展三轮减负专项行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需填报的表格由57张精简为11张,精简比例达到80%。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释放创新活力,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十年攻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部署的各项任务全面推进,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性、基础性框架基本建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科技创新的能力、水平、贡献持续提升,中国正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途上阔步前行。
    24
    2024-06
  • 南京古生物所科研团队在巴基斯坦进行地质考察并签署合作协议
    5月26日—6月10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朱茂炎带领团队成员在巴基斯坦Hazara盆地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野外地质考察。期间,团队还与普恩奇大学拉瓦洛特校区(University of Poonch Rawalakot)的同行进行了学术交流。Hazara盆地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属于小喜马拉雅构造带西部,该区域广泛分布的新元古代-寒武纪地层为理解印度板块在这一关键时期的地质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然而,由于研究程度较低,该地区地层框架、年代划分和全球对比以及构造演化等基本问题均尚未得到系统研究。自2018年开展初步野外考察以来,朱茂炎团队成员及其巴基斯坦籍研究生多次对该地区相关剖面开展系统的野外调查。研究中不仅发现了丰富的小壳化石,还确认了该地区成冰纪冰期沉积地层和完整埃迪卡拉纪地层的存在,初步建立了该盆地新元古代晚期至寒武纪早期地层框架。为澄清前期研究存在的疑问和深化研究成果,此次地质考察旨在对位于Hazara盆地不同沉积相区的Haripur和Abbottabad等地剖面,开展详细的地球化学和化石样品系统采集,并补充考察了新的研究剖面。这次考察也是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专题的一部分。5月31日,朱茂炎等一行访问了普恩奇大学拉瓦洛特校区,与副校长Zakria Zakar、基础及应用科学学院院长Abdul Rauf Khan及巴方项目负责人Aamir Asghar Khan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会上,朱茂炎做了关于新元古代-寒武纪转折期地球-生命系统演化的学术报告,并强调了本次野外科考的重要性,对巴方政府和合作团队提供的各方面支持表达了诚挚谢意。会上,双方还就未来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签署了协议,展现了广泛的合作前景。
    19
    2024-06
  • 侯建国调研南京分院系统单位
    6月12日至13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在南京分院系统单位,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进行调研。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汪克强、丁赤飚,党组成员、秘书长翟立新分别陪同相关调研。侯建国一行实地调研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南京分院麒麟科技园、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深入了解相关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实验站等创新平台开展重大科技任务攻关情况,与实验室负责人、一线科研人员亲切交流,详细询问他们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在科技攻关创新、科学仪器和重大装备研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成效,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条件保障方面的需求,勉励大家潜心科研、攻坚克难。在南京分院系统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各单位汇报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情况和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考虑。侯建国对各单位学习贯彻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表示肯定。他强调,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统一认识,增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更好履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职责使命,把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任扛在肩上。要立足自身优势,紧密结合国家重大紧迫需求,统筹强化战略方向、急需领域、新兴学科的谋划布局,加快凝练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要加快打造具有抢占科技制高点素质能力的干部和人才队伍,夯实研究所发展的人才根基。要着力加强科研组织管理,高质量谋划推动院地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侯建国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形式,充分发挥“两个作用”,加强青年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用老一辈科学家事迹感召人,用新一代科学家精神鼓舞人,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奋力推动改革创新发展,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建院75周年。在苏期间,侯建国一行与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省长许昆林,以及沈莹、韩立明、储永宏、赵岩、陈之常等江苏省、南京市领导举行了科技合作会谈,还会见了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市长吴庆文等苏州市领导,就院市合作进行了交流。中国科学院机关相关部门、南京分院负责人参加调研和座谈。
    15
    2024-06
  • 南京古生物所代表参加国际孢粉学和古植物学联合大会
    5月27-31日,第15届国际孢粉学和第11届国际古植物学联合大会(XV International Palynological Congress and XI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alaeobotany Conference)在捷克布拉格召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王军一行3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分别做了大会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及展板展示,汇报交流取得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彰显南京古生物所在古植物学和孢粉学研究领域的综合实力。本次联合大会由国际古植物学会组织和国际孢粉学联合会联合主办,主题为“古植物学的200年历程”。来自美、英、德、法、意、捷、日、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和中国等46个国家521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大会发表了439篇学术摘要,设置了92个科学专题,组织了46场专题研讨会和8条野外考察路线。专题研讨的主题主要包括:晚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有机微化石和小型碳质化石、泥盆纪古植物学进展、古生代古植物学、数字时代的孢粉学和古植物学、捷克和中国的石炭-二叠纪热带森林、中生代关键时期植物多样性和环境背景、青藏高原古环境变化与植物多样性的演变、应用孢粉学:方法论创新、系统发育古植物学、植物与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长期共演化、新生代植被研究历史面临的挑战等。这些科学专题内容丰富,涵盖了近年来全球古植物学、孢粉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推进并展望了古植物学在植物演化、古环境学和古气候学等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学术交流。本次联合大会期间开展了国际古植物学组织和国际孢粉学会理事会的换届选举,王军当选国际古植物学组织新一届理事会副主席,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李建国当选为国际孢粉学会理事。中国驻捷克大使馆蒋玉宏参赞获此喜讯后,会见了代表团并祝贺南京古生物所在古植物学和孢粉学领域以及本次大会上的重要成就,充分肯定了他们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大会还确定了第16届国际孢粉学和第12届国际古植物学联合大会将于2028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第15届国际孢粉学—第11届国际古植物学联合大会参会人员合影
    07
    2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