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第六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在宁召开
    5月17–20日,第六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在南京溧水恒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国际古地理学会、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办。南京古生物所所长王军,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所长赵方臣等出席了开幕式。会议得到了全球古地理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彭苏萍,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龙德,国际地层委员会主席David A.T. Harper,国际古地理学会主席吴胜和,以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古地理学杂志》(英文)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此次大会。会议共吸引了来自全球22个国家的796名学者,这些学者分别来自200余家学术和工业机构,包括高等学校、研究院所、能源企业、学术组织和出版机构等。本次会议以“生命演化·古地理·资源效应”为大会主题,研讨和交流内容涉及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所有领域和分支,主要包括生物古地理、岩相古地理、构造古地理、全球古地理再造、资源古地理、第四纪古地理等,推动了国际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合作与交流。会议共邀请了6个大会特邀报告:孙龙德就我国陆相页岩油勘探生产实践做了大会报告;David A.T. Harper报告了生物古地理在全球古地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阿根廷国立南方大学教授Carlos Zavala和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教授Markus Aretz分别就湖泊生烃潜力和古地理、古气候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做了大会报告;王军对“植物庞贝城”及其古地理意义进行了深度探讨;印度理工学院教授Santanu Banerjee也报告了他对地史时期硅酸盐风化与反风化的研究成果。会议还安排了7个主题的42个专题分会场和2个专题研讨会。会议期间,参会学者分享了794个报告,其中包括566个口头报告(含91个主题报告)和228个展板报告。其中,超过50%的分会场报告交流来自研究生,共有295名研究生进行了口头报告,117个学生做了展板交流;这充分展示了古地理学青年人才在各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也反映了古地理学研究旺盛的生命力。会议还安排了3条地质考察路线,为本次会议开辟了另外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会前,会议组织了赴皖浙地区的野外地质考察路线;会后,安排了湘鄂地区和辽西地区的野外地质考察路线。参会代表考察多处经典地层剖面、特异埋藏生物群,在现场积极交流讨论。国际古地理学会于2013年开始举办“国际古地理学会议”,旨在进一步促进国际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推动世界能源矿产的预测和勘探。该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已成功召开五届。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极大地促进了全球新冠疫情后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国际学术交流,强化了生命演化和古地理对世界能源矿产勘探开发的科技支撑与服务。
    30
    2024-05
  • 第九届国际古昆虫、节肢动物和琥珀大会在西安举行
    4月18-25日,第九届国际古昆虫、节肢动物和琥珀大会在西安举行,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澳洲20多个国家的17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办,南京古生物所30余位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围绕“昆虫的演化与多样性”“琥珀的综合研究”“节肢动物的早期多样性和演化”以及“节肢动物:多样性与埋藏学”等主题开展交流,展示近年来古昆虫、节肢动物化石及琥珀综合研究的一系列新进展,推动世界各国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学者及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本次会议设立96场学术报告,近40个展板报告,研讨内容丰富,南京古生物所参会代表研究员Dany Azar、王博、蔡晨阳、郑大燃,副研究员曾晗,特别研究助理付衍哲作了主题报告,20余位学者及研究生进行了口头报告或墙报交流。会上,国际古昆虫学会向南京古生物所所长王军、Dany Azar和蔡晨阳等颁发了表彰奖。南京古生物所研究生陈心慧获得最佳研究生展板奖,宋向博获得优秀研究生展板奖,赵芊、宣强、刘瑶获得优秀研究生口头报告奖。会议期间,国际古昆虫学会进行了新一届学会机构选举。选举结果为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黄迪颖担任国际古昆虫学会主席,Dany Azar和蔡晨阳担任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M. Hakim担任学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本届大会经过民主投票,摩洛哥获得了2027年第十届会议的举办权。本次会议还组织了中外科研人员前往榆林地区以及铜川开展会前野外考察。其中,榆林地区野外化石产地产出中侏罗世延安组化石;铜川化石产地则产出中三叠世铜川生物群化石。
    09
    2024-05
  • 【中国科学报】这枚“金钉子” ,我们争了30年
    “金钉子”并不含金,却在半个多世纪里引起全球地质学家的激烈争夺。截至目前,中国“夺得”11枚“金钉子”,位居世界第二。这究竟意味着什么?1965年,国际地质学领域多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名词——“金钉子”。“金钉子”并不含金,却在半个多世纪里引起全球地质学家的激烈争夺。截至目前,中国“夺得”11枚“金钉子”,位居世界第二。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地球46亿年的历史都记录在地层中。“金钉子”就像一把地层年代“卡尺”,使科学家能够按统一的时间标准分析并研究不同地区同步发生的地质事件,在叙述地质历史时拥有共同“语言”和全球性标准。在地学界,“金钉子”的意义不亚于奥运会金牌。每一枚“金钉子”的确立,都要经过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严格的投票认定。“金钉子”的数量代表着一个国家地质学研究的综合实力。中国第一枚“金钉子”是在这个概念提出后30余年才确定的。在竞争“金钉子”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历经艰难、屡遭挫折,但不屈不挠,最终后来居上。