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1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十次学术年会—江苏省古生物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西藏林芝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以及江苏省古生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协办。
此次会议共有参会代表近170位,创近年来参会代表人数的新高。代表们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等16所高校;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调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南京古生物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及自然资源部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研究所等14个专业研究或管理机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以及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以及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海油实验中心等7个生产企业单位以及科学出版社。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理事长、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张以春主持。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西北大学教授华洪,江苏省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傅强,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曾庆高分别致辞。
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00篇,有84位参会代表在会上做了67个口头报告、17个展板报告。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地大(北京)教授万晓樵、同济大学教授王汝建、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李国祥分别作“西藏考查话今昔——从有孔虫看喜马拉雅海的演化”“更新世西南太平洋水体结构的演化——基于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研究”和“多门类小壳动物化石:寒武纪大爆发的见证”大会特邀报告。
本次会议的论文摘要和学术报告内容丰富,涵盖了微体古生物学与化石藻类学的主要门类:早期宏体藻类、钙化藻类、疑源类、蓝菌、管状化石、小壳化石、有机质壁微体化石、牙形类、有孔虫、孢粉、放射虫、金藻孢囊、昆虫鳞片、介形类、钙质超微化石、硅藻、几丁虫、轮藻、沟鞭藻等;研究方向涉及面广泛,包括: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地理学、形态发生学、系统学分析、埋藏学、实验分析技术方法、地球化学等。同时,报告研究内容涉及时代跨度大,从中、新元古代至现代;地域广,包括青藏高原、华北、塔里木、华南三大板块、渤海、黄海、南海、北印度洋、西太平洋、日本海、北冰洋和南极罗斯海等。本次会议报告人以青年研究人员与研究生为主体,展现了微体古生物学与化石藻类学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副理事长、地大(北京)教授李国彪主持。会上,张以春代表组委会颁发本次会议的优秀学生报告奖。华洪还在会上宣布了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名单。最后,新当选的化石藻类专委会理事长、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周传明致闭幕词。
会后,专家代表们前往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进行野外考察,考察点包括:卓雪渡口南剖面、大竹卡地体基性岩、近朗沟剖面、朗沟剖面,布若仓剖面,浪卡子剖面等。
附1:中古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名单:
理事长:周传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副理事长:李杰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尚晓冬副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秘书长:庞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理事(按姓名拼音):陈芳教授级高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陈雷教授(山东科技大学)、董琳副教授(北京大学)、姜仕军教授(河海大学)、李杰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刘丽静副教授(西北大学)、孟凡巍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庞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尚晓冬副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苏翔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万斌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魏文艳工程师(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吴亚生副研究员(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薛云飞高级工程师(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燕夔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周传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附2. 会议优秀学生报告奖:
琚琦(南京大学)、郑文涛(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邱卓雅(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邢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庄蔚菱(西北大学)和张竹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参会代表合影
会后野外考察留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