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白垩纪轮藻化石研究揭示现代轮藻植物群起源

发布时间:2020-02-20 打印

  在全球相对海平面较低的背景下,陆地湖盆系统于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在全球扩展,由此轮藻植物群得到了发展,棒轮藻科逐步扩大,并占据主导地位。晚白垩世早期(塞诺曼期至土伦期),连续的轮藻化石记录十分匮乏,但是该时期却是轮藻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晚白垩世晚期(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棒轮藻科几乎被轮藻科取代,并与现代轮藻植物群面貌相似。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的李莎博士、王启飞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万晓樵教授、张翼翼教授以及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Martín-Closas教授合作,研究了松辽盆地“松科1井”(南孔)的轮藻植物群,为揭示现代轮藻植物群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参考。“松科 1井”科学钻探工程是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框架下第一口陆相白垩系科学钻探井,为研究提供了土伦期到圣通期的轮藻化石材料。

  晚白垩世土伦期至圣通期的轮藻植物群化石记录在全球范围内十分匮乏,主要是由于当时全球海平面较高,非海相地层分布有限。松辽盆地土伦期至圣通期的轮藻植物群包括大量轮藻科分子:Nodosochara (Turbochara) heilongjiangensis comb. nov., Lamprothamnium ellipticum, Lychnothamnus barbosai and Lychnothamnus quantouensis comb. nov.,以及少量棒轮藻科分子:Atopochara trivolvis var. restricta。其中,Lychnothamnus属在土伦期的出现是该属在欧亚大陆的最早记录。A. trivolvis var. restricta在欧洲见于阿尔布阶?–赛诺曼阶,它在松辽盆地属于孑遗种。这些发现表明,棒轮藻科在土伦期至圣通期已失去其在早白垩世的主导地位,轮藻科开始占据优势,这比以前的认识向前推进了800万年。该时期松辽盆地含轮藻的沉积相主要为大型浅水、永久性淡水湖泊和沼泽环境,与全球大多数地方的咸水沉积不同,这也解释了该时期轮藻植物群在松辽盆地繁盛的原因。 

  研究成果在国际古生物学期刊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在线发表。相关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20184160200341688103 、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类(XDB26000000)、西班牙经济与竞争部(Spanish Ministry of Economy and CompetitivenessCGL2015-69805-P)和欧洲区域发展基金(European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CGL2015-69805-P)的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Li, S.*, Wang, Q.F., Zhang, H.C., Zhang, Y.Y., Wan, X.Q., Martín-Closas, C.*, 2019. Filling a gap in the evolution of charophytes during the Turonian to Santonian: Implications for modern physiognomy.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https://doi.org/10.1016/j.revpalbo.2019.104154 

松辽盆地“松科1井”(南孔)轮藻化石

松辽盆地“松科1井”(南孔)轮藻化石

松辽盆地“松科1井”(南孔)轮藻化石地层分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