这段一波三折的故事,就发生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的科学家身上。连遭挫败1991年,第六届国际奥陶系大会预备会议前,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陈旭收到国际地层委员会奥陶系分会主席、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巴里·威比的郑重邀请:“我们想提名你担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奥陶系分会副主席。”威比的理由是,全世界的奥陶系地层分布,中国占据了一大块,但国际地层委员会奥陶系分会长期缺少中国学者。“这些年,我们在国际刊物上屡屡看到你发表的文章,非常高兴。”即将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召开的国际奥陶系大会最核心的任务,就是推动全球奥陶系年代地层标准的建立,尽快实现“金钉子”零的突破。这是一个关乎国际话语权的机会。陈旭毫不犹豫,欣然接受了邀请,“心里憋着这一股劲儿太久了,终于让我等到了”。陈旭的憋屈与不甘,映射出的是那一代中国地质学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边缘处境。20世纪60年代,受工业发展的驱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对地质学研究精确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造成了全球地层划分和对比困难。1965年成立的国际地层委员会,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全球统一、精确定义的年代地层系统。“金钉子”应运而生。如同记录年代的单位年、月、日,地层也有自己的年表,分为宇、界、系、统、阶5个层次,其中阶是基本单位。“金钉子”其实就是划分和定义不同“阶”底界的全球性标准,需要在全球范围内一段特定的地层剖面和特定的岩层序列中标出来。过去,全球地层一直参照100多年前英国提出的传统划分方法。尽管该方法存在公认的严重缺陷,但英国学者长期把持地学领域学术话语权,要想推翻它,谈何容易。1972年,全球第一枚“金钉子”被确立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西郊,标定的是志留系和泥盆系之间的界线。此后,世界各国轰轰烈烈地展开确立“金钉子”的竞赛。然而,中国与国际地质学界长期脱节,中国科学家连入场券都拿不到。直到1977年,中国才开始正式参与国际地层委员会的活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终于得到机会,参与竞争奥陶系和志留系底界之间界线的“金钉子”,却连遭挫败。当时,吉林奥陶系底界和湖北志留系底界的剖面非常被看好,甚至已作为唯一候选剖面进入国际地层委员会最后一轮表决阶段。然而,形势急转直下。国际地层委员会突然改变定界标准,启用先前已被淘汰的候选剖面。两枚“金钉子”与中国擦肩而过。介绍这段历史时,现任国际古生物协会秘书长、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詹仁斌愤愤不平。这种情况在国际地层委员会“金钉子”投票历史上很罕见。这固然与中国对地层研究不足、对“金钉子”标准体系理解不充分有关,但詹仁斌认为这不是唯一原因。当时,西方学者垄断了国际学术组织中学术规则的制定权和投票权,国际地学界对中国地学研究的认知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对中国学者存在天然的偏见。正因如此,抓住一切能走向国际学术舞台的机会,是那一代中国地质学人的信念。针锋相对1991年7月14日,陈旭以国际地层委员会奥陶系分会副主席的身份踏入第六届国际奥陶系大会会场。奥陶系形成于距今4.85亿至4.44亿年,是地球历史上海洋生物开始急剧多样化的关键时期。奥陶系“金钉子”研究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但一直进展缓慢。经过整整5天的激烈讨论,大会提出了奥陶系共9条有潜力的候选地层界线,“金钉子”将从中产生。每一枚“金钉子”都包含剖面、点位两部分内容。其中,点位的确立,需要以一个地理分布广泛的代表物种在特定岩层序列中“首次出现”为标志。而包含这个点位的剖面,必须岩相单一、地层序列连续完整,且包含尽可能丰富、具有全球代表性的化石类群,以便对比。竞争就从这两方面展开。在奥陶系中部一条界线的竞争中,陈旭和英国奥陶系研究首席科学家理查·福提狭路相逢。双方的矛盾出现在“笔石”身上。笔石是一种已经灭绝的海生群体动物,在奥陶纪和志留纪异常繁盛,不仅演化速率快,而且广布全球。因此,这两个地质时期的“金钉子”常把某些特定种类笔石的首次出现作为标志。那么,具体要选择哪一属种的笔石作为代表?福提提议基于英国模式标本的直节对笔石;陈旭则认为,基于澳大利亚模式标本的澳洲齿状波曲笔石更为合适。“如果以直节对笔石为标志,就要选择相应的剖面,但英国提出的剖面所包含的化石类群不具有全球代表性,不利于全球对比。”陈旭直言。相反,中国提出的以澳洲齿状波曲笔石为标志的剖面,位于浙赣“三山地区”(江山-常山-玉山地区),不仅奥陶系地层序列连续,动物群也异常丰富,除笔石外,还有牙形刺、腕足类、三叶虫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化石门类。陈旭坚信,中国的优势显而易见。但英国团队极力维护自己的传统划分,想通过厘定界线定义、深入研究新剖面等多种方式把该“金钉子”建在英国,相当强势。眼看争论无果,威比提出,中国和英国团队在11月同时提交进一步的研究报告,再作讨论。会后,陈旭立即牵头组织了一个由中、澳、美、法、德科学家参与的国际界线工作组,研究中国“三山地区”候选剖面的可能性,威比也在其中。不过,陈旭理直气壮地避开了英国专家。“他们不高兴就不高兴呗!”可就在距离提交报告仅剩一个多月时,英国团队的一番操作让陈旭颇为恼火。“竞争未见分晓,他们却抢先把相关剖面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这是违反国际通则的。”“但我们得沉住气,不跟他们对着干。”陈旭不疾不徐,按时向奥陶系分会提交了研究报告。他心中有底。要知道,早在一年前,也就是1990年9月,第四届国际笔石大会在中国召开,国际专家的野外考察路线就在“三山地区”。这一地区奥陶系极为发育、地层序列连续、化石标本保存精美,给与会的各国专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而英国团队违反规则的做法,引来国际界线工作组专家的不满和质疑。奥陶系“金钉子”争夺的天平开始向中国倾斜。峥嵘岁月中国“三山地区”奥陶系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后来虽有中断,但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质学家已把该地区奥陶系地层剖面基本都梳理了一遍。“这些剖面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全球代表性,自然禀赋非常好。作为‘金钉子’候选,一打一个准。”尽管陈旭很笃定,但他也深知,过去的研究离“金钉子”的确立要求还有不小距离。“三山地区”6条奥陶系候选剖面的系统研究随即展开,其中最被看好的是浙江常山县黄泥塘剖面。它不仅完整保留了奥陶系的地质记录,还同时拥有两种关键的代表性化石门类——笔石和牙形刺。这种剖面极少见,简直是大自然留下的“意外之财”。 黄泥塘剖面全景。早期的“金钉子”研究主要围绕古生物展开。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规定,确定一枚“金钉子”的位置必须找到标准化石的连续演变,也就是由它的祖先和后代的化石物种建立起连续且完整的物种演化谱系。为此,陈旭带着当年还是博士生的张元动,建立了一套非常严格的工作方法——无间断连续采集。