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Deep-time Digital Earth,简称DDE计划)批准,首届古二氧化碳重建国际科学家工作坊会议(DD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for Paleo-CO2 Reconstruction)于9月10—17日在浙江杭州举办。此次工作坊会议由DDE计划、古大气二氧化碳任务组(Paleo-CO2 Task Group)以及显生宙二氧化碳重建整合项目(CO2PIP)主办,浙江深时数字地球国际研究中心承办,并得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浙江大学和之江实验室的学术支持。
工作坊会议召集人由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王永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高远,以及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Isabel Montañez共同担任,并邀请了DDE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王成善到会指导并参与交流。来自中国、美国、瑞典、挪威、阿根廷、法国和印度等国家,包括30余位国内外古二氧化碳重建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和青年学生学者参与此次会议。
本次工作坊会议围绕“中生代古二氧化碳重建”这一核心主题,深入探讨古大气二氧化碳重建的技术方法和所取得的前沿学术进展。会议研讨的重点包括:古二氧化碳重建的数据标准、技术模型以及整合DDE与CO2PIP项目平台资源,推动古二氧化碳数据的获取共享、标准化模型以及数据库互联,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成果可视化等。会议还重点聚焦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等关键时期的二氧化碳重建结果及进展,明确古二氧化碳重建的研究路径、学术成果凝练和未来发展规划。
会议期间,通过全体会议、分组讨论、线上会议以及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带来了近30个精彩的报告,分享各自研究成果。王永栋、南京古生物所PIFI访问学者、教授Gaëtan Guignard以及博士后张立分别做了题为《白垩纪古大气二氧化碳重建的进展与问题》《利用透射电镜研究植物化石角质层的技术实践》《柴达木盆地银杏化石气孔与早侏罗世古大气二氧化碳重建》的分享报告。
会议期间,主办方还组织了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纪界线“金钉子”剖面和地质博物馆的野外实地考察,并请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郑全锋担任学术讲解。专家们深入探讨了该金钉子剖面在全球地质研究中的独特地位和取得的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表示考察有利于对古二氧化碳重建过程中地质年代和国际对比标准的推进和整合。
本次工作坊会议是CO2PIP项目首次与DDE平台携手开展新一代古二氧化碳重建工作,是全球显生宙二氧化碳重建研究领域的一个转折点,将会融合新的技术方法和途径,产出一系列新的数据记录,也标志着深时古大气二氧化碳重建技术开始翻开新的篇章。
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是首个由中国科学家发起和主导的国际大科学计划,旨在构建全球地学科技公共产品,支撑深时地球物质演化、生命演化、气候演化、地理演化等基本问题科研研究,孕育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促进学科实现研究范式变革。古二氧化碳重建国际科学家工作坊是DDE计划实施以来,继数字露头和古地理工作坊项目之后,批准开展的第三个国际科学家工作坊项目。
王成善院士与Isabel Montañez院士共同出席工作坊会议
参会全体人员合影
研讨会现场
野外考察长兴金钉子剖面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