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泥盆世是陆生植物演化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的陆生植物演化出异孢生殖行为,植物繁殖过程中产生的雄性和雌性配子体在这一时期首次产生了形态和数量上的分化。这一时期全球范围内发现的大孢子化石很少,总计有9种,而且主要发现于冈瓦纳大陆。
近期南京古生物所彭辉平博士研究生、刘锋副研究员以及朱怀诚研究员对云南曲靖龙华山中泥盆世地层开展了详细研究,在其中发现了三种大孢子,并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合作,运用透射电镜成像技术(TEM)对这些大孢子化石开展了详细研究,发现云南中泥盆世地层中产出的一类大孢子—Longhuashanispora reticuloides与从同孢植物复杂勒氏蕨中发现的原位小孢子在形态上十分接近,但在超微结构上却与异孢植物产出的大孢子较为接近,因此推断Longhuashanispora reticuloides的母体植物可能是一类从同孢向异孢转变的过渡类型植物。这一推断与前人普遍认为同孢和异孢植物在中泥盆世出现分化基本一致。
研究同时发现,云南曲靖中泥盆世地层中产出的一类大孢子Ocksisporites maclarenii Chaloner, 1959,在加拿大北极地区以及波兰北部也有报道,而该类大孢子由于个体较大,在空气中传播的能力较弱,因此它的出现表明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之间在中泥盆世时期可能存在陆桥连接,而这一陆桥可能对中泥盆世华南和澳大利亚一些地方性的珊瑚和鱼类属种在中泥盆世晚期迁移至劳亚古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同资助,王春朝高级工程师和泮燕红副研究员在实验技术方面给予宝贵支持。
云南曲靖中泥盆世大孢子Cereusisporites mirabilis Lu et Ouyang, 1978扫面电子显微镜和荧光透射显微镜成像图
云南曲靖中泥盆世大孢子Longhuashanispora reticuloides Lu et Ouyang, 1978透射电镜超微结构图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