他们把黄泥塘剖面以20厘米为单位进行划分,逐层采集笔石化石和其他化石群化石,共计200多层。只有把每层岩层中的笔石化石都研究清楚,才可能找到它们的连续演化关系。野外工作量大,研究经费又捉襟见肘,但陈旭不以为意。“没车咱就走着去;雇不起人,咱就自己扛石头;饿了,吃馒头;节省时间,就住村里老乡家……怎么都能将就。”可当说起自己的学生,陈旭感慨:“阿动就是个埋头苦干的人,可苦了他了。”在5年多的时间里,张元动靠着一张小板凳和一把科考锤,日复一日面对灰色的剖面,一层又一层敲打搜寻。夏季,他被蚊子咬得满身是包。冬季,如果遇上刺骨的寒雨,他就一手打伞一手敲岩石,找到化石立即包装,有时晚上回到老乡家后却发现它发霉了。野外工作是孤独的,唯一能让张元动感到兴奋的就是从金光闪闪的黄铁矿里敲出形态完美、细节清晰的银白色笔石。直到现在,他偶尔还能在梦中见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在黄泥塘剖面工作期间发生了两次危险。”张元动至今心有余悸。一次是在1991年,他和陈旭租了一辆“蹦蹦车”前往剖面。司机姓毛,毫无经验,还十分毛躁,在一个陡坡上翻车了,陈旭身上多处受伤,鲜血直淌。还有一次是在1995年,他和詹仁斌到剖面采集化石标本,一不小心栽到路边数米深的沟坎里,起来后才发现身侧都是尖耸的乱石,与脑门只差毫厘。随着研究的推进,国际界线工作组来国内考察的时间临近了,可经费还没有着落。陈旭开口向时任南京古生物所所长曹瑞骥申请8万元经费。老曹吓了一跳:“你这是要我命!”当时,研究所全年科研经费才20多万元,“最多给你3万元”。1994年夏天,陈旭揣着仅有的这些钱,带领国际界线工作组全体成员走遍了“三山地区”6条候选剖面。眼前连续完整的剖面和一层层展示的精美化石标本,让专家们大为吃惊,威比连连称赞。陈旭并不感到意外。“我从1985年就开始跑这些剖面,它们都快被我磨烂了,不同层位的笔石种我能倒背如流。”初战告捷,工作组回到县城简陋的宾馆,心情不错的陈旭特地让厨房加了两个菜。势如破竹野外工作只是“金钉子”研究的基础部分,要想彻底搞清楚笔石的演化谱系,还需要回到实验室。“过去,由于我们古生物学鉴定、分类的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国际地质学界认为我们的研究结论可信度不高。”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张元动对笔石类群的结构特征、系统位置、演化关系、地层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彻底的研究。张元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大量化石标本切片进行观察研究,并与世界各国的有关标本对比,同时开展分支系统学研究,从而精确厘定笔石类群的演化序列。其间,一个意外的发现让他兴奋起来。笔石体由胎管和胞管组成。一直以来,古生物学者主要根据胞管形态差异确定其类群演化关系。但张元动在进行大量标本比对和文献调研后认为,这套理论方法有漏洞。“胞管是笔石发育的终端结构,要想作为高级别分类单元的标志性特征,采用早期发育阶段的结构——胎管更为合适。”后来,正是基于这个发现,新一代笔石研究开始采用以始端发育建立起来的分类系统。它也是这项“金钉子”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学术创新。陈旭总是告诉学生,科学研究想要做得长久、出色,每篇论文都要在思路、方法、技术或理论上争取创新,而不能只满足于增加一些不同地点、不同标本材料的信息。陈旭的鼓励让张元动再次萌生一个全新的想法。“‘金钉子’的点位要以代表化石的‘首次出现’为标志,但目前所有研究都缺乏验证过程。”张元动自学计算机技术,并引入数学模型,建立了一套计算机图形对比方法,用定量的方式验证“首次出现”的可靠性,解决了“金钉子”所要求的高精度划分对比问题。此后,这一分析方法逐渐成为“金钉子”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一系列研究成果,让国际同行看到一条地层发育极其完整、生物化石含量丰富且研究程度非常高的奥陶系地层剖面。1995年,国际界线工作组正式向国际地层委员会奥陶系分会提交了建立全球达瑞威尔阶“金钉子”的报告,提议以澳洲齿状波曲笔石在中国浙江黄泥塘剖面的首次出现定义其底界。1996年至1997年,这个提案先后获国际地层委员会奥陶系分会、国际地层委员会投票通过,并得到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认。中国第一枚“金钉子”就此确立。它实现了我国“金钉子”零的突破,同时也是奥陶系的第一枚“金钉子”。这是中国地质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达瑞威尔阶“金钉子”剖面。早在国际界线工作组正式提交这条唯一候选剖面时,福提就知道英国已经与这枚“金钉子”渐行渐远了。2000年,张元动受邀到他所在的英国自然博物馆进行合作访问,福提大方地表达了对黄泥塘剖面和中方研究的认可:“这枚‘金钉子’的确立,是全球奥陶系数十年来最突出的进展。”经过多年的“交锋”和交流,福提和陈旭、张元动等中国同行成了志趣相投的好友。“对国内地质学界而言,黄泥塘‘金钉子’是一个经典的研究范本。它叩开了一扇大门,让越来越多的‘金钉子’在中国建立。”早已成为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的张元动表示。 达瑞威尔阶“金钉子”标志碑。进入21世纪,中国在“金钉子”领域的研究势如破竹,几乎每隔两年就有新的“金钉子”确立。其中,南京古生物所主持确立的有7枚。从学习西方到开展国际合作,再到越来越多的“金钉子”破土而出、领先国际,陈旭完整经历了这段不凡的时光。已经88岁高龄、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余年的陈旭说:“作为一个人为的国际标准,‘金钉子’的确立从来都不只是学术上的竞争。科学家一定要勇敢闯荡国际舞台,不惧争辩,向世界证明我们的实力,捍卫国家尊严。”1998年,国际界线工作组在浙江常山县参加达瑞威尔阶“金钉子”碑揭牌典礼。从左至右为法国学者弗洛伦廷·帕里斯、巴里·威比、陈旭、张元动。南京古生物所供图《中国科学报》 (2024-05-13 第4版 专题)
    13
    2024-05
  •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专辑出版
    近期,《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杂志组织出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专辑。专辑围绕主题共收录15篇相关论文,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持或参与发表其中8篇论文。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的“第三极”和“世界屋脊”,也是地球上构造演化复杂、资源潜力巨大的高原。它的形成见证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多个特提斯洋的开启和闭合,是特提斯造山带复杂、板块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从特提斯的演化到高原的隆升都体现了地球深部的活动与地表的全球重大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内在联系。重建青藏高原复杂的构造演化和隆升历史,首先必须了解其各个地块的地层框架及其化石群特征。从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以来,南京古生物所老一辈科学家在藏南、藏北羌塘、可可西里、喀喇昆仑等地开展了大量的考察,填补了众多地层的空白区,发掘了一批重要的化石材料,出版了系列成果,如《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西藏古生物》《西藏地层》《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古生物》《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古生物》等专著。