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南京日报】 南京众多科技场馆、博物馆和教育基地迎来青少年参观热潮

发布时间:2023-08-21 打印

  “妈妈,快看,这里有‘蛟龙’号”“老师,这个机器能识别出我们”“快点走,球幕电影要开始了”……8月10日,南京科技馆内一片热闹景象,孩子们或在展品前驻足讨论,或兴奋地奔向下一个感兴趣的目标。

  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科技、教育事业,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时值暑假,记者探访发现,南京科技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等科普场馆人气颇旺,许多青少年近距离体验科普器材,参与科普游戏,在参观中感受科学魅力,丰富假期生活。

  寓教于乐,多家科普场馆客流创新高

  8月10日一早,记者刚来到南京科技馆大门入口处,就看到已有不少市民带着孩子排起长队有序入馆。

  “这个7月,南京科技馆的游客接待人数达到15.6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南京科技馆馆长张志强介绍,每年暑假都是南京科技馆的客流高峰。7月起,科技馆先后举办了“超感世界”“大江行地”以及与企业合作的前沿科技展、眼健康和元宇宙等主题展览,“这些展览的展期大部分持续到9月或者寒假结束,主要特点是聚焦前沿科技,相信孩子们从中一定会有显著收获。”

  张志强介绍,科技馆先后举办了“双减科学营”、科技创新课程以及场馆联盟公益课等,寓教于乐,让青少年收获满满。同时,馆内工作人员也尽心尽力为游客做好服务,通过绿色出行、不定时安全巡视、展品维护修理、展厅耐心讲解等,让游客体验科学、轻松游馆。

  同样刷新暑期客流纪录的,还有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非周末时间,每天客流都有近3000人次,这个数据比去年暑假明显增加。去年一般在1000人次左右。今年上半年博物馆的游客总人数达到22万,比去年全年的入馆人数都要多。”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王永栋介绍,该博物馆依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而建,是国内成立时间最早的古生物博物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生物专业博物馆之一。暑假期间,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特别推出飞上蓝天的翼龙、寄居蟹换房记等暑假科学活动,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及家长前来体验。8月,博物馆安排博物馆奇妙夜、昆虫营、恐龙营、化石研究营、玩转博物馆等科普课程活动。

  来自湖北的韦先生,女儿即将升入小学,这次全家一起来南京玩,旅游攻略上排了好几个科技馆、博物馆参观,“比起直接灌输书本上的科学知识,这些场馆里有很多科学知识是通过一些道具更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增长一些见识。”

  别样追“星”,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受欢迎

  这个假期,“热度”不低的还有南京多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让孩子们听听科学家的故事挺好的。”前不久,南化第四小学四(2)中队的少先队员们来到南化公司厂史陈列馆参观学习时,一位家长如此评价。

  记者走进范旭东侯德榜暨南化公司厂史陈列馆,只见银色钢架、大量螺帽,一种后工业和怀旧风扑面而来,让人好像置身于工业厂房中。在序厅正中央有一尊雕塑,范旭东先生、侯德榜先生一坐一站,正认真讨论工作。

  今年6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联合发布2023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名单,147个单位入选,有效期至2027年。其中南京3家单位成功入选,分别为中国指挥信息系统发展历程展馆、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范旭东侯德榜暨南化公司厂史陈列馆。截至目前,南京地区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已达8家。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坐落于玄武湖畔北极阁山上,是全国首个气象博物馆,致力于通过气象历史文化展示及科学教育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观众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十多年来,博物馆接待线下观众10万人次,线上观众超150万人次。

  “主汛期期间,博物馆参观需提前预约,且以周末团体参观为主。8月已经基本约满了。”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馆长孙燕介绍,1927年,竺可桢先生在北极阁建立中国近现代第一个国家气象台——北极阁气象台,这里也被称为中国气象事业的发祥地。如今,这里又成为青少年气象梦想的摇篮。“我们通过举行气象科普实验表演,结合有奖互动抢答、气象小实验等环节,创新科普模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孙燕表示,该馆将进一步加强场馆服务和科普宣传功能,开展更多科普教育活动,更好地陶冶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家住北极阁附近的陆先生经常带着女儿来博物馆参观。他告诉记者,“平时小朋友可能会觉得科学家离我们太远了,但竺可桢先生当年就在这里工作学习,可能对小朋友来说会更亲切一点,代入感更强,小朋友很容易去接受,也乐意去听。”

  集聚科普力量,培养更多科学少年

  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着力推动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这道“加法题”运算,南京答得如何?记者了解到,我市已聚合场馆资源、活动资源、课程资源、专家资源、志愿者资源,建立了“南京现代科普场馆联盟”。联盟单位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常态化开展研学旅游、科普讲座、科普报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

  目前联盟拥有团体成员62家,分布覆盖11个区,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优质科普基础设施体系。今年上半年,联盟共计接待550多万参观人次;“南京科普游”开辟17条暑期线路,组织逾80场活动,覆盖20余家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资源可及性有效增强,公众科普服务获得感持续提升。市科协数据显示,2022年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9.9%,居全省第一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未来,如何持续培养更多“科学少年”?

  在一位教育领域的专家看来,科技工作者和相关科普机构,应积极走向青少年,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方式解读高深的知识,精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把科普工作做到孩子心坎上。

  “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南京现代科普场馆联盟’建设,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让科普服务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暑假期间,市、区两级科协联动,先后组织了“物理秀”夏令营、“星光联盟”暑假科创营地、“问天逐梦”宣城专场科普研学、庆“八一”科技拥军暨七彩夏日科普行等活动。接下来,全市科协系统还将继续在增强科普供给、壮大科普队伍、强化精准普及等方面狠下功夫,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青少年心间。

  责编:贾晓君 崔欣

附件下载: