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新材料揭示固着蛤起源演化和古地理分布

发布时间:2017-04-16 打印

  固着蛤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马尾蛤目的统称,广泛分布于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末环特提斯洋-大西洋-太平洋的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之中。固着蛤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生物古地理学和能源指示意义,一直是国际中生代古生物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我国西藏和新疆的海相白垩纪地层中也产出固着蛤化石,但因化石材料采集困难,研究程度较为薄弱,且已出现了近二十年的空白期。2015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沙金庚研究员等人通过在拉萨地块北部郎山组所获得的新材料,建立了固着蛤一新属Auroradiolites Rao et al., 2015。该属的鉴定特征是外壳层为完全致密结构,韧带脊粗壮且左壳明显突起,仅报道于白垩纪中期(Aptian-Albian)地层中。 

  近期,沙金庚研究员、饶馨博士等人与英国公开大学及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合作者,在拉萨地块南缘的日喀则弧前盆地桑祖岗组首次发现并报道了Auroradiolites化石。同时,还报道了阿富汗中部的10Auroradiolites化石。并在这些新纪录的基础上,总结了Auroradiolites的地质地理分布:目前,Auroradiolites仅报道于伊朗,阿富汗中部和东部,巴基斯坦,印度北部拉达克,西藏拉萨地块,以及日本北海道地区。在白垩纪中期,这些化石产地均位于特提斯洋东段的北岸,和太平洋的西岸,证明Auroradiolites是白垩纪中期亚州西南部/太平洋固着蛤生物古地理分区的标志性分子。 

  另外,还报道了申扎县郎山组的Eoradiolites cf. hedini化石,此类化石的外壳层具有互层的致密结构和格室结构,这种特殊的结构为探讨Auroradiolites的起源演化提供了新的启示。研究人员认为AuroradiolitesEoradiolites cf. hedini均是由Agriopleura直接进化而来,且是两个独立的演化路线。 

  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英国古生物学会期刊Papers in Palaeontology  

  论文相关信息:Rao Xin, Skelton W. Peter, Sano Shin-ichi, Li Cai, Pan Yanhong, Luo Hui, Cai Huawei, Peng Bo, Sha Jingeng, 2017. Evolution and palaeogeographical dispersion of the radiolitid rudist genus Auroradiolites (Bivalvia: Hippuritida),with descriptions of new material from Tibet and archived specimens from AfghanistanPapers in Palaeontology, DOI:10.1002/spp2.1076 

 

  

日喀则桑祖岗组Auroradiolites化石,比例尺为10mm

亚州西南部-太平洋固着蛤生物古地理分区阿尔布期Auroradiolites 的分布模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