近年来,南京古生物所多位科研人员积极参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等项目,在藏北无人区等地取得大量重要化石和地层资料。本专辑主要基于近年来的青藏科考新发现,系统梳理和总结前成冰期至第四纪综合地层和生物群。其中,南京古生物所科研人员基于多年在青藏高原的研究积累,主导完成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成冰纪-埃迪卡拉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寒武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奥陶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志留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泥盆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青藏高原及其周边侏罗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等论文,并重点参与完成了《前言: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青藏高原及其周边二叠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以及古地理和古气候演化》。系列综合性地层研究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各地块及邻区不同时代地层的岩石地层,通过各地块各门类化石(包括成冰纪-埃迪卡拉纪管状化石、带状化石和疑源类;寒武纪小壳类、三叶虫;奥陶纪笔石、牙形刺、头足类、三叶虫和腕足类;志留纪笔石、牙形刺、几丁虫、头足类、三叶虫、珊瑚、腕足类、鱼类、陆生植物和疑源类;泥盆纪牙形刺、竹节石、菊石、笔石、孢粉、腕足类和珊瑚;二叠纪䗴类、牙形刺、腕足类;侏罗纪菊石、双壳、放射虫、腕足、有孔虫、孢粉、轮藻、沟鞭藻)的系统生物地层综述,建立了青藏高原各地块以及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层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对比关系。研究还通过生物的古生物地理属性及变化,重建了特定时期的古生物地理和古地理演化。此次系统地层和古生物的综合研究对青藏高原各相关地质科学的研究,以及青藏高原油气资源勘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专辑链接:https://www.sciengine.com/SSTe/issue.专辑封面专辑文章
    19
    2024-04
  • 周琪在南京古生物所开展调研宣贯督导
    2月2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周琪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开展调研,深入宣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工作进行督导。2月2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周琪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开展调研,深入宣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工作进行督导。周琪一行实地调研了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暨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模式标本馆、实验技术中心等,深入古生物学与油气地层应用重点实验室了解开展科研攻关情况,详细询问面临的困难挑战。随后,在南京古生物所图书馆三楼报告厅组织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研究所总体工作汇报,特别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院工作会议精神和院党组部署要求,凝心聚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并与研究所领导班子成员、科研管理骨干和青年科研人员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周琪肯定了南京古生物所近期工作进展和成效,对研究所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他希望南京古生物所要坚守初心使命定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强化重大应用导向,凝练关键科学问题,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以重大基础理论发展支撑油气勘探技术突破。周琪强调,研究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持续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与院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深刻领会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抓住战略机遇期,全力推进新时期改革创新发展。要切实履行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职责使命,充分发挥我院多学科和体系化、建制化优势,认真谋划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目标方案和实施路径。要坚持党对科技创新事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建工作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大力弘扬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潜心科研、矢志报国的优良传统,紧紧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迅速进入攻坚状态,狠抓工作落实,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04
    2024-03
  • 南京古生物所2024新年贺辞
    春风送爽,龙腾吉祥。值此2024元旦新年辞旧迎新之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新一届领导班子向海内外全体南古人、向长期以来给予南京古生物所关心支持的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最衷心的新年祝福!2023年,南京古生物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院党组“聚焦布局、重塑队伍、提升效能”总体思路,不断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古生物学与油气地层应用重点实验室”获院党组批复建设,“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改革试点获“2+3”延续支持,研究所各项工作取得系列重要进展。2023年,南京古生物所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条”,开展地层古生物学领域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年内发表Nature Index高水平杂志论文34篇再创新高,5.35亿年前最早环神经动物肌肉化石入选《自然》(Nature)2023年度最佳科学图片。4项成果获评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贵州省自然科学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等荣誉,5项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现代陆地生态系统是如何起源的”选题入选中国科协2023年10个前沿科学问题。2023年,南京古生物所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积极策划实施重大科技任务。承担了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B,科技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专题、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金委创新群体等系列科技任务。新获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等任务,与大庆油田等多次开展互访并启动系列合作项目。2023年,南京古生物所围绕学科布局,面向海内外精准引才,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年内新增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A类1人、择优支持3人,获国家基金委(海外)优青资助1人。招收研究生创新高,获评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系列荣誉。2023年,南京古生物所进一步加强科学传播及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年内出版科普图书10余部,组织各类科普活动350余场,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全年免费接待超50万人次,荣获科普荣誉数十项。完成Micro-CT等设备升级和ID-TIMS高超净实验室等工程建设,新获批Nano-SIMS等大型设备购置。构建了化石标本多维度、多模态数据集,笔石化石智能识别研究等取得进展。麒麟新园区进入内装收尾即将竣工。2023年,南京古生物所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年内有136人次出访交流,接待45人次外宾来访,主办“亚洲古生物学青年学者论坛”,获批院国际人才计划项目7项。组织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等大型学术交流,积极体现学术引领作用。2023年,南京古生物所深入实施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年内修订完善并印发40余项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优化科研经费使用,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规范。新的一年里,全体南古人将不忘初心,踔厉奋发,积极将个人事业和理想抱负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难得际遇,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积极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和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王 军 所长赵方臣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所长吕俊杰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24年元旦
    01
    2024-01
  • 中国科学院召开2024年度工作会议
    12月23日至24日,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2024年度工作会议。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并作了题为《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再立新功》的工作报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亚平、周琪、汪克强分阶段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全体院领导,部分院老领导、学部主任出席会议。审计署科学技术审计局负责同志应邀参加会议。12月23日至24日,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2024年度工作会议。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并作了题为《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再立新功》的工作报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亚平、周琪、汪克强分阶段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全体院领导,部分院老领导、学部主任出席会议。审计署科学技术审计局负责同志应邀参加会议。本次会议是在中国科学院组织动员全院上下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迈上全面实现“四个率先”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总结2023年工作,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对全院上下凝心聚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奋力开创改革创新发展新局面作了全面动员部署。会议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科学院落实“3+5”年发展战略的起步之年。一年来,中国科学院恪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定位,高质量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按照“聚焦布局、重塑队伍、提升效能”的总体思路,以“强基础、抓攻关、聚人才、促改革”为重点,深化院士制度改革、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等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持续强化使命导向的建制化基础研究,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四个面向”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持续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会议指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快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是党中央赋予中国科学院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科技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全院上下要深刻认识抢占科技制高点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战略意义和对中国科学院改革创新发展的重大历史意义,深刻认识抢占科技制高点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挑战,进一步强化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知重负重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切实履行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职责使命。会议强调,抢占科技制高点是新时期统领全院改革创新发展各项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要围绕支撑发展力、保障生存力、增强引领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创新组织模式,层层压实责任,持续凝练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努力产出一批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加快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要把抢占科技制高点的要求贯穿到全院改革创新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强化“抢”的意识、“高”的标准,加快打造具有抢占科技制高点素质和能力的干部人才队伍,统筹加强“硬条件”和“软实力”建设,尊重科学规律,倡导科学精神,营造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科研生态,为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有力保障、创造有力条件、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强大合力。会议强调,研究所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基本组织单元,要进一步优化管理体系、提升管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把发展定位和科研布局真正建立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国家重大需求上,把人才队伍和各方面资源整合集聚到抢占科技制高点这一核心任务上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始终把抢占科技制高点的责任扛在肩上,提高站位,履职尽责;始终把抢占科技制高点的使命放在心上,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始终把抢占科技制高点的任务抓在手上,狠抓落实,确保实效。院机关要切实提高组织力、执行力、战斗力,强化统筹谋划和组织协调,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尽快构建支持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政策工具箱”。会议围绕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从加强学习动员宣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强化使命导向的建制化基础研究、建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强化院士队伍和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对外开放合作、加强党的领导和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对2024年重点工作作出部署。会议强调,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为中国科学院确立了新时期新征程上的新方位新坐标,赋予了中国科学院这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使命新担当,既是重大战略机遇,更是严峻考验和挑战;既是强大动力,更是巨大压力。全院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强化“国家队”“国家人”“国家事”“国家责”定位,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奋力拼搏,真抓实干,加快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再立新功。会上,侯建国作了推进全院党的建设工作进展与明年重点工作部署的专题报告,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两个作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孙也刚作了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专题报告,周琪、汪克强分别围绕重点工作组织实施、深化经济资源配置管理改革作了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翟立新围绕研究所评价有关工作情况作了专题报告。高能所等7家院属单位作了大会交流,有关部门和单位作了书面交流。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把抢占科技制高点这一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赋予中国科学院,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对中国科学院的亲切关怀和千钧重托,既是巨大鼓舞,更是有力鞭策。大家纷纷表示,能够肩负抢占科技制高点这样重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是职业生涯中非常宝贵的经历,也是将个人事业和理想抱负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难得际遇,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贯彻落实院党组决策部署,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积极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和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在会议总结讲话中,侯建国要求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院党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这一核心任务,研究提出本单位、本部门贯彻落实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确保各项部署落实落地。会议还颁发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青年科学家奖、国际科技合作奖,宣读了2023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科技促进发展奖、安全保密先进工作者名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监察组负责人,院机关各部门、院属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26
    2023-12
  • 中国科学院党组召开2023年冬季扩大会议
    12月17日至19日,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2023年冬季扩大会议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主持会议,全体院领导出席会议。12月17日至19日,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2023年冬季扩大会议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主持会议,全体院领导出席会议。本次会议是在中国科学院组织动员全院上下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开启全面实现“四个率先”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这一核心任务,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挑战,系统谋划了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思路举措,研究部署了下一步重点工作。会上,侯建国作辅导报告,深入交流了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对中国科学院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认识体会。他指出,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开启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的新征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中国科学院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科技任务,是全院改革创新发展历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院广大干部职工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强化“定位”“对标”意识,增强攻坚决心信心,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紧密结合科技创新工作实际,锚定抢占科技制高点目标,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确保抢占科技制高点各项部署要求落实落地、见行见效。侯建国指出,对标抢占科技制高点目标要求,全院上下在思想认识、能力水平、作风学风,以及科研选题、项目组织、科技评价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深层次问题,找到打破思维定势、科研惯性、路径依赖的小切口、突破口,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先行探索、积累经验。侯建国指出,必须坚持最高标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构建定位清晰、梯次衔接、协同推进的重大科技任务体系,加快构建统筹高效、权责明晰、开放协作的组织管理体系,组建紧密协同、大兵团作战的攻坚团队,创新组织模式,压实管理责任,强化应用导向和协同创新,高质量完成各类重大科技任务,确保取得一批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侯建国强调,要把抢占科技制高点的责任意识和价值理念贯穿到全院科技创新和管理工作的各环节和全过程。要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持续深化科研组织模式、管理方式、资源配置、评价奖励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做好干部队伍建设、科研院所管理、平台条件保障等工作。要持续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和模范机关创建,提高管理效能,改进工作作风,坚决贯彻党组部署,热心服务科研一线。侯建国强调,党建引领和精神激励对推动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要加强党建与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度融合,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两个作用”,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继承老一辈科学家优良传统,积极培育凝练攻坚精神,加强作风学风建设,进一步强化攻坚克难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动力。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常进、丁赤飚、周琪分别报告了基础前沿领域、高技术领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组织实施和持续凝练重大科技任务的思路举措。党组成员、秘书长李和风报告了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强全院党建工作的总体考虑。副秘书长孙晓明、翟立新和院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围绕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和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等作专题报告。与会人员就有关工作进行了深入研讨。侯建国在会议总结时对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和近期有关重点工作作了部署。他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凝心聚力,锐意进取,狠抓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再立新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监察组、院机关各部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负责人列席会议。
    22
    2023-12
  • 中国古生物学会召开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31届学术年会
    11月25-2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31届学术年会在南京溧水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办。11月25-2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31届学术年会在南京溧水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北大学、云南大学、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古生物学会、安徽省古生物与地质遗迹学会、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浙江省常山县人民政府等协办,并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直接指导和亚洲古生物协会的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谢树成、张水昌、徐星,国际地层委员会、亚洲古生物协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等机构的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博物馆、化石保护、科普基地、地质公园、出版等行业以及地质、石油、煤炭等系统的180余个单位90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此外,会议还与亚洲古生物协会联合举办“亚洲古生物青年论坛”以及联合野外考察,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蒙古、泰国、巴基斯坦、黎巴嫩、印度、伊朗以及英国、俄罗斯等10国的20多位古生物学专家学者与会,以进一步推动中国古生物学研究与交流的国际化进程。古生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曾经只是为满足人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而建立,却因服务地质资源勘探开发而繁荣发展,因研究生命起源演化而走向世界科技前沿。以李四光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古生物学者,秉承科学报国、严谨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建立了古生物学各门类研究,完成了中国各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解决了化石能源和其它矿产资源生产实践中的系列关键科学难题;在生命起源与早期演化、生物辐射-灭绝与复苏、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发展、“从鱼到人” 探源研究、全球地层“金钉子”等前沿领域做出了系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有力推动中国古生物学研究走上了世界学术舞台,为我国科技界赢得了一系列国际荣誉。在这期间,中国古生物学会作为团结全国古生物工作者的最重要的学术组织,为中国古生物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古生物学会更是把开展科学普及、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学会的一项重点工作内容,通过建设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组织系列科普研讨培训、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活动等方式,做好地质科研成果向科普服务转化,因地制宜发展科普+文旅融合产业创新,为推动我国地层古生物科普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活力动力。南京是中国古生物学会的源头据点。中国古生物学会于1929年在北京成立,在经历多年战乱后,于1947年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地点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了中国古生物学会“复活”大会,20多位古生物学泰斗们汇聚在南京,通过了学会章程并选出理事会监事会,共谋发展。自1948年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召开第一届学术年会以来,已经历75个春秋。本次会议期间,古生物学者们再次来到这里,叙旧话新,交流互鉴,进一步推动中国古生物学向前发展。在本次大会的开幕式上,还向戎嘉余院士颁发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这是第九位获此殊荣的古生物学家。此外,王永栋、王元青、张志飞等三位学者获颁第九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庞科、沈俊、邢松、高太平、田宁等五位学者获颁第六届“青年古生物学奖”。本次大会围绕“融合国家重大需求与世界科技前沿:古生物学迈向新时代”主题开展系列学术交流。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558篇,安排8个大会特邀学术报告,设立30个专题论坛,安排40余个分会场,417个口头学术报告,76个主题报告,79个展板报告。研讨内容反映了我国古生物学在近年来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即涵盖了古无脊椎动物学、微体古生物学、古植物学与孢粉学、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等传统古生物学科内容,也包括了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地层古生物与油气资源勘探、深时大数据与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内容,还包括化石保护与科普教学等的工作进展,可以说是内容丰富,领域广泛,形式多样,精彩纷呈。会议闭幕式上,詹仁斌宣布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和第二届监事会名单。王军当选为新一届理事长,刘俊、刘建波、张志飞、宋海军和王旭日当选为副理事长,万斌当选为秘书长,詹仁斌当选为新一届监事长。会上颁发研究生优秀学术报告奖、“中国古生物学会活动积极分子”证书。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向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随后,会上发布了2022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第三届“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各类奖项。会前,学会安排了赴皖南-浙西的1条野外地质考察路线;会后也组织参会学者前往江苏徐淮地区、安徽巢湖-潜山、云南澄江-曲靖-禄丰等地的3条地层古生物野外地质考察路线。本次会议举办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地质古生物学研究、学术交流、科普教育、人才培养以及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促进我国古生物学事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0
    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